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79653发布日期:2021-06-15 20:33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



背景技术:

在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对移动终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之一便是要求高品质的音质功能。

相关技术中的扬声器,骨架作为一种传导振动的力臂,用于将音圈的振动传递至振膜,进而使扬声器发声,但是在骨架杨氏模量受限的情况下,由于骨架的强度不够,骨架高频振动时会出现弹性体的振动特征,使得音圈和振膜振动出现相位差,高频频响跌落,摇摆加剧,造成扬声器的声学性能不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扬声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声学性能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声器,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振动系统和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系统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上振膜、用于驱动所述上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以及用于将音圈的振动传递至所述上振膜并用于固定所述音圈的骨架,所述上振膜连接在所述骨架上,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若干增重块,若干所述增重块设置在所述骨架上。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上振膜包括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位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所述骨架包括用于收容并固持所述音圈的第一固持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振膜的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二支撑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持部的两侧,若干所述增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底壁以及自所述第一支撑底壁周缘垂直所述第一支撑底壁延伸形成的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底壁以及自所述第二支撑支撑底壁周缘垂直所述第二支撑底壁延伸形成的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连接。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折环部、自所述第一折环部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部及自所述第一折环部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一球顶部,所述第一球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固定边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磁路系统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边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二固定边部;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折环部、自所述第二折环部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部及自所述第二折环部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球顶部,所述第二球顶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三固定边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磁路系统上并与所述第三固定边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四固定边部。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上振膜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下振膜,所述下振膜包括第三振膜和第四振膜,所述第三振膜包括第三折环部、自所述第三折环部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三折环部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边,所述第四振膜包括第四折环部、自所述第四折环部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四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四折环部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边,所述第三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环形侧壁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底壁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支撑边,所述第二环形侧壁背离所述第二支撑底壁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支撑边,所述第一固定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边上,所述第二固定边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边上,所述第三折环部与所述第一折环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折环部与所述第二折环部相对设置。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弹性支撑所述振动系统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夹设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且所述下振膜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盆架以及与所述盆架组配形成收容空间的底盖,壳体还包括上盖,所述第一固定边部和所述第三固定边部分别固定在所述盆架上;所述第二固定边部和所述第四固定边部分别夹设固定于所述上盖和所述磁路系统之间。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音圈呈矩形环状,所述壳体呈矩形环状,所述音圈的长边朝向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位于所述音圈的长边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中部的磁轭、组配于所述磁轭中央的主磁钢、组配于所述磁轭上并环绕所述主磁钢设置以形成磁间隙的副磁钢、贴附于所述主磁钢上方的主极芯以及贴附于所述副磁钢的副极芯,所述音圈悬置于所述磁间隙内,所述骨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的具有一收容腔的第二固持部,所述副磁钢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音圈抵接在所述第二固持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音圈固持于所述骨架上,上振膜连接在骨架上,从而能够通过骨架将音圈的振动传导至上振膜上,进而带动上振膜的振动,扬声器还包括若干增重块,将若干增重块设置在骨架上,从而可以增强骨架整体强度,提升扬声器的高频性能,同时减少了摇摆引起的纯音问题,改善了扬声器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扬声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扬声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扬声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骨架和增重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磁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盆架;111、配合部;12、底盖;13、上盖;131、第一抵压部;132、第二抵压部;2、振动系统;21、上振膜;211、第一振膜;2111、第一折环部;2112、第一固定部;2112a、第一固定边部;2112b、第一固定边部;2113、第一球顶部;2113a、第一支撑内边;2113b、第一夹板;2113c、第一切中孔;212、第二振膜;2121、第二折环部;2122、第二固定部;2122a、第三固定边部;2122b、第四固定边部;2123、第二球顶部;2123a、第二支撑内边;2123b、第二夹板;2123c、第二切中孔;22、下振膜;221、第三振膜;2211、第三折环部;2212、第三固定部;2213、第一固定边;222、第四振膜;2221、第四折环部;2222、第四固定部;2223、第二固定边;23、音圈;24、骨架;241、第一固持部;242、第一支撑部;2421、第一支撑底壁;2422、第一环形侧壁;2423、第一避让腔;2424、第一支撑边;243、第二支撑部;2431、第二支撑底壁;2432、第二环形侧壁;2433、第二避让腔;2434、第二支撑边;244、第一连接部;2441、第一安装槽;245、第二连接部;2451第二安装槽;246、第二固持部;2461、收容腔;3、磁路系统;31、磁轭;32、主磁钢;33、副磁钢;34、主极芯;35、副极芯;4、柔性电路板;41、第一连接边;42、第二连接边;43、弹力臂;5、增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图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本实施例中的扬声器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1、收容于壳体1内的振动系统2、用于驱动振动系统2的磁路系统3和支撑振动系统2的柔性电路板4。

请参照图1以及图7,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包括盆架11以及与所述盆架11组配形成收容空间的底盖12,壳体1还包括上盖13,所述上盖13盖设在盆架11上,优选为上盖13与磁路系统3的大小适配,用于覆盖磁路系统3。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中的振动系统2是用于发声,具体地,振动系统2包括上振膜21、与上振膜2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下振膜22、用于驱动上振膜21振动发声的音圈23以及用于将音圈23的振动传递至上振膜21的骨架24,上振膜21用于振动发声,下振膜22用于加强上振膜21的振动,且能够防止上振膜21的偏振,能够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具体地,音圈23固持于骨架24上,上振膜21连接在骨架24上,进而可以使音圈23的振动传递至振膜。

在相关技术中,在骨架24杨氏模量受限的情况下,由于骨架24的强度不够,骨架24高频振动时会出现弹性体的振动特征,使得音圈23和振膜振动出现相位差,高频频响跌落,摇摆加剧,造成扬声器的声学性能不佳。请参照图2以及图5,本实施例中的扬声器还包括若干增重块5,优选为金属块,若干增重块5设置在骨架24上,将若干增重块5设置在骨架24上,从而可以增强骨架24整体的强度,提升扬声器的高频性能,同时减少了摇摆引起的纯音问题,改善了扬声器的声学性能。

优选地,若干增重块5围绕骨架24的质量中心规则排布,以使增设增重块5之后的骨架24的质量中心未发生改变。

请参照图2-图5,本实施例中的上振膜21包括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位于磁路系统3相对的两侧,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分别固定于磁路系统3和盆架11远离下振膜22的一端上,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位于磁路系统3和盆架11之间,在壳体1的收容空间内,音圈23只占据部分空间,磁路系统3与音圈23大小相近,从而在本实施例中,音圈23和磁路系统3只占据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中间的部分空间,而与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相对的部分空间可以用于放置柔性电路板4,且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设计柔性电路板4的形状,而且可以适当增大下振膜22的面积以防止上振膜21的摇摆,从而改善扬声器的失真。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4设置在上振膜21与下振膜22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4可替换导线将音圈23通电,具体地,的柔性电路板4包括与盆架11连接的第一连接边41、与音圈23连接的第二连接边4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边41和第二连接边42的弹力臂43。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中的音圈23呈矩形环状,盆架11呈矩形环状,音圈23的长边朝向盆架11的宽度方向,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位于音圈23的长边的两侧,即,在盆架1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212位于磁路系统3的两侧。由于音圈23的长边朝向盆架11的宽度方向,从而使音圈23的长边的两侧预留更多的空间以放置第一振膜211、第二振膜212以及弹力臂43。

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的骨架24包括用于收容并固持音圈23的第一固持部241、用于支撑第一振膜211的第一支撑部242、用于支撑第二振膜212的第二支撑部243、用于连接第一支撑部242与第一固持部241的第一连接部244以及用于连接第二支撑部243与第一固持部241的第二连接部245,第一支撑部242与第二支撑部243连接在第一固持部241的两侧,第一连接边41夹设固定于盆架11与下振膜22之间,第二连接边42固定于第一连接部244和第二连接部245上。优选地,若干增重块5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44与第二连接部245上。

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部242包括第一支撑底壁2421以及自第一支撑底壁2421周缘垂直第一支撑底壁2421延伸形成的第一环形侧壁2422,第一支撑底壁2421与第一环形侧壁2422围合形成第一避让腔2423;第二支撑部243包括第二支撑底壁2431以及自第二支撑底壁2431周缘垂直所述第二支撑底壁2431延伸形成的第二环形侧壁2432,第二支撑底壁2431与第二环形侧壁2432围合形成第二避让腔2433;优选地,弹力臂43位于第一避让腔2423内和第二避让腔2433内,下振膜22位于环形侧壁与所述盆架11的内壁之间,从而下振膜22的振动不会受到弹力臂43的干涉。由于弹力臂43设置在第一避让腔2423内和第二避让腔2433内,从而可以避免弹力臂43在振动过程中移动至盆架11的内壁与骨架24之间,进而可以保证扬声器声学性能的稳定性。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弹力臂43的长度设计时可适当增长,则在振动过程中所受的应力减小,避免了因弹力臂43较短而断线的现象。

请参照图2以及图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244上具有收容并限制增重块5的第一安装槽2441,第二连接部245上具有收容并限制增重块5的第二安装槽2451,优选为第一安装槽2441具有两个,第二安装槽245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安装槽2441和两个第二安装槽2451环绕骨架24的质量中心分布在骨架24上,且分别在由其组成的矩形的的四个角部,增重块5可拆卸地安装第一安装槽2441内和第二安装槽2451内5。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持部241、第一连接部244、第二连接部245、第一支撑部242以及第二支撑部243一体成型设置。从而可以保证骨架24的强度,在振动过程中也不易损坏。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振膜211包括第一折环部2111、自第一折环部2111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固定部2112及自第一折环部2111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一球顶部2113,第一球顶部2113连接在第一支撑部242上,具体地,第一球顶设置在第一支撑底壁2421上,并且第一球顶与第一支撑底壁2421的大小和形状相近,第一固定部2112包括固定于壳体1上的第一固定边部2112a以及固定于磁路系统3上并与第一固定边部2112a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二固定边部2112b,从而使第一折环部2111位于第一环形侧壁2422与盆架11的内壁之间;第二振膜212包括第二折环部2121、自第二折环部2121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部2122及自第二折环部2121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球顶部2123,第二球顶部2123连接在第二支撑部243上,具体地,第二球顶设置在第二支撑底壁2431上,并且第二球顶与第二支撑底壁2431的大小和形状相近,第二固定部2122包括固定于壳体1上的第三固定边部2122a以及固定于磁路系统3上并与第三固定边部2122a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四固定边部2122b,从而使第二折环部2121位于第二环形侧壁2432与盆架11的内壁之间。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球顶部2113包括第一支撑内边2113a以及第一夹板2113b,具体地,第一支撑内边2113a的内周缘围合形成第一切中孔2113c,第一夹板2113b抵在第一支撑内边2113a上以将第一切中孔2113c封盖,具体地,第一夹板2113b设置在第一支撑底壁2421上,第一支撑内边2113a抵接在第一夹板2113b的边缘上;第二球顶部2123包括第二支撑内边2123a以及第二夹板2123b,具体地,第二支撑内边2123a的内周缘围合形成第二切中孔2123c,第二夹板2123b抵在第二支撑内边2123a上以将第二切中孔2123c封盖,具体地,第二夹板2123b设置在第二支撑底壁2431上,第二支撑内边2123a抵接在第二夹板2123b的边缘上。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中的下振膜22包括第三振膜221和第四振膜222,第三振膜221包括第三折环部2211以及自第三折环部2211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固定部2212,第四振膜222包括第四折环部2221以及自第四折环部2221外周缘延伸形成的第四固定部2222,第三固定部2212设置在盆架11上,第四固定部2222设置在盆架11上,具体地,第三固定部2212设置在第一连接边41上,第四固定部2222设置在第一连接边41上,进一步具体地,第一连接边41粘接在盆架11上,第三固定部2212粘接在第一连接边41上,第四固定部2222粘接在第一连接边41上,在z方向上,第三折环部2211与第一折环部2111相对设置,第四折环部2221与第二折环部2121相对设置。优选地,第三振膜221和第四振膜222分别设置在音圈23的长边的两侧。

请参照图2-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振膜221还包括自第三折环部2211内周缘延伸的第一固定边2213,第四振膜222还包括自第四折环部2221内周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边2223,第一环形侧壁2422背离第一支撑底壁2421的一端向盆架11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支撑边2424,第二环形侧壁2432背离第二支撑底壁2431的一端向盆架11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支撑边2434,第一固定边2213设置在第一支撑边2424上,第二固定边2223设置在第二支撑边2434上。从而通过骨架24能将音圈23的振动同时传递至上振膜21的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以及下振膜22的第三振膜221和第四振膜222,从而使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更佳。

请参照图2以及图7,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磁路系统3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盖12中部的磁轭31、组配于磁轭31中央的主磁钢32、组配于磁轭31上并环绕主磁钢32设置以形成磁间隙的副磁钢33、贴附于主磁钢32上方的主极芯34以及贴附于副磁钢33的副极芯35,音圈23悬置于磁间隙内,具体地,音圈23套设在主磁钢32上且音圈23的侧壁位于主磁钢32和副磁钢33之间,所述骨架24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44和第二连接部245上的具有一收容腔2461的第二固持部246,所述副磁钢33收容于所述收容腔2461内,所述音圈23抵接在所述第二固持部246上。

请参照图2以及图6,本实施例中的副磁钢33具有两个,两个副磁钢33关于主磁钢32的长边对称设置,音圈23的两长边分别对应插入两个副磁钢33与主磁钢32形成的磁间隙中。

请参照图2、图4以及图6,本实施例中的上盖13盖设在盆架11上,上盖13包括第一抵压部131和第二抵压部132,第一抵压部131抵压在第一振膜211上,第二抵压部132抵压在第二振膜212上。具体地,第一固定边部2112a和第三固定边部2122a分别固定在盆架11上;第二固定边部2112b和第四固定边部2122b分别夹设固定于所述上盖13和所述磁路系统3之间,进一步具体地,第二固定边部2112b和第四固定边部2122b分别夹设固定于所述上盖13和所述副极芯35之间。优选地,盆架11具有与上盖13配合的配合部111,上盖13盖设在配合部111上,第一固定部2112和第二固定部2122分别至少具有部分位于配合部111与上盖13之间,进一步增强第一振膜211和第二振膜212固定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