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及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5138发布日期:2020-10-23 12:37阅读:774来源:国知局
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及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牙耳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及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穿戴式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蓝牙耳机朝着轻薄、短小、更低的数据传输损耗的目标演进,蓝牙耳机的体积减少必然导致蓝牙耳机能够分配给其蓝牙天线的空间越来越小。

目前常用的蓝牙天线有铜箔天线和陶瓷天线,其中,现有的铜箔天线一般安装在蓝牙耳机的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其优点是成本低,但铜箔天线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而且铜箔天线容易遭到其他金属部件(如蓝牙耳机的触摸铜箔)的遮挡,产生信号干扰;陶瓷天线虽需要占用pcb的面积小,但陶瓷天线的体积大,然而蓝牙耳机的饰盖和pcb之间的空间较小,导致陶瓷天线的体积受限,不利于换装体积更大的陶瓷天线以降低数据传输损耗。

因此,现需要一种蓝牙耳机天线结构以解决上述天线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及蓝牙耳机,以解决目前的蓝牙耳机无法兼顾小体积和低数据传输损耗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包括:

连接部件,设于蓝牙耳机的壳体内;

触摸部件,设于所述连接部件,且所述触摸部件电连接于所述蓝牙耳机的控制电路板;

天线部件,设于所述连接部件,所述天线部件环绕所述触摸部件设置,且所述天线部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作为优选的,所述触摸部件和天线部件均位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正面。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

第一接触部件,设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背面,且所述第一接触部件电连接于所述触摸部件;所述第一接触部件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一弹针。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接触部件,设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背面,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件电连接于所述天线部件;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第二弹针。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的边缘设有让位缺口。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上开设有让位通孔。

作为优选的,所述让位通孔贯穿所述触摸部件。

作为优选的,所述天线部件和触摸部件之间设有间隙。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为绝缘胶,所述连接部件的正面和/或背面为胶合面。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蓝牙耳机,包括如上述的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包括连接部件、触摸部件和天线部件,连接部件设于蓝牙耳机的壳体内,用于承载触摸部件和天线部件,触摸部件电连接于蓝牙耳机的控制电路板,触摸部件用于检测用户对蓝牙耳机的触摸操作,以实现相应的触控交互功能,天线部件环绕触摸部件设置,且天线部件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天线部件有效地利用了触摸部件四周的空间,连接部件、触摸部件和天线部件三者形成的组件集成了触控和信号收发功能,以在蓝牙耳机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天线部件的面积,提升天线部件的信号收发性能,降低数据传输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部件的正面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蓝牙耳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蓝牙耳机的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天线部件的背面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蓝牙耳机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

10、连接部件;11、第一接触部件;12、第二接触部件;13、让位缺口;14、让位通孔;15、胶合面;

20、触摸部件;

30、天线部件;

40、壳体;

50、控制电路板;51、第一弹针;52、第二弹针;53、第一指示灯;54、第二指示灯;

60、间隙;

70、饰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5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包括连接部件10、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

连接部件10,设于蓝牙耳机的壳体40内,连接部件10位于蓝牙耳机的控制电路板50(即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和饰面板70之间。如图1,连接部件10上设有上述的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且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50,使得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分别能够与控制电路板50进行数据传输。触摸部件20设于连接部件10的中部,天线部件30环绕触摸部件20设置,天线部件30有效地利用了触摸部件20四周的空间,连接部件10、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三者形成的组件集成了触控和信号收发功能,以在蓝牙耳机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天线部件30的面积,提升天线部件30的信号收发性能,降低数据传输损耗。而且,该触摸部件20处于天线部件30的内侧,并不会对天线部件30造成信号遮挡。

在本实施例中,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均为铜箔。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件10上还设有第一接触部件11和第二接触部件12,第一接触部件11电连接于触摸部件20,第一接触部件11抵接于控制电路板50上的第一弹针51,以实现触摸部件20和控制电路板50的电连接;第二接触部件12电连接于天线部件30,第二接触部件12抵接于控制电路板50上的第二弹针52,以实现天线部件30和控制电路板50的电连接。当然,第一弹针51和第二弹针52均为金属材质制成。进一步的,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设于连接部件10的正面,第一接触部件11和第二接触部件12设于连接部件10的背面。

如图4,连接部件10优选为绝缘胶,连接部件10的背面还设有胶合面15,胶合面15用于将连接部件10粘附在蓝牙耳机的壳体40内,并防止连接部件10和控制电路板50意外产生短路。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增加蓝牙耳机和用户的交互媒介,如图2和图5,控制电路板50上还设有第一指示灯53和第二指示灯54,以通过光信号分别向用户反馈不同的提示信息。连接部件10的边缘设有贯穿于天线部件30的让位缺口13,这使得天线部件30呈c形,该让位缺口13让位于第一指示灯53射出的光线;连接部件10的中部还开设有贯穿于触摸部件20的让位通孔14,让位通孔14呈矩形,用于让位于第二指示灯54所射出的光线。当然,蓝牙耳机的饰面板70可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以使得第一指示灯53和第二指示灯54射出的光线能够穿透饰面板70。

天线部件30和触摸部件20之间设有间隙60,避免天线部件30和触摸部件20相接触而导致信号干扰甚至短路。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蓝牙耳机,其设有如上述的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蓝牙耳机的天线结构,包括连接部件10、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连接部件10设于蓝牙耳机的壳体40内,用于承载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触摸部件20电连接于蓝牙耳机的控制电路板50,触摸部件20用于检测用户对蓝牙耳机的触摸操作,以实现相应的触控交互功能,天线部件30环绕触摸部件20设置,且天线部件30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50,天线部件30有效地利用了触摸部件20四周的空间,连接部件10、触摸部件20和天线部件30三者形成的组件集成了触控和信号收发功能,以在蓝牙耳机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天线部件30的面积,提升天线部件30的信号收发性能,降低数据传输损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