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8589发布日期:2020-05-20 03:2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头戴耳机。



背景技术:

头戴耳机(headphones)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用于游戏、观看视频等等。头戴耳机一般包括头戴主体和连接与头戴主体两端的耳机壳。现有大多数头戴耳机,为了外观一致性,耳机壳部分无法通过转轴转动,因而对于不同脸型的用户,耳机壳难以很好的贴合使用者耳朵,佩戴舒适性较低。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头戴耳机的耳机壳不能旋转使得其佩戴舒适性较差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戴耳机,该头戴耳机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耳机壳不能旋转使得其佩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头戴耳机,包括头戴主体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头戴主体两端的耳壳,所述耳壳包括内壳、外壳和连接件,所述内壳用于贴合用户耳朵,所述外壳与所述头戴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垂直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内壳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并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内壳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外壳连接并带动所述内壳绕所述第二转轴相对所述外壳转动,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配合的分别设置有阻尼件。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头戴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头戴主体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内壳和所述第一转轴通过第一限位箍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箍的两端与所述内壳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所述内壳围成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转轴插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阻尼件包括挤压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限位箍之间的第一弹性件。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还包括第三限位箍,所述第三限位箍的两端与所述内壳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所述内壳围成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转轴插入所述第三限位槽内,所述第三限位箍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角度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转轴上具有插入所述第一条形孔内第一定位轴。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内壳上设置有内壳安装槽,所述第一限位箍与所述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箍与所述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三限位槽。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二限位箍连接,所述第二限位箍的两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所述外壳围成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转轴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阻尼件包括挤压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箍之间的第二弹性件。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内壳上设置有内壳安装槽,所述第一限位箍与所述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箍与所述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三限位槽。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外壳安装槽,所述第二限位箍0与所述外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四限位箍与所述外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所述第四限位槽。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外的o型圈;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二转轴外的o型圈。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且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均垂直。

优选地,上述头戴耳机中,所述外壳包括呈圆柱状的基部和与所述基部连接呈喇叭口状的限位部,所述内壳在所述限位部范围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戴耳机包括头戴主体和分别连接于头戴主体两端的耳壳。其中,耳壳包括内壳、外壳和连接件,内壳用于贴合用户耳朵,外壳与头戴主体固定连接,连接件包括相垂直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内壳与第一转轴连接并能够绕第一转轴转动,内壳上开设有通孔,第二转轴穿过通孔与外壳连接,并能够带动内壳绕第二转轴相对外壳转动,且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配合的分别设置有阻尼件,以提供内壳绕第一转轴转动的阻尼力及第二转轴相对外壳转动的阻尼力。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戴耳机,头戴主体两端连接的耳壳均包括内壳和外壳,二者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且内壳可绕连接件的第一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又与外壳连接,从而内壳可随第二转轴相对外壳绕第二转轴转动,则内壳可相对外壳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转动,且通过阻尼件的设置,用户可根据需要将内壳调整至合适角度,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使内壳保持在该位置。综上,该头戴耳机可适用于不同脸型的用户,通过内壳角度的调整使其与不同用户的面部均能良好贴合,形成封闭音腔,得到更好的被动降噪效果;同时,更加封闭的音腔可以对主动降噪算法有良好促进作用。以此,提升用户的综合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头戴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转轴与内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第二转轴与外壳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头戴主体1,耳壳2,内壳21,通孔211,外壳22,基部221,限位部222,第一转轴23,第二转轴24,连接轴25,第一限位箍26,第一弹性件27,第一条形孔28,第一定位轴29,第二限位箍30,第二弹性件31,第三限位箍32,第四限位箍33,第二条形孔34,第二定位轴35,外观装饰件3,螺钉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头戴耳机,以提升用户佩戴舒适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头戴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转轴与内壳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第二转轴与外壳的连接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戴耳机包括头戴主体1和分别连接于头戴主体1两端的耳壳2。

其中,头戴主体1为连接两个耳壳2的主体结构,其具体可以呈u形,且具有弹性,用户佩戴该头戴耳机时,头戴主体1可以从用户头部上方进行限位,并提供两个耳壳2向内的夹紧力。头戴主体1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常规头戴耳机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耳壳2的数量一般为两个,分别安装于头戴主体1的两端。耳壳2包括内壳21、外壳22和连接件。需要说明的是,头戴耳机用于输出音频的结构及原理等均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内壳21用于贴合用户耳朵,外壳22则为与内壳21相对的壳体,外壳22与头戴主体1固定连接。内壳21的内表面形状可参考现有技术中常规头戴耳机的相应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连接件包括相垂直的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内壳21与第一转轴23连接并能够绕第一转轴23转动。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相垂直,以第一转轴23的方向作为x向,则第二转轴24的方向为y向。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之间既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连接轴25等连接部连接,以形成整体连接结构。内壳21与外壳22通过连接件实现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轴23与内壳21转动连接,则内壳21可以绕第一转轴23转动,具体可以将第一转轴23通过卡箍等与内壳21连接,一方面可实现内壳21绕第一转轴23的转动,同时将第一转轴23限位安装于内壳21上。用户对耳壳2进行x方向调节时,绕x方向转动内壳21,则内壳21绕第一转轴23转动实现调整。

内壳21上开设有通孔211,第二转轴24穿过通孔211与外壳22连接,并能够带动内壳21绕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转动。也就是第二转轴24与外壳22转动连接,由于第一转轴23与第二转轴24相垂直,则内壳21与第二转轴24能够同步转动,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转动时则内壳21相对外壳22同步转动。用户对耳壳2进行y方向调节时,绕y方向转动内壳21,则内壳21带动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转动,实现调整。

与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配合的分别设置有阻尼件,以提供内壳21绕第一转轴23转动的阻尼力及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转动的阻尼力。则可根据用户转动内壳21的角度,通过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使内壳21保持在对应角度下。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戴耳机,头戴主体1两端连接的耳壳2均包括内壳21和外壳22,二者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且内壳21可绕连接件的第一转轴23转动,第二转轴24又与外壳22连接,从而内壳21可随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绕第二转轴24转动,则内壳21可相对外壳22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转动,且通过阻尼件的设置,用户可根据需要将内壳21调整至合适角度,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使内壳21保持在该位置。综上,该头戴耳机可适用于不同脸型的用户,通过内壳21角度的调整使其与不同用户的面部均能良好贴合,形成封闭音腔,得到更好的被动降噪效果;同时,更加封闭的音腔可以对主动降噪算法有良好促进作用。以此,提升用户的综合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转轴23沿头戴主体1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转轴24沿头戴主体1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此处的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指头戴主体1佩戴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其中,上下方向可平行于内壳21端面,并与头戴主体1端部的延伸方向一致,相应的前后方向为与上下方向垂直且平行于内壳21端面的方向。用户使用时,可以调整内壳21的上下角度及前后角度,以更好的贴合面部。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如上设置,便于用户调整角度。

具体的,内壳21和第一转轴23通过第一限位箍26连接,第一限位箍26的两端与内壳21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内壳21围成第一限位槽,第一转轴23插入第一限位槽内,阻尼件包括挤压于第一转轴23与第一限位箍26之间的第一弹性件27。也就是第一限位箍26包括位于两端的固定部和连接于两固定部之间的弧形部,两固定部与内壳21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钉4连接,弧形部与内壳21围成第一限位槽,第一转轴23插入第一限位槽内,则第一转轴23被限制在第一限位槽内不能脱出,并能够在第一限位槽内转动。且由于第一转轴23与第一限位箍26之间挤压有第一弹性件27,则内壳21绕第一转轴23转动时,第一弹性件27提供阻尼力,使内壳21能够停留在转动对应角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限位箍32,第三限位箍32的两端与内壳21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内壳21围成第三限位槽,第一转轴23插入第三限位槽内,也就是内壳21和第一转轴23通过第一限位箍26和第三限位箍32连接。第三限位箍32上开设有用于限制第一转轴23转动角度的第一条形孔28,第一转轴23上具有第一定位轴29,第一定位轴29插入第一条形孔28内并沿第一条形孔28转动。也就是内壳21绕第一转轴23转动时,由于第三限位箍32与内壳21固定连接,则随内壳21同步转动,第一转轴23上的第一定位轴29插入第三限位箍32的第一条形孔28内,则随第三限位箍32的转动,第一条形孔28相对第一定位轴29转动,进一步起到了转动方向限位的作用,且当第一条形孔28转动至第一定位轴29与第一条形孔28的端部相抵时,则第三限位箍32不能继续转动,也就是内壳21朝对应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同理,当第一条形孔28转动至第一定位轴29与第一条形孔28的另一端相抵时,内壳21朝该方向的转动也被限制。因此通过第一条形孔28与第一定位轴29的配合,起到定位于限位的作用,限定位置与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内壳21上设置有内壳安装槽,第一限位箍26与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第一限位槽,第三限位箍32与内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第三限位槽。具体的,内壳安装槽为截面呈半圆形的槽,第一限位箍26的中部相应呈半圆弧状,则二者围成圆形内腔,即第一限位槽,第三限位箍32的中部相应呈半圆弧状,则二者围成圆形内腔,即第三限位槽,以便于与第一转轴23配合。如此设置,以方便内壳安装槽对第一转轴23起到限位作用,同时便于第一限位箍26和第三限位箍32与内壳21的固定。

具体的,第一弹性件27为套设于第一转轴23外的o型圈。也就是o型圈挤压于第一转轴23和第一限位箍26之间,在设置有内壳安装槽的情况下,则o型圈亦挤压于第一转轴23和内壳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则内壳21转动时,o型圈与第一限位箍26及内壳安装槽侧槽壁之间的摩擦力形成内壳21转动的阻尼力。根据需要,第一弹性件27也可以为垫片等其他能够提供阻尼力的弹性件。

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一限位箍26上设置第一条形孔28,并与第一转轴23上的第一定位轴29配合。

以上说要说明了第一转轴23与内壳21的连接关系,相应的,外壳22和第二转轴24也可以通过第二限位箍30连接,第二限位箍30的两端与外壳22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外壳22围成第二限位槽,第二转轴24插入第二限位槽内,阻尼件包括挤压于第二转轴24与第二限位箍30之间的第二弹性件31。也就是第二限位箍30包括位于两端的固定部和连接于两固定部之间的弧形部,两固定部与外壳22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钉4连接,弧形部与外壳22围成第二限位槽,第二转轴24插入第二限位槽外,则第二转轴24被限制在第二限位槽内不能脱出,并能够在第二限位槽内转动。且由于第二转轴24与第二限位箍30之间挤压有第二弹性件31,则第二转轴24相对外壳22转动时,第二弹性件31提供阻尼力,使第二转轴24能够停留在转动对应角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限位箍33,第四限位箍33的两端与外壳22固定连接,中部呈弧形并与外壳22围成第四限位槽,第二转轴24插入第四限位槽内,第四限位箍33上开设有用于限制第二转轴24转动角度的第二条形孔34,第二转轴24上具有第二定位轴35,第二定位轴35插入第二条形孔34内并沿第二条形孔34转动。也就是内壳21带动第二转轴24同步相对外壳22转动时,由于第四限位箍33与外壳22固定连接,则第二转轴24上的第二定位轴35插入第四限位箍33的第二条形孔34内,并随第二转轴24的转动,第二定位轴35相对第二条形孔34转动,进一步起到了转动方向限位的作用,且当第二定位轴35转动至与第二条形孔34的一端相抵时,则第二转轴24不能继续转动,也就是内壳21朝对应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同理,当第二定位轴35转动至与第二条形孔34的另一端相抵时,内壳21朝该方向的转动也被限制。因此通过第二条形孔34与第二定位轴35的配合,起到定位于限位的作用,限定位置与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31为套设于二转轴外的o型圈。为了便于第二限位箍30和第四限位箍33的固定,外壳22上设置有外壳安装槽,第二限位箍30与外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第二限位槽,第四限位箍33与外壳安装槽配合围成截面为圆形的第四限位槽。具体第二限位箍30和第四限位箍的结构可参考上述第一限位箍26与第三限位箍32的对应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结构实现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的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设置其他转轴固定件以实现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的转动安装。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转轴23与第二转轴24之间通过连接轴25连接,且连接轴25与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均垂直。通过连接轴25将第一转轴23与第二转轴24连接,便于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分别与内壳21及外壳22的安装。连接轴25的长短可根据需要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连接轴25与第一转轴23和第二转轴24均垂直,则在第一转轴23记为x向,第二转轴24记为y向时,连接轴25沿z向延伸。内壳21上开设有通孔211,第二转轴24穿过通孔211与外壳22连接,则连接轴25位于通孔211内,进一步起到限位及连接作用。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连接件,通过一个部件将内壳21与外壳22连接,即可以实现内壳21相对外壳22在相对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转动,以便于用户调节使用。同时,该连接件结构简单,对外壳22及内壳21的外观唔影响,因而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不会影响头戴耳机的外观观感。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外壳22包括呈圆柱状的基部221和与基部221连接呈喇叭口状的限位部222,内壳21在限位部222范围内转动。通过基部221的设置,便于外壳22与头戴主体1固定连接,限位部222呈喇叭口状,内壳21与之配合,能够在喇叭口内转动。内壳21与外壳22配合,整体外形与常规头戴耳机的耳壳2外形一致。根据需要,外壳22与内壳21的形状也并不局域于上述结构,可根据具体需要相应设置。

进一步地,外壳22的外端面上可以固定外观装饰件3,其固定与外壳22外端面形状一致的装饰板,装饰板上可以印制产品标识或者其他外观装饰图样等。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