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4307265发布日期:2021-03-17 01:0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勘测或巡检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需求,例如需要拍摄一座100米高的铁塔,并且需要查看到铁塔的细节部位的每一个细节,看看是否有螺丝钉生锈了,或者钢材出了异常情况。

然而,由于具有多种焦距的组合镜头在不同焦距下的可拍摄范围不同,使得用户难以通过软件应用确定具有多种焦距的组合镜头在多种焦距下的可拍摄范围,进而不便于用户通过软件应用控制组合镜头拍摄指定焦距下所需的图像,造成用户体验不佳。

公开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应用软件确定具有多种焦距的组合镜头在多种焦距下的可拍摄范围,以便于用户了解指定焦距下可拍摄的范围,提升用户体验。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在应用中,由于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不同,在诸如通过姿态调整装置调整相机的姿态时,相机的最大位姿可调范围受姿态调整装置的机械结构等影响,导致存在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不能完全包括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情形。又由于用户并不清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中哪些区域与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相重叠,即,用户并不清楚第一图像中哪些区域可以利用第二焦距进行拍照以获得更清晰的局部图像。因此,存在用户选取的待处理区域超出上述相重叠的区域时,无法以第二焦距进行拍照的情形,导致用户不满。此外,当用户选取的待处理区域超出上述相重叠的区域时,容易造成姿态调整装置受损。然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将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待处理区域在与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对应的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如此,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不仅可以使得用户明确上述第一图像中哪些区域可以利用第二焦距进行拍照以获得更清晰的局部图像,也可以通过可选范围限制用户操作、姿态调整装置的调整范围等措施降低姿态调整装置受损的可能。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装置,可以自动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进而便于用户确定第一图像中可以利用第二焦距进行拍照的区域,以获得更清晰的局部图像,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度,并且有助于减小姿态调整装置受损的可能性。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该图像处理系统包括:拍照装置以及与拍照装置通信连接的控制终端,控制装置用于获取待处理区域,拍照装置用于获得拍照装置在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控制拍照装置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系统,可以由拍照装置自动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进而便于用户确定第一图像中可以利用第二焦距进行拍照的可拍照区域,以便用户控制拍照装置在第二焦距下获得该可拍照区域的更清晰的局部图像,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度,并且有助于减小姿态调整装置受损的可能性。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执行指令,该可执行指令在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可以使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的方法。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场景;

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场景;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在垂直向的范围示意图;

图5-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终端显示界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待处理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待拍照区域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摄张数为奇数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摄张数为偶数时的示意图;

图15-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图像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照装置的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无人飞行器10能够绕着多达三个正交轴旋转,例如第一俯仰轴(x1)、第一航向轴(y1)及第一横滚轴(z1)。绕着三个轴旋转可以指的是俯仰旋转、航向旋转及横滚旋转。无人飞行器10绕着第一俯仰轴、第一航向轴及第一横滚轴的角速度可以表示为ωx1、ωy1、ωz1。无人飞行器10能够沿着第一俯仰轴、第一航向轴及第一横滚轴平移执行运动。无人飞行器10沿着第一俯仰轴、第一航向轴及第一横滚轴的线速度可以分别表示为vx1、vy1、vz1。需要说明的是,无人飞行器10仅为应用场景的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的限定,本公开还可以应用于多种可移动平台。例如,可移动平台还可以为云台车、手持云台、机器人等,这些可移动平台中可以绕着一个轴或两个轴旋转,或者不能绕着轴旋转。

如图1所示,拍摄装置20通过承载体搭载在无人飞行器10上。承载体能够使拍摄装置20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绕着和/或者沿着多达三个正交轴(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非正交轴),如第二俯仰轴(x2)、第二航向轴(y2)及第二横滚轴(z2)运动。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可以分别平行于第一俯仰轴、第一航向轴及第一横滚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负载是包括光学模块的影像设备,第二横滚轴可以大致平行于光学模块的光路径及光学轴。光学模块可以与影像传感器连接,以捕获影像。承载体可以根据与承载体相连接的致动器,如电机发出控制信号,使承载体绕着多达三个正交轴,如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旋转。绕着三个轴的旋转可以分别指俯仰旋转,航向旋转及横滚旋转。拍摄装置20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的角速度可以分别表示为为ωx2、ωy2、ωz2。承载体可以使拍摄装置20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做平移运动。拍摄装置20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的线速度可以分别表示为vx2、vy2、vz2。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承载体可以只允许拍摄装置20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绕着三个轴(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的子集旋转运动。例如,承载体可以只允许拍摄装置20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或者其中任意轴的组合进行旋转运动,而不允许拍摄装置20沿着任何轴平移运动。例如,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只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中的其中一个轴旋转。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只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中的其中两个轴旋转。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这三个轴旋转。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承载体可以只允许拍摄装置20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或者其中任意轴的结合平移运动,而不允许拍摄装置20绕着任何轴旋转运动。例如,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只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中的其中一个轴运动。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只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中的其中两个轴运动。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沿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这三个轴运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执行旋转运动及平移运动。例如,承载体可以允许拍摄装置20沿着和/或者绕着第二俯仰轴、第二航向轴及第二横滚轴中的其中一个轴、两个轴或者三个轴运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装置20可以直接搭载在无人飞行器10上而不需要承载体,或者承载体不允许拍摄装置20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拍摄装置20的姿态、位置和/或者方向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是固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装置20的姿态、方向和/或位置的调整,可以单独地或者共同地,通过对无人飞行器10、承载体和/或拍摄装置20的适度调整来实现。例如,拍摄装置20绕着指定轴(如航向轴)旋转80度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实现:无人飞行器10单独旋转80度、通过承载体致动使负载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旋转80度、无人飞行器10旋转50度同时负载相对于无人飞行器10旋转30度。

相似地,其它负载的平移运动可以通过对无人飞行器10及承载体的适度调整实现。进一步地,负载的操作参数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无人飞行器10、承载体或无人飞行器10的控制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完成。其中,负载的操作参数可以包括,如影像设备的变焦程度或者焦距。

例如,无人飞行器10可以包括无人飞行器,及拍摄装置20可以包括影像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应用场景中还可以包括控制终端30。其中,可移动平台可以是飞行器(如无人飞行器)、云台车、手持云台、机器人等。控制终端3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装置,还可以具有遥控功能,以实现对无人飞行器10等可移动平台的遥控控制。无人飞行器10可以包括云台等姿态调整装置(如上述说明的承载体),拍摄装置20可以搭载在云台上。拍摄装置20可以为一个,拍摄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分别用于执行不同的拍摄任务,当然,拍摄装置20也可以包括两个或以上,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位于不同的拍摄装置。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以是相机常规拍摄功能对应的镜头。例如,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以分别是广角镜头及变焦镜头。其中,广角镜头可以用于获取较宽泛、完整的画面,变焦镜头可以用于获取高清细节,云台可以用于调整拍摄装置20的拍摄角度,无人飞行器10可以用于保证运动平稳且无漂移。控制终端30可以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10的运动。控制终端30还可以获取拍摄装置20返回的拍摄画面,供用户查看。此外,控制终端30还可以获取用户对拍摄装置20的控制指令,并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拍照装置。控制指令例如可以是控制拍摄装置20的变焦镜30头的变焦倍数的指令,或者可以是控制拍摄装置20的变焦镜头的拍照范围的指令等。

无人飞行器10可以包括各类型的uav(unmannedaerialvehicle,无人机),例如四旋翼uav、六旋翼uav等。其包括的云台可以是三轴云台,即该云台的姿态可以在俯仰轴、横滚轴以及航向轴这三个轴上进行控制,以便于确定出云台的相应姿态,使得搭载在云台上的拍摄装置20能够完成相应的拍摄任务。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10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方式(例如基于wifi或射频通信的无线连接方式等)与上述控制终端30建立通信连接。控制终端30可以是带摇杆及显示屏的控制器,通过杆量来对无人飞行器10进行控制。控制终端30也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可以通过在用户界面ui上配置飞行轨迹来控制无人飞行器10自动飞行,或者通过体感等方式来控制无人飞行器10自动飞行,或者通过预先在无人飞行器10飞行的过程中记录好飞行轨迹后,控制无人飞行器1沿着记录好的飞行轨迹自动飞行。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拍摄装置20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方式(例如基于wifi或射频通信的无线连接方式等)与上述控制终端30建立通信连接。例如,拍摄装置20通过可移动平台的无线通信模块与上述控制终端30建立无线通信连接。又例如,拍摄装置20可以通过自身与上述控制终端30建立通信连接,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装置20为独立的拍摄设备,如运动相机。控制终端30可以安装用于控制拍摄装置20的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软件在控制终端30的显示界面中查看拍照装置返回的拍摄画面,以及提供用户与控制终端30、拍摄装置20的交互接口。

拍摄装置20包括半导体电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s,ccd),使用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或者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type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livemos),或者其它类型的传感器。具体地,传感器可以是无人飞行器所搭载的影像设备(如相机)的一部分,影像设备可以通过云台搭载在无人飞行器上,云台可以调整拍摄装置20的姿态角。

拍摄装置20捕获的影像数据可以存储到数据存储设备中。数据存储设备可以基于半导体、磁、光学或者任何适合的技术,及数据存储设备可以包括闪存、usb驱动、存储卡、固态驱动、硬盘驱动、软盘、光盘、磁盘等。例如,数据存储设备包括可移动存储设备,该可移动存储设备能够可拆卸的连接在影像设备上,如任何适合格式的存储卡,如个人计算机卡、微型快擦写存储卡、sm卡、memorystick记忆棒、memorystickduo记忆棒、memorystickproduo记忆棒、迷你记忆卡、多媒体记忆卡、微型多媒体记忆卡、mmcmicro卡、ps2卡、sd卡、sxs记忆卡、ufs卡、微型sd卡、microsd卡、xd卡、istick卡、串行闪存模块、nt卡、xqd卡等。数据存储设备也可以包括外置的硬盘驱动、光盘驱动、磁盘驱动、软盘驱动或者其它任何与影像设备连接的适合的存储设备。

拍摄装置20捕获的影像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送给控制终端3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该影像数据在无线通信模块传送之前可以被压缩或者经过其它处理。在其它实施例中,影像数据在传送之前也可以不经过压缩或者其它处理。所传送的影像数据可以显示在控制终端30上,以便操作用户终端的用户可以看到该影像数据和/或基于该影像数据与控制终端30交互。

拍摄装置20可以对捕获的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结合。硬件可以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等。具体地,可以在捕获到影像数据后对未处理的影像数据执行预处理,以进行杂点去除、增强对比度、尺度空间表示等。

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场景。

如图2所示,在该场景中可以包括拍摄装置20、控制终端30和姿态调整装置40。其中,姿态调整装置40可以是用于调整拍摄装置20的姿态的设备,如云台等,来调整拍摄装置20的位姿。控制终端3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遥控器等电子设备,以实现对姿态调整装置40、拍摄装置20的遥控控制。例如,拍摄装置20可以搭载在为云台的姿态调整装置40上。拍摄装置20可以包括变焦镜头,以执行拍摄任务。变焦镜头可以是相机常规拍摄功能对应的镜头。例如,变焦镜头在低焦距下可以用于获取环境中较完整的画面,变焦镜头的高焦距下可以用于获取高清细节,姿态调整装置40可以用于调整拍摄装置20的拍摄角度,并且使得拍摄装置20的运动平稳且无漂移。控制终端30可以用于控制姿态调整装置40的运动。控制终端30还可以获取拍摄装置20返回的拍摄画面,供用户查看。此外,控制终端30还可以获取用户对拍摄装置20的控制指令,并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拍照装置。控制指令例如可以是控制拍摄装置20的变焦镜头的变焦倍数的指令,或者可以是控制拍摄装置20的变焦镜头的拍照范围的指令等,或者可以是查看局部清晰照片的指令等。

以安防场景为例进行介绍。用户可以在控制终端30设置监控任务,该监控任务可以包括使用多种焦距获取指定时间段、指定区域的影像的任务。例如,在早晨9点获取如图2所示的场景的图像(如在低焦距下获取的图像),以及该图像中重点监控对象所在区域的局部图像(如在高焦距下获取的图像)。这样便于用户基于拍摄装置20获取的图像进行状态监测等。可以理解,设计应用不限于安防场景,安防场景是针对固定范围的拍摄,此外,也可以为针对移动范围的拍摄,例如,通过可移动平台进行不同场景的拍摄。

此外,用户可以随时使用多种焦距获取当前时间点、特定区域的影像。例如,用户在发现如图2所示的场景中可能存在异常时,则可以及时控制拍摄装置20对可能存在异常的区域进行拍摄,以进行状态跟踪等。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拍摄装置20也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方式或无线连接方式(例如基于wifi或射频通信的无线连接方式等)与上述控制终端30建立通信连接。控制终端30可以安装用于控制拍摄装置20的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软件在控制终端30的显示界面中查看拍照装置返回的拍摄画面,以及提供用户与控制终端30、拍摄装置20的交互接口。拍摄装置20包括图像传感器,以捕获影像信息。

接下来结合图3~图17对图像处理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操作s301~操作s30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可以在多种具有运算能力的电子设备上进行,如可以在无人飞行器、相机、云台、云台相机、控制终端等中至少一种上执行。其中,云台相机是指包括云台和相机的设备,云台与相机为非快拆连接。

以下具有云台相机(拍摄端)和控制终端(控制端)的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操作s301~操作s305在云台相机上执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操作s301~操作s305在控制终端上执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操作s301~操作s305中至少部分在云台相机上执行,其余部分在控制终端上执行。对于分别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上执行操作s301~操作s305中部分的场景中,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的方式互传操作所需的数据、用户操作、中间操作结果和最终操作结果等。

在执行上述操作s301~操作s305的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数据、用户操作等,可以通过特定的传感器采集,如通过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数据,通过触控屏采集用户操作等。

在操作s301,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是基于姿态调整装置(如云台)的最大可转动角度确定的。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与相机的位姿相关。以下置安装在无人机上的相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该相机通过云台安装在无人机上,通过云台调整相机的姿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云台在正常下置安装时的俯仰角的偏转范围包括第一范围,如(-90,30),偏航角的偏转范围包括第二范围,如(-300,300)。为了避免云台控制相机朝下拍摄时造成的图片“米”字型排列,需要对利用第二焦距进行拍照时的云台的偏航角和俯仰角的可调整范围进行限制。例如,该最大可调整范围可由云台的最大转动角度决定。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在垂直向的范围示意图。如图4所示,设定第二焦距下云台的俯仰角的偏转范围包括第一范围是(min、max),则可以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其中,是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垂直向大小。相应地,设定第一焦距下云台的俯仰角的偏转范围包括第二范围是(min、max)(由于可以通过同一个云台控制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拍照装置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拍照装置,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可以相同),则可以确定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包括:其中,是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垂直向大小。

当相距处于某个当前姿态角(cur_pitch)时,则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可以表示为

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可以为相机在当前姿态角下的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视角区域,相机可以在第一焦距下捕获该第一视角区域的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焦距包括以下任意一种:固定焦距(如具有固定焦距的相机的焦距)、预设焦距(如预设的拍摄任务中指定的焦距)、基于焦距算法确定的焦距(例如,基于用户使用的历史焦距数据确定的)、基于传感器确定的焦距和用户选定的焦距(例如,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焦距选取组件,用户通过点击按钮、滑动焦距选取条、输入文本等方式选定焦距)。其中,基于传感器确定的焦距包括:基于距离信息确定的焦距,距离信息是通过激光测距仪确定的。例如,可以在相机、云台或无人机上设置激光测距仪以确定适用的焦距。

在操作s303,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例如,比较第一最大视角区域是否包括第二最大视角区域,或者比较第二最大视角区域是否包括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又例如,比较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上限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上限,比较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下限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下限,比较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左限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左限,比较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右限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右限。

在操作s305,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与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对应的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与该可选范围对应的第一图像中的区域可以基于第二焦距进行拍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被包括在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之内,则确定可以基于第二焦距对第一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拍照。即,可选范围的上下边界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上下边界,可选范围的取值为(0.0,1.0)(如表示可选范围的上边界与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上边界的取值之比为0%至100%,可选范围的下边界与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下边界的取值之比为0%至10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上边界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上边界,则需要计算可选范围的上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下边界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下边界,则需要计算可选范围的下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左边界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左边界,则需要计算可选范围的左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右边界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右边界,则需要计算可选范围的右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直观地看到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而选取恰当的待处理区域,该方法应用于拍摄端的控制端时,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显示可选范围的多个边界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可以在显示界面中显示可选范围的一个或多个边界。又例如,待处理区域的边界中超出可选范围时,可以在显示界面中显示被超出的可选范围的边界。又例如,可以在显示界面中显示待处理区域的边界中超出可选范围的边界。又例如,非可选范围与可选范围可以区别显示,如通过透明度或颜色进行区别显示。

图5-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终端显示界面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s2包括第一最大视角区域s1,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图像中的任意区域。

例如,如果则上边界lt_piont_y=0.0。如果则下边界rb_piont_y=1.0。

如图6所示,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s2包括部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s1,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重叠区域。如图6中阴影部分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重叠区域。

如图7所示,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s1的第一上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s2的第二上限,则基于第一上限、第二上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上限(上边界)。

例如,如果则上边界

如图8所示,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下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下限,则基于第二下限、第一下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下限(下边界)。

例如,如果则下边界

如图9所示,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左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左限,则基于第一左限、第二左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左限。

例如,可选范围的左限(可选左限)的算法可以参考上述关于计算可选范围的下限的算法,将替换为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水平向大小替换为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水平向大小即可。

如图10所示,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右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右限,则基于第二右限、第一右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右限。

例如,可选范围的右限的算法可以参考上述关于计算可选范围的上限的算法,将替换为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水平向大小替换为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水平向大小即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之后,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如下操作。

首先,确定待处理区域,其中,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例如,可以在控制端接收用户输入的待处理区域,或者,在拍照装置或控制终端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其中,待处理区域应当被包括在第二最大视角区域之内,以避免出现在第二焦距下对待处理区域进行拍照得到的多个第二图像,无法覆盖待处理区域的完整图像(如拼接后形成“米”字型图像)。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以用户输入的方式确定待处理区域为例进行说明。当用户在控制终端输入待处理区域时,需要控制终端或拍照装置(由控制终端将用户输入的待处理区域发送给拍照装置)确定用户输入的候选待处理区域是否超出可选范围。其中,待处理区域可以为用户从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中输入的类似框型的区域,还可以是用户输入的多个坐标构成的区域,还可以是用户输入的多个点构成的区域。

例如,在确定待处理区域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可以由控制终端或拍照装置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如通过算法得到的人物图像区域、景点图像区域等,还可以是根据预设任务等确定的重点监控区域等),相应地,确定待处理区域包括: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未超出可选范围,则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为待处理区域。此外,为了便于用户输入合适的候选待处理区域,如避免候选待处理区域超出可选范围,可以在控制终端输出提示信息。例如,在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展示可选范围作为提示信息。另外,在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超出可选范围,则可以在控制终端输出提示信息。例如,在用户输入的候选待处理区域超出可选范围时,在控制终端上输出提示信息,提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像信息、文本信息、声音信息和体感信息等,如当候选待处理区域的下边界超出可选范围的下限时,则在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中显示可选范围的下限。其中,可以理解,当在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展示可选范围时,显示界面中第一图像上除可选范围以外的其它区域不能被选择,即限定用户只能在可选范围内选择,也即在这种情况下下,获取的候选待处理区域即为待处理区域,无需做进一步候选待处理区域是否超出可选范围的判断。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以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为例进行说明,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可以包括:对第一图像进行图像识别,确定待处理对象,将待处理对象所在区域作为待处理区域。其中,上述图像识别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合适的影像识别技术,如包括基于cad模型(cad-like)的物体识别方法(边缘侦测(edgedetection),基本要素(primalsketch)),基于外表(apprearance-based)的识别方法(如边缘匹配(edgematching),分治(divide-conquer)搜索算法,灰度值匹配(greyscalematching),倾斜度匹配(gradientmatching),感受域直方图(historgramsofreceptivefieldresponse)、或者大模型(largemodelbases)等),基于特征(feature-based)的识别方法(如解释树(interpretationtree),假定及测试(hypothesizing-testing),姿势一致(poseconsistency),姿势聚类(poseclustering),恒常性(invariance),几何散列法(geometrichashing),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sift),基于快速鲁棒性特征(speededuprobustfeature,surf),基因演算法(geneticalgorithms)等。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中,以基于预设任务和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2所示的安防场景,用户可以预先通过控制终端设置预设任务,如基于预设周期的图像采集任务。当该预设任务被触发时,则会基于预设任务控制拍照装置进行拍照。其中,预设任务可以包括多种任务参数,如任务周期、拍摄位姿序列信息(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可以是用户输入的,还可以是由控制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重点监控区域和焦距信息自动生成的)、报警相关信息等,其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可以包括拍照张数及每次拍照的位姿信息、焦距信息、感光度信息、快门信息等。报警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报警触发条件、报警方式等。利用图像识别算法进行识别的识别结果与报警触发条件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进行报警。例如,通过图像识别确定被监控的某个位置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则需要进行报警。又例如,在设备状态监测领域,仪表、紧固件等被监测对象通常固定在指定位置,基于预设任务和图像识别算法确定被监测对象的状态信息,进而基于被监测对象的状态信息确定是否进行报警。

然后,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关联信息,以便基于拍照关联信息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拍照关联信息可以包括: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相机拍摄关联信息和相机类型信息等。其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可以包括姿态调整装置关联信息。例如,姿态调整装置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姿态角序列信息、时间序列信息等。相机拍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曝光时长序列信息、感光度序列信息、去噪模式序列信息、输出格式序列信息、压缩模式序列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相机拍摄关联信息中各序列信息也可以是一个单值,如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拍摄位姿下进行拍摄的拍照参数都相同)。例如,拍摄位姿序列信息是基于拍摄组合信息确定的,拍摄组合信息是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的。

具体地,拍摄组合信息可以包括: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相应地,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关联信息包括: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其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每个拍摄位姿对应一个待拍照区域,以便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首先,基于图像传感器尺寸和第二焦距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然后,基于待处理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其中,多个待拍照区域构成的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待处理区域划分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相机的图像传感器的尺寸是固定的,在特定姿态的第二焦距(长焦距下获得的图像的尺寸小于短焦距下获得的图像的尺寸)下,图像传感器可以捕获到的图像在显示界面上的尺寸为:宽度w1,长度l1。待处理区域在显示界面上的尺寸为:宽度w2,长度l2。则待处理区域可以被划分为:个区域,其中,表示上取整。这样就可以确定需要拍照的次数,以使得在第二焦距下拍摄的多个第二图像可以完全覆盖在第一焦距下拍摄的第一图像中待处理区域的图像。此外,被划分得到的每个区域可以作为一个待拍照区域。

为了确保在第二焦距下拍摄的多个第二图像可以完全覆盖在第一焦距下拍摄的第一图像中待处理区域的图像,可以为待拍照区域设置一定的冗余区域。例如,基于待处理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可以包括:基于待处理区域、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和待拍照区域之间的图像重叠比例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其中,图像重叠比例可以是预设值,该图像重叠比例可以是分别针对一个或多个边长的(如包括宽度重叠比例、长度重叠比例中至少一种),还可以是针对面积的(如面积重叠比例)。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待拍照区域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图示的待处理区域被分为9个待拍照区域,其中,相邻的待拍照区域之间存在特定的图像重叠比例。由于待拍照区域的水平向长度和垂直向长度可以不同,因此,可以设置水平向的图像重叠比例(overlapx),以及垂直向的图像重叠比例(overlapy)。当然,也可以为待拍照区域的水平向和垂直向设置相同的图像重叠比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待拍照区域为正方形,则可以设置水平向和垂直向重叠比例相同的图像重叠比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以具有两个镜头组的相机为例进行说明,如果第一焦距是利用第一镜头组进行对焦的,第二焦距是利用第二镜头组进行对焦的,由于装配时,基线偏差是始终存在,需要对基线偏差进行校正,并且需要通过调整姿态调整装置使得第二镜头组的光轴对准原第一镜头的光轴以拍摄指定区域的图像。具体地,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可以包括:基于第一焦距下的相机当前位姿和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确定与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对应的拍摄位姿,并将确定的所有拍摄位姿的集合作为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考虑基线偏差和图像重叠比例,以提升第二图像的拍摄姿态的精确度。例如,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可以包括:基于第一焦距下的相机当前位姿、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和待拍照区域之间的图像重叠比例确定与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对应的拍摄位姿,并将确定的所有拍摄位姿的集合作为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其中,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可以基于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和第三偏差确定。具体地,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一偏差,例如,指定位置可以为中心点。确定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偏差。确定待拍照区域的指定位置与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三偏差。这样就可以实现基于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和第三偏差确定待拍照区域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这样可以通过控制云台使得相机从当前姿态角偏移上述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来实现针对待拍照区域进行拍照。

以下以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如何调整云台的姿态,来实现针对待处理区域的拍照。

根据当前长焦相机的焦距与传感器(sensor)的尺寸信息,利用式(1)和式(2)分别计算出与第二焦距对应的水平视角(fovzx)的大小、与第二焦距对应的垂直视角(fovzy)的大小。

其中,w,h是sensor的宽和高,focal_length是第二焦距。

假设需要在第二焦距下针对待处理区域进行拍照,与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在第一焦距下的视角区域的水平视角为(fovwx),与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在第一焦距下的视角区域的垂直视角为(fovwy),为了保证在第二焦距下(如通过长焦镜头)拍摄的图像能够完全覆盖待处理区域,可以满足如式(3)和式(4)所示的条件。

fovzx+(1-overlapx)*fovzx*(m-1)≥fovwx式(3)

fovzy+(1-overlapy)*fovzy*(n-1)≥fovwy式(4)

其中,overlapx是水平向的图像重叠比例,overlapy是垂直向的图像重叠比例,参考图12所示,即长度重叠比例和宽度重叠比例。m和n分别是水平向和垂直向需要拍摄的照片的张数,在实际使用中,overlapx可以是用户指定的,也可以是通过特殊规则,由算法计算得出的。

为了消除如上所示的基线偏差,可以通过标定第一镜片组和第二镜片组之间的内参数、旋转矩阵与平移矩阵,计算出特定目标距离(一般情况下假设为无穷远)下二者的单应性(homography)矩阵,然后计算出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中心到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中心之间的第一偏差。具体可以如式(5)至式(7)所示。

假设待处理区域的中心的位置是(a,b),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中心是(wide_center_x,wide_center_y),可以计算出待处理区域的中心相对于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中心的第二偏差(offset_2x,offset_2y),具体可以采用式(8)和式(9)表示。

offset_2x=wide_center_x-a式(8)

offset_2y=wide_center_y-b式(9)

在m和n确定后,可以计算出左上角第一个待拍照区域相对于待处理区域的中心的第三偏差(offset_3x,offset_3y)。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摄张数为奇数时的示意图,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摄张数为偶数时的示意图。

第三偏差(offset_3x,offset_3y)可以采用如式(10)和式(11)进行计算。

其中,fovx-overlapx为去除重叠后水平视角,fovy-overlapy为去除重叠后垂直视角。

将这些offset求和就得到了前面算出的m*n个待拍照区域中左上角的待拍照区域相对于当前位姿下第一镜片组的角度位置偏差。其中,当前位姿可以指相机当前的拍摄位姿角。可以基于该角度位置偏差控制云台调整相机的姿态,使得相机可以在第二焦距下针对上述m*n个待拍照区域中左上角的待拍照区域进行拍照。

具体地,可以通过式(12)和式(13)确定左上角的待拍照区域相对于当前位姿下第一镜片组的角度位置偏差。

offsetx=offset_1x+offset_2x+offset_3x式(12)

offsety=offset_1y+offset_2y+offset_3y式(13)

例如,第一焦距由广角相机(包括第一镜片组)实现,第二焦距由长焦相机(包括第二镜片组)实现。假设当前广角相机的位置为(yawcurrent,pitchcurrent),则广角相机的左上角的待拍照区域对应的位置是(yawtarget(1,1),pitchtarget(1,1)),可以通过式(14)和式(15)进行计算。

yawtarget(1,1)=yawcurrent+offsetx式(14)

pitchtarget(1,1)=pitchcurrent+offsety式(15)

在得到广角相机左上角的照片对应的位置(yawtarget,pitchtarget)后,结合当前的广角相机的视角区域(即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视角(fovzx,fovzy))以及(overlapx,overlapy),就可以得到m*n个待拍照区域中其他待拍照区域的位置。例如,可以通过式(16)和式(17)进行计算。

yawtarget(m,n)=yawtarget(1,1)+(1-overlapx)*fovzx*(m-1)

式(16)

pitchtarget(m,n)=pitchtarget(1,1)+(1-overlapy)*fovzy*(n-1)

式(17)

通过以上操作即可确定出各待拍照区域相对于相机当前姿态的角度位置偏差,也即得到了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需要说明的是,该操作可以由控制终端执行,也可以是由拍摄端执行。例如,可以由控制终端向拍摄端发送拍摄指令。又例如,在得到拍摄位姿序列信息,拍摄端自动基于拍摄位姿序列信息进行拍摄,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拍摄端包括拍摄装置,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可以包括如下操作:通过姿态调整装置控制拍摄装置依次处于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各个拍摄位姿,并控制拍摄装置在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二图像。例如,姿态调整装置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姿态调整装置可以为多轴云台,可移动平台可以为无人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变焦拍摄装置分别在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下拍摄的。参考图2所示的安防场景,该照相机具有可变焦镜头,通过调整可变焦镜头的焦距以及调整照相机的姿态来获得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图像是第一拍摄装置拍摄的,第二图像是第二拍摄装置拍摄的。其中,第一拍摄装置的焦距至少部分与第二拍摄装置的焦距不同。例如,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是两个独立的拍摄装置,可以设置在同一个云台上,以使得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可以同步运动。又例如,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之间的距离固定,并且第一拍摄装置设置在第一云台上,第二拍摄装置设置在第二云台上,第一云台和第二云台可以同步运动。又例如,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共用一个图像传感器,第一拍摄装置的镜片组的光轴与第二拍摄装置的镜片组的光轴保持平行。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中至少一个的焦距可调。例如,第一拍摄装置是固定焦距相机,第二拍摄装置是焦距可调相机。又例如,第一拍摄装置是焦距可调相机,第二拍摄装置是固定焦距相机。又例如,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都是焦距可调相机。采用两个拍摄装置进行拍摄相对于采用一个焦距可调的拍摄装置(如具有较大的焦距调整范围的高倍变焦镜头)进行拍摄,在应用到可移动平台(如无人机)上时,有助于降低因焦距调整导致镜片组的重心改变,进而导致如无人机的重心改变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因采用高倍变焦镜头而导致的高成本。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是广角相机,第二拍摄装置是长焦相机。其中,长焦相机可以为焦距可调相机。该长焦相机的可调焦距范围可以根据相机成本等而定。此外,该长焦相机的可调焦距范围可以小于上述高倍变焦镜头的可调焦范围。例如,长焦相机的可调焦距范围位于高倍变焦镜头的可调焦范围的大焦距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的第一拍摄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镜片组,第二拍摄装置可以包括第二镜片组。

此外,为了便于用户查阅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在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例如,sd卡存储html文件以及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这样使得将sd卡耦接至个人电脑(pc)端,可以实现在pc端基于html文件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其中,html文件可以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

具体地,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可以包括如下操作。首先,确定第二图像与待处理区域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并且确定待处理区域与第一图像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然后,存储第一图像、待处理区域、第二图像、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其中,待处理区域可以被表示为范围信息等,如基于多个坐标确定的范围。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应用于拍摄端时,第二图像为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例如,该第二图像为原始拍摄图像。这样便于用户在诸如电脑等终端上查阅原始拍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显示效果,该原始拍摄图像可以经过降噪、对象识别、识别对象区域标记等预处理。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应用于拍摄端的控制端时,第二图像为经处理后的拍摄图像,第二图像的分辨率小于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例如,可以对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压缩,来减小第二图像占用的存储。或者,可以降低传输第二图像所占用的网络资源。例如,在无人机与控制终端的通信过程中,无人机侧传输有第二图像的缩略图,控制终端需要查阅具体的第二图像时,需要从无人机侧下载,传输被压缩后的第二图像时有助于降低网络资源消耗,并且有助于提升传输速率和用户指令响应速度。对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压缩的过程可以发生在捕获到第二图像之后,还可以发生在接收到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用户指令之后,还可以发生在接收到用于压缩第二图像的用户指令之后,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变焦镜头在调整变焦倍数后可按照新的变焦倍数获取拍摄画面(如用户通过调整控制终端显示界面中的倍率调整组件改变第二焦距时),拍照装置可以实时地将变焦镜头获取的拍摄画面发送至控制终端,以便控制终端显示变焦镜头获取的画面,使用户可以直观地查看变焦镜头获取的画面的清晰度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果接收到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操作指令,则从拍摄端获取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然后,显示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例如,在拍摄装置在第二焦距下拍摄到第二图像后,为了便于用户确认拍摄效果,可以由无人机侧将第二图像的压缩图发送给控制终端侧,以便进行展示。如果用户希望查看第二图像的原始拍摄图像,则可以通过控制终端侧向无人机侧(或其上的拍摄装置)发送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操作指令。无人机侧响应于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操作指令,向控制终端侧发送第二图像的原始拍摄图像。这样可以同时满足控制终端侧和无人机侧之间的信息交互速度,并且还可以满足用户针对第二图像的多种需求。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查看针对待处理区域的图像的便捷度,在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可以包括多个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首先,获取第三图像,第三图像是基于第二图像合成的。然后,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三图像。其中,第三图像可以是利用多个第二图像合成的,如基于图像拼接技术合成的。对于拼接的多个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叠图像部分,可以利用插值法使得拼接处更加自然。

接下来以通过广角镜头捕获第一图像,通过长焦镜头捕获第二图像的方式,结合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对查看拍照结果进行说明。

图15-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图像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控制终端的显示界面1501中显示的内容包括:在第一拍摄装置的当前姿态下,以第一焦距拍摄的第一图像。用户从第一图像中选取了待处理区域1502(被包括在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之内),并且设定了第二焦距。拍摄端或控制终端基于第二焦距对待处理区域1502进行划分,确定了四个待拍照区域,并且确定了四个待拍照区域的拍照关联信息。这样使得拍摄端可以基于拍照关联信息在第二焦距下分别对四个待拍照区域进行拍照,以得到四个超解析的第二图像。然后,可以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关联存储,如存储在sd卡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界面1501还包括焦距调节组件1503、焦距信息等,以便于用户调整第二焦距。当前的第二焦距(zoom)为10倍焦距。此外,显示界面1501还可以包括变焦镜头的拍摄张数和/或拍摄时长。该拍摄信息随着变焦镜头的拍摄参数改变而改变。由此,广角镜头画面参数会相应发生变化,镜头参数联动变化。

如图16所示,为将可读存储介质,如sd卡与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耦接后,终端的显示器的显示界面1601。在显示第一图像时,可以显示标注信息1602,如与图15中待处理区域相对应的范围标记、存在关联存储的第二图像的文字标注信息等。当然,还可以显示第一图像的图像标识和格式信息(dji00001.jpeg)。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标注信息1602或特定的功能组件来查看关联存储的第二图像,如终端可以基于html文件和标注信息1602确定用户所希望查看的第二图像,并进行显示。此外,用户可以通过特定操作隐藏该标注信息1602以保证观看效果。终端的显示器的显示界面1601还可以包括操作按钮1603,使得用户还可以对第一图像进行编辑、删除和分享等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需要打印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时,可以不打印标注信息。例如,在终端或无人机侧将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发送给打印设备时,可以不发送html文件。

如图17所示,为终端的显示器的显示界面1601。其中,可以显示当前显示的第二图像1701与第一图像之间的关系。如图17所示的第二图像1701是与第一图像的待处理区域对应的四张第二图像中的第一张(1of4)。用户还可以对第二图像1701进行编辑、删除和分享等操作。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下面为了便于更好地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相应地,下面还提供用于配合实施上述方案的相关装置。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该图像处理装置1800,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810;以及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820,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821,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实现:

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

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

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是基于姿态调整装置的最大可转动角度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图像中的任意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部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重叠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上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上限,则基于第一上限、第二上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上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下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下限,则基于第二下限、第一下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下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左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左限,则基于第一左限、第二左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左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包括:

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右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右限,则基于第二右限、第一右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右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应用于拍摄端的控制端,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显示可选范围的多个边界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之后,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确定待处理区域,其中,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以及

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关联信息,以便基于拍照关联信息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确定待处理区域之前,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

确定待处理区域,包括:

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未超出可选范围,则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为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之后,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超出可选范围,则输出提示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确定待处理区域,包括:

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包括:

对第一图像进行图像识别,确定待处理对象;以及

将待处理对象所在区域作为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包括:

基于预设任务以及图像识别算法从第一图像中确定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关联信息包括: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是基于拍摄组合信息确定的,拍摄组合信息是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组合信息包括: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

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关联信息包括:

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以及

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其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每个拍摄位姿对应一个待拍照区域,以便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包括:

基于图像传感器尺寸和第二焦距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

基于待处理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

其中,多个待拍照区域构成的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待处理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包括:

基于待处理区域、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和待拍照区域之间的图像重叠比例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包括:

基于第一焦距下的相机当前位姿和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确定与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对应的拍摄位姿,并将确定的所有拍摄位姿的集合作为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一偏差;

确定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偏差;

确定待拍照区域的指定位置与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三偏差;以及

基于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和第三偏差确定待拍照区域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之后,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端包括拍摄装置,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包括:

通过姿态调整装置控制拍摄装置依次处于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各个拍摄位姿,并控制拍摄装置在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姿态调整装置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包括:

确定第二图像与待处理区域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并且确定待处理区域与第一图像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以及

存储第一图像、待处理区域、第二图像、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应用于拍摄端,第二图像为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应用于拍摄端的控制端,第二图像为经处理后的拍摄图像,第二图像的分辨率小于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的分辨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如果接收到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操作指令,则从拍摄端获取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

显示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计算机程序1821在被处理器1810执行时,还用于实现:

获取第三图像,第三图像是基于第二图像合成的;以及

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三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是变焦拍摄装置分别在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下拍摄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图像是第一拍摄装置拍摄的,第二图像是第二拍摄装置拍摄的;其中,第一拍摄装置的焦距至少部分与第二拍摄装置的焦距不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中至少一个的焦距可调。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是广角相机,第二拍摄装置是长焦相机。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焦距包括以下任意一种:固定焦距、预设焦距、基于焦距算法确定的焦距、基于传感器确定的焦距和用户选定的焦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传感器确定的焦距包括:基于距离信息确定的焦距,距离信息是通过激光测距仪确定的。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该图像处理系统1900可以包括:

拍照装置1910以及与所述拍照装置1910通信连接的控制终端1920;

拍照装置1910用于获得拍照装置1910在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控制拍照装置1910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是基于姿态调整装置的最大可转动角度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图像中的任意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部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重叠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时,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上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上限,则基于第一上限、第二上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上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当前姿态角是当前俯仰角时,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下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下限,则基于第二下限、第一下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垂直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下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时,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左限超出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左限,则基于第一左限、第二左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左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当前姿态角是当前偏航角时,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二右限超出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第一右限,则基于第二右限、第一右限、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水平方向视角区域,确定可选范围在第一最大视角区域的可选右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控制终端1920包括显示界面,控制终端1920还用于通过显示界面显示可选范围的多个边界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还用于在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之后,确定待处理区域,其中,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以及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关联信息,以便控制拍照装置1910基于拍照关联信息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还用于在确定待处理区域之前,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

并具体用于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未超出可选范围,则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为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还用于在获取候选待处理区域之后,如果确定候选待处理区域超出可选范围,则输出提示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确定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对第一图像进行图像识别,确定待处理对象;以及将待处理对象所在区域作为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预设任务以及图像识别算法从第一图像中确定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关联信息包括: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是基于拍摄组合信息确定的,拍摄组合信息是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摄组合信息包括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

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第二焦距和待处理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以及基于待拍照区域确定拍摄位姿序列信息;其中,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每个拍摄位姿对应一个待拍照区域,以便拍照装置1910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图像传感器尺寸和第二焦距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以及基于待处理区域和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其中,多个待拍照区域构成的区域包括待处理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待处理区域、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和待拍照区域之间的图像重叠比例确定拍照次数,以及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基于第一焦距下的相机当前位姿和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确定与每次拍照的待拍照区域对应的拍摄位姿,并将确定的所有拍摄位姿的集合作为拍摄位姿序列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确定与第二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一偏差;以及确定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和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偏差;以及确定待拍照区域的指定位置与待处理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三偏差;以及基于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和第三偏差确定待拍照区域与第一焦距对应的视角区域的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焦距角度位置偏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包括姿态调整装置和拍摄装置,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通过姿态调整装置控制拍摄装置依次处于拍摄位姿序列信息中的各个拍摄位姿,并控制拍摄装置在各个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分别对应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姿态调整装置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还用于在拍摄位姿序列信息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具体用于确定第二图像与待处理区域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并且确定待处理区域与第一图像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存储第一图像、待处理区域、第二图像、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图像为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并存储于拍照装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图像为经处理后的拍摄图像并存储于控制终端,第二图像的分辨率小于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的分辨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控制终端还包括显示界面,控制终端1920还用于如果接收到用于查看第二图像的操作指令,则从拍照装置1910获取与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以及通过显示界面显示第二图像对应的未经处理的拍摄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还用于在控制拍摄端在拍摄位姿序列的各拍摄位姿下,以第二焦距拍摄与待拍照区域对应的第二图像之后,获取第三图像,第三图像是基于第二图像合成的;以及关联地存储第一图像和第三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包括变焦拍摄装置,变焦拍摄装置用于分别在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下拍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包括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

第一拍摄装置用于拍摄第一图像;

第二拍摄装置用于拍摄第二图像;

其中,第一拍摄装置的焦距至少部分与第二拍摄装置的焦距不同。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和第二拍摄装置中至少一个的焦距可调。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拍摄装置是广角相机,第二拍摄装置是长焦相机。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焦距包括以下任意一种:固定焦距、预设焦距、基于焦距算法确定的焦距、基于传感器确定的焦距和用户选定的焦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拍照装置1910包括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距离信息,以基于距离信息确定第二焦距。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示的图像处理系统仅为示例性的,不能解释为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上述图像处理系统中由拍照装置1910实现的操作,至少部分地可以由控制终端1920执行。此外,上述图像处理系统中由拍照装置1910实现的操作,至少部分地可以由无人飞行器执行。

例如,可以由控制终端1920获得拍照装置1910在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控制拍照装置1910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其中,所述第二焦距大于所述第一焦距。

又例如,控制终端1920可以用于如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最大视角区域包括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则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为第一图像中的任意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的拍照装置1910可以为任意具有拍摄功能的设备,可以指相机、云台相机、包括相机的可移动平台等。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控制终端7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例如cpu,至少一个网络接口704,用户接口703,存储器7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702,显示屏706。其中,通信总线7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用户接口703可以包括触摸屏、键盘、鼠标、摇杆等等。网络接口7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通过网络接口704可以与服务器及拍摄装置20建立通信连接。存储器7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705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中的flash。存储器7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701的存储系统。如图20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7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程序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接口704可以连接获取器、发射器或其他通信模块,其他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模块、蓝牙模块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终端70也可以包括获取器、发射器和其他通信模块等。

处理器7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705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并执行以下操作:

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

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

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终端70的功能可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拍照装置的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拍照装置8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例如cpu,至少一个网络接口804,变焦镜头803,存储器805,广角镜头806及至少一个通信总线802。其中,通信总线8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网络接20口8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通过网络接口804可以与控制终端70建立通信连接。存储器8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805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中的flash。存储器8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801的存储系统。如图2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8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程序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接口804可以连接获取器、发射器或其他通信模块,其他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模块、蓝牙模块等,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飞行轨迹录制设备也可以包括获取器、发射器和其他通信模块等。

处理器8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805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并执行以下操作:

获得当前姿态角下与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并且获得与第二焦距对应的第二最大视角区域;

将第一最大视角区域和第二最大视角区域进行比较;以及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处理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可选范围,以便于获取待处理区域在第二焦距下的至少一个第二图像,第一图像是在第一焦距下获取的;

其中,第二焦距大于第一焦距。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拍照装置80的功能可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个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上述信号处理装置的各组成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上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

其中,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和实施方案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