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指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4303发布日期:2019-07-03 03:1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指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机指环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个人报警器主要分为智能报警器和非智能报警器。非智能报警器只有单一的发出警报声功能;智能报警器为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达到报警功能,智能手机需要始终开启蓝牙,功耗大,并且手机蓝牙始终被报警器占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机指环支架,以降低现有技术中存在需要始终开启蓝牙其功耗大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机指环支架,适用于装设有报警APP的智能手机,所述手机指环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及与其旋转连接的指环,所述支架底座的外部设有一按压开关,所述支架底座的内部设有电源、驱动芯片和发声装置;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一触点连接,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连接,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三触点与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所述智能手机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接收所述发声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声波信号以触发报警APP工作,实现智能报警。

优选的,所述按压开关嵌设在所述支架底座上且其按压开关的顶面不高于所述支架底座的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按压开关采用型号为TMG-533的轻触开关。

优选的,所述电源采用纽扣电池。

优选的,所述发声装置采用蜂鸣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机指环支架,通过用户触摸按压开关触发发声装置工作,利用手机自带的麦克风对产生的声波信号进行采集,从而触发启动智能手机中装设的报警APP工作,开启手机的录音和定位功能,将自动发送定位和录音给该APP中设定的紧急联系人,其功耗低、安装简单、隐蔽性强,且手机不需要开启蓝牙或者WIFI,不会增加手机耗电量,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案:一种手机指环支架,适用于装设有报警APP的智能手机,所述手机指环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及与其旋转连接的指环,所述支架底座的外部设有一按压开关,所述支架底座的内部设有电源、驱动芯片和发声装置;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一触点连接,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连接,所述按压开关的第三触点与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声装置连接,所述智能手机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接收所述发声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声波信号以触发报警APP工作,实现智能报警。

具体地,可将电源、驱动芯片和发声装置集成在一PCB板上,为了便于实际应用,所述电源采用纽扣电池,由于该支架的功耗非常小,因此,内置的纽扣电池可使用2-3年,不需要充电,所述发声装置采用蜂鸣器,驱动芯片采用的型号为DC028,其具体与按压开关和发声装置的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驱动芯片的输入端也就是该芯片的电源输入端,通过控制其芯片的电源输入达到控制输出的目的,同时每一个本实施例的手机指环支架都存在唯一的一个识别码,可将该识别码设置在所述支架底座上,应用时,可直接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智能手机或者手机壳的背面,当然也可安装在其它智能终端上,例如、智能手环、PDA设备等。在紧急情况下,用户触摸按压开关触发发声装置工作,利用手机自带的麦克风对产生的声波信号进行采集,从而触发启动智能手机中装设的报警APP工作,开启手机的录音和定位功能,例如,该APP将自动定位手机所在位置,自动开始录音10-20秒,自动发送短信给紧急联系人,发送内容包括定位的位置和录音,所述紧急联系人为该APP中设定的紧急联系人,该APP中还可根据输入产品的识别码激活其对应的手机指环支架,以及设置好紧急联系时间段,紧急联系人,是否发出警报声等,相关报警的过程如图2所示。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用户进行触发,所述按压开关嵌设在所述支架底座上且其按压开关的顶面不高于所述支架底座的水平面。

这样可避免因放置在口袋中时,因与其它物体碰撞而造成的误触发,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具体地,所述按压开关采用型号为TMG-533的轻触开关。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对现有手机支架进行改造,同时利于智能手机本身所具备的软硬件功能,利用触发时产生的声波信号启动智能手机中的报警APP,从而方便、快捷的实现智能报警的功能,并且其功耗低、安装简单、隐蔽性强,且手机不需要开启蓝牙或者WIFI,不会增加手机耗电量,便于用户使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