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和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5468发布日期:2019-09-06 19:3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和音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灯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和音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产品(例如智能多媒体音箱)正迅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智能多媒体音箱,良好的灯光设计成为一个营销热点,在多媒体音箱中,在最外层上通常设置有可透光的灯罩,灯罩里面设置有灯光结构,透过灯罩从视觉上可看见灯光结构形成的灯效,然而,在音箱中有可能存在两种灯光结构,如何避免两种灯光结构的光线在灯罩中相互干涉影响灯光效果成为了设计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和音箱,以解决音箱中两种灯光结构的光线在灯罩中相互干涉影响灯光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包括:

可透光的灯罩,包括灯罩侧壁和灯罩顶壁,所述灯罩顶壁的一面设置有凹陷于所述灯罩内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灯罩顶壁的另一面为所述灯罩侧壁与所述灯罩顶壁形成第二容置空间;

第一灯光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中,包括第一导光件和第一发光件,所述第一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底部和与所述第一导光底部连接的第一导光侧壁,所述第一导光底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底部,所述第一导光侧壁沿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内侧壁延伸至所述灯罩的顶部;所述第一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底部上;

第二灯光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包括第二导光件和第二发光件,所述第二导光件包括第二导光顶壁和与所述第二导光顶壁连接的第二导光侧壁,所述第二导光侧壁与所述灯罩顶壁抵接,所述第二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顶壁,所述第二发光件的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导光顶壁传输至所述第二导光侧壁并扩散至所述灯罩顶壁和所述灯罩侧壁;

其中,所述第一导光件朝向所述灯罩顶壁的一面设置有不透光层,以阻挡所述第一导光件中的光线扩散至所述灯罩。

可选地,所述不透光层为黑色涂层或光反射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灯光结构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上,所述顶盖包括不透光的顶盖本体和第一PCB板,所述第一PCB板设置于所述顶盖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一面,所述第一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一PCB板朝向所述第一导光底部的一面,所述顶盖本体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上,所述顶盖本体覆盖所述第一导光侧壁的内侧空间以暴露出所述第一导光侧壁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发光件的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导光底部传输至所述第一导光侧壁的上端面。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导光侧壁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光侧壁的壁厚厚度值由大到小线性变化,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发光件的光线的强度从所述第二导光侧壁的顶端到底端由强变弱。

可选地,所述第二灯光结构还包括第二PCB板,所述第二PCB板位于所述第二导光顶壁上,所述第二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二PCB板朝向所述第二导光顶壁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灯罩为筒状灯罩,所述第二导光侧壁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导光顶壁凹设于所述第二导光侧壁形成的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灯光结构还包括可透光的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贴合于所述第二导光侧壁朝向所述灯罩的一面。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导光侧壁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所述装饰件的壁厚厚度值由小到大线性变化。

可选地,所述装饰件朝向所述灯罩的一面设置有装饰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音箱,所述音箱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音箱灯光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箱包括可透过的灯罩、第一灯光结构和第二灯光结构,灯罩包括灯罩侧壁和灯罩顶壁,灯罩顶壁的一面设置有凹陷于灯罩内的第一容置空间,灯罩顶壁的另一面为灯罩侧壁与所述灯罩顶壁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灯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件和第一发光件,第一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底部和与第一导光底部连接的第一导光侧壁,第一导光底部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的底部,第一导光侧壁沿第一容置空间的内侧壁延伸至灯罩的顶部,第一发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底部上;第二灯光结构包括第二导光件和第二发光件,第二导光件包括第二导光顶壁和与第二导光顶壁连接的第二导光侧壁,第二导光侧壁与灯罩顶壁抵接,第二发光件设置于第二导光顶壁,第二发光件的光线经由第二导光顶壁传输至第二导光侧壁并扩散至灯罩顶壁和灯罩侧壁;第一导光件朝向灯罩顶壁的一面设置有不透光层,以阻挡第一导光件中的光线扩散至灯罩,从而使得第一导光件和第二导光件之间的光线互不干扰,第一导光件的光线无法扩散至灯罩中,从而在灯罩中只观测到第二导光件扩散的光线,能够取得良好的灯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箱灯光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箱灯光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音箱灯光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导光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导光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音箱灯光结构;101、灯罩;1011、灯罩侧壁;1012、灯罩顶壁;1013、第一容置空间;1014、第二容置空间;102、第一导光件;1021、第一导光底部;1022、第一导光侧壁;103、顶盖;1031、顶盖本体;1032、第一PCB板;10321、第一发光件;104、第二导光件;1041、第二导光侧壁;1042、第二导光顶壁;105、第二PCB板;1051、第二发光件;106、装饰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音箱灯光结构10包括灯罩101、第一灯光结构和第二灯光结构。

其中,音箱灯光结构10可以是音箱中承载音箱的按键、灯光结构、麦克风组件等模块的组件。

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灯罩101可以为可透光的灯罩,可选地,灯罩101可以由透明的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等塑胶材质注塑而成,当然还可以是玻璃材质。灯罩101可以包括灯罩侧壁1011和灯罩顶壁1012,灯罩顶壁1012的一面设置有凹陷于灯罩101内的第一容置空间1013,灯罩顶壁1012的另一面为灯罩侧壁1011与灯罩顶壁1012形成第二容置空间1014,灯罩侧壁101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封闭式的形状,从而使得灯罩101呈筒状结构,比如圆筒结构,方筒结构等。

第一灯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件102和第一发光件10321,第一导光件102可以呈以碗装结构,即包括第一导光底部1021和与第一导光底部1021连接的第一导光侧壁1022,第一导光底部1021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013的底部,第一导光侧壁1022沿第一容置空间1013的内侧壁延伸至灯罩101的顶部,第一发光件10321设置于第一导光底部1021上,使得第一发光件10321的光线可由第一导光底部1021传输至第一导光侧壁1022上。

第二灯光结构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014中,包括第二导光件104和第二发光件1051,第二导光件104包括第二导光顶壁1042和与第二导光顶壁1042连接的第二导光侧壁1041,第二导光侧壁1041与灯罩顶壁1012抵接,第二发光件1051设置于第二导光顶壁1042,第二发光件1051的光线经由第二导光顶壁1042传输至第二导光侧壁1041并扩散至灯罩顶壁1012和灯罩侧壁1011,从而在灯罩顶壁1012和灯罩侧壁1011上可以观察到第二导光侧壁1041扩散的光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固定方式不加以限制,各部件之间可以通过螺丝、卡扣、胶水粘合等方式相互固定。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不透光层设置于第一导光件上,在实际应用中,不透光层也可设置在灯罩顶壁上,比如灯罩顶壁与第一导光件接触的部分设置不透光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光件102朝向灯罩顶壁1012的一面设置有不透光层,以阻挡第一导光件102中的光线扩散至灯罩101,使得从灯罩101的灯罩侧壁1011和灯罩顶壁1012未被第一导光侧壁1022覆盖的部分无法观察到第一导光件102扩散的光线,并且能观察到第二导光件104扩散的光线,即第一导光件102和第二导光件104之间的光线互不干扰,第一导光件102的光线无法扩散至灯罩中,从而在灯罩中只观测到第二导光件104扩散的光线,能够取得良好的灯光效果。

例如,第一发光件10321可以发出白色光线,第二发光件1051可以发出红色的光线,则可以在灯罩顶壁1012上形成一白色的环形光圈,而由于第一导光件102朝向灯罩顶壁1012的一面设置有不透光层,第一发光件10321的光线无法经过第一导光件102扩散至第一导光侧壁1022中,从灯罩侧壁1011和灯罩顶壁1012看到的第二导光侧壁1041扩散的光线更为清晰,同理,第二导光侧壁1041扩散的红色光线也无法通过灯罩顶壁1012扩散至第一导光侧壁1022中,使得环形光圈的效果更佳。

可选地,不透光层可以为黑色涂层或者黑色镀层,优选地,不透光层可以为光反射层,例如可以为镀银层,通过光反射层可以避免光线被吸收,同时也可以对光进行散射,既保证了到达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的光线强度,又使得光线变得柔和。

如图2-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灯光结构还包括顶盖103,顶盖103可盖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13上,该顶盖103可以包括不透光的顶盖本体1031和第一PCB板1032,第一PCB板1032设置于顶盖本体1031朝向第一容置空间1013的一面,第一发光件10321设置于第一PCB板1032朝向第一导光底部1021的一面,例如,第一发光件10321可以为设置于第一PCB板1032上的发光二极管或者LED灯。顶盖本体1031盖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013上,顶盖本体1031覆盖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内侧空间,以在第一导光侧壁1022和灯罩顶壁1012的配合间隙处暴露出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第一发光件10321的光线经由第一导光底部1021传输至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从而在灯罩顶壁1012上形成相应的灯光效果,例如,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为环形,则在不透光的顶盖本体1031覆盖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内侧空间并暴露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后,由于第一导光件102朝向灯罩顶壁1012的一面设置有不透光层,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光线无法扩散至灯罩顶壁1012中,在第一导光侧壁1022的上端面形成一环形光圈的灯光效果。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灯罩101为筒状灯罩,第二导光侧壁1041为筒状结构,第二导光顶壁1042凹设于第二导光侧壁1041形成的空间内,并且在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壁厚厚度值由大到小线性变化,具体地,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壁厚从顶端到底端由厚逐渐线性变薄,其中,厚和薄是相对而言,比如顶端的壁厚大于下端的壁厚,线性变化可以是第二导光侧壁1041上某一点的壁厚与该点到顶端的距离成反比,从而使得第二发光件1051的光线的强度从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顶端到底端由强变弱,具体地,第二灯光结构还包括第二PCB板105,第二PCB板105位于第二导光顶壁1042上,第二发光件1051设置于第二PCB板105朝向第二导光顶壁1042的一面,例如,第二发光件1051为设置于第二PCB板105上的发光二极管或者LED灯,第二发光件1051发光时,光线经由第二导光顶壁1042传输至第二导光侧壁1041,由于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壁厚厚度从厚到薄变化,光线的强度从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顶端到底端由强变弱,从而实现了光线渐变效果。

可选地,第二导光件104包含光扩散剂,光扩散剂是利用高分子聚合技术,通过交联、接枝官能团等手段开发的微球类产品,可以添加到PC、PVC、PS、PMMA、PE等透明树脂中,以增加光的散射和透射,能够使第二导光件104扩散的光线更加柔和。可选地,光扩散剂可以为有机光扩散剂,比如可以是有机纳米微珠光扩散剂。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的光扩散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光扩散剂的种类不加以限制,能够起到使光线反复反射变得柔和即可。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灯光结构还包括可透光的装饰件106,装饰件106贴合于第二导光侧壁1041朝向灯罩101的一面。

具体地,第二导光侧壁1041可以为筒状结构,则装饰件106也为筒状结构,并且第二导光侧壁1041可嵌套于装饰件106中,使得第二导光侧壁1041与装饰件106的侧壁贴合,第二导光侧壁1041上扩散的光线可传输至装饰件106上,从而在装饰件106上形成灯光效果,该灯光效果为从上至下灯光强度由强到弱渐变。

如图3所示,可选地,在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顶端到底端的方向上,装饰件106的壁厚厚度值由小到大线性变化,比如,装饰件106上某点的壁厚与该点到顶端的距离成正比,从而使得灯光强度的渐变效果更为明显。

优选地,装饰件106朝向灯罩101的一面设置有装饰层,该装饰层可以是通过电镀、真空蒸汽镀膜工艺覆盖在装饰件106上的镀层,例如,装饰层包括铯镀层,该铯镀层在空气中生成一层灰蓝色的氧化铯,第二导光侧壁1041的光线照射后呈现灰蓝色的灯光效果。

当然,装饰层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是其它颜色的贴合在装饰件106上的贴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均是按照无人机正常行驶时的位置来描述的,仅作为描述参考。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