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远程通信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7786发布日期:2019-11-20 01:41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无线远程通信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无线远程通信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本文提供的“背景”描述是为了总体上呈现本公开的背景。目前所述的发明人的工作,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描述的范围,以及在提交时可能不够作为现有技术的描述的各方面,既没有明确地也没有暗示地被认为是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远程通信系统,例如基于3gpp定义的umts和长期演进(lte)架构的移动远程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比前几代移动远程通信系统提供的简单语音和消息服务更复杂的服务。例如,利用由lte系统提供的改进的无线电接口和增强的数据速率,用户能够享受高数据速率应用,诸如之前仅通过固定线路数据连接可获得的移动视频流和移动视频会议。因此,部署这种网络的需求很强,并且可以预期这些网络的覆盖区域,即可以访问网络的地理位置,可以更快地增加。

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被期望定期和有效地支持与比优化当前系统可支持的更广泛的数据流量分布和类型相关联的更广泛设备的通信。例如,期望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有效地支持与包括降低复杂度的设备、机器类型通信设备、高分辨率视频显示器、虚拟现实耳机等设备的通信。这些不同类型的设备中的一些可以以非常大的数量部署,例如用于支持“物联网”的低复杂度设备,并且通常可以与具有相对高的等待时间容限的相对少量数据的传输相关联。其他类型的设备(例如支持高清视频流)可以与具有相对低延迟容限的相对大量数据的传输相关联。然而,例如用于自主车辆通信的其他类型的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应该通过具有非常低延迟和非常高可靠性的网络传输的数据。单个设备类型也可能与不同的数据流量分布/特征相关联,具体取决于它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与运行互联网浏览应用程序(零星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数据)或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紧急救援人员的语音通信的情况相比,当运行视频流应用程序(高下行链路数据)时,可以应用不同的考虑因素来有效支持与智能手机的数据交换。

鉴于此,预计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例如可被称为5g或新无线电(nr)系统/新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系统的那些,以及未来的迭代/现有系统的发布)将有效地支持与不同应用和不同特征数据流量分布和数据传输要求(例如在延迟和/或可靠性目标方面)相关联的各种设备的连接。参见,例如,3gpp文件rp-160671,“newsidproposal:studyonnewradioaccesstechnology(新sid提案:新无线电接入技术研究)”,nttdocomo,ran#71[1]。

新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系统/网络的引入对于为在新rat网络中运行的设备,包括能够在新的rat网络(例如3gpp5g网络)和当前部署的设备rat网络(例如3gpp4g网络)两者中运行的设备提供有效操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方法可能有用的一个特定区域涉及负责与终端设备通信的网络节点之间的切换,其可以被称为移动性管理。应当理解,切换可以由在不同小区的覆盖区域之间物理移动的设备产生或者由与静态设备的不同小区相关联的变化的无线电条件产生,并且术语移动性管理可以用于两种场景。

鉴于上述情况,需要一种用于处理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可以帮助解决或减轻至少一些上述问题。

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了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和特征。

应理解,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本技术的示例而非限制。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最佳地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以及其他优点。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对本公开及其许多伴随优点的更完整的理解,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整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表示lte型无线远程通信网络的一些方面,其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进行操作;

图2示意性地表示新无线电接入技术(rat)无线远程通信网络的一些方面,其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进行操作;

图3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一些方面;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已知切换过程的各方面的信令梯形图;

图5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图3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一些方面;以及

图6和7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无线远程通信网络/系统的一些操作方面的信令梯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提供了示出移动远程通信网络/系统100的一些基本功能的示意图,该移动远程通信网络/系统100通常根据lte原理操作,但是其也可以支持其他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可以实现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图1的各种元件和它们相应的操作模式的某些方面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由3gpp(rtm)主体管理的相关标准中定义,并且还在关于该主题的许多书中描述,例如,holmah.和toskalaa[2]。应当理解,本文讨论的远程通信网络的操作方面没有具体描述(例如,关于特定通信协议和用于在不同元件之间通信的物理信道),可以根据任何已知技术实现,例如根据相关标准和已知的建议修改和相关标准的补充。

网络100包括连接到核心网络102的多个基站101。每个基站提供覆盖区域103(即小区),在该覆盖区域103内可以向终端设备104传送数据和从终端设备104传送数据。数据经由无线电下行链路从基站101发送到它们相应的覆盖区域103内的终端设备104。数据经由无线电上行链路从终端设备104发送到基站101。核心网络102经由相应基站101将数据路由到终端设备104和从终端设备104路由数据,并提供诸如认证、移动性管理、计费等功能。终端设备还可以称为移动站、用户设备(ue)、用户终端、移动无线电、通信设备等。作为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网络接入节点的示例的基站也可以称为收发器站/节点b/e-nodeb、g-nodeb等。在这方面,对于提供广泛可比功能的元件,不同术语通常与不同代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相关联。然而,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代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同样地实现,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可以使用特定术语而不管底层网络架构如何。也就是说,与某些示例实现相关的特定术语的使用并不旨在指示这些实现限于可能与该特定术语最相关联的某一代网络。

图2是示出了基于先前提议的方法的新rat无线移动远程通信网络/系统300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该方案还可以适于提供根据本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图2中表示的新rat网络300包括第一通信小区301和第二通信小区302。每个通信小区301、302包括通过相应的有线或无线链路351、352与核心网络组件310通信的控制节点(集中单元)321、322。相应控制节点321、322还各自与它们相应的小区中的多个分布式单元(无线电接入节点/远程发送和接收点(trp))311、312通信。同样,这些通信可以通过相应的有线或无线链路。分布式单元311、312负责为连接到网络的终端设备提供无线电接入接口。每个分布式单元311、312具有覆盖区域(无线电接入覆盖区)341、342,它们一起定义相应通信小区301、302的覆盖范围。

就宽泛的顶级功能而言,图2中表示的新rat远程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组件310可以被广泛地认为与图1中表示的核心网络102相对应,并且可以大致认为相应控制节点321、322及其相关联的分布式单元/trp311、312提供与图1的基站相对应的功能。术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接入节点可以用于包含这些元件和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更常规的基站类型元件。取决于所讨论的应用,调度在相应分布式单元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电接口上调度传输的责任可以落在控制节点/集中单元和/或分布式单元/trp上。

图2示出终端设备400位于第一通信小区301的覆盖区域内。因此,该终端设备400可以经由与第一通信小区301相关联的分布式单元311中的一个与第一通信小区中的第一控制节点321交换信令。在一些情况下,给定终端设备的通信仅通过一个分布式单元路由,但是将理解,在一些其它实现中,与给定终端设备相关联的通信可以通过多于一个分布式单元来路由,例如在软切换场景和其他场景中的示例。终端设备当前通过其连接到相关联控制节点的特定分布式单元可以被称为终端设备的活动分布式单元。因此,用于终端设备的分布式单元的活动子集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于一个分布式单元(trp)。控制节点321负责确定在任何给定时间跨越第一通信小区301的哪个分布式单元311负责与终端设备400的无线电通信(即,哪个分布式单元当前是终端设备的活动分布式单元)。通常,这将基于终端设备400与分布式单元311中的相应单元之间的无线电信道条件的测量。在这方面,将理解当前对终端设备活动的小区中的分布式单元的子集将至少部分地取决于终端设备在小区内的位置(因为这极大地有助于形成终端设备和相应分布式单元之间存在的无线电信道条件)。

在图2的示例中,为了简单起见,示出了两个通信小区301、302和一个终端设备400,但是当然可以理解,在实践中,系统可以包括服务于更多终端设备的更多数量的通信小区(每个都由相应的控制节点和多个分布式单元支持)。

将进一步理解,图2仅表示用于新rat远程通信系统的所提议的架构的一个示例,其中可以采用根据本文描述的原理的方法,并且本文公开的功能还可以应用于具有不同架构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

因此,如本文所讨论的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可以在根据各种不同的体系结构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网络中实现,例如图1和2中所示的示例体系结构。因此,任何给定实现中的特定无线远程通信体系结构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不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的背景中一般性地描述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其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的特定性质将取决于用于所讨论实现方式的网络基础设施。例如,在一些场景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接入节点可以包括基站,例如图1中所示的lte型基站101,其适于根据本文描述的原理提供功能,以及在其他示例中,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可以包括图2中所示类型的控制单元/控制节点321、322和/或trp311、312,其适于提供根据本文所述原理的功能。

如已经指出的,可以预期诸如图1中所示的网络100和图2中所示的网络300的移动通信网络支持具有不同要求的各种服务,例如在不同服务的数据速率、等待时间和/或可靠性目标方面。目前被认为对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感兴趣的一个示例用例包括所谓的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1]。

urllc服务的特征通常可以为低等待时间服务,例如旨在通过无线电网络传输相对少量的数据,具有1毫秒的分组传输时间(即,使得每个urllc数据需要在短于1毫秒的时间内通过物理层进行调度和传输),具有高可靠性,例如具有99.999%的可靠性目标。例如,urllc服务可适用于安全相关通信,例如,与自动车辆(无人驾驶汽车)应用有关的通信。尽管为了方便术语可以参考urllc来描述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文描述的原理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当前提出的urllc服务,而且通常可应用于(特别是但不是排他性的)具有与urllc服务类似特性的服务,例如对于低延迟的期望。

已经提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无授权(未分配)的无线电资源来进行具有相对严格的等待时间要求(例如对于urllc数据)的上行链路传输。也就是说,终端设备本身可以从被配置为支持这种无授权传输的预定义可用无线电资源池中自主地选择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块的无线电资源,例如,在物理时间和频率资源方面。这与更常见的分配/授权资源方法形成对比,在分配/授权资源方法中,终端设备从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资源分配信令(资源授权),以指示终端设备应该用于将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到网络的无线电资源。无授权资源方法的优点是较低的等待时间,因为终端设备在开始发送可用于上行链路的数据之前不需要等待接收对要使用的上行链路无线资源的分配。授权资源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整体效率,因为负责分配资源的实体可以在需要时分配资源,并且不需要保留资源池以保持对并不总是被需要的无授权访问可用。一些实现可以支持用于某些类型的数据(例如urllc数据)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无授权和授权资源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分配的资源进行常规可预测的urllc传输,而可以使用无授权资源进行不规则的不可预测的urllc传输。

发明人已经认识到,在终端设备位于两个通信小区之间的边界区域附近时,使用无授权资源进行上行链路传输时需要考虑新的问题,例如在负责与两个小区中的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电网络接入节点之间的潜在切换的情况下。在这方面,应当理解,切换可以由在与不同无线电接入节点相关联的覆盖区域之间物理移动的设备产生或者由与静态设备的不同小区相关联的变化的无线电条件产生,并且术语移动性管理可以与两种场景均相关地使用。

在切换过程中,终端设备从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例如,lte基站或5g控制单元)的通信移动(切换)到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例如,另一lte基站或5g控制单元)通信。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称为切换源,并且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称为切换目标。终端设备通常将从源网络接入节点被切换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因为改变无线电信道条件意味着例如,因为终端设备正在移动,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能够比源网络接入节点更好地服务于终端设备。然而,也可以出于其他原因启动切换,例如用于负载平衡。

许多无线远程通信系统采用“先断后接”的方式进行切换。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使用连接过程连接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之前断开与源网络接入节点的连接。发明人已经认识到,这在某些方面可能对某些数据(例如延迟敏感数据(例如urllc数据))的传输有害。这是因为在终端设备与源网络接入节点断开连接的时刻与终端设备完成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连接过程的时刻之间存在时间窗口,在该时间窗口期间终端设备不能发送上行链路数据。这意味着如果上行链路的数据在此时间窗口中变得可用,则可能无法在目标延迟阈值内发送数据。已经提议采用“先接后断”方法来进行切换以支持urllc服务和具有相对严格的等待时间要求的其他服务。提议包括条件切换方法(参见,例如,“conditionalhandover(条件切换)”,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0864,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3])和自主(网络驱动)切换方法(参见例如,“nwcontrolledautonomoushandoverinsingleconnectivity(单连接中的nw控制的自主切换)”,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1711,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4]和“introductionofueautonomousmobility(ue自主移动性的介绍)”,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1360,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5])。在所提议的条件切换方法中,如果服务(源)小区的信号质量低于预定阈值并且目标小区的信号质量高于预定阈值,则终端设备可能仅切换到目标小区。条件切换可以帮助防止终端过早或过晚地切换到目标小区,而过早或过晚地切换到目标小区可能导致目标和服务小区之间的乒乓现象或无线电链路故障。

因此,利用“先接后断”方法,终端设备不会丧失在切换期间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能力,而是可以在切换过程期间发送到两个网络接入节点。因此,在切换过程期间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数据可以经由两个网络接入节点从核心网络路由到终端设备,并且因此终端设备可以经由两个网络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或两者接收数据。如果终端设备成功地从两个网络接入节点接收数据,则它可以简单地丢弃一个数据副本。类似地,在切换过程期间来自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数据可以经由两个网络接入节点发送到核心网络,这可以帮助增加宏分集。然后,核心网络可以丢弃数据的一个版本,或者通过两个网络接入节点之间的适当相互通信,一个网络接入节点(如果自己打算将从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转发到核心网络)可以指示另一个网络接入节点不将从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转发到核心网络。在一些情况下,由多于一个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可以与网络接入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组合(例如,通过选择性组合过程),或者在比支持基带和mac处理的网络接入节点更高的层次结构中。然后,组合的分组可以由网络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或两者发送到核心网络。

图3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200的一些方面,无线远程通信系统200被配置为操作以支持终端设备208接近从源网络接入节点204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切换。本文未具体描述的远程通信系统200的架构和操作的方面可以根据任何先前提出的技术来实现,例如根据当前的3gpp标准和用于操作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网络的其他提议。为方便起见,网络接入节点204、208有时可称为基站204、208,应理解,该术语用于简化,并不意味着暗示网络接入节点应符合任何特定的网络架构。但是相反,这些元件可以对应于可以被配置为提供如本文所述的功能的任何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网络接入节点。在该意义上,将理解可以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特定网络架构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不是至关重要的。

远程通信系统200包括耦合到无线电网络部分的核心网络部分(演进分组核心)202。无线电网络部分包括源网络接入节点204、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和终端设备208。在该示例中,为了简单起见,示出了两个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4、206和一个终端设备208,但是当然可以理解,在实践中,无线电网络部分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基站,这些基站跨越各种通信小区服务于更多数量的终端设备。

与常规的移动无线电网络一样,终端设备208被布置成与网络接入节点(基站/收发信台)204、206进行数据通信。通常,终端设备将一次连接到(即能够交换用户平面数据)一个网络基础设施元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同时连接到第一和第二网络节点,特别是当它在可能发生切换的区域中操作时,即当终端设备处于与相应网络节点的无线电覆盖范围(小区)相关联的地理覆盖区之间的边界时。网络接入节点204、206经由相应的通信链路217、218通信地连接到核心网络部分202,并且特别地连接到核心网络部分202中的服务网关s-gw230,其被布置为经由网络接入节点204、206对远程通信系统200中的终端设备进行移动通信服务的路由和管理。为了维持移动性管理和连接,核心网络部分202还包括移动性管理实体mme220,其管理增强分组服务eps,基于存储在归属订户服务器hss中的订户信息的与在通信系统中操作的终端设备208的连接。在该示例实现中的核心网络中的其他网络组件(为简单起见未示出)包括策略计费和资源功能pcrf,以及提供从核心网络部分202到外部分组数据网络(例如因特网)的连接的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gw。如上所述,除了经修改以提供根据如本文所讨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之外,图3中示出的通信系统200的各种元件的操作可以是大致常规的。

源网络基础设施元件/接入节点204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收发器电路204a(其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器单元)和被配置为控制源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4以根据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操作的处理器电路204b(其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器单元)。处理器电路204b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的各种子单元,如本文中进一步说明的。这些子单元可以实现为分立的硬件元件或者实现为处理器电路的适当配置的功能。因此,处理器电路204b可以包括适当地配置/编程为使用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设备的常规编程/配置技术来提供本文所述的期望功能的电路。为易于表示,收发器电路204a和处理器电路204b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为单独元件。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不同方式提供这些电路元件的功能,例如使用一个或多个适当编程的可编程计算机,或者一个或多个适当配置的专用集成电路/电路系统/芯片/芯片组。应当理解,源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4通常将包括与其操作功能相关联的各种其他元件,例如调度器。例如,虽然为简单起见未在图3中示出,但是处理器电路204b可以包括调度电路,也就是说,处理器电路204b可以被配置/编程为为源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4提供调度功能。

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元件/接入节点206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收发器电路206a(其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器单元)和被配置为控制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6以根据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操作的处理器电路206b(其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器单元)。处理器电路206b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的各种子单元,如本文进一步说明的。这些子单元可以实现为分立的硬件元件或者实现为处理器电路的适当配置的功能。因此,处理器电路206b可以包括适当地配置/编程为使用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设备的常规编程/配置技术来提供本文所述的期望功能的电路。为易于表示,收发器电路206a和处理器电路206b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为单独元件。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不同方式提供这些电路元件的功能,例如使用一个或多个适当编程的可编程计算机,或者一个或多个适当配置的专用集成电路/电路系统/芯片/芯片组。例如,虽然为简单起见未在图3中示出,但是处理器电路206b可以包括调度电路,也就是说,处理器电路206b可以被配置/编程为为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元件206提供调度功能。

终端设备208适于在与网络接入节点204、206通信时支持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操作,并且特别是当在可能在它们之间切换的区域中操作时,如本文进一步所讨论的。终端设备208还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收发器电路208a(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器单元)和被配置成控制终端设备208的处理器电路208b(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器单元)。处理器电路208b可以包括各种子单元/子电路,用于提供根据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这些子单元可以实现为分立的硬件元件或者实现为处理器电路的适当配置的功能。因此,处理器电路208b可以包括适当地配置/编程为使用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设备的常规编程/配置技术来提供本文所述的期望功能的电路。为易于表示,收发器电路208a和处理器电路208b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为单独元件。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不同方式提供这些电路元件的功能,例如使用一个或多个适当编程的可编程计算机,或者一个或多个适当配置的专用集成电路/电路系统/芯片/芯片组。应当理解,终端设备208通常将包括与其操作功能相关联的各种其他元件,例如电源、用户界面等,但是为了简单起见,这些未在图3中示出。

因此,对于图3中表示的示例实现场景,假设终端设备208通过无线电路径212连接到源网络接入节点204并且例如由于移动性已经移动到可以将其切换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位置,使得它可以通过无线电路径214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通信。用于确定终端设备实际上是否应该被切换的具体过程可以基于常规技术,例如考虑与相应无线电路径212、214相关联的无线电信道条件和/或负载平衡。提供网络接入节点204、206之间的通信链路210,以便它们可以交换信息,例如以支持切换过程。在一些网络架构中,网络节点可以彼此直接通信,如图3中示意性地表示的,而在其他网络架构中,它们可以通过核心网络部分202间接地彼此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一种在多个无线电接入节点的无线电覆盖范围内的区域中操作的终端设备,例如,其中可以预期发生从第一(源)网络接入节点到第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切换,可以被配置为使用从可用无授权资源池中选择的无授权资源来发送至少某种类型的上行链路数据(例如,延迟不容忍数据,例如urllc数据),其中可用的无授权资源池被配置为供第一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两者使用(即,两个网络接入节点都在监测并且能够使用共享的无授权资源池进行接收上行链路传输)。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从两个网络接入节点共享的这个保留的无授权资源集合中选择的资源进行数据块(分组)的单个传输,并且该传输可以由其中任一个或两个网络接入节点接收。

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可以被配置为包括对于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节点是共同的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并且特别是对于切换场景,至少对于源网络接入节点/小区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小区是共同的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因此,两个网络接入节点均可以接收使用由终端设备从共享资源池内选择的资源进行的上行链路传输。

终端设备可以被配置为与切换过程相关联地使用来自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内的资源。例如,在采用先接后断方法进行切换的实现中,终端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在其连接到两个网络接入节点期间(即在连接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之后,但在它与源网络接入节点断开连接之前)使用从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内选择的资源。在采用先断后接切换方法的实现中,终端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当(例如基于改变与终端设备与源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或两者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路径相关联的无线电信道条件)确定切换可能即将发生时开始使用从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内选择的资源。更一般地,不管切换的方法(即,是先接后断还是先断后接),终端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基于关于终端设备是否确定处于源和目标接入节点支持的通信小区之间的边界区域的使用从无授权资源的共享池中选择的资源。

根据上文阐述的原理以及本文其他地方以及其他场景,终端设备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上行链路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与其不具有第2层同步的网络节点,例如在没有与网络节点的商定的第2层加密密钥的意义上。在这种情况下,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涉及由不同网络接入节点在网络中接收的数据的更高层处理,以及类似的场景,特别是与网络协议栈的第2层中的处理有关,例如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层有关。

在终端设备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操作的背景中,对于在切换过程期间(即,当从与支持源小区中的通信的源网络接入节点通信切换到与支持目标小区中的通信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通信时)在不同小区/不同网络接入节点中同时传送数据方面具有不同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考虑不同的场景:

(场景1)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可以在频率间切换的情况下(即,针对频率间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小区)一次执行针对一个小区配置的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终端设备的协议栈中预期分组处理实体(例如,pdcp实体)将离线生成数据分组,并且基于网络的用户平面架构,rlc(无线电链路控制)实体将准备用于离线传输的数据分组,并且mac(媒体访问控制)实体将基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授权发送数据分组。在这种场景中,可能存在到达终端设备的物理层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分组使用源小区密钥加密,但物理层实际上可以被切换和同步以使用目标小区资源。相反,可能存在使用目标小区密钥对到达终端设备物理层的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分组进行加密的情况,但是物理层可能尚未被切换并同步到使用可在目标小区中接收的物理层资源。

(场景2)具有双发射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最初可以配置为具有单个连接,并且由于终端设备移动性,如果目标小区在与源小区相同频率或不同频率上操作,则可以配置为具有双连接(已经在3gpp讨论中提出并同意某些未来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标准将支持urllc的帧内/频率间双连接并且在切换期间使用分组复制和双连接)。(场景3)在其他场景中,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可以参与频率内切换(即,用于频率内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小区)。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应该能够在共享资源上进行发送,并且两个小区都应该能够在共享资源上接收上行链路传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频率内dc来支持切换可能没有益处,例如,如果切换过程本身不会产生终端设备不能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可接受的长时段,例如通过使用上文讨论过的共享资源方法。因此,在某些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可能不会采用dc解决方案来进行基于覆盖的切换情况。

可以注意到,如果在切换期间pdcp未被重新定位(例如,在控制单元控制图2所示类型的网络架构中的源和目标小区分布式单元之间的切换的情况下),则在解密在网络处经由不同无线接入节点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时可能没有问题,因为与源和目标小区相关联的传输可以用相同的密钥加密/解密,并且不会发生密钥改变。然而,在切换期间pdcp被重新定位的情况下,或者在不同密钥可以与具共同pdcp实体的不同小区相关联(例如,在安全/加密密钥链接到小区标识的情况,如已提出的那样)的情况下,关于确保网络可以访问用于加密/解密的适当密钥可能会产生问题。

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针对终端设备在切换过程期间在不同小区/不同网络接入节点中同时传送数据的能力,可以采用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不同方法来支持具有上述不同能力的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通信,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在共享无授权资源池可用于与至少两个网络接入节点通信的方法的背景中,其中一个网络接入节点与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关联并且一个网络接入节点与终端设备的目标切换小区相关联。

因此,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主要是,但不仅仅涉及场景1和3。

场景1:在频率间切换的情况下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

图4是示出rrc连接模式终端设备(“ue”),源网络接入节点(“源enb”),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目标enb”),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和服务网关(“服务网关”)之间用于常规的基于lte的无线远程通信网络中的常规的mme内/服务网关lte切换过程的信令交换的梯形图。该过程已在相关标准中很好地建立并得到充分理解和描述,例如,参见etsits136300v13.2.0(2016-01)/3gppts36.300版本13.2.0版本13[6](特别是第10.1节),因此,为了简洁起见,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对于终端设备将数据发送到网络接入节点,通常在物理层(第1层)和第2层处均需要进行协调(同步)。

需要在物理层进行同步,使得网络接入节点能够从终端设备接收物理层传输。在这方面,应当理解,在该上下文中使用的术语同步通常是指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节点能够交换物理层信令,并且不应该仅被解释为需要物理层定时同步。

另一方面,需要第2层中的同步,以便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共享密码/安全密钥,该密码/安全密钥由终端设备中的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用于对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加密并且由相应的网络接入节点中的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用于对上行链路数据传输解密。在这方面,相应协议栈中的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可以包括分组数据协议会聚(pdcp)实体。

为了术语方便,当终端设备正在发送可以由第1层中的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的物理资源上的数据时,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称为是第1层同步的,并且当终端设备和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使用相同的加密密钥时,它们可以被称为是第2层同步的。

参考如图4所示的常规切换过程的步骤,终端设备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通常将与标记为“11.rrcconn.recon.complete”的步骤相关联地成为第2层同步。然而,终端设备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通常将在处理中(例如,与标记为“9.同步”的步骤相关联地)更早地成为第1层同步。

因此,在切换过程期间可能存在终端设备与目标网络节点第1层同步但还没有与目标网络节点第2层同步的时间段。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处于其被配置为发送上行链路信令的状态,该上行链路信令可以由第1层处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但是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不能在第2层处解密,因为使用与源网络接入节点而不是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准备/加密了相应的数据分组。该时间段可能很小,例如可能在10或20ms的量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被认为是至少某些类别的数据(例如urllc数据)的不可接受的延迟。

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可以使用如图5中示意性表示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图5表示在从源网络接入节点204切换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时间附近,在图3中示意性表示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将上行链路数据从终端设备208发送到核心网络202的过程。在该示例中,假设终端设备希望上行三个数据分组,即分组a、分组b和分组c,如图5中示意性地表示的。此外,假设这三个分组都在终端设备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物理层(第1层)同步时发送,但是终端设备直到在发送分组a和b之后但在发送分组c之前才实现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第2层同步,这意味着分组a和b将用源小区加密密钥加密(因为这些分组是在终端设备208与源网络接入节点第2层同步时发送的),并且用目标小区加密密钥对分组c进行加密。因此,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在第1层接收所有三个分组a、b、c,但是不能在第2层中解码分组a和b,但是可以在第2层中解码分组c。

为了帮助解决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该问题,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将其自身不能解密的分组转发到源网络接入节点204,因为它们(即,在该示例中的分组a和b)用源网络接入节点安全密钥加密,如图5中示意性地表示的。因此,源网络接入节点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分组a和b,并且能够在其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例如,pdcp层)中对这些分组进行解码,因为该实体可以访问适当的解密密钥。然后,由源网络接入节点解密的包括分组a和b的数据可以被转发到核心网络,如图5中示意性所示。关于分组c,因为其是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中的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例如pdcp层)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即,在终端设备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已经实现第2层同步之后准备进行传输),所以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能够以正常方式在其第2层分组处理实体中解密该分组并转发到核心网络,如图5中示意性所示。

为了促进该操作,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终端设备208被配置为发送指示符(在此可以被称为结束标记),以指示终端设备何时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安全密钥加密转变到用与目标相关联的安全密钥加密,即实际上发送终端设备何时变为第2层同步的指示。因此,在该示例场景中,终端设备被配置为在发送分组b之后并且在发送分组c之前发送结束标记,如图5中通过用阴影线示出并标记为“em”的传输示意性所示。在接收到结束标记指示时,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确定随后从终端设备接收的分组将用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密钥加密,并且不需要被转发到源网络接入节点。在一些示例中,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配置为还向源网络接入节点转发已经接收到的结束标记的指示,如图5中示意性地所示。源网络接入节点不一定需要接收结束标记,当源网络接入节点不再通过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从终端设备接收分组时,可以告知源网络接入节点,以便它可以释放保留用于与来自终端设备的通信相关联的任何资源。

场景3:在频率内切换的情况下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

切换是从源小区到频率间目标小区还是从小区的源到频率内目标小区对于本文描述的方法不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就此而言,关于场景1(在频率间切换的情况下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在上文讨论的那些的相应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场景3(在频率内切换的情况下具有单个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的终端设备)。

如上所述,因为即使在切换之后的后续传输是频率间的,也使用共同的共享资源池进行传输,所以使用从切换期间源网络接入节点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共同的共享资源池中选择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方法可以被认为在某些方面对应于频率内场景。此外,对于利用源网络接入节点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共同的共享物理资源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切换过程中比上文讨论的甚至更早的第1层同步。这是因为即使在对应于图4中标记为“9.同步”步骤的步骤之前,终端设备也能够使用目标网络节点可以在第1层接收的共享/共同物理无线电资源池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与频率间场景相反,频率内场景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终端设备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的分组可以由源网络接入节点和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在第1层同时接收。参考图5,如果源网络接入节点也接收分组a和b的传输,则分组a和b可以以通常方式在源网络接入节点的第2层中得到解码,因为它们是使用源密钥加密的。但是,源网络接入节点将无法在第2层中对分组c解密,因为分组c是使用目标密钥加密的。无论源网络接入节点是否可以在物理层上接收也由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根据某些方法,图5中表示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操作保持不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将不知道源网络接入节点是否也接收到上行链路数据)。因此,源网络接入节点可以接收分组a和b的多个副本,即直接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副本和经由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第二副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源网络接入节点可以简单地丢弃其接收两个副本的分组中的一个或其他版本,或者可以组合两个副本,例如以增加冗余。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如上文参考图5所讨论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200的一些操作方面的梯形图。特别地,该图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与终端设备208、源网络接入节点204、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和核心网络202相关联的一些操作和信令交换。

图6中表示的处理开始于步骤s1,其中假设终端设备208在源小区上是活动的(即,终端设备是rrc连接到源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s2中,确定终端设备208应该从源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确定是否从源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的方式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根据某些实现,它可以基于常规技术,例如考虑终端设备和相应网络接入节点之间的无线电信道条件的测量。

在决定将终端设备从源网络接入节点切换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之后,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1层同步。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将其自身配置为能够进行第1层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可接收的上行链路传输。这可能涉及,例如,切换到使用共同/共享资源池用于上述类型的无授权上行链路传输,或更常规的方法。

在步骤s4中,终端设备确定数据已变得可用于上行链路。在这个示例中,假设数据的量使得将其作为三个分组传输,即分组a、分组b和分组c。可以理解数据可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原因和数据本身的信息内容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并不重要。然而,根据某些实现,本文描述的处理可以应用于某些类型的数据,例如延迟不容忍的数据(例如urllc数据),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数据,例如,归类为延迟容忍的数据。在这方面,在确定切换过程已经完成之后,终端设备可以保留延迟容忍数据以用于稍后的传输。

在步骤s5中,终端设备发送分组a。终端设备是与目标小区第1层同步的,因此在第1层中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接收该分组。然而,对于该示例,假设终端设备尚未实现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第2层同步。也就是说,使用与源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准备分组a以在终端设备的分组处理实体(例如,pdcp实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到分组a时,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确定其不能解密该分组。这可以以各种方式确定。例如,在一些实现中,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配置为如果在切换过程期间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到其在第2层不能解密的分组,则识别接收到的分组已经用与源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加密。

在步骤s6中,在确定其不能解密分组a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将分组转发到源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s7中,在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到分组a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使用适当的加密密钥对分组进行解密。

在步骤s8中,在步骤s7中解密分组a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以通常的方式将数据从分组a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进行向前路由。

在步骤s9中,终端设备发送分组b。如上所述,在图6中表示的处理的这个阶段,终端设备是与目标小区第1层同步的,因此该分组也在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处被接收。然而,对于该示例,假设终端设备尚未实现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第2层同步。也就是说,使用与源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准备分组b以在终端设备的分组处理实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到分组b时,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确定其不能解密该分组,例如上文关于分组a所讨论的。

在步骤s10中,在确定其不能解密分组b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将分组转发到源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s11中,在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到分组b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使用适当的加密密钥对分组进行解密。

在步骤s12中,在步骤s11中解密分组b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以通常的方式将数据从分组b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进行向前路由。

在步骤s13中,假设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第2层同步。也就是说,在步骤s13中,终端设备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第2层加密密钥,用于将数据传送到分组处理实体。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常规技术执行第2层同步和相关密钥交换。

在步骤s14中,在确定其现在与目标小区第2层同步之后,终端设备向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指示符(结束标记)以指示它已经完成发送用源密钥加密的分组,并且接下来将发送用目标密钥加密的分组。结束标记从终端设备发送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方式并不重要。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独立消息传输,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以与使用源加密密钥进行的最后一次传输相关联地传输,或者与使用目标密钥进行的第一次传输相关联地传输。

在步骤s15中,在已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结束标记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将已经接收到结束标记的指示发送到源网络接入节点。这通知源网络接入节点它将不再与终端设备的切换相关联地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数据分组,使得源网络接入节点可以释放它预留以支持终端设备的任何资源。

在步骤s16中,终端设备发送分组c。如上所述,在图6所示的处理的这个阶段,终端设备与目标小区第1层同步,并且在准备分组c时还与目标小区第2层同步。因此,使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更新加密密钥准备分组c以在终端设备的分组处理实体中进行传输。

在步骤s17中,在接收到分组c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能够以通常的方式解密分组。

在步骤s18中,在步骤s17中解密分组c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以通常的方式将数据从分组c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进行向前路由。

因此,上文关于图5和6讨论的处理可以帮助解决当终端设备使用与一个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将上行链路数据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接入节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无线远程通信系统通常被配置为确保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发明人已经认识到在切换过程期间期望避免与使用无授权资源从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相关联的数据丢失/延迟,这可以意味着它可以有利地允许在第1层和第2层处与不同网络接入节点同步的进行上行链路传输。

在以上关于图6阐述的示例中,假设在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2层同步之前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1层同步。然而,原则上还可能存在这样的场景:终端设备在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1层同步之前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2层同步。这可能导致终端设备将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密钥加密的数据发送到源网络接入节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与图6中所示的方法相对应的方法,例如图7中所示。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如上参考图5所讨论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200的一些操作方面的梯形图。特别地,该图表示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与终端设备208、源网络接入节点204、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和核心网络202相关联的一些操作和信令交换。

图7中表示的处理在步骤t1开始,其中假设终端设备208在源小区上是活动的(即,终端设备是rrc连接到源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t2中,确定终端设备208应该从源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确定是否从源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的方式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根据某些实现,它可以基于常规技术,例如考虑终端设备和相应网络接入节点之间的无线电信道条件的测量。

在决定将终端设备从源网络接入节点切换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之后,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2层同步。也就是说,终端设备确定加密密钥以用于第2层加密,以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进行通信。然而,在该示例场景中,假设终端设备尚未实现与目标小区的第1层同步,但仍保持与源小区的第1层同步。

在步骤t4中,终端设备确定数据已变得可用于上行链路,并且在这个示例中,假设数据的量使得将其作为三个分组传输,即分组a、分组b和分组c。可以理解数据可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原因和数据本身的信息内容对于本文描述的原理并不重要。然而,根据某些实现,本文描述的处理可以应用于某些类型的数据,例如延迟不容忍的数据(例如urllc数据),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数据,例如,归类为延迟容忍的数据。在这方面,在确定切换过程已经完成之后(即,已经在第1层和第2层中实现了同步),终端设备可以保留延迟容忍数据以用于稍后的传输。

在步骤t5中,终端设备发送分组a。终端设备是与源小区第1层同步的,因此在第1层中的源网络接入节点204处接收该分组。然而,因为终端设备已经实现了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第2层同步,所以使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准备分组a以在终端设备的分组处理实体(例如,pdcp实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到分组a时,源网络接入节点确定其不能解密该分组。这可以以各种方式确定。例如,在一些实现中,源网络接入节点可以被配置为如果在切换过程时间附近接收到其在第2层不能解密的分组,则识别接收到的分组已经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加密。

在步骤t6中,在确定其不能解密分组a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将分组转发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t7中,在从源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到分组a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使用适当的加密密钥对分组进行解密。

在步骤t7中解密分组a之后,在一些情况下,目标网络节点可以将数据从分组a直接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便以通常的方式进行向前路由。然而,在该示例中,假设在图7中的步骤t7中表示的处理阶段(即,当目标网络节点解密分组a时),目标网络节点尚未建立通过核心网络到终端设备通信的连接。因此,在该示例中,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不能将数据从分组直接转发到核心网络202,因此,如步骤t8中示意性地表示,在步骤t7中解密分组a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将解密后的数据从分组a转发回源网络202。

在步骤t9中,在步骤t8中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接收到分组a的解密数据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将数据从分组a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便以通常的方式进行向前路由。

图7中表示的步骤t10、t11、t12、t13和t14分别类似于步骤t5、t6、t7、t8和t9,并且将从其得到理解,但是涉及分组b的上行链路传输而不是分组a。

在步骤t15中,假设终端设备实现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206的第1层同步。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常规技术实现第1层同步。

在步骤t16中,在确定现在第1层和第2层都与目标小区同步之后,终端设备向目标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指示符(结束标记)以指示其已结束向源网络发送用目标密钥加密的分组,并将用目标密钥加密的发送分组转发到目标网络。结束标记从终端设备发送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的方式并不重要。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独立消息传输,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以与使用源加密密钥进行的最后一次传输相关联地传输,或者与使用目标密钥进行的第一次传输相关联地传输。

在步骤t17中,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结束标记之后,源网络接入节点将已经接收到结束标记的指示发送到目标网络接入节点。

在步骤t18中,终端设备发送分组c。如上所述,在图7中表示的处理的这个阶段,终端设备与目标小区是第1层同步且第2层同步的。因此,使用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更新加密密钥准备分组c以在终端设备的分组处理实体中进行传输。

在步骤t19中,在接收到分组c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能够以通常的方式解密分组。

在该示例中,在图7中表示的处理的该阶段中,目标网络接入节点现在已经建立了关于与终端设备相关联的通信的到核心网络202的连接,因此在步骤t20中,在步骤t19中对分组c解密之后,目标网络接入节点以通常的方式将数据从分组c转发到核心网络202以进行向前路由。

应当理解,为了说明的目的,图6和7的梯形图中所示的处理表示一些特定的示例实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实现中修改这些方法。例如,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发送与其上行链路传输相关联的密码指示,由此密码指示提供关于分组是否已经在第2层处用与在第1层中接收分组的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指示。例如,在一些实现中,负责准备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分组的终端设备中的第2层处理实体(例如,pdcp层)可以在分组报头中包括这样的指示符以指示数据分组已使用源目标小区密钥加密还是已使用目标小区密钥加密。在在pdcp分组报头中引入条目以指示哪个加密密钥被用于分组的实现中,例如,对于用源密钥加密的分组,单个比特设置为“0”,对于用目标密钥加密的分组,单个比特设置为“1”,一旦确定终端设备和网络都能够使用目标密钥成功解码多个分组,该指示可以设置为与使用源小区密钥相关联的值。这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一旦在目标小区中建立了使用目标密钥的通信,就可以预期,对于下一次切换,目标小区实际上将是源小区,因此设置相关比特以尽早指示数据使用源单元密钥加密,可以帮助促进更快的后续切换。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在pdcp分组报头中引入多于一个比特以允许指示来自更多数量的密钥,例如,“00”可以对应于第一源单元,“01”表示第一目标单元,“10”表示第二目标单元,“11”表示第三目标单元,然后复位为“00”表示第四目标单元。这可以帮助解决在可能快速发生大量切换的情况下的模糊性。

虽然以上描述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于本文描述的原理在切换过程的背景中的应用,但是在其他场景中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例如与双连接的实现相关联。双连接(dc)的概念在管理lte架构的3gpp标准的版本12中引入,并且预期还将在新rat(nr)网络中提供相应的功能。在双连接中,网络接入节点被指定为主网络接入节点或辅助网络接入节点,并且用户设备可以同时通过两个网络接入节点连接到网络(例如,见[6],特别是,第6.5节)。本文描述的方法可以在辅助网络接入节点要改变角色并成为主网络接入节点的场景中采用。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接收rrc重新配置消息,该rrc重新配置消息向终端设备指示改变到主网络接入节点的辅助网络接入节点的角色改变。由于终端设备已经是与辅助网络接入节点第1层同步的(例如,通过作为初始辅助网络接入节点配置的一部分执行的随机接入过程),所以终端设备能够例如在无授权资源上在上行链路上将分组发送到现在担当主网络接入节点角色的辅助网络接入节点。然而,终端设备的第2层缓冲器中的分组可以使用先前的主网络接入节点密钥进行加密,因此可以采用与上述类似的原理以允许在网络中对这些分组进行解密。

因此,已经描述了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用于在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终端设备和核心网络部分的无线远程通信网络中与涉及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的终端设备的切换过程相关联地使用,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其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能操作用于:从终端设备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块;确定终端设备已使用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还是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加密;响应于确定数据块已经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加密,使用第一加密密钥解密数据块,并将解密的数据块转发到核心网络部分;响应于确定数据块已经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加密,将数据块转发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

应当理解,尽管为了提供特定示例,本公开在一些方面集中于基于lte和/或5g网络的实现,但是相同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因此,即使本文使用的术语通常与lte和5g标准的术语相同或相似,但是本教导不限于lte和5g的当前版本和/或符合lte、5g或其他标准的任何其他未来版本,并且可以同样适用于不基于lte或5g的任何适当的布置。

可以注意到,本文讨论的各种示例方法可以依赖于在基站和终端设备都知道的意义上预定/预定义的信息。应当理解,例如,通常可以通过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操作标准中的定义,或者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先前交换的信令,例如在系统信息信令中,或与无线电资源控制设置信令相关联地,建立这种预定/预定义信息。也就是说,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各种元件之间建立和共享相关预定义信息的具体方式对于本文描述的操作原理并不重要。可以进一步注意,本文讨论的各种示例方法依赖于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各种元件之间交换/传送的信息,并且应当理解,这种通信通常可以根据常规技术进行,例如在特定信令协议和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类型方面,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也就是说,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各种元件之间交换相关信息的具体方式对于本文描述的操作原理并不重要。

本公开的相应特征由以下编号段落定义:

段落1.一种配置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能操作用于:从终端设备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块;确定终端设备使用对应于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还是使用对应于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了加密;响应于确定已经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使用第一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响应于确定已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将数据块转发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

2.根据段落1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基于从终端设备接收的指示来确定终端设备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还是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了加密。

段落3.根据段落2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从终端设备接收的指示包括数据块的报头中的条目。

段落4.根据段落2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从终端设备接收的指示包括由终端设备发送的结束标记,以指示终端何时从使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切换到第一加密密钥来对上行链路数据加密。

段落5.根据段落1至4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基于尝试使用第一加密密钥解密数据块来确定终端设备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还是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了加密。

段落6.根据段落1至5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包括用于涉及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的终端设备的切换过程的目标网络接入节点。

段落7.根据段落1至6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包括用于涉及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的终端设备的切换过程的源网络接入节点。

段落8.根据段落1至7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响应于确定数据块已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加密并且使用第一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还被配置为将解密的数据块转发到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部分。

段落9.根据段落1到8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响应于确定数据块已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加密并将数据块转发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还被配置为在第二网络接入节点使用第二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解密之后,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接收解密的数据块。

段落10.根据段落1到9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还被配置为将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的解密的数据块转发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部分。

段落11.根据段落1到10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在无授权无线电资源上从终端设备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块。

段落12.用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的电路,第一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用于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其中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所述电路能操作用于:从终端设备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块;确定终端设备使用对应于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还是使用对应于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了加密;响应于确定已经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使用第一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响应于确定已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将数据块转发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

段落13.一种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操作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的方法,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从终端设备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块;确定终端设备使用对应于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还是使用对应于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了加密;响应于确定已经使用对应于第一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使用第一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响应于确定已使用对应于第二加密密钥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加密,将数据块转发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

段落14.一种配置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第二网络接入节点,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能操作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但由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使用第二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随后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已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表示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的指示。

段落15.根据段落14所述的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二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将解密的数据块转发到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络部分。

段落16.根据段落14或15所述的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二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将解密的数据块转发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

段落17.根据段落14至16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第二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为响应于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已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表示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的指示,释放保留用于支持来自终端设备的通信的资源。

段落18.用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的电路,所述第二网络接入节点被配置用于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的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其中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所述电路能操作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但由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使用第二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随后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已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表示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的指示。

段落19.一种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操作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的方法,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和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块,其中,所述数据块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但由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使用第二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解密;以及随后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接收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已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表示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的指示。

段落20.一种配置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终端设备能操作用于:将上行链路数据块发送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加密;以及随后向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

段落21.根据段落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被配置为响应于实现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的第2层同步,发送所述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

段落22.根据段落20或2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被配置为在数据块的头部中发送用于加密数据的加密密钥的指示。

段落23.根据段落2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在数据块的头部中用于加密数据的加密密钥的指示包括多个比特,用于指示分别与多于两个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两个以上加密密钥。

段落24.用于配置用于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的电路,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器电路和收发器电路,被配置为一起操作使得电路能操作用于:将上行链路数据块发送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加密;以及随后向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

段落25.一种在无线远程通信系统中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所述无线远程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和第二网络接入节点,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上行链路数据块发送到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其中,终端设备使用与第二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而不是与第一网络接入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对数据块进行加密;以及随后向第一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终端设备将不再发送用与第二加密密钥对应的加密密钥加密的其他数据的指示。

在所附独立和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本发明的其他特定和优选方面。应当理解,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以以与权利要求中明确阐述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与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

参考文献

[1]3gpp文件rp-160671,“newsidproposal:studyonnewradioaccesstechnology(新sid提案:新无线电接入技术研究)”,nttdocomo,ran#71,瑞典哥德堡,2016年3月7日至10日。

[2]holmah.和toskalaa,“lteforumtsofdmaandsc-fdmabasedradioaccess(用于umtsofdma和基于sc-fdma的无线电接入的lte)”,johnwiley和sons,2009。

[3]“conditionalhandover(条件切换)”,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0864,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

[4]“nwcontrolledautonomoushandoverinsingleconnectivity(单连接中的nw控制的自主切换)”,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1711,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

[5]“introductionofueautonomousmobility(ue自主移动性的介绍)”,3gpptsgranwg2会议#97,r2-1701360,希腊雅典,2017年2月13日至17日。

[6]etsits136300v13.2.0(2016-01)/3gppts36.300版本13.2.0版本1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