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67207发布日期:2019-07-27 09:16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网络覆盖领域的设备制造商多以传统的无线方案为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纷纷在向光纤分布系统的方案转型,但目前市场上现存的产品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系统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多是采用射频与光纤、射频与网线等混合组网方式,传输信号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与模拟信号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光纤传输为固定速率,一旦开通即按照设定的速率工作,不能实现自动调整与自动匹配,工程使用不够灵活;不兼容5g信号的室内覆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包括c-band组网单元以及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所述c-band组网单元对不同的变频段连续组网,用于5g的基础覆盖以及容量层,同时c-band组网单元与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相连接,通过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对控制多码进行传输,可以大幅度提升小区容量mimo还具备上下行分集增益,可以提高网络的边缘速率,提升用户感知,通过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与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分别与本地监控模块以及管理模块相连接,同时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具体包括接入单元、扩展单元以及远端单元,通过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的设计充分发挥光纤承载带宽大和传输损耗小的优势,适应了通信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网络建设需求,是一种有效的多制式、多业务融合的分布系统建设方案,该方法还实现了国家及运营商的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投资,该系统易于扩容和扩展,面向5g来临之际,这种新型的室分系统设备,具备5g端口或5g模块接口,只需简单的配置即可完成5g信号的室内覆盖,且成本较低。

优选的,所述接入单元包括信号接收器、信号耦合器、信号组帧单元以及信号转换器,通过信号接收器对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后的信号传入信号耦合器中,从而能够将射频信号耦合进系统,将耦合后的数据通过信号组帧单元进行组帧,配合信号转换器对上传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进行解帧。

优选的,所述扩展单元包括信号转发器、信号合路单元以及集成远程供电单元,通过信号转发器对进行转发,同时将多个数字信号进行合路,同时将合路信号传递至集成远程供电单元,实现远程供电,便于集中管理。

优选的,所述远端单元包括信号转换单元以及外接天线设备,通过信号转换单元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射频信号,并通过外接天线设备实现无线信号的覆盖,便于室内与外界网络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理模块包括快速修复单元、预防性管理单元以及位置模块子系统,mics还能够自动根据周边信道条件和用户密度自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诊断、预防性管理以及愈合,最大化减少人工介入以降低运维成本,从而大大节省运营商的opex,保护客户网络投资,同时位置模块子系统通过网络的上下波动校准功能对位置进行校准。

优选的,所述本地监控模块包括中央控制器,通过中央控制器设置有设置单元、工作查询单元、软件更新单元以及复位单元,从而能够根据网络周边用户流量使用需求灵活适配网络资源,完全释放流量需求并满足业务需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组网以及传输:通过建立c-band组网单元以及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的建立,对网络进行传输;

s2、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的建立:该系统由接入单元、扩展单元以及远端单元三部分组成,信号源从而微蜂窝基站发出,对信号进行耦合、合路以及转换后,采用数字化传输方式,远端单元对数字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后,通过天线设备进行网络的覆盖;

s3、安全防护:通过中央控制器设立设置单元、工作查询单元、软件更新单元以及复位单元,从而能够根据网络周边用户流量使用需求灵活适配网络资源,完全释放流量需求并满足业务需要;

s4、管理:ics还能够自动根据周边信道条件和用户密度自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诊断、预防性管理以及愈合,最大化减少人工介入以降低运维成本。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有益效果在于:该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充分发挥光纤承载带宽大和传输损耗小的优势,适应了通信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网络建设需求,是一种有效的多制式、多业务融合的分布系统建设方案,该方法还实现了国家及运营商的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投资,该系统易于扩容和扩展,面向5g来临之际,这种新型的室分系统设备,具备5g端口或5g模块接口,只需简单的配置即可完成5g信号的室内覆盖,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接入单元的系统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扩展单元的系统框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远端单元的系统框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本地监控模块的系统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及方法的管理模块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6,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系统,包括c-band组网单元以及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c-band组网单元对不同的变频段连续组网,用于5g的基础覆盖以及容量层,同时c-band组网单元与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相连接,通过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对控制多码进行传输,可以大幅度提升小区容量mimo还具备上下行分集增益,可以提高网络的边缘速率,提升用户感知,通过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与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分别与本地监控模块以及管理模块相连接,同时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具体包括接入单元、扩展单元以及远端单元,通过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的设计充分发挥光纤承载带宽大和传输损耗小的优势,适应了通信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网络建设需求,是一种有效的多制式、多业务融合的分布系统建设方案,该方法还实现了国家及运营商的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投资,该系统易于扩容和扩展,面向5g来临之际,这种新型的室分系统设备,具备5g端口或5g模块接口,只需简单的配置即可完成5g信号的室内覆盖,且成本较低。

接入单元包括信号接收器、信号耦合器、信号组帧单元以及信号转换器,通过信号接收器对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后的信号传入信号耦合器中,从而能够将射频信号耦合进系统,将耦合后的数据通过信号组帧单元进行组帧,配合信号转换器对上传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进行解帧。

扩展单元包括信号转发器、信号合路单元以及集成远程供电单元,通过信号转发器对进行转发,同时将多个数字信号进行合路,同时将合路信号传递至集成远程供电单元,实现远程供电,便于集中管理。

远端单元包括信号转换单元以及外接天线设备,通过信号转换单元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射频信号,并通过外接天线设备实现无线信号的覆盖,便于室内与外界网络相连接。

管理模块包括快速修复单元、预防性管理单元以及位置模块子系统,mics还能够自动根据周边信道条件和用户密度自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诊断、预防性管理以及愈合,最大化减少人工介入以降低运维成本,从而大大节省运营商的opex,保护客户网络投资,同时位置模块子系统通过网络的上下波动校准功能对位置进行校准。

本地监控模块包括中央控制器,通过中央控制器设置有设置单元、工作查询单元、软件更新单元以及复位单元,从而能够根据网络周边用户流量使用需求灵活适配网络资源,完全释放流量需求并满足业务需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5g通信技术的实时计算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组网以及传输:通过建立c-band组网单元以及mimo空中多码传输单元的建立,对网络进行传输;

s2、lte新型mics多网络智能云覆盖系统的建立:该系统由接入单元、扩展单元以及远端单元三部分组成,信号源从而微蜂窝基站发出,对信号进行耦合、合路以及转换后,采用数字化传输方式,远端单元对数字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后,通过天线设备进行网络的覆盖;

s3、安全防护:通过中央控制器设立设置单元、工作查询单元、软件更新单元以及复位单元,从而能够根据网络周边用户流量使用需求灵活适配网络资源,完全释放流量需求并满足业务需要;

s4、管理:mics还能够自动根据周边信道条件和用户密度自优化网络资源分配,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自动诊断、预防性管理以及愈合,最大化减少人工介入以降低运维成本。

通过s1-s4通信业务的种类更加多元化,以虚拟现实和高清视频业务为代表的5g新业务对网络带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个无线连接所消耗的流量大幅增加,达到人均100mbps连接速率的需求。热点区域的5g业务对网络动态扩容和智能适配要求更高。物联网带来海量无线连接和高密网络拓扑分布,对网络的抗干扰和运营维护带来巨大挑战。以触觉互联网、远程医疗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低时延业务,极限情况的传输时延达到了1ms以下,是目前4g网络传输时延的百分之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