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箱的底壳模组和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9746发布日期:2019-05-21 21:0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箱的底壳模组和音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箱的底壳模组和音箱。



背景技术:

音箱主要由喇叭及箱体组成,喇叭作为音箱的发声部件,而由于喇叭振膜正面和反面的声波相位相反,若喇叭振膜正面和反面的声波信号形成回路,则会造成仅有波长很小的高中频声音可以传播出来,而其他的声音信号会被叠加抵消掉。因而音箱需要设计腔体以防止喇叭正面和反面的声波信号形成回路。现有的音箱腔体空间大小固定,在不需要使用音箱时,无法伸缩,致使音箱占用空间大,携带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箱的底壳模组和音箱,其能够使得音箱在不使用时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音箱的底壳模组,包括底壳组件、升降装置和顶部与音箱之顶壳模组连接且中空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套设于所述升降装置外,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伸缩机构、具有第一底部开口的电池安装座以及安装于所述伸缩机构之底部并可随所述伸缩机构运动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底部开口开关的底盖组件,所述电池安装座安装于所述底壳组件上,所述弹性组件的底部和所述伸缩机构的底部都连接于所述电池安装座上,且所述弹性组件、底盖组件与所述电池安装座围合形成一个腔体,所述伸缩机构位于所述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用于与所述顶壳模组连接的顶部支架、与所述电池安装座之背离所述底壳组件一侧连接的底部支架、安装于所述顶部支架之朝向所述底部支架一侧的第一卡合组件和安装于所述底部支架之朝向所述顶部支架一侧的第二卡合组件,所述第一卡合组件上设有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一侧的导入结构和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另一侧的导出结构,所述第二卡合组件上设有能够沿所述导入结构滑动至扣合所述第一卡合部且能够沿所述导出结构滑动脱离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第二卡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支架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部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部支架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且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之朝向所述伸缩机构一侧的第一滑台和与所述第一滑台数量相同且与所述第一滑台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固定于所述底部支架上;且/或,

所述顶部支架之朝向所述底部支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第二滑台和与所述第二滑台滑动配合且固定于所述顶部支架上的第二导向杆。

进一步地,所述底盖组件包括用于盖合所述第一底部开口的盖合组件和固定于所述伸缩机构底部以在所述伸缩机构驱动下带动所述盖合组件盖合所述第一底部开口或打开所述第一底部开口的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底部支架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两个所述第一滑台的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的第一扭簧、安装于第二连接组件上并与所述第一扭簧间隔设置的第二扭簧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扭簧与所述第二扭簧之间的连接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扭簧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的第一螺旋部、沿所述第一螺旋部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沿所述第一螺旋部另一端弯折延伸并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扭簧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上的第二螺旋部、沿所述第二螺旋部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三延伸部和沿所述第二螺旋部另一端弯折延伸并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四延伸部分别与所述盖合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盖合组件包括盖合件和安装于所述盖合件之远离所述伸缩机构一端的密封件,所述盖合件包括盖合本体和设于所述盖合本体之朝向所述伸缩机构一侧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两侧设有用于卡合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卡槽和用于卡合所述第四延伸部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模组还包括侧部壳体组件,所述侧部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抵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底壳组件连接并围合形成收容腔,所述弹性组件和所述升降装置均设于所述收容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音箱,包括顶壳模组和如上所述的音箱的底壳模组,所述顶壳模组连接于所述弹性组件的顶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音箱的底壳模组,顶壳模组安装在弹性组件顶部,在音箱正常使用时,底盖组件盖合第一底部开口,顶壳模组、升降装置、弹性组件之间围合形成密封空间,能够防止顶壳模组的扬声器正面和反面的声波信号形成回路,从而保证音箱能够输出良好音质。当不需要使用音箱时,下压音箱的顶壳模组,此时弹性组件和伸缩机构会压缩,伸缩机构带动底盖组件打开第一底部开口,因而能够节省空间,方便携带。再次使用时,伸缩机构升起,此时伸缩机构能够带动底盖组件回复至初始位置而封闭第一底部开口,进而保证音箱的正常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音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音箱的剖视图;

图3图1中音箱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音箱的升降装置在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池安装座未示出;

图5为图4中升降装置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升降装置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升降装置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4中升降装置在音箱正常工作、底盖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9为图4中升降装置在音箱不使用、底盖组件处于低位时的剖视图;

图10为图4中第一卡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中第二卡合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升降装置的第三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4中升降装置的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4中盖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盖合组件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音箱的弹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弹性组件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弹性组件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图1中侧部壳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21为图3中第一扬声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中音箱的发光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3为图3中电池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电池安装座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00、底壳模组;110、底壳组件;120、升降装置;121、伸缩机构;1211、第一连杆;1212、第二连杆;1213、第一连接轴;1214、第三扭簧;12141、第三螺旋部;12142、第五延伸部;12143、第六延伸部;12144、弯钩结构;1215、第一定位套;122、电池安装座;1221、第一底部开口;1222、第二走线槽;12221、周向封闭孔壁;12222、开槽壁;123、底盖组件;1231、盖合组件;12311、盖合件;12312、密封件;12313、盖合本体;12314、第一凸台;12315、第一卡槽;123151、第一侧壁部;123152、第二侧壁部;123153、第一侧壁;123154、第二侧壁;123155、第三侧壁;123156、第四侧壁;12316、第二卡槽;1234、第一弹性件;12341、第一扭簧;12342、第二扭簧;12343、连接部件;12344、第一螺旋部;12345、第一延伸部;12346、第二延伸部;12347、第二螺旋部;12348、第三延伸部;12349、第四延伸部;124、顶部支架;1241、支撑架;12411、支撑板体;12412、支臂;12413、第一连接片;12414、第二连接片;12415、第三连接片;12416、第四连接片;1242、支撑板;12421、板体部;12422、连接筋;12423、走线部;1243、环形连接件;1244、第一走线槽;125、底部支架;126、第一卡合组件;1261、第一卡合部;1262、导入结构;1263、导出结构;1264、第一卡合座体;12641、凹腔;12642、第五侧壁;12643、第六侧壁;12644、限位凸部;1265、卡台;12651、第七侧壁;12652、第八侧壁;1266、侧部避位开口;1267、第二底部开口;127、第二卡合组件;1271、第二卡合部;1272、第二卡合座体;12721、安装腔;12722、贯穿孔;1273、摇杆;12731、连接臂;12732、摇摆臂;12733、第二凸台;12734、摇摆部;1274、第二弹性件;1281、第一滑台;1282、第一导向杆;1283、第二滑台;1284、第二导向杆;1285、第二连接轴;1286、第三连接轴;1287、第四连接轴;1288、第五连接轴;1291、第二定位套;1292、气门盖;130、弹性组件;131、顶部开口;132、波纹管;1321、波纹部;13211、波峰段;13212、波谷段;1322、第一连接部;13221、第一延伸段;13222、第一弯折段;1323、第二连接部;13231、第二延伸段;13232、第二弯折段;133、第一支撑件;134、第二支撑件;135、增强件;140、腔体;150、侧部壳体组件;151、第一壳体;152、第二壳体;1521、连接凸耳;15211、第三连接部;15212、第四连接部;1522、第三卡合部;15221、卡槽本体;15222、过渡槽;153、收容腔;200、顶壳模组;210、第一扬声器组件;211、第一扬声器;212、第一扬声器支架;2121、第四卡合部;213、扬声器主板;220、顶壳组件;221、装饰盖;222、铁网;230、第二扬声器组件;231、第二扬声器;232、第二扬声器支架;240、发光结构;241、发光电路板;242、导光板;243、导光支架;244、光扩散件;245、橡胶垫;300、电池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音箱的底壳模组100包括底壳组件110、升降装置120和顶部与音箱之顶壳模组200连接且中空的弹性组件130,弹性组件130套设于升降装置120外,升降装置120包括伸缩机构121、具有第一底部开口1221的电池安装座122以及安装于伸缩机构121之底部并可随伸缩机构121运动以用于控制第一底部开口1221开关的底盖组件123,电池安装座122安装于底壳组件110上,弹性组件130的底部和伸缩机构121的底部都连接于电池安装座122上,且弹性组件130、底盖组件123与电池安装座122围合形成一个腔体140,伸缩机构121位于腔体140内。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音箱的底壳模组100,顶壳模组200安装在弹性组件130顶部,在音箱正常使用时,底盖组件123盖合第一底部开口1221,顶壳模组200、升降装置120、弹性组件130之间围合形成密封空间,能够防止顶壳模组200的第一扬声器211正面和反面的声波信号形成回路,从而保证音箱能够输出良好音质。音箱正常工作时,底盖组件123封堵第一底部开口1221,底盖组件12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初始位置,此时底盖组件123位于高位;音箱不需要使用、弹性组件130和伸缩机构121压缩收起时,底盖组件123打开第一底部开口1221,底盖组件12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低位。当不需要使用音箱时,下压音箱的顶壳模组200,顶壳模组200所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弹性组件130和伸缩机构121,弹性组件130和伸缩机构121受力后会压缩,伸缩机构121带动底盖组件123打开第一底部开口1221,顶壳模组200和底盖组件123下降至低位,因而能够节省空间,方便携带。再次使用时,伸缩机构121升起,此时伸缩机构121能够带动底盖组件123回复至初始位置而封闭第一底部开口1221,底盖组件123上升至高位,此时音箱的即可正常使用工作。

如图1-1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升降装置120还包括用于与顶壳模组200连接的顶部支架124、与电池安装座122之背离底壳组件110一侧连接的底部支架125、安装于顶部支架124之朝向底部支架125一侧的第一卡合组件126和安装于底部支架125之朝向顶部支架124一侧的第二卡合组件127,第一卡合组件126上设有第一卡合部1261、设于第一卡合部1261一侧的导入结构1262和设于第一卡合部1261另一侧的导出结构1263,第二卡合组件127上设有能够沿导入结构1262滑动至扣合第一卡合部1261且能够沿导出结构1263滑动脱离第一卡合部1261的第二卡合部1271。

在音箱不需要使用时,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此时伸缩机构121带动顶部支架124和第一卡合组件126相对底部支架125下降,当第一卡合组件126下移至与第二卡合组件127接触时,随着继续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第二卡合部1271会沿着导入结构1262滑动至扣合于第一卡合部1261上而形成锁定状态,此时停止对顶部支架124施加的作用力,底盖组件123即下降至低位。当需要使用音箱时,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第二卡合部1271会沿着导出结构1263滑动脱离第一卡合部1261形成解锁状态;第二卡合部1271脱离第一卡合部1261后停止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此时伸缩机构121能够将顶部支架124恢复至初始位置,进而保证音箱的正常使用功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卡合组件126包括安装于顶部支架124上并具有凹腔12641的第一卡合座体1264和凸设于凹腔12641内的卡台1265,第一卡合部1261设于卡台1265上,凹腔1264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侧壁12642和第六侧壁12643,卡台126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七侧壁12651和第八侧壁12652,第五侧壁12642与第七侧壁12651围合形成导入结构1262,第六侧壁12643与第八侧壁12652围合形成导出结构1263。进一步的,第一卡合座体1264具有与凹腔12641连通以用于供第二卡合部1271沿导入结构1262和导出结构1263滑动的侧部避位开口1266以及与凹腔12641连通以用于供第二卡合部1271滑入导入结构1262和滑出导出结构1263的第二底部开口1267。第一卡合部1261为设于卡台1265顶部的卡槽。可以理解的,凹腔12641还具有与第一卡合部1261间隔且相对设置以用于将第二卡合部1271限位于第一卡合部1261上的限位凸部12644,当第二卡合部1271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261即卡槽时,限位凸部12644能够防止第二卡合部1271从卡槽上脱离。凹腔12641侧壁形状呈“M”形。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卡合组件127包括第二卡合座体1272、摇杆1273和第二弹性件1274,摇杆1273包括穿设于第二卡合座体1272内并与第二卡合座体1272转动连接的连接臂12731和沿连接臂12731一端弯折延伸于第二卡合座体1272外的摇摆臂12732,第二卡合部1271设于摇摆臂12732之远离连接臂12731的一端,第二弹性件1274设于第二卡合座体1272内并弹性抵接于连接臂12731与第二卡合座体1272之间。第二卡合座体1272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弹性件1274的安装腔12721和与安装腔12721连通用于供连接臂12731穿设的贯穿孔12722,摇杆1273还包括两个分别设于连接臂12731两端并设于第二卡合座体1272外的第二凸台12733。摇摆臂12732包括一端与连接臂12731连接的摇摆部12734和沿摇摆部12734之远离连接臂12731一端弯折延伸的钩体,第二卡合部1271为钩体。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274为弹簧。

当第一卡合组件126下移至第一卡合组件126之第二底部开口1267的位置与第二卡合部1271的顶部齐平时,继续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弹性组件130和伸缩机构121压缩收起,第二卡合部1271会从第二底部开口1267滑入导入结构1262并沿着导入结构1262滑动,直至第二卡合部1271扣合于第一卡合部1261上而形成锁定状态,此时停止对顶部支架124施加的作用力,底盖组件123即下降至低位,底盖组件123打开第一底部开口1221。当需要使用音箱时,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第二卡合部1271会从第一卡合部1261脱离并滑入导出结构1263,第二卡合部1271沿着导出结构1263滑动并从第二底部开口1267滑出,从而使得第二卡合部1271与第一卡合部1261形成解锁状态;第二卡合部1271脱离第一卡合部1261后停止对顶部支架12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此时伸缩机构121能够将顶部支架124和底盖组件123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实现顶壳模组200的升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伸缩机构121包括第一连杆1211和中部与第一连杆1211铰接的第二连杆1212。第一连杆1211的一端与顶部支架124滑动连接、另一端与底部支架1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212的一端与顶部支架12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部支架125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伸缩机构121还包括穿设第一连杆1211与第二连杆1212的第一连接轴1213和安装于第一连接轴1213上的第三扭簧1214。伸缩机构121还包括两个设于第一连杆1211和第二连杆1212之间用于定位第一连杆1211和第二连杆1212的第一定位套1215,以防止第一连杆1211和第二连杆1212在伸缩过程中彼此发生干涉。第一连接轴1213穿设第一连杆1211、第一定位套1215、第二连杆1212、第三扭簧1214,且第一连接轴1213的一端径向尺寸大于第一连接轴1213其他部位的径向尺寸、另一端通过U型卡环过盈配合实现第一连接轴1213、第一连杆1211、第一定位套1215、第二连杆1212和第三扭簧1214的固定。第三扭簧1214包括套设于第一连接轴1213上的第三螺旋部12141、沿第三螺旋部12141一端弯折延伸并卡设于第二连杆1212上的第五延伸部12142和沿第三螺旋部12141另一端背离第五延伸部12142弯折延伸的第六延伸部12143。通过第五延伸部12142将第三螺旋部12141的扭转力矩传递给需要复位的第二连杆1212或者将第二连杆1212的扭转力矩传递给第三螺旋部12141,在第三螺旋部12141发生轴向变形时,能够保证扭转力矩施加于往复运动的第二连杆1212上,进而保证伸缩机构121实现复位。可以理解的,第五延伸部12142之远离第三螺旋部12141的一端朝向第三螺旋部12141弯折形成弯钩结构12144,以使得第三扭簧1214与第二连杆1212的良好配合。

升降装置120还包括至少两个与第二连杆1212连接且设于底部支架125之朝向伸缩机构121一侧的第一滑台1281和与第一滑台1281数量相同且与第一滑台1281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杆1282,第一导向杆1282固定于底部支架125上。顶部支架124之朝向底部支架125的一侧设有与第一连杆1211连接的第二滑台1283和与第二滑台1283滑动配合且固定于顶部支架124上的第二导向杆1284。

可以理解的,升降装置12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连杆1211与底部支架125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用于连接第二连杆1212与两个第一滑台1281的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轴1286和U形卡环,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五连接轴1288和U形卡环。

第一连杆121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1285和U形卡环与第二滑台1283连接、第二滑台1283套设于第二导向杆1284上,第一连杆12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轴1286和U形卡环与底部支架12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212的一端通过第四连接轴1287和U形卡环与顶部支架124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2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连接轴1288和U形卡环与第二滑台1283连接。伸缩机构121的第一连杆1211通过第二滑台1283沿第二导向杆1284滑动、伸缩机构121的第二连杆1212通过第一滑台1281沿第一导向杆1282滑动,从而实现伸缩机构121带动顶部支架124和第一卡合组件126相对底部支架125进行升降运动。

顶部支架124包括支撑架1241、支撑板1242和环形连接件1243,支撑板1242通过螺丝或螺栓或卡扣或粘结等方式固定于支撑架1241上,支撑架1241包括支撑板体12411、至少两个设于支撑板体12411之背离底部支架125一侧且顶端与环形连接件1243连接的支臂12412和设于支撑板体12411之朝向底部支架125一侧用于与第二导向杆1284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支臂12412通过激光焊接方式与环形连接件1243连接,与碰焊加工相比,能够将环形连接件1243之远离支撑板体12411的平整度控制在0.1mm内,大大提高了环形连接件1243之远离支撑板体12411的平整度,进而提高了音箱整体的平整度。第二导向杆1284的数量为两根,该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片12413、第二连接片12414、第三连接片12415和第四连接片12416,第一连接片12413、第二连接片12414、第三连接片12415和第四连接片12416均设有一个连接孔,其中一根第二导向杆1284穿设第一连接片12413的连接孔与第三连接片12415的连接孔且该第二导向杆1284的一端尺寸大于中部的尺寸、另一端通过U形卡环过盈配合固定;另一根第二导向杆1284穿设第二连接片12414的连接孔与第四连接片12416的连接孔且该第二导向杆1284的一端尺寸大于中部的尺寸、另一端通过U形卡环过盈配合固定。第一连接片12413、第二连接片12414、第三连接片12415和第四连接片12416上的连接孔均先通过模具冲出小孔后,再通过例如钻头等扩孔装置对模具冲出的小孔进行二次加工扩孔,这样能够保证第一连接片12413的连接孔与第三连接片12415的连接孔同心、第二连接片12414的连接孔与第四连接片12416的连接孔同心,以保证音箱整体的平整度。可以理解的,第一导向杆1282的数量为两个,底部支架125具有与第一导向杆1282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9以及图14-1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底盖组件123包括用于盖合第一底部开口1221的盖合组件1231和固定于伸缩机构121底部以在伸缩机构121驱动下带动盖合组件1231盖合第一底部开口1221或打开第一底部开口1221的第一弹性件1234。

如图14所示,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1234包括安装于第五连接轴1288上的第一扭簧12341、安装于第五连接轴1288上并与第一扭簧12341间隔设置的第二扭簧12342和连接于第一扭簧12341与第二扭簧12342之间的连接部件12343。可以理解的,底盖组件123还包括第二定位套1291,第五连接轴1288依次穿设第一扭簧12341、第二定位套1291和第二扭簧12342,在升降装置120伸缩过程中,这种结构能够避免第一扭簧12341和第二扭簧12342的相互干涉。第一扭簧12341包括第一螺旋部12344、第一延伸部12345和第二延伸部12346,第一螺旋部12344套设于第五连接轴1288上,第一延伸部12345沿第一螺旋部12344一端弯折延伸并与第一连杆1211抵接,第二延伸部12346沿第一螺旋部12344另一端弯折延伸并与连接部件12343连接。第二扭簧12342包括第二螺旋部12347、第三延伸部12348和第四延伸部12349,第二螺旋部12347套设于第五连接轴1288上,第三延伸部12348沿第二螺旋部12347一端弯折延伸并与并与第一连杆1211抵接,第四延伸部12349沿第二螺旋部12347另一端弯折延伸并与连接部件12343连接。第二延伸部12346与第四延伸部12349分别与盖合组件1231连接。

如图15和16所示,可以理解的,盖合组件1231包括盖合件12311和安装于盖合件12311之远离伸缩机构121一端的密封件12312,密封件12312之远离腔体140的一侧设有用于提高盖合组件1231密封性能的气门盖1292。在本实施例中,气门盖129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盖合件12311包括盖合本体12313和设于盖合本体12313之朝向伸缩机构121一侧的第一凸台12314。第一凸台12314的两侧设有用于卡合第二延伸部12346的第一卡槽12315和用于卡合第四延伸部12349的第二卡槽12316。第一卡槽1231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部123151和第二侧壁部123152,第一侧壁部123151包括第一侧壁123153和沿第一侧壁123153之朝向第二侧壁部123152一端背离第二侧壁部123152弯折延伸的第二侧壁123154,第二侧壁部123152包括第三侧壁123155和第四侧壁123156,第三侧壁123155与第一侧壁123153相对设置,第四侧壁123156与第二侧壁123154相对设置,且第四侧壁123156沿第三侧壁123155之朝向第一侧壁部123151一端背离第一侧壁部123151弯折延伸。第一侧壁123153和第二侧壁123154的连接处与第三侧壁123155和第四侧壁123156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延伸部12346的周向尺寸适配,以使得第二延伸部12346在伸缩机构121伸缩过程中,不易与盖合组件1231脱离。第二卡槽12316的结构与第一卡槽12315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12346与第一导向杆1282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延伸部12349与第一导向杆1282的延伸方向相同。

如图1-3和图17-19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音箱包括顶壳模组200和如上的音箱的底壳模组100,顶壳模组200连接于弹性组件130的顶部。顶壳模组200包括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和顶壳组件220,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包括第一扬声器211和第一扬声器支架212,弹性组件130之顶部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扬声器支架212和顶部支架124的顶部,第一扬声器211安装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之背离顶部支架124的一侧,顶壳组件220盖合于第一扬声器211之背离弹性组件13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音箱壳体包括底壳机构、弹性组件130和顶壳模组200,底壳机构包括电池安装座122、底盖组件123和底部支架125,底壳机构和弹性组件130围合形成腔体140,弹性组件130的一端连接于电池安装座122之朝向腔体140的一侧,底部支架125设于弹性组件130内且连接于电池安装座122之朝向腔体140的一侧。弹性组件130之背离底壳机构的一端具有与腔体连通的顶部开口131,顶壳模组200的第一扬声器组件210连接于弹性组件130之背离底壳机构的一端且封堵顶部开口131。弹性组件130为中空的波纹管组件。腔体140由底壳机构和所述波纹管组件形成,波纹管组件的内壁构成腔体140的侧壁,波纹管组件能够对腔体140空间大小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求。例如在不需要使用音箱时,下压顶壳模组200,此时顶壳模组200受到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波纹管组件能够相应压缩,从而节省音箱的空间,使得音箱小型化,便于携带与放置。

弹性组件130包括波纹管132和与波纹管132之周壁配合以用于支撑波纹管132的第一支撑件133,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够使得波纹管13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这种结构能够保证弹性组件130具有一定刚性,在音箱工作过程中发生震动等情况下能够避免波纹管132易发生晃动而降低使用者的体验度的问题。

波纹管132包括呈波浪形的波纹部1321、设于波纹部1321一端以用于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322和设于波纹部1321另一端以用于与电池安装座12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23。第一连接部1322包括第一延伸段13221和用于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连接的第一弯折段13222,第一延伸段13221从波纹部1321的一端沿波纹部1321长度方向朝远离第二连接部1323的方向延伸,第一弯折段13222从第一延伸段13221之远离波纹部1321的一端朝向腔体140弯折延伸。第二连接部1323包括第二延伸段13231和用于与电池安装座122连接的第二弯折段13232,第二延伸段13231从波纹部1321的另一端沿波纹部1321长度方向朝远离第一连接部1322的方向延伸,第二弯折段13232从第二延伸段13231之远离波纹部1321的一端背离腔体140弯折延伸。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段13222与第一延伸段13221的夹角为85°-95°。第二弯折段13232与第二延伸段13231的夹角为85°-95°。当顶壳模组200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时,在该角度范围内,顶壳模组200受到的作用力能够在波纹管132的长度方向最大程度传递至波纹管132。波纹部1321包括多个波峰段13211和多个波谷段13212,各波峰段13211和各波谷段13212沿波纹部1321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第一支撑件133紧配合设于波峰段13211内壁,以更好地支撑波纹管13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33为多个,第一支撑件133的数量与波峰段13211的数量相同,以更好地支撑波纹管132。第一支撑件133呈环状。第一支撑件133为采用塑料或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或金属制成的部件。

为了更好地支撑波纹管132,弹性组件130还包括紧配合设于波谷段13212外壁的第二支撑件134。第二支撑件134的数量与波谷段13212的数量相同,以更好地支撑波纹管132。第二支撑件134呈环状。第二支撑件134为采用塑料或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或金属制成的部件。弹性组件130还包括套设于第二连接部1323之背离底壳机构一侧外部的增强件135。具体的,增强件135连接于第一弯折段13222之背离底壳机构一侧的外部。增强件135为采用塑料或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或金属制成的部件。

上述实施例的腔体140由底壳机构和弹性组件130形成,弹性组件130的内壁构成腔体140的侧壁,弹性组件130能够对腔体140空间大小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求。例如在不需要使用音箱时,下压顶壳模组200,此时顶壳模组200受到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弹性组件130能够相应压缩,从而节省音箱的空间,使得音箱小型化,便于携带与放置。

如图1-3以及图20-2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壳模组100还包括侧部壳体组件150,侧部壳体组件150包括第一壳体151和套设于第一壳体151内部并与第一壳体151抵接的第二壳体152,第二壳体152的底部与底壳组件110连接并围合形成收容腔153,弹性组件130和升降装置120均设于收容腔153内。第一壳体151为采用铝制成的壳体,第二壳体152为材料塑料制成的壳体。上述实施例的侧部壳体组件150采用双层结构,外部的第一壳体151采用铝材料制成,内部的第二壳体152采用塑料制成,在保证外观不改变的前提下,减少了铝材料的用量,进而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152与第一壳体151过盈配合。第一壳体151的厚度为1.20mm~1.60mm,第二壳体152的厚度1.40mm~1.80mm,如此,侧部壳体组件150在提供保护音箱内部元件不受损坏的基础上,不仅外观美观,而且能够减少了铝材料的用量,进而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具体的,第一壳体151的厚度为1.45mm,第二壳体152的厚度1.55mm。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52采用含有10%的玻璃纤维的ABS制成的壳体。

第二壳体152之朝向底壳组件110的一端设有多个与底壳组件110连接的连接凸耳1521。第二壳体152为柱状壳体,连接凸耳1521从第二壳体152之朝向底壳组件110的一端以与第二壳体152轴向平行的形式朝向底壳组件110延伸。连接凸耳1521包括与第二壳体152内壁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5211和沿第三连接部15211之朝向底壳组件110的一端朝向底壳组件110延伸以用于与底壳组件110连接的第四连接部15212。

可以理解的,底壳组件110通过螺丝等紧固件与电池安装座122固定连接。锁紧件例如螺丝穿设第四连接部15212并将第四连接部15212固定于电池安装座122的侧部,进而实现将第二壳体152固定于电池安装座122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凸耳1521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相邻且间隔设置,另外两个与前述两个连接凸耳1521沿第二壳体152的周向对称设置于第二壳体152之朝向底壳组件110的一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壳体152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卡合第一扬声器支架212的第三卡合部1522,第三卡合部1522沿第二壳体152之朝向连接凸耳1521的一端背离连接凸耳1521延伸,且第三卡合部1522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壳体152的轴向延伸长度。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卡合部1522为卡槽。第三卡合部1522包括卡槽本体15221和从卡槽本体15221之朝向连接凸耳1521一端延伸的过渡槽15222,过渡槽15222以宽度逐渐减小的方式从第二壳体152之朝向连接凸耳1521的一端延伸至卡槽本体15221。第一扬声器支架212上设有与第三卡合部1522配合的第四卡合部2121。当第三卡合部1522为卡槽时,第四卡合部2121为卡凸。

可以理解的,如图1-3以及图22所示,顶壳模组200还包括第二扬声器组件230和发光结构240,第二扬声器组件230包括第二扬声器231和第二扬声器支架232,第二扬声器231安装于第二扬声器支架232的侧部,第二扬声器支架232通过螺丝等锁紧件安装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之背离腔体140的一侧。顶壳组件220包括设于音箱顶部的装饰盖221和套设于第二扬声器支架232外部的铁网222,发光结构240设于装饰盖221与第二扬声器支架232之间。发光结构240包括发光电路板241、间隔设置于发光电路板241上的发光件(未标示)、与发光电路板241连接的导光板242、设于导光板242之远离发光电路板241一侧的导光支架243和用于套设于装饰盖221外的光扩散件244,发光电路板241和导光板242设于光扩散件244内,装饰盖221设于发光电路板241的上方。装饰盖221与发光电路板241之间还设有橡胶垫245,橡胶垫245、发光电路板241、导光板242、导光支架243通过螺丝等锁紧件固定于第二扬声器支架232上,装饰盖221粘接于橡胶垫245上。该发光结构240能够将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至音箱外部,较好地改善了用户的体验。

在一组装实施例中,通过螺丝将底壳组件110、电池安装座122和底部支架125锁紧固定,通过螺丝将波纹管132的底部、增强件135固定于电池安装座122上实现弹性组件130的固定,螺丝将第一扬声器211、第一扬声器支架212、弹性组件130的最上端和顶部支架124锁紧,从而实现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弹性组件130和升降装置120的固定连接,得到第一组合结构。第一组合结构之第一扬声器支架212的第四卡合部2121从侧部壳体组件150之朝向连接凸耳1521一侧沿第三卡合部1522滑入侧部壳体组件150,通过螺丝将连接凸耳1521锁于电池安装座122的侧部,得到第二组合结构。第二扬声器支架232通过螺丝锁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上,实现第二扬声器组件230的固定,铁网222套设于第二扬声器组件230的外部,发光结构240通过螺丝等锁紧件固定于第二扬声器支架232上,装饰盖221安装在发光结构240的上方,进而完成整个音箱的装配。将第一组合结构组装完成后,第一扬声器支架212的第四卡合部2121从侧部壳体组件150之朝向连接凸耳1521一侧沿第三卡合部1522滑入侧部壳体组件150,通过螺丝将连接凸耳1521锁于电池安装座122的侧部,进而完成第一组合结构与侧部壳体组件150的组装,与从第二壳体152之朝向底壳组件110的一端弯折90度延伸的连接凸耳相比,无需将第四卡合部从第二壳体152之背离连接凸耳的一端强行卡入第三卡合部而实现第一组合结构和侧部壳体组件150的组装,组装简单方便。

如图1-9和图23-24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音箱还包括电池组件300和一端与音箱之第一扬声器组件210连接且另一端与音箱之电池安装座122连接的线缆,升降装置120还包括具有通槽(图未示)的走线筒(图未示),电池安装座122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组件300的电池安装腔(未标示)、用于与电池组件300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图未示)和用于与电池组件300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图未示),顶部支架124的侧部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一走线槽1244,电池安装座122上设有供线缆穿过并与电池安装腔连通的第二走线槽1222,线缆依次穿设第一走线槽1244、通槽和第二走线槽1222而与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走线方式,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引出的线缆穿设顶部支架124侧部的第一走线槽1244,然后穿设走线筒的通槽、电池安装座122上的第二走线槽1222后进入电池安装腔,这使得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引出的线缆一端被第一走线槽1244限位、另一端被第二走线槽1222限位、中部被走线筒的通槽限位,从而使得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引出的线缆在伸缩机构121伸缩过程中不易发生故障,而且使得第一扬声器组件210引出的线缆不会因为分散设置而对音箱的其他部件的运动产生干涉。

可以理解的,支撑板1242包括板体部12421、沿板体部12421的侧壁延伸而出的连接筋12422和设于连接筋12422之背离板体部12421之一端的走线部12423,第一走线槽1244设于走线部12423上。第一扬声器组件210还包括设于支撑板1242上方且与第一扬声器211电连接的扬声器主板213。走线部124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走线部12423分别设于支撑板1242相对的两侧,以使得一端与扬声器主板213电性连接的线缆能够从支撑板1242的两侧走线,走线简单且安全可靠。第一走线槽1244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走线槽12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走线槽1244的延伸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第二走线槽1222的内壁包括周向封闭的周向封闭孔壁12221和周向具有一侧缺口的开槽壁12222,开槽壁12222从周向封闭孔壁12221之靠近顶部支架124的一端朝向顶部支架124延伸,以更好地限位线缆。周向封闭孔壁12221为圆柱形曲面,开槽壁12222为圆弧形曲面,周向封闭孔壁12221的半径等于开槽壁12222的半径。开槽壁12222呈半圆弧曲面。走线筒为中空的圆柱管。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