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47664发布日期:2019-02-12 22:2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音频或者视频通信中,通常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来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udp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方式,因此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丢包的情况,从而造成音频播放不连续和视频卡顿的现象。

目前,常用的抗丢包技术为前向纠错编码(fec,forwarderasurecorrection)技术。由于fec在原始数据中增加了冗余数据,使得消耗的带宽增加,并且fec冗余度越高,消耗的带宽越多。因此,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使用fec来提升系统的抗丢包能力,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旨在提升系统的抗丢包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包括:

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装置,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或者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若二者达到阈值之后,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再调整报文长度,使得在网络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够对多个参数进行调整,即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再调整报文长度,从而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a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fec编码后得到的报文包组;

图1b是交织深度为3、对图1a进行交织编码后得到的报文;

图1c是将图1a中的报文长度减半,再利用fec编码并重新分组后得到的报文包组;

图1d是交织深度为6、对图1c进行交织编码后得到的报文;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详述如下:

步骤s101: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在将待传输的数据发送到接收端之前,需要先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对于待传输的视频数据,采用h.264编码技术进行编码,得到视频帧,将视频帧存放到缓冲区中,并将缓冲区的数据分成等长的数据块。其中,数据块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一般取1kb即1024字节,也可以是其他长度。然后再对缓冲区中的数据进行前向纠错编码(fec,forwarderasurecorrection),即在原始待传输数据中增加冗余数据,得到带冗余数据的报文。其中,冗余数据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定,在此不作限制。

例如,假设原始待传输数据的长度为4,冗余数据的长度也为4,则对待传输数据进行fec编码之后,得到的报文包组如图1a所示。再将上述带冗余数据的报文进行交织编码,在进行交织编码的时候需要选取一个交织深度,假设交织深度为3,则进行交织之后的报文如图1b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编码的过程对于音频数据也适用。

最后将交织后的报文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到报文之后,对丢失的报文数量进行统计,计算出丢包率,并发送丢包反馈信息。在接收到丢包反馈信息之后,根据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可以得知当前网络的丢包状况,以及当前网络的质量好坏,如果丢包率过大,则说明当前网络质量不佳。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中包括丢包率。

步骤s102: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其中,所述预设值可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5%。当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的时候,说明当前网络的丢包状况比较严重,接收端不能根据接收到的报文解析出待传输的数据,因此需要降低丢包率。为了降低当前网络的丢包率,可以通过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假设原始待传输数据长度为k,冗余数据长度为r,则冗余度的计算为:r/(k+r)。由于原始待传输数据长度k通常情况下不会改变,因此调整冗余度实际上就是调整冗余数据长度r。

网络丢包中,即使总的平均丢包率不高,例如平均丢包率只有1%,但是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连续丢包的情况,这就会超出fec的最大抗丢包率,从而导致fec不能恢复丢失的数据,系统的抗丢包能力不足。由于fec的数据恢复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冗余度越高,消耗的带宽会额外增多,因此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大冗余度来对抗丢包,所以fec的冗余度存在一个最大值。因此,在对冗余度进行调整的时候,需要设定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可以设定为原始待传输数据的长度,在此不作限制。

并且,由于交织编码本身就会引入一定的时延,交织深度越大,引入的额外时延也会越大;但是交织深度如果变小,系统的抗丢包能力又太弱,不足以对抗丢包。因此在选取交织深度的时候,需要考虑时延和抗丢包能力的平衡。在不引入显著时延的情况下,交织深度存在一个阈值。因此在对交织深度进行调整时,需要设定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在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在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可以单独调整fec冗余度或者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也可以同时对fec冗余度和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进行调整。

具体地,在对fec冗余度和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进行调整时,可以有两种调整方式。其中,第一种是先对冗余度进行调整,再对交织深度进行调整;第二种是先对交织深度进行调整,再对冗余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第一种调整方式为: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具体包括:

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

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所述交织深度,直到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当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先对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进行调整,具体为:逐渐增大冗余度。例如,假设原始待传输数据的长度为4,原始的冗余度设定为2,当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即丢包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将冗余度增大至3,如果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则需要继续增大冗余度,直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为止。

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之后,如果所述丢包率仍然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此时需要进一步地调整交织深度,具体为:逐渐增大交织深度。例如,假设原始的交织深度为2,当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可以将交织深度增大至3,如果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则需要继续增大交织深度,直至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冗余度或交织深度的调整中,调整幅度可以是1或者2,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二种调整方式为: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还包括:

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

在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所述冗余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为止。

例如,假设原始待传输数据的长度为4,原始的交织深度设定为2,当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即丢包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将交织深度增大至3,如果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则需要继续增大交织深度,直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在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如果所述丢包率仍然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此时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冗余度,具体为:逐渐增大冗余度。例如,假设原始的冗余度为2,当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可以将冗余度增大至3,如果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说明目前仍然不能对抗丢包,则需要继续增大冗余度,直至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冗余度或交织深度的调整中,调整幅度可以是1或者2,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假设冗余数据长度r为4,图1a为fec编码后得到的报文包组,图1a中每个包组包含了8个报文,左边的4个报文为原始的待传输数据,右边的4个报文为冗余数据。对图1a的包组进行交织编码,图1a中的最大交织深度为3。选取交织深度为3,将包组1的报文1与包组2的报文2,以及包组3的报文3进行互相交织,交织顺序可以是123,也可以是321,或者是132,得到了如图1b所示的交织后的报文,而图1b中所选取的交织顺序为123。

经过fec编码和交织编码之后,假设交织深度为d,则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为:wmax=2×r×d。在上述例子中,由于冗余数据长度r为4,交织深度d为3,因此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为wmax=2×4×3=24。

步骤s103: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在经过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的调整之后,如果丢包率仍然大于预设值,说明之前对于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的调整仍然不能对抗丢包,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调整,调整方法为对报文长度进行调整,直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通常来说,在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进行数据传输时,会将报文长度设置为1kb即1024字节。在丢包率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要实现对抗丢包,需要减小报文长度,以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

减小报文长度能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是因为:假设原始的报文长度为1kb即1024字节,总数据的大小为2kb即2048字节,则有2个报文。此时将报文长度减半为512b即512字节,总数据的大小不变仍为2kb,但是由于每个报文的长度减半,使得报文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变成了4个报文,这意味着每个包组的报文数量都增加了,所以交织深度也可以随之增加一倍。因此减小报文长度,可以实现交织深度的增加,从而使得系统的抗丢包能力增强。

例如,将图1a中的报文长度减半,再利用fec编码并重新分组,得到了如图1c所示的报文包组。可以看到,原来的包组为3个,一共有24个报文,将报文长度减半以后,报文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变成了48个报文,包组数量为6个,但是总数据的大小仍然是不变的。再对图1c中的包组进行交织编码,最大交织深度由原来的3变成了6,得到的交织后的报文如图1d所示。在将报文长度减半之后,交织深度d从3变为6,此时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为:wmax=2×4×6=48。

由此可见,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增强了一倍。因此,通过减小报文长度可以增大交织深度,从而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其中,交织顺序可以任意设定,可以是123456,也可以是654321,还可以是145632,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减小报文长度能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但是报文长度也并非越小越好,这是因为报文长度越小,使得网络中报文数量增多,这增加了系统的处理开销,对系统的收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网络拥塞,因此需要给报文长度设置一个最小值,即第三阈值。根据实际经验,所述第三阈值的取值应为256byte即256字节。

此外,由于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为:wmax=2×r×d,即系统的最大抗丢包能力只与冗余数据长度r和交织深度d有关。为了获得相同的最大抗丢包能力,在通过将原始的报文长度减半、使得交织深度增加一倍的同时,可以降低冗余度。例如,为了获得与原来相同的系统最大抗丢包能力即24,在将交织深度d由3增大为6之后,相应的,冗余数据长度r就可以由4降低为2。由于冗余度降低,使得系统在获得相同最大抗丢包能力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带宽利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若二者达到阈值之后,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再调整报文长度,使得在网络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够对多个参数进行调整,即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再调整报文长度,从而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

实施例二:

步骤s201: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本实施例中s201与上一实施例中的s101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s1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202: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本实施例中s202与上一实施例中的s102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s1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203: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本实施例中s203与上一实施例中的s103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s10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步骤s204:接收经过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中包括调整后的丢包率。

在经过了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以及报文长度的调整之后,将待传输数据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再次计算丢包率,反馈给发送端。发送端接收经过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所述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中包括了调整后的丢包率。

步骤s205: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对所述冗余度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进行调整,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为止。

当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时,说明目前能够对抗丢包了,但是由于之前对于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以及报文长度进行了调整,导致引入了一定的时延。因此在网络质量变好的情况下,需要将引入的时延减小。

其中,第一初始值和第二初始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可以设为2或3,在此不作限制。

调整顺序也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对fec的冗余度进行调整,再对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进行调整;第二种是先对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进行调整,再对fec的冗余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第一种调整方式为: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先对冗余度进行调整,具体为:减小冗余度,直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为止。

当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之后,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仍不大于预设值,则进一步地调整交织深度的大小,具体为:减小交织深度,直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冗余度或者交织深度进行调整时,每次调整的幅度可以为1或者2,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二种调整方式为: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先对交织深度进行调整,具体为:减小交织深度,直到交织深度达到二初始值为止。

当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之后,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仍不大于预设值,则进一步地调整冗余度的大小,具体为:减小冗余度,直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冗余度或者交织深度进行调整时,每次调整的幅度可以为1或者2,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s206:在将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之后,还包括: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对所述报文长度进行调整,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初始值为止。

在将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之后,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可以继续调整报文的长度,具体为:增大报文的长度,直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初始值为止。通常情况下,将第三初始值设定为1kb即1024字节。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丢包率大于预设值时,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若二者达到阈值之后,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再调整报文长度,使得在网络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能够对多个参数进行调整,即先调整fec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再调整报文长度,从而增强系统的抗丢包能力;此外,在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对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以及报文长度进行调整,直到其达到初始值为止,从而在保证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的同时降低了时延。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自适应的抗丢包装置,该装置包括:信息接收模块301、冗余度和/或交织深度调整模块302和报文长度调整模块303。

信息接收模块301,用于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第一调整模块302,用于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可选地,第一调整模块302包括:

冗余度第一调整单元3021,用于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

交织编码第一调整单元3022,用于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所述交织深度,直到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可选地,第一调整模块302包括:

交织编码第二调整单元3023,用于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

冗余度第二调整单元3024,用于在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所述冗余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为止。

第二调整模块303,用于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或者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调整后的信息接收模块304,第三调整模块305和第四调整模块306。

调整后的信息接收模块304,用于接收经过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调整后的丢包反馈信息中包括调整后的丢包率;

第三调整模块305,用于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对所述冗余度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进行调整,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为止;

第四调整模块306,用于在将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初始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初始值之后,若所述调整后的丢包率不大于预设值,则对所述报文长度进行调整,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初始值为止。

实施例四: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4包括:处理器40、存储器4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4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4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42,例如程序。所述处理器4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42时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101至103。或者,所述处理器4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4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3所示模块31至33的功能。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4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4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4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42在所述终端设备4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42可以被分割成信息接收模块、第一调整模块和第二调整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丢包反馈信息;其中,所述丢包反馈信息包括丢包率;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丢包率大于预设值,则调整前向纠错编码fec的冗余度和/或交织编码的交织深度,直到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冗余度达到第一阈值或者所述交织深度达到第二阈值之后,若所述丢包率仍大于预设值,则调整报文长度,直到所述报文长度达到第三阈值为止。

所述终端设备4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40、存储器4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仅仅是终端设备4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4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4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41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4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4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41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4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4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4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设备4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4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4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