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9164发布日期:2022-05-17 20:3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接收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对用电器进行智能控制成为人们新的需求。现有技术中,对用电器进行智能控制一般是通过接收器来实现的,即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来控制用电器的供电进而实现智能控制用电器。
3.然而,现有相关技术中,用电器例如电灯等在被控制点亮时大多数情况会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接收器随着长时间工作也会导致功耗过高,且接收器一般体积较小,过高的功耗会导致接收器内温度较高,降低了接收器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器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接收器功耗过高,进而导致降低接收器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的问题。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器,包括: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一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用于连接接入或接出的目标导线,且所述通信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通信模块包括:通信单元,信号监测单元,取电单元;所述取电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以能够受所述通信单元控制地切换通断状态;所述信号监测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用于监测外部信号,以使得所述通信单元能够依所述信号监测单元监测到的外部信号控制所述取电单元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连接于所述取电单元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取电单元包括一储能开关以及一取电开关;所述储能开关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取电开关,并被设置为能够受控于所述取电开关地被接通或者断开;所述取电开关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所述通信单元的控制信号,以于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下,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的第一供电阶段,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的第二供电阶段;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时段的时长。
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接收器以及用电器,所述接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用电器,所述接收器监测到外部信号后,根据所述外部信号控制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7.本发明提供的接收器及电子设备,接收器中的通信单元在收到外部信号后向取电开关发送控制信号,所述取电开关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储能开关的第一供电阶段,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的第二供电阶段;在所述第一供电阶段和所述第二供电阶段内所述用电器均处于工作状态。由于所述接收器中
在所述取电开关断开时所述储能开关仍能保持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所述接收器不用一直处于接通的高功耗状态,从而降低了接收器的功耗,且避免了过高的功耗导致接收器内温度升高,进而提高接收器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电路模块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取电单元的电路模块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取电单元的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外围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信号监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爆炸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耦合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的接线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投影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部分爆炸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第一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安装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器的压线剖视图。
10.附图标记:通信模块1,通信单元11,信号监测单元12,取电单元13,储能开关131,储能部1311,铁芯13111,线圈13112,导电触点1312、1313,取电开关132,泄放子单元133,电压变换单元134,天线121,阻抗匹配网络122,无线接收子单元123,防静电子单元124,底座2,支撑部21,第三容纳腔67,第四容纳腔22,第五容纳腔23;第一上壳3,限位凸起31,按键孔32,导槽33,限位卡扣331,透光通孔34,导光通道35,反插骨36;第二上壳4,第一抵接部41,第一抵接棱411,第二抵接棱412;第一压线部42,凸起部431、432,第一压线端421,第二压线端422,第二压线部44,第三压线端441,限位卡接部45;出线口5,耦合器6,第二抵接部61,第一抵压面611,侧抵压面6111、6112,水平抵压面6113,第二抵压面612,第一滑槽62,导向棱621,第一滑动件63,接线口64,隔离结构65,接线操作开口66;电路板7,接线结构71,接线操作端子711,弹簧天线72,触发件73,发光件74,第一投影图形712,第二投影图形713;按键8,限位部81;接线通道9;第一螺钉101,第二螺钉102,第一安装孔103,第二安装孔104,第三安装孔105,第四安装孔106,第五安装孔107,第六安装孔108,目标导线14。
具体实施方式
1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2.在本发明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部”、“下部”、“上端”、“下端”、“下表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3.在本发明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1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5.在本发明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6.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17.请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接收器,包括:壳体(图中未视出)和通信模块1,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通信模块1用于连接接入或接出的目标导线(图中未视出),且所述通信模块1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目标导线可以是电源线,例如接入的市电火线l、零线n等,或接出的连接用电器的火线l、零线n等;所述目标导线也可以是控制线,如用于输入或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线,所述目标导线也可以是其他可与所述通信模块1连接的导线,在此不做限定。
18.所述通信模块1包括:通信单元11,信号监测单元12,取电单元13。所述通信单元11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目标导线,例如,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流经所述目标导线的市电经过整流、滤波、降压等处理后输出电压至所述通信单元11,以供所述通信单元11上电工作。所述取电单元13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11,以能够受所述通信单元11控制地切换通断状态;所述取电单元13电性连接于用电器,以控制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如供电状态,其中,所述用电器为灯、智能窗帘等用电设备。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11,用于监测外部信号例如外部有线信号、无线信号等,以使得所述通信单元11能够依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监测到的外部信号控制所述取电单元13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连接于所述取电单元13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19.进一步地,所述取电单元13包括一储能开关131以及一取电开关132;所述储能开关131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取电开关132,例如所述储能开关131可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所述取电开关132,并被设置为能够受控于所述取电开关132地被接通或者断开。所述取
电开关132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11,例如所述取电开关132可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11,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所述通信单元11的控制信号,以于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下,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此外,为了保证在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内均能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设定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时段的时长。
20.其中,所述储能开关131具有储存能量功能,即在接通能量源时可边工作边储存一定能量,待能量源撤去时还可利用储存的能量保持一段时间的工作,示例性地,所述储能开关131可包括电压型储能器件、电流型储能器件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此外,还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延时控制电路,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取电开关132能够接收所述通信单元11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自身的接通或断开,进而控制是否为所述储能开关131提供能量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所述储能开关131的工作模式如接通、储能、延时控制等。
21.本实施例中所述取电开关132接收到所述通信单元11的控制信号后,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进而为所述储能开关131持续供能;所述储能开关131在第一时段内可边工作边储存一定能量,例如所述储能开关131在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供电状态时自身储存一定能量,即视为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内可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取电开关132接收到所述通信单元11的控制信号后,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则所述取电开关132无法为所述储能开关131供能,所述储能开关131可在第二时段内利用自身储存的能量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工作,例如所述储能开关131在第二时段内继续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视为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内仍可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由此可见,在所述取电开关132接通或断开时均能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所述接收器无需一直处于接通的高功耗状态来控制所述用电器的供电,且所述接收器中的储能开关131无需一直为其提供能量源,其可利用储存的能量实现在无能量源输入时继续控制所述用电器的供电,有效降低了功耗。
22.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用电器可能会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即供电状态,若接收器也一直处于持续地高功耗工作以支撑用电器的工作状态,则接收器长时间的持续高功耗工作会导致其功耗过高。因此,本实施例中接收器的通信单元11在收到外部信号后向取电开关132发送控制信号,所述取电开关132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在所述第一供电阶段和所述第二供电阶段内所述用电器均处于工作状态。由于所述接收器中在所述取电开关132断开时所述储能开关131仍能保持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所述接收器不用一直处于持续接通的高功耗状态,从而降低了接收器的功耗,且避免了过高的功耗导致接收器内温度升高,进而提高接收器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23.进一步地,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11被设置为在收到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监测到的外部信号后,向所述取电开关132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取电开关132被设置为适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于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下,在第三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三供电阶段;所述第三时段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
24.本实施例中,在利用所述取电开关132的通断对所述储能开关131进行延时控制之前,考虑到部分类型储能开关131自身的特性,该类储能开关131需要先具备有一定能量才能激活其控制所述用电器供电,或能更好地实现后续的延时控制功能,否则,若直接对该类储能开关131进行延时控制可能出现用电器无法持续处于工作状态即无法持续供电。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通信单元11收到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监测到的外部信号后,首先向所述取电开关132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取电开关132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后持续被接通,并向所述储能开关131供电,所述储能开关131在接收所述取电开关132供能后被激活以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供电状态则视为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三供电阶段内可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可根据所述取电开关132的接通条件来设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低电平信号能使所述取电开关132接通,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持续第三时段时长的低电平信号;若高电平信号能使所述取电开关132接通,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持续第三时段时长的高电平信号,当然,也不限定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其他类型的信号。
25.此外,为了保证在第三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三供电阶段,本实施例中设定所述第三时段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这样,能确保在所述第三时段内所述储能开关131接收所述取电开关132供能并被激活以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供电状态,有利于后续所述储能开关131能稳定地对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延时控制,提高了接收器工作的可靠性,避免了与所述接收器电性连接的用电器出现供电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2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单元11在所述第三时段向所述取电开关132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激活所述储能开关131对所述用电器工作状态的控制之后,则可向所述取电开关132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取电开关132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于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下,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这样,本实施例中在先确保所述储能开关131被激活以能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接通以向所述储能开关131供能使得所述储能开关131可根据供能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所述取电开关132持续被断开则所述储能开关131利用自身储存的能量继续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可见,所述接收器中在所述取电开关132断开时所述储能开关131仍能保持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所述接收器不用一直处于接通的高功耗状态,从而降低了接收器的功耗。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与第二供电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做限定,即所述通信单元11向所述取电开关132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后,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取电开关132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可先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然后再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取电开关132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可先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二供电阶段,然后再在第一时段内持续被接通地形成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当然,也不限定所述储能开关131的第一供电阶段与第二供电阶段按设定的周期和顺序循环的方式。
27.此外,本实施例中设定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与所述第二时段的时长之和为总时
长,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与所述总时长的比值被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50%,这样,能保证所述储能开关131稳定地对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延时控制,同时还能将所述接收器的功耗保持在较低功耗。
28.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开关131包括储能部1311和至少一磁控电极对;所述磁控电极对电性连接于所述用电器;所述磁控电极对包括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例如所述磁控电极对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可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用电器的两端,或者所述磁控电极对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其中一个导电触点1313电性连接至目标导线如火线l,另外一个导电触点1312经由控制线out1电性连接至所述用电器,只要能通过两个导电触点的接通与未接通来分别控制所述用电器的供电与断电,均不脱离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若所述磁控电极对中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被接通,则所述用电器被供电;若所述磁控电极对中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未被接通,则所述用电器被断电;所述储能部1311包括铁芯13111和缠绕于铁芯的线圈13112,所述线圈1311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一直流电源dvcc和所述取电开关132,进而,当所述取电开关132接通时,所述磁控电极对中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能够响应于所述铁芯13111产生的磁吸力而被接通;在所述取电开关132断开后的指定时间内,所述磁控电极对中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能够响应于所述储能部1311中存储的能量而被接通;其中,所述第二时段的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指定时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取电开关132在第二时段内持续被断开,则所述取电开关132无法为所述储能开关131如所述储能部1311中的铁芯13111和线圈13112供能,所述储能开关131可在第二时段内利用自身储存的能量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工作。例如,在所述取电开关132断开后所述储能部1311失去了供能,但所述储能部中线圈13112内的电能不会瞬间消失,在指定时间内,所述储能部1311中的铁芯13111和线圈13112组合仍旧具有一定磁吸力,所述磁控电极对中的两个导电触点1312、1313能够响应于所述储能部1311在指定时间内的磁吸力而被接通,从而实现在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断开后仍然能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且只需控制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断开的时长即所述第二时段的时长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指定时间,即可在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断开后利用所述储能部1311在指定时间内的磁吸力来控制所述磁控电极对接通进而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后续再通过接通所述取电开关132来为所述储能部1311供能以提供磁吸力。这样,能保证在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断开和接通时均能保持所述用电器处于工作状态,即所述接收器不用一直处于接通为所述储能部1311供能的高功耗状态,从而降低了接收器的功耗。
2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电单元13还包括泄放子单元133,所述泄放子单元133电性连接于所述线圈13112的两端之间,并被设置为适于于所述第二供电阶段的至少部分时段内短接所述线圈13112。由于在所述取电开关132被断开时所述储能部1311中的线圈13112在断电瞬间会有一个较高的反向电压,该反向电压很可能会对与所述线圈13112电性连接的取电开关132造成破坏,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线圈13112两端设置有泄放子单元133,以在产生反向电压时使所述反向电压通过所述泄放子单元133形成的泄放通路释放,而不会破坏所述取电开关132。
30.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开关131可以是继电器u1,所述泄放子单元133可包括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所述取电开关132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d7与所述直流电源dvcc电性连接,以形成所述储能开关
131于所述第二时段内的泄放通路。所述取电开关132可以包括开关管,如可包括mos管或三极管。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取电开关132包括三极管q2为例进行说明。
31.具体地,所述取电开关132还可包括电阻分压电路,如图中的电阻r10、电阻r12、电阻r14,由于继电器u1的线圈在断电的瞬间会有一个反向电压,该反向电压比较高,可能为高于直流电源数倍的电压,而这个反向电压很有可能会烧坏三极管。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二极管d7,用于在继电器u1断电的瞬间,给予反向电压的一个泄放通路,有效保护驱动三极管q2。所述取电开关132还可包括指示灯led4,用于指示所述取电开关132受控于所述通信单元11的接通或断开状态,也即所述取电开关132中三极管q2的通断状态。其中,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的阳极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0与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还经电阻r12接地,led4的阳极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led4的阴极经电阻r14接地。
32.所述继电器u1包括磁控电极对,所述磁控电极对包括两个导电触点,该两个导电触点可以是与一衔铁相配合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当所述通信单元11发出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u1上缠绕于铁芯的线圈通电,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继电器u1线圈上具有磁性。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则与触点电性连接的所述用电器的供电通道导通,所述用电器处于供电状态。
33.当所述通信单元11发出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三极管q2断开,继电器u1的线圈断电,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则与触点电性连接的所述用电器的供电通道断开,所述用电器处于断电状态。
34.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若所述通信单元11一直长时间发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三极管q2持续导通则继电器u1的线圈也会长时间工作,导致功耗较高,且继电器u1的线圈的温度也会升高,不利于接收器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单元11发出的控制信号可以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其频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定。在所述通信单元11发出的pwm信号为高电平时,继电器u1吸合;当高电平结束后,三极管q2工作在截止区,此时继电器u1线圈内的电流不会在一瞬间消失,在一定时间内,继电器u1仍旧具有磁性,能够保持吸合状态,只需将pwm信号中低电平时间设置为小于继电器u1消磁时间就能保证继电器u1的连续吸合状态。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控制所述用电器处于供电状态时,所述继电器u1的线圈不用长时间的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能够有效地降低功耗,同时降低继电器u1的线圈的温度。此外,考虑到若直接输出pwm信号控制继电器u1,可能pwm信号中的高电平信号不足以激活继电器u1吸合,导致后续所述用电器的供电状态不稳定,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调整pwm信号的频率,增加高电平的持续时间来解决,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中还可先由所述通信单元11输出一长时间的高电平信号,在激活继电器u1吸合之后,再输出pwm信号控制继电器u1,以提高接收器工作的可靠性,使得所述用电器的供电状态稳定。
35.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模块1还包括:电压变换单元134,所述电压变换单元134一端与接入的目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电压变换单元134另一端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所述电压变换单元134用于调整经由接入的目标导线
输入的电压,以供电于所述通信单元11。所述电压变换单元134包括储能子单元、电源控制子单元、反馈子单元,所述储能子单元电性连接于接入的目标导线,所述储能子单元还经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所述反馈子单元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与所述反馈子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储能子单元用于存储经接入的目标导线输入的电能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用于对所述电能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电能输出至所述反馈子单元;所述反馈子单元用于利用调整后的电能为所述通信单元11供电,并发送反馈信号至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以使得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根据所述反馈信号调整电能。
36.具体地,所述通信模块1还包括:浪涌电流抑制单元、浪涌电压抑制单元、整流单元、滤波单元及外围电路,其中,所述通信模块1接入的目标导线包括火线l、零线n,所述浪涌电压抑制单元并联在所述火线l、零线n之间,所述浪涌电流抑制单元一端与所述零线n连接,所述浪涌电流抑制单元另一端经所述整流单元、滤波单元与所述电压变换单元134连接,所述外围电路电性连接于所述通信单元11。其中,所述整流单元包括两个串联的二极管d1、d2,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容c1、电感l1、电阻r1,所述电感l1与电阻r1并联后的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述电感l1与电阻r1并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储能子单元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火线l连接,所述储能子单元包括电容c2,所述电容c2一端与所述滤波单元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与所述火线l连接,所述电源控制子单元包括电源控制器例如pwm发生器,及mos管q1,所述反馈子单元包括二极管d3、电感l3、电容c3,q1的漏极与所述储能子单元连接,q1的栅极与所述电源控制器的一端连接,q2的源极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经电容c3与电感l3一端连接,电感l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还与所述火线l连接;所述电源控制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感l3与电容c3之间,所述通信单元1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感l3与电容c3之间,所述通信单元11还与所述火线l连接。此外,所述通信模块1接出的目标导线还可包括接出的零线n、控制线如第一控制线out1、第二控制线out2,对应的储能开关131可包括继电器1、继电器2。所述通信单元11还经取电开关132与储能开关131如继电器1、继电器2连接,所述继电器如继电器1、继电器2的一个导电触点与所述火线l连接,所述继电器的另一个导电触点经接出的控制线如out1、out2与所述用电器连接,所述用电器还与接出的零线n连接,以通过所述继电器的两个导电触点之间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用电器供电的通断。其中,图4中以所述用电器为电灯进行示例。
37.本实施例中采用零火线取电的方式进行供电,零火线之间并联浪涌电压抑制单元(例如压敏电阻),在接入的电网电压处于负半周时,电流通过浪涌电流抑制单元(例如保险电阻)后,整流单元将输入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通过滤波单元进行滤波,将整流单元整流的电压脉冲波形处理成平滑的直流波形,滤波单元后端连接电压变换单元134,至少包括一开关管(q1),电流型储能器件(l2),电压型储能器件(c3),电源控制器以及续流二极管(d3)。电路通过电源控制器的脉冲信号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由后端器件将高压电压(140v~380v)降低至低压电压(3.3v)。示例性地,当脉冲信号为高电平时,开关管q1导通,存储于储能子单元c2的电能电流流经开关管q1至电感l2,通过电感l2后给电容c3和后端通信单元11供电,当脉冲信号高电平结束后,电源控制器输出为低电平,开关管q1关闭,由于电感的物理特性,电感l3两端的电流无法发生突变,电感l3通过二极管d3组成回路继续给后端电
容c3和通信单元11供电,并通过电压反馈线将后端电压实时传输至电源控制器,电源控制器比较反馈电压与内部基准电压,调整输出脉冲的频率参数,以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输出电压通过电容c3滤波后,输出稳定的3.3v电压,供给后端通信单元11以及信号监测单元12中的无线发射电路进行配置及无线报文的发送。
38.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围电路包括触发件如第一触发件s1、第二触发件s2,还包括指示灯如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所述通信单元11分别经s1、s2、led1、led2、led3接地。所述外围电路还包括电阻r2、r3,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还包括电路板;所述通信单元11、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和所述取电单元13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触发件s1、s2,例如其可以是微动开关。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发光件即led1、led2、led3,例如,led1可用来指示通信单元11的工作状态例如通信单元11中wifi的工作状态,led2、led3可分别用来指示两路继电器例如继电器1、继电器2的工作状态,led1、led2、led3可显示相同或不同的灯光颜色。当通信单元11对应控制引脚输出为高电平时,正向电流通过led到地,led被点亮,当通信单元11对应控制引脚输出为低电平时,led两端电势差相等,无电流通过,led熄灭。触发件s1、s2通过电阻r2、r3上拉连接至通信单元11引脚,当触发件s1或s2未按下时,引脚输入电平为高,当触发件s1或s2按下时,引脚与gnd相连接,引脚上电平为低。通信单元11通过检测引脚电平状态即可检测出触发件s1或s2是否触发。例如,触发件s1可以用来重置通信单元11的wifi,触发件s2可以为配置接收器的工作模式切换,例如继电器状态切换。所述通信单元11具有wifi通信功能,能够连接至云端服务器或终端,进而通过终端如手机上的app对所述接收器中的继电器进行远程无线开关控制。
39.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包括天线121、阻抗匹配网络122和无线接收子单元123,所述天线121经所述阻抗匹配网络122与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所述天线121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经所述阻抗匹配网络122传输至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对所述无线信号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所述通信单元11。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还包括防静电子单元124,所述防静电子单元124与所述天线121电性连接。
40.具体地,所述阻抗匹配网络122包括电感l4、电容c9、电容c8,所述防静电子单元124包括tvs二极管d5,即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二极管d5一端与天线121连接,另一端接地。由于天线121接收的除了有效信号还有各种杂乱信号及电压较大的静电电压,为防止经天线121接收的较大电压破坏信号检测单元12中后端的电路器件例如无线接收子单元123中的芯片,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tvs二极管d5,其能防止无线接收子单元123被天线121接收的较大电压破坏。
41.所述信号监测单元12还可包括由电容c6,电容c7,电感l3,电感l5组成的滤波子单元,以对天线121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其中,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经电感l3、电感l4与天线121连接,电容c6一端与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连接,电容c6另一端接地,电容c7、电感l5、电容c8并联后的一端连接于电感l3与l4之间,电容c7、电感l5、电容c8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9一端连接于电感l4与天线121之间,电容c9另一端接地。具体地,当天线121捕捉到无线信号例如发射器传输的电磁波后,将其转换为导行波。为了解决功率传输时阻抗不匹配的问题,使得天线捕捉的微波信号例如低频、高频的微波信号均能传递至负
载即无线接收子单元123,本实施例中将转换的导行波经所述阻抗匹配网络122以及滤波处理后再传输至无线接收子单元123,以提高无线信号的功率传输性能。所述无线接收子单元123中可设有解调和模数转换电路,将天线121传输过来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后将解调后的原始信号输出至通信单元11。所述通信单元11根据接收的报文信息,进行相对应的响应,例如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至所述取电开关132,进而控制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42.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壳体包括:底座2、第一上壳3和第二上壳4。其中,所述底座2对所述接收器内部的零部件起到固定或者支撑的作用,所述接收器内部的零部件例如可包括所述通信模块1上的各个电路单元或电路元器件等。底座2可以为任何能够对所述接收器内部的零部件起到固定或者支撑作用的结构或者形状,示例性的,底座2可以设置卡槽结构用于固定接收器内部的零部件;示例性的,底座2可以设置有容纳腔,将接收器的部分零部件安装在容纳腔内部;示例性的,底座2可以为圆形底座2,也可以为方形底座2。同时底座2可根据外界使用环境来确定自身的结构,示例性的,作为外置使用的接收器,所述底座2可以设置有安装孔;作为内置使用的接收器,底座2也可以不设置安装孔。
43.所述第一上壳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座2;其中,第一上壳3和底座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或螺钉的方式进行可拆卸地连接,例如,第一上壳3可以设置有卡扣,底座2可以设置有卡槽,通过卡扣与卡槽的配合,第一上壳3和底座2连接在一起,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的效果,卡扣、卡槽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具体的卡扣、卡槽的数量、位置及尺寸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第一上壳3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通信模块1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其中,第一上壳3和底座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开口朝向彼此的中空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通信模块1的至少部分部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只有第一上壳3包括朝向底座2方向开口的第一容纳腔。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只有底座2包括朝向第一上壳3方向开口的第一容纳腔。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上壳3可包括朝向底座2方向开口的一部分容纳腔,底座2可包括朝向第一上壳3方向开口的另一部分容纳腔。第一上壳3和底座2卡合之后,该一部分容纳腔和另一部分容纳腔一起形成第一容纳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通信模块1的至少部分部位可以水平地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也可以竖直地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
44.所述第二上壳4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座2,例如,第二上壳4和底座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或螺钉的方式进行可拆卸地连接。第二上壳4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上壳4的背离所述第一上壳3的端部与所述底座2的一端部形成用于接入或接出目标导线的出线口5。
45.相比于现有的接收器中上壳为整体设计,在每次需要对所述接收器接入或接出的目标导线进行操作例如接线、固定、拆线、换线时需要把整个上壳打开,则会暴露出整个通信模块1,一旦操作不当则会破坏通信模块1中的电路元器件如芯片等,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本实施例中接收器具有分别可与底座2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上壳3与第二上壳4,第一上壳3与底座2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置通信模块1的至少部分部位,而与所述接收器接入或接出的目标导线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上壳4与底座2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本实施例中在对目标导线进行操作时只需拆卸掉第二上壳4,对第二容纳腔内的目标导线进行相应的操作,而无需拆除第一上壳3,也不会暴露出整个通信模块1,既提高了操作效率,也
降低了接收器中通信模块1被破坏的风险。
46.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还包括耦合器6;所述耦合器6被设置于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所述第二上壳4三者之间,以将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与所述第二上壳4耦合为一个整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器6能使所述第一上壳3与所述第二上壳4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进而使得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所述第二上壳4三者能借助该相互作用力固定在一起,即可通过所述耦合器6将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与所述第二上壳4耦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耦合器6可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3上,所述第二上壳4通过对所述耦合器6施加作用力即可对所述第一上壳3产生相互作用力。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耦合器6可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4上,所述第一上壳3通过对所述耦合器6施加作用力即可对所述第二上壳4产生相互作用力。
47.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对第二容纳腔内的目标导线进行相应的操作需拆除第二上壳4,因此,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器6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3上,以便于所述第二上壳4的拆卸。下面以所述耦合器6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3上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所述第一上壳3的朝向所述第二上壳4的一端延伸有所述耦合器6;所述第二上壳4的朝向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有第一抵接部41,所述耦合器6包括匹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41的第二抵接部61,所述第一抵接部41与所述第二抵接部61之间抵接,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通过所述耦合器6将所述第一上壳3抵压在所述底座2上。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部41可以包括所述第二上壳4朝向所述底座2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抵接棱411,所述第二抵接部61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上壳3朝向所述出线口5方向延伸出的第一抵压面611,当所述第二上壳4固定在所述底座2上时,可通过第一抵接棱411与第一抵压面611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通过所述耦合器6将所述第一上壳3抵压在所述底座2上。
4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器6上远离所述第一上壳3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抵压面612,所述第二上壳4朝向所述底座2方向设置有匹配于第二抵压面612的第二抵接棱412,当所述第二上壳4固定在所述底座2上时,可通过第二抵接棱412与第二抵压面612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抵压面611可包括所述第一上壳3朝向所述出线口5方向延伸出并设置于所述耦合器6两侧的侧抵压面6111、6112,或所述第一上壳3朝向所述出线口5方向延伸出并设置于所述耦合器6与所述第一上壳3的连接平面的水平抵压面6113,其中,本实施例中可设置侧抵压面6111、6112与水平抵压面6113中的任意一个来实现抵压,例如,水平抵压面6113不具有与所述第一抵接棱411抵压作用时,其可仅具有防尘的作用,以实现第一上壳3与第二上壳4之间连接的密封。
4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上壳4固定在所述底座2上时,通过第一抵接棱411与第一抵压面611如侧抵压面6111、6112或水平抵压面6113的抵接以及第二抵接棱412与第二抵压面612的抵接,可在至少两个不同受力位置对耦合器6施加朝向底座2的作用力,从而能更加稳定地通过所述耦合器6将所述第一上壳3抵压在所述底座2上。
50.进一步地,结合图8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于远离所述第一上壳3的第一端a设置有螺孔103、104,于靠近所述第一上壳3的第二端b设置有第二耦合连接部;所述耦合器6还包括第一耦合连接部。其中,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耦合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器6相对两侧的第一滑槽62;所述第二耦合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滑槽62相匹配的第一滑动件63;其中所述第一滑动件63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滑槽62相
配合而形成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上壳4的第二端b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2的所述相对耦合关系。其中,所述第一滑槽62可以是所述耦合器6上设置的独立的滑槽,也可以是所述耦合器6延伸出一导向棱621,由所述导向棱621与第一上壳3主体配合形成的滑槽。所述第一滑动件63可以是由所述第二上壳4朝向所述底座2方向延伸得到,以使得所述第一滑动件63适于配合所述第一滑槽62在竖直方向进行滑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能通过在竖直方向滑动的方式实现快速的安装与拆卸。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62与所述第一滑动件63可以被反向设置,例如,所述第一耦合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器6相对两侧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耦合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滑动件相匹配的第二滑槽;其中所述第二滑动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而形成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上壳4的第二端被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2的所述相对耦合关系。
51.所述第二上壳4的第一端a通过对应螺孔103、104的螺钉与所述底座2连接,第二端b通过所述第二耦合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耦合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耦合关系连接至所述底座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在靠近所述第一上壳3的第二端b可通过耦合器6将所述第一上壳3抵压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第二上壳4在远离所述第一上壳3的第一端a即靠近出线口5的位置通过螺钉与所述底座2连接,即可实现将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耦合器6与所述第二上壳4耦合为一个整体结构。由于本实施例中只需通过在第二上壳4靠近出线口5的第一端a的螺钉固定即可将所述第一上壳3固定在底座2上,在第二上壳4与第一上壳3的连接处无需设置额外的固定件例如螺钉,即在靠近第一上壳3的位置无需设置任何螺钉,而第一端a的螺钉远离于所述第一上壳3,也远离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中的电子器件如天线等。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接收器中部位置设置螺钉固定上壳从而导致接收器接收无线信号受到螺钉干扰的问题,保证接收器接收信号的稳定性。同时,所述耦合器6使得第一上壳3、第二上壳4耦合为整体结构,避免了在所述接收器的中部位置通过螺钉连接方式影响所述接收器的外观整体性,使得所述接收器的外观整体结构美观整洁。
52.进一步地,结合图9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还包括电路板7;所述耦合器6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第三容纳腔67,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接线结构71,所述接线结构71用于与接入或接出的目标导线14电性连接;所述接线结构71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67内;所述第一上壳3连接于所述底座2上时,所述耦合器6通过所述接线结构71将所述电路板7压紧于所述底座2,以将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所述第二上壳4、所述电路板7四者耦合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7上的接线结构71容置于所述耦合器6的第三容纳腔67内,使得所述第一上壳3连接于所述底座2上时,不仅能由第二上壳4通过耦合器6固定所述第一上壳3,还能通过所述耦合器6施力作用于所述接线结构71,进而实现通过耦合器6将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上壳3、所述第二上壳4、所述电路板7四者固定在一起,提高了所述接收器的整体性及稳定性。
5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器6的朝向所述出线口5的一端设有多个用于接入或接出所述目标导线14的接线口64。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接线口64之间设有隔离结构65,所述隔离结构65可以使得相邻两个接线口64中的目标导线14能够满足不同的爬电距离要求,提高所述接收器的安全性。示例性地,所述隔离结构65使得相邻两个接线口64中的目标导线14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5mm。
5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器6的背离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接线操
作开口66,所述接线结构71的背离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接线操作端子711,所述接线操作端子711暴露于所述接线操作开口66处。其中,沿自所述第二上壳4的第三端至第四端的指定方向,所述指定方向可以理解为水平方向,以垂直于所述指定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则所述投影面可以理解为所述接收器水平放置时,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面。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上壳4在所述投影面上的第一投影图形712覆盖所述接线操作开口66在所述投影面上的第二投影图形713,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连接于所述底座2时,所述第二上壳4遮盖于所述接线操作开口66,进而实现对所述接线结构71上接线操作端子711的保护,避免所述接收器内的接线操作端子711暴露于表面,提高所述接收器的安全性。而当所述第二上壳4拆卸于所述底座2时,所述接线操作开口66被设置于暴露状态,以在用户需要对接线操作端子711进行操作时方便用户操作。综上,本实施例中接收器具有接线操作端子711,且能方便地安装或拆卸所述第二上壳4来实现接线操作端子711的防护与操作,使得接收器能兼容内置安装和外置安装的需求。
55.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于朝向所述第一上壳3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21,用于支撑所述电路板7,使得所述电路板7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第四容纳腔22,所述电路板7与所述第一上壳3之间形成第五容纳腔23;所述电路板7于所述第四容纳腔22和第五容纳腔23中均设置有电路元器件。其中,所述支撑部2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位置可以设置于所述底座2中间或四周,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电路板7正反面均设置有电路元器件,不仅可以减小所述接收器体积,还可以将电路板7上发热量较大的电路元器件分别设置在电路板7正面、反面以分开散热,有利于降低所述接收器工作时的温度。
5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弹簧天线72;所述电路板7于所述第五容纳腔23中设置有所述弹簧天线72,所述第一上壳3于朝向所述底壳的一侧延伸有与所述弹簧天线72相对应的限位凸起31,所述限位凸起31插设于所述弹簧天线72中以限制所述弹簧天线72的活动。本实施例中天线采用弹簧天线72,并设有限位凸起31能固定所述弹簧天线72位置,防止所述弹簧天线72左右歪斜,相比于导线天线的位置不可控,本实施例中弹簧天线72位置可控,可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使得所述接收器满足于外置安装的需求。
5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还包括触发件73,例如所述触发件73可设置为微动开关,所述触发件7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定。所述触发件73与所述通信模块1电性连接,例如所述触发件73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以响应于外部操控地输出一触发信号至所述通信单元11。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73设置于所述电路板7的与所述接线结构71相对的一端,即所述触发件73在所述电路板7上位于远离于所述接线结构71的一端,由于所述接线结构71接入的目标导线14可能为市电即强电,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触发件73设置为远离强电的位置,避免用户直接或间接触动触发件73时接触到强电,从而提高所述接收器的安全性。
5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壳3上设置有按键孔32,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位置匹配于所述按键孔32的触发件73,所述第一上壳3朝向所述触发件73的一侧延伸有一连通于所述按键孔32的导槽33;所述接收器还包括至少一匹配于所述导槽33的按键8;示例性的,所述按键8呈导柱式,所述按键8穿过并限位于所述导槽33,其中所述按键8的一端暴露于所述第一上壳3外表面,另一端位于靠近所述触发件73的对应位置,并能响应于所述按键8的一端传递的外力操控而触发所述触发件73。所述导槽33于靠近所述触发件73的
方向延伸出限位卡扣331,所述按键8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限位卡扣331的限位部81,所述限位部81与所述限位卡扣331相配合以限位所述按键8。其中,所述按键8需要在所述底座2和所述第一上壳3连接前安装于所述导槽33内,所述底座2和所述第一上壳3连接后,所述按键8可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一上壳3外表面针对所述按键8的操控力而运动,所述按键8沿所述导槽33向下运动触动对应的触发件73,进而输出一触发信号至所述通信单元。同时,所述按键8响应于所述触发件73的复位力而复位至所述第一上壳3外表面,且受限于所述限位部81与所述限位卡扣331的配合,所述按键8不会从所述第一上壳3外表面处滑出。
59.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7上还设置有发光件74,例如所述发光件74可以为led,所述发光件74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定。所述发光件74与所述通信模块1电性连接,例如所述触发件73与所述通信单元11电性连接,以响应于所述通信单元11发出的信号而发出指定颜色的光线。所述第一上壳3上设置有至少一透光通孔34,所述第一上壳3于所述第五容纳腔23中延伸有朝向所述发光件74的导光通道35,所述导光通道35一端连通所述透光通孔34,另一端环绕于所述发光件74,以在所述发光件74发出光线时将所述光线经由所述导光通道35引导至所述透光通孔34。其中,所述导光通道35的四周可设置有反光材料,以将所述发光件74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透光通孔34进行显示,所述导光通道35也可包括普通的遮光材料,以避免所述发光件74发出的光线散射,将所述发光件74发出的光线引导至所述透光通孔34进行显示。
6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壳3朝向所述底座2的内表面还设有反插骨36,所述反插骨36的数量、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定,例如,可在所述第一上壳3四周设置4个反插骨36,能防止壳体变形以及使其不易拆卸,以将第一上壳3固定在底座2上。
61.进一步地,结合图14至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于靠近所述出线口5的一端a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目标导线14在弯折状态下通过的接线通道9。为了保证接收器的可靠性以及外置安装时的安全性,与所述接收器连接的目标导线14需要满足一定大小的拉力,例如,示例性地,在所述接收器外置安装时,与所述接收器连接的目标导线14需要通过20n的拉力测试要求。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在靠近所述出线口5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接线通道9,在该接线通道9内所述目标导线14在弯折状态下通过,例如在与第二上壳4靠近所述出线口5一端的螺钉相配合时,在该接线通道9内所述目标导线14成v型弯折、s型弯折等,这样,相比于现有的压线结构仅直接固定或施力于目标导线14的线材本身如仅在水平方向上施力夹持住目标导线14,目标导线14受到外部拉力时,只要拉力大于夹持目标导线14的作用力,即可将目标导线14从接线结构71处拉出。而本实施例中在拉扯目标导线14时,拉力不仅需要大于对目标导线14的夹持作用力,拉力还需克服所述目标导线14的弯折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接收器中目标导线14可承受的拉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使得所述接收器能满足更大拉力如20n的测试要求,满足所述接收器在一些外置安装环境下需要承受一定拉力的需求,提升所述接收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2.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的朝向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压线件,所述底座2的朝向所述第二上壳4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匹配于所述第一压线件的第一压线槽,以在所述第一压线件与所述第一压线槽之间形成所述接线通道9。其中,所述第一压线件可以是由所述第二上壳4在朝向所述底座2的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压线部42,所述第一压线部42用于压线的一端可以是平面或锯齿面,所述第一压线槽包括由底座2
朝向第二上壳4方向延伸出的至少两个凸起部(431、432),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部(431、432)之间形成第一压线槽,且所述第一压线部42在竖直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部(431、432)之间。这样,在目标导线14经由所述出线口5接入或接出时,通过第一压线件和第一压线槽之间的配合可以形成用于供所述目标导线14在弯折状态下通过的接线通道9。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线件与所述第一压线槽可以被反向设置,例如,所述第二上壳4的朝向所述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压线槽,所述底座2的朝向所述第二上壳4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匹配于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第一压线件,以在所述第一压线件与所述第一压线槽之间形成所述接线通道9。
63.具体地,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一压线件于靠近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压线件的第一压线端421;所述第一压线槽于靠近所述第一压线件的侧壁的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第二压线端422;其中,所述第一压线件的第一压线端421与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第二压线端422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所述目标导线14的直径,使得所述目标导线14经所述接线通道9接入或接出所述通信模块1时产生弯折形变。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压线件与第一压线槽形成的接线通道9中在竖直方向上预留的间隙较小,使得所述目标导线14接入或接出时在所述接线通道9中无法保持水平方向通过,所述第一压线件将部分目标导线14挤压至第一压线槽中,目标导线14在第一压线槽内形成v字形的弯折形变。这样,相比于现有的压线结构仅直接固定住目标导线14本身,本实施例中的目标导线14在第一压线槽内形成类似于v字形的弯折形变,在有外力拉扯目标导线14时,拉力还需克服所述目标导线14的弯折形变产生的作用力才能对所述目标导线14与所述通信模块1的连接处直接施加拉力,例如,需克服将v字形弯折拉直产生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接收器中目标导线14可承受的拉力增强,提升所述接收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4.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压线件于靠近所述通信模块1的一侧设置有一第二压线件,所述第二压线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压线件一致;所述第二压线件于靠近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端部形成所述第二压线件的第三压线端441;所述第一压线件的第一压线端421与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第二压线端4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压线件的第三压线端441与所述第一压线槽的第二压线端422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线件可以是由所述第二上壳4在朝向所述底座2的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二压线部44,所述第二压线部44的压线端可以是平面或锯齿面。目标导线14在第一压线槽内形成v字形的弯折形变后还需连接至所述通信模块1如接线结构71,由于目标导线14在经过v字形的弯折形变后与所述接线结构71之间的夹角较大,若目标导线14在经过v字形的弯折形变后直接与所述接线结构71连接,则所述目标导线14与所述接线结构71的连接处受力较大,不利于所述目标导线14与所述接线结构71的稳定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压线件如第一压线部42与所述接线结构71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线件如第二压线部44,目标导线14在经过v字形的弯折形变后还受到第二压线部44的压线作用力,其中第二压线部44的压线作用力方向与第一压线部42的压线作用力方向一致,使得目标导线14在经过第二压线部44的压线作用后再连接所述接线结构71时其与所述接线结构71之间的夹角趋于平缓,以减小所述目标导线14与所述接线结构71的连接处受力,有利于所述目标导线14与所述接线结构71的稳定连接,进一步提高所述接收器的可靠性。
6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壳4的朝向所述底座2的相对两侧设置有
至少一限位卡接部45,用于对所述第二上壳4限位并卡接于所述底座2的相应位置。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在与所述底座2连接时,所述第一压线部42在竖直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部431、432之间,以形成用于供所述目标导线14在弯折状态下通过的接线通道9。
6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壳4与所述底座2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螺钉101、102连接;所述第一压线件设置于两个所述螺钉对应的安装孔103、104之间,且其延伸方向重合于两个所述安装孔中心的连线。例如,所述第二上壳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二安装孔104,所述底座2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05和第四安装孔106,第一螺钉101依次通过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三安装孔105内,第二螺钉102依次通过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04和第四安装孔106内,使得所述第二上壳4固定于所述底座2。本实施例中利用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壳4靠近所述出线口5端部的螺钉来将所述第二上壳4固定在底座2上,同时利用该螺钉的作用力与第一压线件、第一压线槽相配合以实现目标导线14的弯折形变。且由于该螺钉对目标导线14的作用力方向为两个所述安装孔中心的连线方向,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压线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04之间,使得该螺钉的作用力与第一压线件对目标导线14的作用力一致,以防止压线时受力不一致导致所述第二上壳4翘起。
6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第五安装孔107和第六安装孔108,所述壳体被设置通过所述第五安装孔107和第六安装孔108固定于外部,以实现所述接收器的外置安装。
68.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接收器以及用电器,所述接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用电器,所述接收器监测到外部信号后,根据所述外部信号控制所述用电器的工作状态。例如,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窗帘、垃圾处理器等,其集成了上述接收器的功能,能够被无线操控。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中接收器的电路、结构以及其控制所述用电器工作状态的过程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6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