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骨传导装置和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3424发布日期:2022-01-26 15:5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骨传导装置和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传感器和耳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骨传导装置和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2.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骨传导扬声器是一种将声音转换而成的电信号转变为机械振动的换能器件。
3.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定子、动子,以及位于定子与动子之间的线圈和永久磁铁,其中动子悬挂在定子上,并能够相对于定子运动。骨传导扬声器工作过程中,声音转换而成的电流信号(一般为交流信号)施加到线圈,永久磁铁的磁场对通电线圈产生安培力,可致动子相对定子在振动方向上振动,并产生振幅。如此骨传导扬声器能够振动收听者的骨骼结构(例如,人的头骨的部分)以经由内耳提供可感知的音频信号。
4.可是在实际使用中,在骨传导扬声器受到较大冲击时,极易受损,导致音质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实用新型人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而做出的:
6.实用新型人经过研究发现,对于骨传导扬声器受到较大冲击时,极易受损的原因如下:
7.实际使用中,骨传导扬声器通常是安装在壳体内的,以将骨传导扬声器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壳体,经由壳体将振动传递给收听者。为防止动子工作时碰到壳体产生异响以及保证动子的稳定工作,一般会在壳体内为动子预留出供动子组件振动的振动空间。现有中,振动空间在振动方向上的长度往往大于动子的最大振幅(“最大振幅”即保证动子正常振动的最大振幅;当动子的振幅超出最大振幅,会造成动子的损坏;最大振幅大于骨传导扬声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幅),以避免动子在工作中碰到壳体以及保证动子的稳定工作。如此,易造成动子在受到较大冲击时振动产生的位移量有机会超出动子的最大振幅,使动子损坏,从而导致骨传导扬声器的音质变差。
8.因此,亟需一种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
9.(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0.鉴于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进行解决。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保护动子组件,延长骨传导扬声器的使用寿命。
1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骨传导扬声器保护机构的骨传导装置。
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骨传导扬声器保护机构或者上述骨传导装置的骨传导耳机。
13.(二)技术方案
1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15.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动子,保护结构设置在动子的振动方向上,保护结构具有对应动子设置的限位部;动子运动至接触限位部时,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限位部与平衡状态下动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动子的最大工作振幅,小于动子的最大振幅。
16.可选地,限位部的实现形式包括软质垫;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软质垫。
17.可选地,软质垫朝向动子的一面设置有软质条状支撑筋;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软质条状支撑筋。
18.可选地,软质垫朝向动子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软质支撑柱;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第一软质支撑柱。
19.可选地,限位部的实现形式包括第二软质支撑柱;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第二软质支撑柱。
20.可选地,限位部的实现形式包括条状支撑筋;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条状支撑筋。
21.可选地,限位部的实现形式包括支撑柱;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保护结构运动时,动子运动至接触支撑柱。
22.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骨传导装置,包括骨传导扬声器和壳体,骨传导扬声器安装在壳体上并容纳于壳体内;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动子,动子在壳体内进行振动;壳体上具有如上所述的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
23.可选地,骨传导装置还包括电子模块;限位部具有靠近动子的上端和远离动子的下端,动子位于限位部的上侧,动子运动至接触限位部的上端时,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限位部运动;电子模块的最上部低于限位部的上端。如此设置的限位部和电路板,能够避免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免受动子的撞击而损坏。
24.可选地,电子模块与限位部之间存在间隙。
2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骨传导耳机,具有如上所述的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或者具有如上所述的骨传导装置。
26.(三)有益效果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8.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通过在动子的远侧,距离平衡状态下动子大于最大工作振幅小于最大振幅的位置设置固定的限位部,既保证限位部不影响动子的工作振幅(即保证限位部不影响动子正常工作),又保证在骨传导扬声器受到较大冲击时,限位部能够阻挡动子的位移量超出最大振幅,保护动子,延长骨传导扬声器的使用寿命。
29.2、通过将软质部件作为限位部,限制动子位移量的同时,在动子碰到软质部件还会因软质部件的缓冲特性大大降低冲击力,而且不会因动子和限位部碰撞产生普通人耳能够识别的异响。
30.3、通过将动子设置在限位部的上侧,电路板设置在限位部的下侧,动子运动至接
触限位部的上端时,限位部阻挡动子继续向限位部运动,能够避免电路板及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免受动子的撞击而损坏。
附图说明
31.本实用新型借助于以下附图进行描述: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具有电路板的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3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3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4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4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4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4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44.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45.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骨传导装置的截面图;
46.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骨传导装置的分解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骨传导扬声器;
49.11:动子;
50.2:壳体;
51.21:固定板件;211:插件;
52.22:限位部;221:软质垫;222:凹槽;223:软质条状支撑筋;224:第一软质支撑柱;225:第二软质支撑柱;226:轴向插槽;227:条状支撑筋;228:支撑柱;
53.23:盖体;
54.24:箱体;
55.3:电子模块;
56.31:电路板;32:电子元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58.实施例1
5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骨传导装置,该骨传导装置包括骨传导扬声器1和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
60.其中,骨传导扬声器1包括动子11。骨传导扬声器1工作过程中,动子11在振动方向上振动,产生工作振幅,在工作振幅中存在最大工作振幅,动子11的最大工作振幅小于动子11的最大振幅。动子11受力(比如动子11处于工作过程中)处于振动状态,动子11不受力的情况下,动子组件11相对于骨传导扬声器1静止不动,动子11处于平衡状态。
61.其中,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动子11振动方向上的固定板件21,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对应动子11设置的限位部22,动子11运动至接触限位部22时,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限位部22运动。限位部22与平衡状态下动子11之间的距离大于动子11的最大工作振幅,小于动子11的最大振幅。
62.本实施例提出的骨传导扬声器保护机构,通过在动子11的振动方向上,距离平衡状态下动子大于最大工作振幅小于最大振幅的位置设置固定的限位部,既保证限位部不影响动子的工作振幅(即保证限位部不影响动子正常工作),又保证在骨传导扬声器受到较大冲击时,限位部能够阻挡动子的位移量超出最大振幅,保护动子,延长骨传导扬声器的使用寿命。
6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子11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固定板件21位于骨传导扬声器1的外部,且固定板件21位于动子11的下方,动子11运动至接触限位部22时,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下运动。
6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2与平衡状态下动子11之间的距离在0.2~3mm之间。具体地,根据不同的骨传导扬声器1设定限位部22与平衡状态下动子11之间的距离。
65.优选地,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还包括壳体2,骨传导扬声器1安装在壳体2上并容纳于壳体2内,动子11在壳体2内进行振动;壳体2上位于动子下方的板件形成固定板件21。如此设置,将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和骨传导扬声器进行集成,便于骨传导装置在其他设备中的安装使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包括盖体23和顶部开口的箱体24,盖体23盖合在箱体24的开口处,盖体23与箱体24可拆卸固定连接,骨传导扬声器1安装在盖体23上,箱体24的底板形成固定板件。当然,盖体23和箱体24为分体件仅仅是优选,可以想见,盖体23和箱体24为一体件,也能将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和骨传导扬声器进行集成,便于骨传导装置在其他设备中的安装使用。
66.优选地,限位部22的实现形式包括软质垫221,软质垫221固定在固定板件21上,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软质垫221。通过将软质部件作为限位部,限制动子位移量的同时,在动子碰到软质部件还会因软质部件的缓冲特性大大降低冲击力,而且不会因动子和限位部碰撞产生普通人耳能够识别的异响。
67.进一步地,软质垫221与固定板件21胶粘。
68.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垫221为弹性软质垫。
69.可选地,软质垫221上开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朝向动子的安装柱(图中未示出),通孔222套设在安装柱上,通孔222与安装柱过盈配合。如此也能实现软质垫与固定板件的固定连接。可选地,将弹性软质垫与固定板件21卡接,也能实现软质垫与固定板件的固定连接。
70.当然,上述软质垫221和固定板件21为分体件仅仅是优选;可以想见,软质垫221和固定板件21为一体件,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具体可通过双色注塑工艺或者二次包胶工艺将软质垫和固定板材做成一体件。
7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骨传导装置还包括电子模块3,电子模块3包括电路板31和搭载在电路板31上的电子元器件32。不同架构的电子模块,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常见的电子模块能够用于向骨传导扬声器传输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是由声音信号转换而成的电信号),和/或用于实现其他附加功能,其中,其他附加功能包括拾音功能、无线通信功能等等。
72.优选地,限位部22具有靠近动子11的上端和远离动子11的下端,动子11位于限位部22的上侧,动子11运动至接触限位部22的上端时,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限位部22运动;电子模块3的最上部低于限位部22的上端。如此设置的限位部和电子模块3,能够避免电路板31及电路板31上的电子元器件32免受动子的撞击而损坏。进一步优选地,电子模块3与限位部22之间存在间隙;如此,避免动子11施加给限位部22的力传递至电路板31及电路板31上的电子元器件32,进一步保护电路板31及电路板31上的电子元器件32免受动子的影响。
7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模块3位于软质垫221的下侧,电子模块3位于软质垫221和固定板件21之间,如此结构紧凑,体积小。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垫221朝向固定板件21的一面开设有用于容纳电子模块3的凹槽222。如此,令结构更紧凑的同时,既有利于电子模块3在软质垫221和固定板件21之间的安装,又便于软质垫221在固定板21上的连接。
74.实施例2
75.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软质垫221朝向动子11的一面设置有软质条状支撑筋223,软质条状支撑筋223的第一侧部与软质垫221连接,软质条状支撑筋223的第二侧部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软质条状支撑筋223的第二侧部。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垫221朝向动子11的一面设置有多个软质条状支撑筋223,该多个软质条状支撑筋223在软质垫22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均匀排列。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软质条状支撑筋223与软质垫221一体成型。
76.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77.实施例3
78.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软质垫221朝向动子11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软质支撑柱224,第一软质支撑柱224的第一端与软质垫221连接,第一软质支撑柱224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第一软质支撑柱224的第二端。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软质垫221朝向动子11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一软质支撑柱224,该多个第一软质支撑柱224在软质垫221上均匀排布。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软质支撑柱224与软质垫221一体成型。
79.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80.实施例4
81.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提供另一种限位部22可选的方式来替换实施例1中将固定在固定板件21上的软质垫221作为限位部。具体为:限位部22的实现形式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件21上的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的第一端与固定板件21固定连接,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的第二端为自由端且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的第二端。
82.优选地,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软质支撑柱225,该多个第二软质支撑柱225在固定板件21上均匀排布。
83.进一步优选地,多个第二软质支撑柱225在固定板件21上均匀排布为多列,电子模块位于相邻两列第二软质支撑柱225之间。
84.进一步地,第二软质支撑柱225与固定板件插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软质支撑柱225为弹性软质支撑柱,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插槽226,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与轴向插槽226配合的插件211,插件211插入轴向插槽226内,轴向插槽226与插件211过盈配合。实现了第二软质支撑柱在固定板件上的固定。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插槽226为筒状插槽,插件211为筒状插件。可以想见,第二软质支撑柱225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插件,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与轴向插件配合的插槽,轴向插件插入插槽内,插槽与轴向插件过盈配合,或者第二软质支撑柱225与固定板件21胶粘,也能实现第二软质支撑柱225在固定板件21上的固定。
85.当然,上述第二软质支撑柱225和固定板件21为分体件仅仅是优选;可以想见,第二软质支撑柱225和固定板件21为一体件,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具体可通过双色注塑工艺或者二次包胶工艺将软质垫和固定板材做成一体件。
86.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87.实施例5
88.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提供另一种限位部22可选的方式来替换实施例1中将固定在固定件21上的软质垫221作为限位部22。具体为:限位部22的实现形式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件21上的条状支撑筋227,条状支撑筋227的第一侧部与固定板件21固定连接,条状支撑筋227的第二侧部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条状支撑筋227的第二侧部。
89.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多个条状支撑筋227,该多个条状支撑筋227在固定板件21上均匀排布。
9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条状支撑筋227与固定板件21一体成型。可以想见,条状支撑筋227和固定板件21为分体件,条状支撑筋227的第一侧部与固定板件21胶粘,也能实现条状支撑筋227和固定板件21的固定连接。
9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92.实施例6
93.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提供另一种限位部22可选的方式来替换实施例1中将固定在固定板件21上的软质垫221作为限位部22。具体为:限位部22的实现形式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件21上的支撑柱228,支撑柱228的第一端与固定板件21连接,支撑柱228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支撑柱228的第二端。
94.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件21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柱228,该多个支撑柱228在固定板件21上均匀排布。
9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228与固定板件21一体成型。可以想见,支撑柱228和固定板件21为分体件,支撑柱228的第一端与固定板件21胶粘,也能实现支撑柱228和固定板件21的固定连接。
96.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97.实施例7
98.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提供另一种限位部22可选的方式来替换实施例6中将固定在固定板件21上的支撑柱228作为限位部22。具体为:限位部22的实现形式包括设置在电路板31上的支撑柱228,支撑柱228的第一端与电路板31连接,支撑柱228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并朝向动子11,限位部22阻挡动子11继续向远侧运动时,动子11运动至接触支撑柱228的第二端。
99.其余与实施例6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100.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