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网自动化公网通信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4900发布日期:2019-09-17 21:3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网自动化公网通信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讯测试仪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



背景技术:

截止到2020年配网自动化系统将100%覆盖全国的所有地市,配网自动化采用PON(GPON/EPON)通信网络传输数据为主要传输模式之一。在配网子站装置与主站系统接入的调试过程中经常由于PON通信网络参数配置、自动化规约参数设置等问题影响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接入效率,目前还没有好的手段对配网自动化PON网络传输进行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对通过光纤对配网自动化PON网络的通信传输进行测试,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子站装置接入效率的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和按键,壳体的背面设置有电池槽,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光口,壳体的底部设置有通讯接口和电源接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CPU控制模块、显示交互模块、参数输入电路、PON通讯模块、电池充电电路、电源电路和JTAG通信电路;

所述显示屏通过显示交互模块与CPU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按键通过参数输入电路与CPU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光口通过PON通讯模块与CPU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安装有电池的电池槽通过电池充电电路与CPU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通过电源电路与CPU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通讯接口通过JTAG通信电路与CPU控制模块双向连接。

优选地,所述CPU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1,显示交互模块包括LCD接口模组U12,所述LCD接口模组U12包括LCD驱动芯片和LCD显示屏,所述PON通讯模块包括光模块U4、比较器U5和比较器U8;

所述LCD接口模组U12的C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WR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ST端与控制芯片U1的RESET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3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5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8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7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9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1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3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8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5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BL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MISO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T_PEN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T_C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C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F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D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0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2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4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7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6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9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8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0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3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2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4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9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GND端与电容C13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13的另一端分别与LCD接口模组U12的VDD端、3.3V的VCC电源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GND端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14的另一端分别与LCD接口模组U12的VDD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MOSI端与控制芯片U1的PF1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CLK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0端相连;

所述按键包括按钮K1、按钮K2、按钮K3、按钮K4、按钮K5、按钮K6、按钮K7、按钮K8、按钮K9、按钮K10、按钮K11、按钮K12;

所述按钮K1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0端、按钮K2的一端、按钮K3的一端、按钮K4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相连,按钮K5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1端、按钮K6的一端、按钮K7的一端、按钮K8的一端、电阻R26的一端相连,按钮K9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2端、按钮K10的一端、按钮K11的一端、按钮K12的一端、电阻R27的一端相连,按钮K1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5的另一端、按钮K9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3端相连,按钮K2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6的另一端、按钮K10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4端相连,按钮K3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7的另一端、按钮K11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5端相连,按钮K4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8的另一端、按钮K12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6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3.3V的VCC电源端、电阻R26的另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电阻相连;

所述光模块U4的VEET端、VEER端分别接地,光模块U4的TX_FAULT端串接电阻R1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TX_FAULT端与电阻R1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G0端相连,光模块U4的TX_DISABLE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1端相连,光模块U4的SDA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9端相连,光模块U4的SCL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8端相连,光模块U4的MOD_AB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2端相连,光模块U4的RX_LOS端串接电阻R2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RX_LOS端与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G3端相连,光模块U4的RD-端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比较器U8的IN-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8的VCC端相连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光模块U4的RD+端与比较器U8的IN+端相连,光模块U4的VEE端接地,光模块U4的OUT端串接电阻R19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OUT端与电阻R19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A5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R端串接电感L2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R端与电感L2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17后接地,电容C18并接在电容C17两端,光模块U4的VCCT端串接电感L3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T端与电感L3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15后接地,电容C16并接在电容C15两端,光模块U4的TD+端串接电阻R4后与比较器U5的IN+端相连,光模块U4的TD-端串接电阻R3后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比较器U5的IN-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5的VCC端相连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光模块U5的VEE端接地,光模块U5的OUT端串接电阻R16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5的OUT端与电阻R16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A4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JTAG通信电路包括JTAG1接口U2,所述通讯接口分别与JTAG1接口U2的VDD端、TRST端、TD1端、TMS端、TCK端、TDO端、RESET端、GND端相连,所述JTAG1接口U2的VDD端分别与3.3V的VCC电源端、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相连;所述JTAG1接口U2的TRST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B4端、电阻R21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D1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A15端、电阻R22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MS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A13端、电阻R23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CK端串接电阻R25后接地,JTAG1接口U2的TCK端还与控制芯片U1的PA14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DO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B3端、电阻R24的另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芯片U11和光耦合器Q2,电源电路包括稳压器U6和稳压器U7;

所述电源芯片U11的VIN端分别与电池H2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相连,电源芯片U11的PWPD端分别与电池H2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源芯片U11的GND端、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7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与电源芯片U11的VSNS端,电源芯片U11的BOOT端通过电容C2与电源芯片U11的PH端相连,电源芯片U11的PH端还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感L5的一端相连,电感L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8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控制芯片U1的PC3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充电开关的正极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C4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8的另一端、光耦合器Q2的集电极相连,光耦合器Q2的发射极、阴极接地,光耦合器Q2的阳极通过电阻R13与控制芯片U1的PD13端相连;

所述稳压器U7的IN端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二极管D12的负极、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1的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31、开关与12V的电源正极相连,12V的电源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与电阻R32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10的另一端、稳压器U7的ON端、稳压器U7的GND端、二极管D14的正极、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二极管D1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相连后接地,二极管D14的负极分别与稳压器U7的OUT端、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稳压器U7的BACK端、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一端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5的负极、电阻R34的一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相连,12V的电源正极和12V的电源负极分别与电源接口(7)的正极、负极相连;

所述稳压器U6的IN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稳压器U6的GND端分别与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后接地,稳压器U6的OUT端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相连,稳压器U6的OUT端串接保险丝PTC3后分别与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14的一端、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正极相连。

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STM32F407ZET6,光模块U4的型号为HGU3412S,比较器U5和比较器U8的型号均为MAX920。

优选地,所述电源芯片U11的型号为TPS5430,稳压器U6的型号为AMS1117-3.3,稳压器U7 的型号为LM2596-5。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将光纤插入测试仪,通过按键进行规约和地址等参数配置,通过CPU控制模块模拟出配网子站装置发出的数据,通过PON网络通信模块将信息发送给配网主站系统,通过主站接收的数据来测试主站和子站装置之间PON网络传输、配置、链路等状态的准确性,提高了子站接入效率;本测试仪为手持式终端设备,体积小、配置简单、功能全面、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CPU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PON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显示交互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参数输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JTAG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充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为壳体,2为显示屏,3为按键,4为光口,5为电池槽,6为通讯接口,7为电源接口,61为CPU控制模块,62为显示交互模块,63为参数输入电路,64为PON通讯模块,65为电池充电电路,66为电源电路,67为JTAG通信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2和按键3,壳体1的背面设置有电池槽5,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光口4,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通讯接口6和电源接口7,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电路板。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图,如图5所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CPU控制模块61、显示交互模块62、参数输入电路63、PON通讯模块64、电池充电电路65、电源电路66和JTAG通信电路67;

所述显示屏2通过显示交互模块62与CPU控制模块6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按键3通过参数输入电路63与CPU控制模块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光口4通过PON通讯模块64与CPU控制模块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安装有电池的电池槽5通过电池充电电路65与CPU控制模块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7通过电源电路66与CPU控制模块6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通讯接口6通过JTAG通信电路67与CPU控制模块61双向连接。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CPU控制模块61的电路原理图,图7为PON通信模块64的电路原理图,图8本实用新型中显示交互模块62的电路原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参数输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6至图9所示,所述CPU控制模块61包括控制芯片U1,所述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STM32F407ZET6,所述PON通讯模块64包括光模块U4、比较器U5和比较器U8,光模块U4的型号为HGU3412S,比较器U5和比较器U8的型号均为MAX920;显示交互模块62包括LCD接口模组U12,所述LCD接口模组U12包括LCD驱动芯片和LCD显示屏;

所述LCD接口模组U12的C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WR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ST端与控制芯片U1的RESET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3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5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8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7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9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1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3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8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5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BL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MISO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T_PEN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T_C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C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F12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RD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0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14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2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0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4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7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6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9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8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0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3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2端与控制芯片U1的PE15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DB14端与控制芯片U1的PD9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GND端与电容C13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13的另一端分别与LCD接口模组U12的VDD端、3.3V的VCC电源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GND端与电容C14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14的另一端分别与LCD接口模组U12的VDD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MOSI端与控制芯片U1的PF11端相连,LCD接口模组U12的CLK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0端相连。

具体地,LCD接口模组U12将LCD驱动芯片和LCD显示屏集成一体,LCD接口模组U12的CS端用于片选信号,RS端用于命令/数据选择,WR端用于写数据,RD端用于读数据,RST端用于复位,DB0端至DB15用于连接数据总线,GND端用于接地,BL端用于背光控制,VDD3.3端用于连接电源,BL_VDD端用于连接背光电源正极,MISO端、MOSI端用于连接SPI接口,T_PEN端为触屏引脚,T_CS端用于连接触屏片选信号,CLK端用于连接时钟信号,当RS=0,可读/写命令;当RS=1,不可读/写命令数据;BL=0,背光关;BL=1,背光开。

所述按键3包括按钮K1、按钮K2、按钮K3、按钮K4、按钮K5、按钮K6、按钮K7、按钮K8、按钮K9、按钮K10、按钮K11、按钮K12;所述按钮K1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0端、按钮K2的一端、按钮K3的一端、按钮K4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相连,按钮K5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1端、按钮K6的一端、按钮K7的一端、按钮K8的一端、电阻R26的一端相连,按钮K9的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F2端、按钮K10的一端、按钮K11的一端、按钮K12的一端、电阻R27的一端相连,按钮K1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5的另一端、按钮K9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3端相连,按钮K2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6的另一端、按钮K10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4端相连,按钮K3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7的另一端、按钮K11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5端相连,按钮K4的另一端分别与按钮K8的另一端、按钮K12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1的PF6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3.3V的VCC电源端、电阻R26的另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电阻相连;具体说明,当用户按压按钮K1,按钮K1所代表的内容通过参数输入电路63发送至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1将内容发送至显示交互模块62进行显示,便于用户观看。

所述光模块U4的VEET端、VEER端分别接地,光模块U4的TX_FAULT端串接电阻R1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TX_FAULT端与电阻R1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G0端相连,光模块U4的TX_DISABLE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1端相连,光模块U4的SDA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9端相连,光模块U4的SCL端与控制芯片U1的PB8端相连,光模块U4的MOD_ABS端与控制芯片U1的PG2端相连,光模块U4的RX_LOS端串接电阻R2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RX_LOS端与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G3端相连,光模块U4的RD-端分别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比较器U8的IN-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8的VCC端相连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光模块U4的RD+端与比较器U8的IN+端相连,光模块U4的VEE端接地,光模块U4的OUT端串接电阻R19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OUT端与电阻R19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A5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R端串接电感L2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R端与电感L2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17后接地,电容C18并接在电容C17两端,光模块U4的VCCT端串接电感L3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4的VCCT端与电感L3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15后接地,电容C16并接在电容C15两端,光模块U4的TD+端串接电阻R4后与比较器U5的IN+端相连,光模块U4的TD-端串接电阻R3后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15的一端、比较器U5的IN-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5的VCC端相连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光模块U5的VEE端接地,光模块U5的OUT端串接电阻R16后与3.3V的VCC电源端相连,光模块U5的OUT端与电阻R16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A4端相连。

具体地,PON通信模块64集成了BOSA、突发模式激光器驱动、收端限幅放大器、升压电路、控制器、通讯接口等组件的一体化ONU光口模块U4,支持GPON/EPON工作模式,可配合CPU控制模块61完成TTL串口快速转换为PON网络数据包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比较器U5和比较器U8能够完成CML到TTL信号电平的转换工作。

图10为JTAG接口模组U2的电路原理图,所述JTAG通信电路67包括JTAG1接口U2,所述通讯接口6分别与JTAG1接口U2的VDD端、TRST端、TD1端、TMS端、TCK端、TDO端、RESET端、GND端相连,所述JTAG1接口U2的VDD端分别与3.3V的VCC电源端、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相连;所述JTAG1接口U2的TRST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B4端、电阻R21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D1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A15端、电阻R22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MS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A13端、电阻R23的另一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CK端串接电阻R25后接地,JTAG1接口U2的TCK端还与控制芯片U1的PA14端相连,JTAG1接口U2的TDO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1的PB3端、电阻R24的另一端相连;JTAG通信电路67能够连接上位机与本测试仪,能够完成程序的上传与调试。

图11为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12为电池充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电池充电电路65包括电源芯片U11和光耦合器Q2,电源芯片U11的型号为TPS5430;电源电路66包括稳压器U6和稳压器U7,稳压器U6的型号为AMS1117-3.3,稳压器U7 的型号为LM2596-5;

所述电源芯片U11的VIN端分别与电池H2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相连,电源芯片U11的PWPD端分别与电池H2的负极、电容C1的另一端、电源芯片U11的GND端、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7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与电源芯片U11的VSNS端,电源芯片U11的BOOT端通过电容C2与电源芯片U11的PH端相连,电源芯片U11的PH端还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感L5的一端相连,电感L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8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9的一端、场效应管Q1的漏极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控制芯片U1的PC3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充电开关的正极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与控制芯片U1的PC4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8的另一端、光耦合器Q2的集电极相连,光耦合器Q2的发射极、阴极接地,光耦合器Q2的阳极通过电阻R13与控制芯片U1的PD13端相连;具体地,电容C1为退耦电容,能够满足输入电压和额定电流波纹的要求,电源芯片U4为高输出电流PWM转换器,集成了低阻抗高侧N沟道MOSFET,内部集成了一个高性能的电压误差放大器,具有欠压锁定功能,以防止输入电压达到5.5V时启动;当ENA脚上的电压超过极限电压时转换器和内部的软启动开始工作,低于极限电压,转换器停止工作软启动开始复位,ENA脚接地或电压小于0.5V时转换器停止工作。

所述稳压器U7的IN端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二极管D12的负极、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1的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31、开关与12V的电源正极相连,12V的电源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与电阻R32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10的另一端、稳压器U7的ON端、稳压器U7的GND端、二极管D14的正极、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二极管D1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相连后接地,二极管D14的负极分别与稳压器U7的OUT端、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稳压器U7的BACK端、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一端相连,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5的负极、电阻R34的一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相连,12V的电源正极和12V的电源负极分别与电源接口5的正极、负极相连;稳压器U7是降压型电源管理单片集成电路的开关电压调节器,能够输出3A的驱动电流,同时具有很好的线性和负载调节特性。

所述稳压器U6的IN端分别与电容C5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5V的VCC电源端相连,稳压器U6的GND端分别与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后接地,稳压器U6的OUT端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相连,稳压器U6的OUT端串接保险丝PTC3后分别与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14的一端、3.3V的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正极相连。其中,电容C4、电容C5用于将输入的电源进行滤波,电容C6、电容C7用于输出滤波电容,能够减小输出电压汶波并抑制稳压器U6的自激振荡,电容C6是高频滤波电容,C7是低频滤波电容;稳压器U6是一种输出电压为3.3V的正向低压降稳压器,通过对输出电压采样,然后反馈到调节电路去调节输出级调整管的阻抗,当输出电压偏低时,调节输出级的阻抗变小从而减小调整管的压降,当输出电压偏高时,调节输出级的阻抗变大从而增大调整管的压降,这样就维持了输出电压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显示屏2通过显示交互模块62能够实时显示通过按键3设置的参数,按键3通过参数输入电路63设置相应的规约、地址和模拟数据变化的参数,PON网络光纤通过光口4与PON通讯模块64建立通信链路,传输信息至配网主站系统,通讯接口4通过JTAG通信电路67能够对程序进行上传和调试,电池充电电路65对装置进行充电,电源电路66能够为装置进行供电。

使用时,先将PON网络光纤插入装置的光口4,按键3通过参数输入电路63设置相应的子站装置运行模式、规约格式、地址和模拟数据变化范围等参数,通过CPU控制模块61模拟出子站装置发出的数据,数据通过相应的PON通讯模块64进行测试工作。具体的,当某台配网子站装置与配网主站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时,通过使用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来模拟该子站装置,当测试仪与配网主站数据传输正常时,则该子站装置与配网主站之间的PON通信链路正常,该子站装置与配网主站数据传输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为该子站装置内部电路故障或规约参数设置问题;当测试仪与配网主站数据传输异常时,则该配网子站装置与配网主站之间的PON通信链路出现问题,需首先排查PON通信网络的故障原因。本实用新型能使运维人员能够快速查找定位配网子站装置与主站之间的PON网络通道故障原因,便于及时排除故障,提高配网子站端设备的接入效率;测试过程中的信息可以通过显示交互模块62在显示屏2上实时显示。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功能全面,将PON网络光纤插入光口4就可以进行测试,准确性高,本测试仪支持IEC60870-5-101、IEC60870-5-104等多种规约,可以快速诊断各种规约模式下的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道故障,提高配网子站端设备的接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网自动化PON网络通信测试仪,可以模拟PON网络中的配网子站装置进行与主站系统的数据通信过程,装置通过按键进行规约和地址等参数配置,通过CPU控制模块模拟出配网子站装置发出的数据,通过PON网络通信模块将信息发送给配网主站系统,通过主站接收的数据来测试主站和子站装置之间PON网络传输、配置、链路等状态的准确性,本装置还支持GPON或EPON等不同类型的ONU工作模式,实用性极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