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9012发布日期:2021-12-17 19:5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案关于一种耳机,尤指一种可穿戴稳固定位的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对于行动装置或游戏装置佩戴耳机来使用的需求倍增。尤其真无线蓝牙耳机(以下简称tws,true wireless stereo)指的是真正无线蓝牙立体声,行动装置可通过蓝牙技术连接主耳机,再由主耳机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副耳机,做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目前tws耳机配戴方式主要分为耳塞式、入耳式与耳挂式,又目前耳机佩戴式是需要舒适定位的要求及阻隔环境噪音的主动降噪功能;因此要如何达到配戴舒适定位及隔音效果比较好,是本案发明主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案的主要目是提供一种耳机,借由气体致动器搭配气囊充气的位置定位设计,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4.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耳机,包含:一耳机主体,具有一穿戴面,内部具有一基座及一通气通道;一音箱,定位嵌设于该耳机主体的穿戴面上;一气囊,设置于该耳机主体的穿戴面外缘上,连接该通气通道;一气体致动器,设置于该耳机主体的该基座上作电性连接,并与该通气通道连通,该受驱动时致动传输气体给该通气通道的集气操作;以及一阀组件,具有至少一阀单元,供以受驱动时开启或关闭而控制该气体致动器的进气;其中,该气体致动器及该阀组件受驱动时,该至少一阀单元开启而控制该气体致动器的进气,同时该气体致动器被致动传输气体给该通气通道集气,并传输给该气囊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该耳机主体的穿戴面外,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附图说明
5.图1为本案耳机的外观示意图。图2a为本案耳塞式的耳机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本案耳塞式的耳机的气囊充气状态示意图。图3a为本案耳挂式的耳机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案耳挂式的耳机的气囊充气状态示意图。图4a为本案阀单元剖面示意图。图4b为本案阀单元实施关闭状态剖面示意图。图5a为本案微型泵的分解示意图。图5b为本案微型泵的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图6a为本案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图6b为本案微型泵的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6c至图6e为图6a的微型泵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案鼓风型微型泵的分解示意图。图8a为本案鼓风型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图8b至图8c为图8a的鼓风型微型泵作动示意图。图9a为本案微机电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图9b为本案微机电微型泵的分解示意图。图10a至图10c为图9a的微机电微型泵作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6.1:耳机主体11:穿戴面12:基座13:通气通道14:导气承载区141:定位块15:贴附泡棉2:音箱3:气囊4:气体致动器4a:微型泵41a:进流板411a:进流孔412a:汇流排槽413a:汇流腔室42a:共振片421a:中空孔422a:可动部423a:固定部43a:压电致动器431a:悬浮板432a:外框433a:支架434a:压电元件435a:间隙436a:凸部44a:第一绝缘片45a:导电片46a:第二绝缘片47:腔室空间4b:鼓风型微型泵41b:喷气孔片
411b:悬浮片412b:中空孔洞413b:空隙42b:腔体框架43b:致动体431b:压电载板432b:调整共振板433b:压电板44b:绝缘框架45b:导电框架46b:共振腔室47b:气流腔室4c:微机电微型泵41c:基材411c:进气孔42c:氧化层421c:汇流通道422c:汇流腔室43c:振动层431c:金属层4311c:穿孔4312c:振动部4313c:固定部432c:第二氧化层4321c:氧化层中空孔433c:硅晶片层4331c:致动部4332c:外周部4333c:连接部4334c:流体通道44c:压电组件441c:下电极层442c:压电层443c:绝缘层444c:上电极层45c:压缩腔室5:阀组件51:阀单元511:阀导电层
512:阀基层513:柔性膜511a、512a、513a:通孔514: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7.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案。
8.请参阅图1、图2a、图2b、图3a及图3b所示,本案的耳机,可供穿戴者可穿戴定位于耳朵部位,此耳机可以如图2a、图2b所示的耳塞式耳机,或者如图3a、图3b所示的耳挂式耳机,本案所提共一种耳机,包含:一耳机主体1、一音箱2、一气囊3、一气体致动器4及一阀组件5。其中,耳机主体1具有一穿戴面11,内部具有一基座12及一通气通道13;音箱2定位嵌设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上,提供声音的输出;气囊3设置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外缘上,连接通气通道13;气体致动器4设置于耳机主体1的基座12上作电性连接,并与通气通道13连通,气体致动器4受驱动时致动传输气体给通气通道13的集气操作;以及阀组件5具有阀单元51,供以受驱动开启或关闭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由此可知,气体致动器4及阀组件5受驱动时,阀单元51开启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同时气体致动器4被致动传输气体给通气通道13集气,并将气体传输给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外,让耳机穿戴者能将耳机主体1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座12可为一驱动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基座12提供气体致动器4及阀组件5的阀单元51作电性连接及驱动信号输出。
10.至于阀组件5的阀单元51如此受驱动的开启或关闭状态来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以下就予以详细做说明:
11.再请参阅图1、图2a及图2b、图3a及图3b、图4a及图4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阀组件5封盖于气体致动器4上,并于对应于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处设置至少一阀单元51,促使阀单元51受驱动时开启或关闭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又如图4a及图4b所示,阀单元51包含一阀导电层511、一阀基层512以及一柔性膜513,其中阀导电层511为通电荷的压电材料,供与微处理器作电性连接而接收一驱动信号产生形变,又该阀导电层511与阀基层512保持一段容置空间514,而柔性膜513为一可挠性材料所制成,贴附于阀导电层511的一侧面而置于容置空间514内,以及阀导电层511、该阀基层512及柔性膜513上分别形成多个通孔511a、512a、513a,而阀导电层511的通孔511a与柔性膜513的该通孔513a相互对准,阀基层512的通孔512a与阀导电层511的通孔511a相互错位不对准。因此如图5a所示,当阀导电层511未接收该微处理器的驱动信号时,阀导电层511保持在容置空间514内与阀基层512形成间距,且阀基层512的通孔512a与阀导电层511的通孔511a相互错位不对准,构成阀单元51的开启。如图5b所示,当阀导电层511接收微处理器的驱动信号时,阀导电层511产生形变而朝阀基层512靠近贴合,且柔性膜513的通孔513a与阀基层512的通孔512a不对位,让柔性膜513封闭阀基层512的通孔512a,以构成阀单元51的关闭。
12.又请参阅图5a至图5b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4可为一微型泵4a。上述的微型泵4a
由一进流板41a、一共振片42a、一压电致动器43a、一第一绝缘片44a、一导电片45a及一第二绝缘片46a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41a具有至少一进流孔411a、至少一汇流排槽412a及一汇流腔室413a,进流孔411a供导入气体,进流孔41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412a,且汇流排槽412a汇流到汇流腔室413a,使进流孔41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413a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411a与汇流排槽412a的数量相同,进流孔411a与汇流排槽412a的数量分别为4个,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41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412a,且4个汇流排槽412a汇流到汇流腔室413a。
13.请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的共振片42a通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41a上,且共振片42a上具有一中空孔421a、一可动部422a及一固定部423a,中空孔421a位于共振片42a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41a的汇流腔室413a对应,而可动部422a设置于中空孔421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413a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423a设置于共振片42a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41a上。
14.请继续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器43a包含有一悬浮板431a、一外框432a、至少一支架433a、一压电元件434a、至少一间隙435a及一凸部436a。其中,悬浮板431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431a的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431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431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431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432a环绕设置于悬浮板431a的外侧;至少一支架433a连接于悬浮板431a与外框432a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431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434a具有一边长,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431a的一悬浮板边长,且压电元件434a贴附于悬浮板431a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431a弯曲振动;而悬浮板431a、外框432a与支架433a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435a,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436a为设置于悬浮板431a贴附压电元件434a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于本实施例中,凸部436a可为通过于悬浮板431a利用一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型突出于贴附压电元件434a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的一凸状结构。
15.请继续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的进流板41a、共振片42a、压电致动器43a、第一绝缘片44a、导电片45a及第二绝缘片46a依序堆叠组合,其中压电致动器43a的悬浮板431a与共振片42a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47,腔室空间47可利用于共振片42a及压电致动器43a的外框432a之间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42a与悬浮板431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4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431a与共振片42a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压电致动器43a的外框432a高度加高来减少共振片42a及压电致动器43a的外框432a之间的间隙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微型泵整体结构组装不因导电胶的填充材质会因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而间接影响到,避免导电胶的填充材质因热胀冷缩因素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47的实际间距,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47将会影响微型泵4a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47对于微型泵4a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
16.因此于图6b所示,另一些压电致动器43a实施例中,悬浮板431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至少一支架433a成形于悬浮板431a与外框432a
之间所调整,使在悬浮板431a上的凸部436a的表面与外框432a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结构,利用于外框432a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43a贴合于共振片42a的固定部423a,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43a得以与共振片42a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通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43a的悬浮板431a采以冲压成形,且使悬浮板431a的表面与共振片42a保持一腔室空间4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47得以通过调整压电致动器43a的悬浮板431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4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44a、导电片45a及第二绝缘片46a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43a上即组构成微型泵4a整体结构。
17.为了了解上述微型泵4a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6c至图6e所示,请先参阅图6c,压电致动器43a的压电元件434a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431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4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4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413a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47内,同时共振片42a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被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413a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413a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4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413a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411a及汇流排槽412a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413a内,气体通过共振片42a的中空孔421a;请再参阅图6d,压电元件434a带动悬浮板431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47,同样的,共振片42a的可动部422a被悬浮板431a因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4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435a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6e,当悬浮板431a回复原位时,共振片42a仍因惯性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42a将使压缩腔室空间47内的气体向间隙435a移动,幷且提升汇流腔室413a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411a及汇流排槽412a来汇聚于汇流腔室413a内,通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6c至图6e所示的微型泵4a提供气体传输作动步骤,使微型泵4a能够使气体连续自进流孔411a进入进流板41a及共振片42a所构成流道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435a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微型泵4a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18.由此可知,上述阀组件5封盖于气体致动器4上,并于对应于微型泵4a的进流孔411a处设置一阀单元51,当气体致动器4及阀组件5受驱动时,阀单元51开启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同时气体致动器4被致动传输气体给通气通道13集气,并将气体传输给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外(如图2b所示),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或者如图3a所示,气囊3设置于耳挂式耳机的贴附泡棉15中,当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贴附泡棉15中,让贴附泡棉15能有较佳支撑性,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19.又请参阅图7及图8a至图8c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4可为一鼓风型微型泵4b。鼓风型微型泵4b承载于基座12的导气承载区14的定位块141上,且底部与通气通道13连通,鼓风型微型泵4b包含一喷气孔片41b、一腔体框架42b、一致动体43b、一绝缘框架44b及一导电框架45b。其中,喷气孔片41b为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制作,具有一悬浮片411b、一中空孔洞412b。悬浮片411b为可弯曲振动的片状结构,其形状与尺寸大致对应导气承载区14的内缘,但不以此为限,悬浮片411b的形状亦可为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多角形其中之一;中空孔洞412b是贯穿于悬浮片411b的中心处,以供气体流通。
20.上述的腔体框架42b叠设于喷气孔片41b,且其外型与喷气孔片41b对应。致动体43b叠设于腔体框架42b上,并与腔体框架42b、悬浮片411b及致动体43b之间定义一共振腔
室46b。绝缘框架44b叠设于致动体43b,其外观与腔体框架42b近似。导电框架45b叠设于绝缘框架44b,其外观与绝缘框架44b近似。此外,致动体43b更包含一压电载板431b、一调整共振板432b及一压电板433b。压电载板431b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42b上。调整共振板432b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431b上。压电板433b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432b上。而调整共振板432b及压电板433b容设于绝缘框架44b内,并由导电框架45b电连接压电板433b。其中,压电载板431b、调整共振板432b皆为可导电的材料所制成,压电载板431b连接基座12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以接收驱动信号(驱动频率及驱动电压),驱动信号得以由压电载板431b、调整共振板432b、压电板433b、导电框架45b形成一回路,并由绝缘框架44b将导电框架45b与致动体43b之间阻隔,避免短路发生,使驱动信号得以传递至压电板433b。压电板433b接受驱动信号(驱动频率及驱动电压)后,因压电效应产生形变,来进一步驱动压电载板431b及调整共振板432b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21.承上所述,调整共振板432b位于压电板433b与压电载板431b之间,作为两者之间的缓冲物,可调整压电载板431b的振动频率。基本上,调整共振板432b的厚度大于压电载板431b的厚度,且调整共振板432b的厚度可变动,借此调整致动体43b的振动频率。
22.请同时参阅图8a、图8b及图8c所示,喷气孔片41b、腔体框架42b、致动体43b、绝缘框架44b及导电框架45b依序对应堆叠并设置定位于导气承载区14内,促使鼓风型微型泵4b承置定位于导气承载区14内,并以底部固设于定位块141上上支撑定位,因此鼓风型微型泵4b在悬浮片411b及导气承载区14的内缘之间定义出一空隙413b,以供气体流通。
23.请先参阅图8a所示,上述的喷气孔片41b与导气承载区14的底面间形成一气流腔室47b。气流腔室47b通过喷气孔片41b的中空孔洞412b,连通致动体43b、腔体框架42b及悬浮片411b之间的共振腔室46b,通过控制共振腔室46b中气体的振动频率,使其与悬浮片411b的振动频率趋近于相同,可使共振腔室46b与悬浮片411b产生亥姆霍兹共振效应(helmholtz resonance),俾使气体传输效率提高。
24.请参阅图8b所示,当压电板433b向远离导气承载区14的底面移动时,压电板433b带动喷气孔片41b的悬浮片411b以远离导气承载区14的底面方向移动,使气流腔室47b的容积急遽扩张,其内部压力下降形成负压,吸引鼓风型微型泵4b外部的气体由空隙413b流入,并经由中空孔洞412b进入共振腔室46b,使共振腔室46b内的气压增加而产生一压力梯度;再如图8c所示,当压电板433b带动喷气孔片41b的悬浮片411b朝向导气承载区14的底面移动时,共振腔室46b中的气体经中空孔洞412b快速流出,挤压气流腔室47b内的气体,并使汇聚后的气体以接近白努利定律的理想气体状态快速且大量地喷出导气承载区14底面,幷导入通气通道13中。是以,通过重复图8b及图8c的动作后,得以压电板433b往复式地振动,依据惯性原理,排气后的共振腔室46b内部气压低于平衡气压会导引气体再次进入共振腔室46b中,如此控制共振腔室46b中气体的振动频率与压电板433b的振动频率趋近于相同,以产生亥姆霍兹共振效应,以实现气体高速且大量的传输。
25.由此可知,上述阀组件5封盖于气体致动器4上,并于对应于鼓风型微型泵4b的空隙413b处设置一阀单元51,当气体致动器4及阀组件5受驱动时,阀单元51开启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同时气体致动器4被致动传输气体给通气通道13集气,并将气体传输给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外(如图2b所示),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或者如图3a所示,气囊3设置于耳挂式耳机的贴附泡棉15中,当气
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贴附泡棉15中,让贴附泡棉15能有较佳支撑性,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26.请又请参阅图9、图9b及图10a至图10c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4可为一微机电微型泵4c。微机电微型泵4c通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微机电微型泵4c的体积缩小。微机电微型泵4c包含一基材41c、一氧化层42c、一振动层43c以及一压电组件44c。上述的基材41c为一硅基材,并以蚀刻制程制出至少一进气孔411c。
27.上述的氧化层42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基材41c上,幷以蚀刻制程制出多个汇流通道421c以及一汇流腔室422c,汇流通道421c连通于汇流腔室422c及基材41c的进气孔411c之间。沉积制程可为一物理气相沉积制程(pvd)、一化学气相沉积制程(cvd)或两者的组合,但不以此为限。以下沉积制程说明就不再予以赘述。
28.上述的振动层43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氧化层42c上,包含一金属层431c、一第二氧化层432c以及一硅晶片层433c。其中金属层431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氧化层42c上,并以蚀刻制程制出一穿孔4311c、一振动部4312c以及一固定部4313c,蚀刻制程可为一湿式蚀刻制程、一干式蚀刻制程或两者的组合,但不以此为限。以下蚀刻制程说明就不再予以赘述。
29.上述的穿孔4311c以蚀刻制程制出形成于金属层431c的中心,振动部4312c形成位于穿孔4311c的周边区域,固定部4313c形成位于金属层431c的周缘区域。
30.上述的第二氧化层432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金属层431c上,并以蚀刻制程制出形成一氧化层中空孔4321c。
31.上述的硅晶片层433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该第二氧化层432c上,并以蚀刻制程制出形成一致动部4331c、一外周部4332c、多个连接部4333c以及多个流体通道4334c。其中致动部4331c形成位于中心部分,外周部4332c形成环绕于致动部4331c的外围,而多个连接部4333c分别形成连接于致动部4331c与外周部4332c之间,而多个流体通道4334c分别形成连接于致动部4331c与外周部4332c之间,以及分别形成位于多个连接部4333c之间,且促使硅晶片层433c与第二氧化层432c的氧化层中空孔4321c定义出一压缩腔室45c。
32.上述的压电组件44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硅晶片层433c的致动部4331c上,包含一下电极层441c、一压电层442c、一绝缘层443c及一上电极层444c。其中下电极层441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硅晶片层433c的致动部4331c上,压电层442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下电极层441c上,绝缘层443c沉积制程生成叠加于压电层442c的部分表面及下电极层441c的部分表面,而上电极层444c生成叠加于绝缘层443c及压电层442c未设有绝缘层443c的其余表面,用以与压电层442c电性连接。
33.至于微机电微型泵4c如何实施致动传输气体操作,请参考图10a所示,当压电组件44c的下电极层441c及上电极层444c接收驱动信号(未图示)时,如此驱使压电层442c因逆压电效应的影响开始产生形变,进而带动硅晶片层433c的致动部4331c开始位移,当压电组件44c带动致动部4331c远离位移拉开与第二氧化层432c之间距离,促使压缩腔室45c的容积将提升变大形成一负压,让基材41c外部气体可被吸入通过进气孔411c进入,再进入氧化层42c的多个汇流通道421c以及汇流腔室422c内。请继续参阅图10b,当致动部4331c受到压电组件44c的牵引位移时,金属层431c的振动部4312c会因共振原理的影响位移,当振动部4312c位移时,压缩压缩腔室45c的空间并且推动压缩腔室45c内的气体往硅晶片层433c的多个流体通道4334c移动。再请参阅图10c所示,压电组件44c带动硅晶片层433c的致动部
4331c反向位移时,硅晶片层433c的振动部4312c亦受致动部4331c的带动位移,让气体能够通过多个流体通道4334c传输,并同步压缩汇流腔室422c的气体通过穿孔4311c向压缩腔室45c移动,后续再将压电组件44c带动致动部4331c位移时,压缩腔室45c的容积会大幅提升,进而有较高的汲取力将气体再吸入压缩腔室45c。再重复图10a至图10c的动作,通过压电组件44c持续带动致动部4331c往复位移,同时连动振动部4312c位移,通过改变微机电微型泵4c的压缩腔室45c内部压力,使其不断地汲取外部气体,如此完成微机电微型泵4c实施致动传输气体的操作。
34.由此可知,上述阀组件5封盖于气体致动器4上,并于对应于微机电微型泵4c的进气孔411c处设置一阀单元51,当气体致动器4及阀组件5受驱动时,阀单元51开启而控制气体致动器4的进气,同时气体致动器4被致动传输气体给通气通道13集气,并将气体传输给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耳机主体1的穿戴面11外(如图2b所示),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或者如图3a所示,气囊3设置于耳挂式耳机的贴附泡棉15中,当气囊3充气而弹性位移突出于贴附泡棉15中,让贴附泡棉15能有较佳支撑性,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
35.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的耳机,借由气体致动器搭配气囊充气的定置定位设计,让耳机穿戴者能稳固穿戴贴合定位于耳朵部位,极具产业利用价值,依法提出申请。
36.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