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包数据网格译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7259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字包数据网格译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适用于对例如多方式网格编码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类型信号进行译码的一种网格译码器。在广播和通信应用中,采用网格编码改进信号抗扰度。与其它技术相结合来使用网格编码以抗特定噪声源。这些技术中的一种是数据交错,该技术用于抗传输期间可能发生的干扰脉冲。在这一技术中,在传输之前以规定序列排列(交错)数据,并在接收时恢复(去交错)原始序列。该操作以预定序列按时间扩展或分散数据,因此在传输期间的数据损失不会导致相关数据的损失。代之以,任何数据损失被分散,因此更易于被隐蔽或被纠正。用于提供抗扰度的另一技术是干扰抑制滤波,该技术可用于防止信号受数据相关串扰和同波道干扰。在由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1995年4月12日制定的“HDTV传输的数字电视标准”(以下称为HDTV标准)的第4.2.4-4.2.6(附录D)、10.2.3.9、10.2.3.10节和其它节中,提出了在美国的高清晰度电视的网格编码要求。HDTV标准提出了采用交错功能的网格编码系统,在发射机中包含12个并联的网格编码器,在接收机中包含12个并联的网格译码器,用于处理12个交错的数据流。HDTV标准网格编码系统还在接收机译码器中运用一个干扰抑制滤波器,以便衰减与NTSC频率相关的串扰和同波道干扰。由HDTV标准所规定的干扰抑制滤波器是可选择的并可依据被译码的具体数据动态应用。与网格译码一起使用的交错码或可动态选择的滤波器功能引入了额外的网格译码器设计限制和工作方式。这些额外的设计限制和工作方式显著地使例如HDTV接收机应用的网格译码功能的设计和实现复杂化。尤其是,当要求网格译码器在多种方式之间提供无缝转换时,例如当在NTSC滤波和非滤波输入数据之间转换时,或者在HDTV节目频道之间转换时,增大了复杂性。此外,与消费者HDTV接收机相关的成本和硬件限制要求一种有效节省费用的网格译码器设计。这种节省费用的设计方案可采用能够适应交错数据流和多种工作方式的一种有效网格译码器结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字包数据网格译码器。按照本发明的原理,网格译码系统包括一个在不同工作方式之间作无缝转换的自适应网格译码器。所公开的一种系统利用一个单独的网格译码器对交错数据包译码,该网格译码器采用具有预定数目状态的状态转移网格。该网格译码器还适应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的数据中断和转换。在一种用于处理包含N个交错网格编码数据包组的视频数据的系统中,一个控制网络从交错编码的数据产生同步信号。响应该同步信号,若干译码器(少于N)被用来对交错编码数据网格译码。每个译码器采用具有预定数目状态的状态转移网格。在一个所示实施例中,一个单独的网格译码器对一组交错的网格编码数据包译码。按照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控制网络响应所检测的同步间隔产生同步信号。响应同步信号将一个网格译码器状态转移网格复位到预定状态。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响应所检测的同步间隔,控制网络实际上从交错编码数据去除插入的同步间隔。一个网格译码器对最终的重新组合的交错编码数据输出进行译码。附图中图1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网格译码系统,用于对多个交错的数据流译码并提供在多种工作方式之间的无缝转换。图2表示如在HIDTV标准中所述的网格编码器,预编码器和码元映像器。图3是从图2的编码系统导出的编码器状态表。图4是对未用NTSC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器作预滤波处理的网格译码数据导出的一种四状态网格图。图5是对已用NTSC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器作预滤波处理的网格译码数据导出的一种八状态网格图。图6是表示适于用在图1的网格译码器中的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分支度量计算机结构的方框图。图7是表示适于用在图6的分支度量计算机结构中的按照本发明的分支度量计算单元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适于用在图9的相加-比较-选择(ACS)功能结构中的,按照本发明的单个ACS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适于用在图1的网格译码器中的,按照本发明的ACS功能结构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适于用在图1的网格译码器中的,按照本发明的后向扫描控制单元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适于用在图1的网格译码器中的按照本发明的网格去映像器结构的示意图。图12表示在HDTV接收机系统情况下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可无缝转换的网格译码器,该译码器自适应译码已滤波或未滤波数据的多个交错的数据流。图13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用于执行在交错数据的网格译码中所使用的网格后向扫描功能的过程的流程图。图14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在交错数据的网格译码中所使用的前向扫描过程的流程图。图15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结合图13和图14过程的网格译码过程,该过程实施图10的后向扫描控制功能。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视频接收机网格译码器系统24,用于对多个交错数据流译码,例如对按照HDTV标准编码的数据译码。该系统对预处理为多种格式(例如常规的8级格式和部分响应的15级格式)并且还被以多种方式(滤波或非滤波方式)中的一个进行预处理的数据流作自适应译码。该系统还在滤波数据方式和非滤波数据方式之间提供无缝维特比译码转换。此外,图1的译码器24利用单个自适应网格译码功能而不是如HDTV标准中所描述的多个并联网格译码器。虽然所公开的系统是从HDTV接收机系统的角度描述的,它只是举例而已。本文所公开的系统也可用在其它类型的通信系统中。该系统还可用在包括其它类型预处理方式和功能、其它类型滤波功能和各种数据交错方法以及增强信号抗扰度的其它方式的其它类型工作方式下。总的说来,在图1中,来自解调器(未示出)的网格编码输入数据“数据1”输入到同步控制单元10。在每个码元由一个赋予的数字值表示的情况下,已知“数据1”为数据码元的二进制数据序列形式。已知码元组在复平面中被表示为一组称之为信号群集的点。单元10检测“数据1”内的“场”和“段”同步信号。数据“场”包含多个段,每个段包括多个数据包。在HDTV标准第10.2.3.9-10.2.3.13节和4.2.6-4.2.7(附录D)节中对这些同步信号作了定义。单元10利用这些检测的同步信号重新组合“数据1”并将所输出的重新组合数据提供给分支度量计算机(BMC)30和延迟单元70。同步控制单元10还产生寄存器复位和寄存器允许信号,R/E,它们用于在通电时,一旦出现不同步状态,就对图1的译码器24复位和同步,或者例如响应诸如整个系统复位的另一输入。如稍后将说明的,单元10还响应来自同步监视器80的不同步信号产生R/E信号。此外,利用一输入信号“构形”来配置图1系统部件,以对已滤波或未滤波的数据译码。“构形”信号指出“数据1”是否已由NTSC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器预滤波。可以用一个控制处理器(为简化附图未示出)来提供“构形”信号,该控制处理器与图1用于控制整个系统功能的部件通信,或者例如可以作为来自一个表明滤波器存在的源的离散信号提供“构形”信号。将结合图12进一步说明干扰抑制滤波器的用途。分支度量计算机30计算每一收到数据码元的一组值(量度)。该量度代表一收到码元与包含码元群集的组中其它点的接近程度。将计算的量度输出到代码序列检测系统40,该系统40采用公知的维特比译码算法。从利用“相加-比较-选择”(ACS)单元43和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实施的一个示范维特比译码系统的角度描述了代码序列检测系统。ACS单元43利用来自单元30的量度执行一系列重复的相加比较选择运算,以提供判定位序列到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和单元30。由ACS单元43输出的判定位指出对来自单元30的量度作相加比较选择运算的结果。后向扫描单元47利用来自单元43的判定位为收到的数据码元确定可能已由编码器编码的最有可能的相应位序列。此外,来自单元43的输入判定位用在滤波方式中以在单元30结构内的分支度量计算信号路径之间进行选择。同步监视器80确定通过对来自ACS单元43内的相加比较选择计算单元之一的度量值估算是否已使从单元10输出的重新组合数据正确地同步。监视器80根据该度量值估算产生为单元10和其它接收机部件所使用的不同步信号。后向扫描单元47输出一个网格译码的判定位序列到网格去映像器60和再编码器50。单元50对来自单元47的位序列再编码,以将再编码的位序列提供给去映像器60。另外,将从单元10经由单元70延迟的重新组合数据提供到网格去映像器60。网格去映像器60利用来自单元47、50和70的输入数据识别传输的数据码元,并恢复相应的原始编码数据。从去映像器60所得到的恢复原始数据由组合器90组合为数据字节并按需要输出到其它接收机部件。现在说明图1网格译码器24的详细操作。关于这一点,注意到维特比译码、分支度量计算和网格编码是公知的,例如在Lee和Messerschmidt(KluwerAcademicPress,Boston,MA,USA,1988)的参考文献“数字通信”中作了总体描述。到网格译码器24的“数据1”输入信号利用图2中所描绘的编码功能按照HDTV标准(附录D的第4.2.5节和其它节)进行编码。图2表示出两个输入数据位X1和X2是按三个位Z2,Z1和Z0编码的。每三位字对应于8个码元R之一。为此,如已知的,用一个包含滤波分量加法器100和寄存器105的预编码器102处理X2,以提供编码位Z2。如已知的,用一个包含加法器115和寄存器110和120的网格编码器103按两个位Z1和Z0对X1编码。如图2中映像器125所表明的,来自图2编码器功能的输出数据字被映射为数据字或码元R的十进制值序列。由图3的伴随状态转移表来表示出图2编码器的操作。来自图2编码器的数据输出R代表包含4个陪集中的8个点或级的码元群集。陪集值为陪集A=(A-,A+)=(-7,+1);陪集B=(B-,B+)=(-5,+3);陪集C=(C-,C+)=(-3,+5);和陪集D=(D-,D+)=(-1,+7)。该映射是任意的。也可使用其它映射,例如在HDTV标准第5.1节中提到的有线操作的16级映射。以该形式编码的数据被调制到载波上并传送到HDTV接收机。如稍后将说明的,在图12所示HDTV接收机的情况下,将残留边带(VSB)调制的编码数据施加到输入处理器和解调器单元750。在进行网格译码之前,由预处理器27预处理解调的数据,该预处理器27包含NTSC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器22和多路复用器28。在图12的预处理器27中,由多路复用器28响应“构形”信号选择来自单元750的解调数据或从单元750经NTSC干扰抑制滤波器22滤波的解调数据。由网格译码器24对多路复用器28所选择的数据译码。如已知的,网格译码前未经由单元22预滤波的数据具有含8个编码级的数据格式,该数据格式被在通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噪声或干扰更改。然而,在网格译码前经单元22预滤波的数据具有含15个编码级的数据格式,如已知的,也被通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噪声或干扰所更改。如已知的,在采用干扰抑制滤波器22的滤波方式下,需要八个状态的网格译码器,在未采用滤波器22的非滤波方式下,需要四个状态的网格译码器。网格译码系统24(图1)有益地包括一个单一的八状态网格结构和方式之间的无缝转换。例如,译码器24提供对可选滤波器方式和对由程序变更和其它类型转移产生的数据中断这二者的无缝转换。译码器24输出的网格译码和段内码元去交错的数据被提供到单元760。然后如稍后将要说明的,在被传送到用于处理和显示的其它HDTV接收机部件之前,由输出处理器760对来自译码器24的码元去交错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网格译码器24的无缝转换能力源于该译码器构造和各个译码部件的设计。译码器24构造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既用于滤波数据输入方式又用于非滤波数据输入方式的单一的八状态ACS单元(单元43)。这就允许维特比译码器40透明地对滤波的或未滤波的数据译码,而不用考虑“构形”构形信号的状态。本发明人已认识到,可以用一个八状态ACS单元来模拟非滤波方式所需的四状态ACS构造。这是因为在非滤波方式下BMC单元30执行并行等效计算以提供重复的分支度量值到ACS单元43。所公开的ACS结构不仅在对其提供输入重复值时模拟所需的四状态ACS构造,而且允许ACS单元43在滤波和非滤波方式下以相同方式工作。译码器24的另一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响应输入构形信号“构形”的自适应结构。“构形”信号表明译码器24的输入数据是否被NTSC干扰抑制滤波器滤波。这些特征使译码器24能够在与NTSC滤波器的选择使用相关的滤波和非滤波方式之间进行无缝操作。控制单元10检测输入“数据1”中的HDTV标准兼容的“场”和“段”同步信号。“场”和“段”同步信号未作网格编码或预编码。因此,可以用HDTV标准第10.2.3.9和10.3.2-10.3.3.3节中说明的公知技术检测同步信号。在单元10内用这些同步信号对包含在“数据1”中的数据进行缓冲和重新组合,将分离了同步信息的输出重新组合数据段提供到BMC单元30和延迟单元70。通过在缓冲寄存器或等效存储器中顺序存储数据,接着从寄存器输出删除了非数据同步包的数据来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在存储前或存储后可以去除非数据包。从单元10输出的编码的重新组合数据是连续段的形式。每个段包含12个交错数据流(SP1-SP12)的连续序列包。每个包包含一个如HDTV标准中所定义的编码数据码元。连续段以及连续包均不包含插入的同步间隔。也可利用其它数据重组方法。例如,代替检测和去除同步间隔,译码器24可检测同步间隔并利用同步间隔持续期间的复位和寄存器允许信号使译码器24功能无效或保持在一已知状态。控制单元10还产生“复位/允许”信号R/E,用于使译码器24复位和同步。在加电以及响应来自同步监视器80表明非同步数据状态的信号时产生R/E信号。也可响应一外部输入信号,例如整个系统复位或程序变更指示信号来产生R/E信号。译码器24的结构容许响应R/E信号再同步网格译码操作。这一再同步能力允许译码器24的单一网格译码功能提供对可选滤波方式以及数据中断的无缝转换,即,不会招致观看者非议的转换。控制单元10还利用“构形”信号检测滤波数据方式,并在该方式下结合另一功能来校正由NTSC干扰抑制滤波器引起的数据不纯。数据不纯发生在在段同步之后出现十二个码元间隔的四个码元包中。在滤波数据方式下,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器从当前数据段的并置(即同一相关码元包)编码数据码元减去先前数据段的编码数据码元。这一运算产生部分响应输入数据(HDTV标准第10.2.3.8和10.2.3.9节)。然而,当同步间隔(持续时间期间的四个码元)比四个码元包超前十二个码元间隔时,该减法出错。这是因为从这四个码元包减去同步值和未并置的码元值。因此,在滤波数据方式下,单元10标识在段同步间隔之后出现十二个码元的四个码元包。此外,单元10加回在干扰抑制滤波器中减去的所存储同步值,并减去所存储的正确码元包数据(在段同步之前的四个并置码元包)。以这种方式,在滤波数据方式下单元10提供一已校正的部分响应重排数据输出到单元30和70。在HDTV标准的第10.2.3.9节和图10.12中建议了一种类似的校正部分响应数据的方法。分支度量计算机30计算从单元10接收的每个编码的交错重排码元的值(量度)。计算的量度由单元40作维特比译码,单元40包括“相加-比较-选择”(ACS)单元43和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图6示出了图1的分支度量计算机(BMC)单元30的结构。图7示出了图6的单个BMC单元的结构,它代表BMU1-BMU8单元(单元600-635)中的每一个。提供给图6的单元BMU1-BMU8的S输入端的输入数据包括来自单元10的交错码元数据和来自ACS单元43(图1)的输入。码元数据和ACS输入(ACSI)在图7中分别各自标识为单元700和730的输入。图7的BMC单元顺序处理来自单元10的已编码的交错码元序列。在由“构形”信号所选择的一种非滤波的数据方式下,加法器700让来自单元10的数据中第一交错码元的输入码元数据不经改变地通过。在该方式下,多路复用器(MUX)705输出零值到加法器700。第一和第二距离计算机710和715分别计算来自第一和第二陪集的编码输入码元的欧几里德几何距离,并提供两个相应的量度值输出,“分支度量数据1”和“分支度量数据2”。表I定义了由每个BMU单元距离计算机执行的陪集计算,例如,对于BMU1计算出分别对陪集A和C的近似程度。同样,第一和第二距离计算机710和715各经由寄存器740和735提供输出位C和D。位C和D指出输入码元最靠近第一和第二陪集中的每一个陪集内的两个值中的哪一个。寄存器740和735各包含串联连接的单个位的寄存器,通过该单个位的寄存器位C和D分别被周期性移位。以这种方式,从寄存器740和735顺序输出来自单元10(图1)的12个交错码元中每个的输出位C和D。该距离计算机一般利用查询表来实现,但也可用其它方法加以实施,例如通过用减法、绝对值和比较运算来计算距离。</tables>在已滤波数据操作方式下,加法器700将来自单元10的数据中的第一交错码元的输入码元数据与从单元720经多路复用器725和705来的陪集值W+或陪集值W-相加。如前所述,由距离计算机710和715处理相加的数据。陪集值W+和W-属于四个先前定义的陪集A-D之一。单个BMU单元所采用的特定W+和W-陪集值是从对应表I中所定义的特定BMU单元的四个已定义陪集中选出的。选择W+和W-陪集把来自单元10的已修改的输入码元数据恢复为能够由距离计算机710和715处理的码元数据。这一操作在滤波方式下是需要的,因为交错和同波道干扰抑制滤波的结合产生如前所述的部分响应输入数据而不是在非滤波方式下产生的常规码元数据(HDTV标准第10.2.3.8和10.2.3.9节)。根据来自ACS单元43的ACSI输入判定位的状态和位输入信号A和B的状态,多路复用器730经多路复用器725决定在加法器700中是否将W+或W-与已修改的输入数据相加。来自单元43的ACSI输入判定位决定输入A或输入B是否在用加法器700求和的W+和W-值之间进行选择。例如,如果ACSI=1,多路复用器730选择输入B,而如果B=1,经多路复用器730多路复用器725选择W+在加法器700中相加。在图6中示出了A和B输入的互连,例如,单元BMU4的A和B分别由BMU5和BMU8提供(图6)。图7的BMC单元在滤波方式下的其余操作与相对非滤波方式所描述的操作相同。图1的BMC单元30类似地顺序处理来自单元10的重排数据段的其余交错码元。在全部处理完重排数据段之后,BMC单元30重复所述处理,以来自单元10的下一重排数据段的第一交错数据码元包开始。图6中以总体BMC结构示出了各个相同的BMU单元(BMU1-BMU8)的互连。来自单元10的交错码元数据输入到单元BMU1-BMU8的S输入端,并如针对图7示范单元所描述的,由这些互连单元中的每一个进行处理。在单元BMU1-BMU8的V0和V1端上所得到“分支度量数据1”和“分支度量数据2”输出提供给ACS单元43(图1)。图1的ACS单元43利用来自单元30的每一BMU单元的“分支度量数据1”和“分支度量数据2”输出执行一系列重复相加比较选择运算。图9示出了在包含图1单元43总体ACS结构的各个ACS单元之间的互连。在图9中,将一种单个的八状态ACS结构用于滤波和非滤波数据输入方式。图9的ACS结构实施图5滤波方式的八状态转移图。每个ACS单元(单元900-935)与一个网格状态(000…111)相关联。图4的四状态转移图表示非滤波方式的等效网格状态转移。图5状态转移图中所示出的状态重排进一步阐明了图9所示的互连。图8示出了代表图9每一个ACS单元(单元900-935)的一单独ACS单元的结构。图9的ACS结构顺序处理来自单元30(图1)的各个交错数据码元的分支度量数据。图8的加法器805和810将从其它ACS单元获得的输入“路径度量数据1”和输入“路径度量数据2”与来自BMU单元30(图1)的交错数据码元的“分支度量数据1”和“分支度量数据2”输出相加。单元815比较来自单元805和810的两个得到的数据和。指出两个和数之中哪一个较小的单个判定位输出由单元815输出到寄存器800和多路复用器820。多路复用器820从单元805和810的输出选择较小的和数。在寄存器825的输出端这一所选择的和数作为“输出路径度量数据”出现。寄存器800包含十二个串联连接的单独一位的寄存器,通过该寄存器来自单元815的判定位输出被周期性移位。作为ACSI输出提供到单元30(图1)的判定位输出被寄存器800加上一12周期延迟。提供给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图1)的判定位输出被寄存器800加上一单周期延迟。以这种方式,从寄存器800顺序输出与12个交错码元中每一个相关联的每单个判定位输出。类似地,寄存器825包含串连的各个寄存器,通过该寄存器来自单元820的“输出路径度量数据”被周期性地移位。以这种方式从寄存器825顺序输出与12个交错码元中每一个相关联的“输出路径度量数据”。按照ACS单元处理分辨率要求来选择单元825内串连寄存器的位宽度。按照图9的互连图,来自寄存器825的“输出路径度量数据”被提供到两个其它的ACS单元。例如,来自图9的ACS单元900的“输出路径度量数据”被提供到ACS单元910和915输入端的“输入路径度量数据1”、V2。类似地,按照图9互连图由两个另外的ACS单元提供给图8加法器805和810的“输入路径度量数据1”和“输入路径度量数据2”。例如,ACS单元905提供ACS单元900输入端的“输入路径度量数据1”、V2,ACS单元925提供ACS单元900输入端的“输入路径度量数据2”、V3。指出对来自单元30(图1)的量度的相加比较选择运算序列结果的判定位序列从图8的寄存器800加上一单周期延迟后输出到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并在加上一12周期的延迟后输出到单元30(图1)。单元43的八个ACS单元中的每一个提供一判定位序列到单元47和30。对于单元10提供的每个交错码元包,从单元43以并行方式周期性地输出八个判定位到单元47和30。按表II中所表明的互连BMC单元30和ACS单元43(图1)。单元30和43分别在图6和9中示出。表II<tablesid="table2"num="002"><tablewidth="457">输出连接到输入端BMU1-V0V0-ACS单元905BMU1-V1V0-ACS单元900BMU2-V0V0-ACS单元915BMU2-V1V0-ACS单元910BMU3-V0V1-ACS单元915BMU3-V1V1-ACS单元910BMU4-V0V1-ACS单元905BMU4-V1V1-ACS单元900BMU5-V0V0-ACS单元925BMU5-V1V0-ACS单元920BMU6-V0V0-ACS单元935BMU6-V1V0-ACS单元930BMU7-V0V1-ACS单元935BMU7-V1V1-ACS单元930BMU8-V0V1-ACS单元925BMU8-V1V1-ACS单元920ACSI单元900BMU2-ACSIACSI单元905BMU1-ACSIACSI单元910BMU6-ACSIACSI单元915BMU5-ACSIACSI单元920BMU3-ACSIACSI单元925BMU4-ACSIACSI单元930BMU7-ACSIACSI单元935BMU8-ACSI</table></tables>在非滤波方式下,对于一个给定的所收到非滤波码元,存在四个不同分支量度值的最大值。并且,在该方式下,BMC单元30执行十六次并行计算以提供十六个分支量度值到ACS单元43,单个计算被重复四次。因此,提供到单元43的十六个值包括四个不同分支量度值的重复。输入到单元43的重复分支量度值使ACS单元43(图9)的结构能够模拟图4的所需四状态ACS网格。注意实际上由于系统噪声,BMC单元30只是大致上而非完全地重复分支量度值。在滤波方式下,BMC单元30(图1)产生每个输入码元的十五个不同分支量度值的最大值,并按照图5的八状态ACS网格操作。如图9所示,对于滤波和非滤波输入方式均采用一种单一八状态ACS结构有易于网格译码器24在这些方式之间的无缝和透明转换。来自ACS单元(图9单元900-935)之一的寄存器825(图8)的“输出路径度量数据”的最高有效位(MSB)还提供到同步监视器80(图1)。同步监视器80对在编程时间间隔中出现的来自寄存器825的MSB的倒置数计数,并将该计数与编程阈值相比较。编程值可以由一个控制处理器(未示出)提供或存储在单元80中。如果该计数超过阈值,则产生一个不同步指示信号并提供到同步控制单元10(图1)。一收到来自单元80的不同步信号,单元10就提供一复位信号到单元80,以将该同步监视器复位,从而容许检测另一不同步状态。监视器80也可另外设置为响应不同参量。ACS单元43的结构提供由交错数据码元以及由ACS单元网格状态构成的判定位数据到后向扫描单元47(图1)。对于由单元10提供的每个编码交错码元,后向扫描单元47从单元43的相应八个ACS单元周期性地接收并行的八个判定位(B1-B8,一个八位字)。每交错码元周期性地接收一个八位字。收到的判定字表示来自单元43的相应八个ACS单元的八个判定位序列。单元47顺序处理来自单元43与一个单独的交错数据码元相关联的每个判定字。单元47用判定字产生代表在发射机中事先编码的交错码元序列的Z1位最大似然序列。每个判定位标识两个可能状态转移路径中的哪一个导致ACS单元状态。图10示出了后向扫描控制单元47(图1)的结构。后向扫描单元47的操作将针对与ACS单元43输出的编码交错码元序列相关联的判定字进行描述。图10后向扫描结构实施图15所描绘的网格译码过程。在步骤440开始后,在图15的步骤443中,以来自ACS单元43(图1)的八判定位序列的形式周期性地输入判定字。输入的判定字提供到前向扫描单元160(图10),并在步骤445还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40(图10)中且在其中被延迟。在步骤450,图10的后向扫描选择单元145从存储在单元140中的判定位序列导出八个网格译码的位序列。这些网格译码位序列是相应于编码交错数据码元的最大似然编码的Z1位序列的候选序列。在图15的步骤450中,单元145(图10)通过确定后向扫描过程中的状态转移网格路径导出候选译码Z1位序列。在这一过程中,为八个判定位输入序列之一的当前状态标识初始的先前网格状态。利用输入序列中作为先前转移路径指示符的来自ACS单元43(图1)的判定位来标识该初始状态。根据这一初始的先前状态,通过利用来自ACS单元43的判定位,以相反方向变换网格状态转移图,直到已标识出先前状态序列来标识其它先前状态。根据这一先前状态的序列确定网格译码位的相应序列。对于存储在缓冲器140(图10)中的每一其余判定位序列重复这些步骤。后向扫描过程的理论是公知的,并在IEEE通信文集1993年3月第41卷第3号中发表的G.Feygin等人的“维特比译码器中残存序列存储管理的结构折衷办法”中与其它不同后向扫描方法一起作了描述。对一预定深度T、即后向扫描深度执行所述后向扫描过程,以标识预定数目的先前状态。按照公知理论,实际中采用后向扫描间隔T作为标识合并或收敛状态的足够后向扫描间隔(Lee和Messerschmidt,第7.4.3节)。合并状态是从任何初始先前网格状态后向扫描后可能到达的状态。合并状态标识具有为实际编码Z1数据的最大似然性的数据序列。因此,合并状态指出将从候选序列输出的网格译码的数据序列。在示范实施例中,以后向扫描间隔的两个阶段(称为“信号出现时间(Epoch)”,等于T/2)执行后向扫描过程。这种“信号出现时间”或子后向扫描间隔的选择是任意的并可由系统设计者选择。为了标识候选译码网格序列,对连续重排数据段的并置交错码元包执行后向扫描。对十二个交错码元包(例如包7(SP7))之一执行后向扫描,以标识相应的先前(此处第7(SP7))交错码元包中码元数据的先前状态。虽然对单个网格路径的后向扫描是公知的,所公开的系统有益地将后向扫描过程扩展为包括对交错数据和对多个候选判定位序列的后向扫描。这一扩展后向扫描过程是利用由图10的单元145实施的图13的方法在逐个“信号出现时间”的基础上执行的。在步骤640开始后,在图13的步骤645,响应来自控制单元165(图10)的控制信号以一个“信号出现时间”数据边界初始化后向扫描选择单元145内的内部存储寄存器。交错码元包(例如SP1)的判定字在步骤650从缓冲器140(图10)周期性地输入。应用前述后向扫描过程,利用步骤650中判定字输入的一个判定位,例如B1,在步骤655中从当前状态标识先前状态。该过程的关键特征在于,为连续数据段的并置交错包的码元数据标识先前状态。例如,对于数据段的第7个交错码元包(SP7),用一个对应的第7个交错码元包判定位来标识一先前状态。在步骤655,单元145(图10)将对应于交错码元已标识先前状态的网格译码位存储在存储器150中。对于输入判定字的每个其余判定位(实例中的B2-B8),步骤660重复步骤655直到交错码元的八个网格译码位已经存储在存储器150(图10)中。在步骤665,对于重排数据段其余的十二个交错码元(实例中的SP2-SP12)中的每个重复步骤650-660。类似地,对于包含“信号出现时间”间隔的重排数据段数,在步骤670中重复步骤650-665。在步骤675,单元145将输入交错码元的所得到的八个候选网格译码位序列提供给图10的存储器150。一个“信号出现时间”间隔的后向扫描过程的这一迭代在图13的步骤680结束并完成图15包含过程的步骤450。在图15的步骤460和465,前向扫描单元160(图10)标识八个候选序列中最可能对应于被编码并传送到接收机的序列的网格译码位序列。在步骤470,响应来自扫描单元160的选择信号,存储器150将跟有一延迟的所得到的已标识网格译码序列经多路复用器155提供到网格去映像器60和再编码器50(图1)。在图15的步骤460和465,扫描单元160标识合并状态和最有可能对应于发射的交错码元包序列的网格译码位序列。扫描单元160运用图14所示的前向扫描过程在逐个“信号出现时间”的基础上标识网格译码的位序列。前向扫描技术是减少数据译码延迟(等待时间)的节省成本的方法。在图15的步骤460,对于八个数据序列中的每个序列,对输入数据的“信号出现时间”间隔执行图14前向扫描过程,以更新两个指针,指针1和指针2。这些指针用于标识网格译码位序列。在图14中随着在步骤840开始,在步骤843用相应的指针1指示符值更新八个指针2指示符。这些指针存储在单元160内。在步骤845,响应来自控制单元165(图10)的控制信号在“信号出现时间”数据边界上初始化单元160内的内部存储寄存器。控制单元165响应来自单元10(图1)用于使扫描单元145和160同步的R/E输入信号提供控制信号,以在一“信号出现时间”边界上开始扫描。在步骤850从ACS单元43(图1)周期性地输入一交错码元包(例如SP1)的未经过延迟的判定字。在步骤855,利用一种三级程序来更新与输入判定字的八个数据序列相关联的八个单独的指针1指示符之一。通过应用前面描述的后向扫描过程,用输入未延迟字的判定位,例如B1来从当前状态标识先前状态。如相对单元145的后向扫描过程所描述的,为前一数据段的并置交错码元包(实例中的SP1)的码元包数据标识先前状态。已标识的先前状态用于选择与输入判定字的八个数据序列相关联的八个独立指针1指示符之一。以与重写任何以前指针1的内容的判定位序列(实例中B1的序列)相关联的指针1指示符存储由交错码元(实例中的SP1)的所选指针1指示的状态。对于每个输入判定字(实例的B2-B8位)的其余判定位步骤860重复步骤855直到对于交错码元(SP1)而言八个数据序列中每一个的单独指针1指示符被存储在单元160中。在步骤865,对于一个十二码元重排数据段的其余交错码元(实例中的码元SP2-SP12)重复步骤850-860。类似地,步骤870重复步骤850-865直到包含“信号出现时间”间隔(T/2)的重排数据段数已被处理。前向扫描过程的这一迭代在图14的步骤880结束并完成图15包含过程的步骤460。在图15的步骤465,用更新的指针,指针1和指针2来标识合并状态。在稳态操作中,在后向扫描间隔T之后,一特定数据序列的指针1以及指针2指出发生在一个“信号出现时间”之前的先前状态。指针1是当前“信号出现时间”指针,指针2是紧接着的前一指针。指针1和指针2一起指示返回一个后向扫描间隔T到收敛的或合并的先前状态。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所有八个数据序列的指针1和指针2应指示相同的合并状态,因此标识从存储器150释放的相同数据序列。选择八个数据序列的指针1指示符之一并用于标识八个指针2指示符之一。接着,用该已标识的指针2指示符标识合并状态。因此,八个指针1指示符中的一个指示符结合八个指针2指示符中的一个指示符用作标识。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是可在多数或其它基础上平均或选择该指针以改进合并状态选择的可信程度。在步骤470中,用在步骤465中确定的合并状态指示八个候选网格译码位序列中的哪一个将经由多路复用器155(图10)从存储器150释放。所选的译码数据序列是最有可能与发射的编码交错码元序列相对应的数据。响应来自扫描单元160的选择信号,加有一延迟的最终标识的网格译码序列被存储器150经由多路复用器155(图10)释放到网格去映像器60和再编码器50(图1)。从多路复用器155输出到网格去映像器60和再编码器50(图1)的释放网格译码序列再现出由图2编码器编码的交错码元的X1位的原始序列。注意,X1位序列等于如图2所示的Z1位序列。只要有可得到的输入判定数据就重复图15处理的步骤。否则该处理在步骤480终止。单元50(图1)对来自单元47(和图10多路复用器155)的交错Z1位序列顺序再编码,以提供再编码的Z0位序列到去映像器60。如图2中所描绘的,在传送前,用于从Z1产生Z0的再编码功能重复在编码器中执行的等效功能。此外,来自单元10已由单元70延迟并与单元47输出同步的重排交错码元数据被提供给网格去映像器60。图11示出了网格去映像器60(图1)的构造。网格去映像器60顺序处理来自单元47,50和70(图1)的同步交错数据序列。在如由“构形”信号所选择的非滤波数据方式下,图11去映像器单元的加法器950让来自单元70的第一交错码元的输入延迟码元数据不经改变地通过。在这一方式下多路复用器955输出一零值。对应第一交错码元的来自单元50和70的输入再编码数据Z1和Z0唯一地定义前述四个陪集之一,如图2码元映像表125所表示的。例如,Z1=1,Z0=0定义陪集点C(-3,+5)。图11的查询表功能960将从加法器950输出的输入码元与由输入Z1和Z0所定义的陪集中两个群集点中的每一个比较。与收到的延迟码元点最接近的群集点被确定并将这一群集点的Z2值提供给后编码器977作为第一交错码元的译码的Z2值。后编码器977利用加法器980和寄存器975提供图2预编码器102的相反功能,并对Z2值译码以给出第一交错码元的X2位。利用来自单元47和50的同步相关码元数据,去映像器60对从单元70接收的每一交错码元包重复该处理。在这种方式下,从加法器980顺序输出来自单元70(图1)对应于至译码器24的交错码元输入的交错码元的X2位序列。在滤波数据方式下,图11的加法器950将来自单元70(图1)的第一交错码元的经修改和延迟的码元包数据与经由多路复用器955和970来自单元985的八个群集点(码元)值之一相加。如前所述,由查询表960处理相加后的数据。对从单元985选出的群集点值进行选择以将输入到加法器950的码元数据恢复为能由单元960处理的码元数据。如前面所解释的,在滤波方式下是需要这一操作,因为交错与干扰抑制滤波的结合产生部分响应输入数据(HDTV标准第10.2.3.9节)。根据寄存器965延迟的Z0和Z1数据的状态和寄存器965延迟的从功能960输出的Z2状态,多路复用器970通过多路复用器955选择群集点(A-…D+)。否则,去映像器60的滤波方式操作与针对非滤波方式所作的描述相同。去映像器60(图1)将最终恢复的X2数据与同步后的X1数据一起提供到组合器90。对应于输入到译码器24的每个交错数据码元的X1位和X2位由单元60顺序地提供到组合器90。每对X1,X2位是一个码元包的网格译码数据。组合器90将连续数据段的并置交错包的四对X1,X2位组合为一个八位字节。单元90以这种方式为十二个交错码元包中的每一个组合数据字节。对于十二个交错码元包流中的每个,单元90在逐个字节的基础上输出字节。以这种方式单元90提供其余的接收机部件所使用的段内码元去交错输出数据。在图12中部分示出的一个示范HDTV接收机系统中,由处理器和解调器750处理和解调编码数据。单元750包括输入频道调谐器、RF放大器、一个IF(中频)放大器和混频级,用于将已调制信号下变频到适于作进一步处理的低频带。输入处理器750还包括自动增益控制网络、模拟至数字变换器以及定时和载波恢复网络。单元750内的载波恢复网络将收到的信号解调到基带。如公知的,载波恢复网络可采用均衡器、旋转器、限幅器和相位误差检测器网络以及用于控制均衡器和旋转器操作的相位控制器。按照本发明,多路复用器28响应“构形”信号选择解调的数据或NTSC干扰抑制滤波器22处理后的解调数据,并由译码器24译码。将译码器24输出的网格译码的和段内码元去交错的数据提供到单元760。来自译码器24的码元去交错数据在传送到其它HDTV接收机部件作进一步处理并显示之前由输出处理器760进行卷积段间去交错和Reed-Solomon译码。与网格编码相关联的段内去交错处理是特殊的并与段间去交错处理(HDTV标准第10.2.3.9和10.2.3.10节)不同。例如,在前面提到的Lee和Messerschmidt的文章中除了其它内容外还描述了结合单元750和760所阐述的功能。相对于图1-15说明的构造不是唯一的。按照本发明原理可导出实现相同目的的其它结构。例如,根据特定系统的要求,既可用一单个网格译码器对N个输入数据包译码,也可用一个以上的网格译码器(例如小于N)对N个输入数据包译码。此外,可设计具有不同网格转移状态数的结构。本发明的原理并不限于所述八种状态结构。而且,在微处理器的编程指令内可总体或部分实施各种结构的部件的功能。权利要求1.在一种用于处理包含N个交错网格编码数据包的组的视频数据的系统中,所述编码数据呈现表示从一种数据类型到另一种数据类型的转移的数据类型转移,一种装置的特征在于响应所述交错编码数据用于产生同步信号的控制网络(10);以及少于N个的一个或多个网格译码器(40),响应所述同步信号并采用具有预定状态数的状态转移网格对所述交错编码数据网格译码,以提供译码的数据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响应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状态转移网格复位到预定状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响应所述同步信号将所述网格译码器复位以对预定交错数据包译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网络响应数据类型转移产生所述同步信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目的状态是八。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网络响应数据类型转移产生一复位信号;以及响应所述复位信号所述状态转移网格复位到预定状态。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网络从所述交错编码数据去除同步间隔以提供重排的交错编码数据由所述网格译码器译码。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提供在所述数据类型之间进行辨别的构形信号;以及所述网格译码器响应所述构形信号自适应地对所述交错编码数据进行自适应网格译码。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译码器包括一个响应所述交错编码的数据提供分支度量值的分支度量计算机。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交错编码数据类型相关的所述分支度量计算机值包括一个实际上重复的数值。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交错编码数据类型相关的所述分支度量计算机值包括不同数据类型的不同数目的实际上重复的分支度量值。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译码器包括一个响应所述分支度量值提供维特比译码输出的维特比译码器。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译码器包括一个用于比较所述分支度量值以提供判定表示输出的比较网络。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还在于一个用于去交错所述译码数据包的码元包去交错器。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还在于一个用于按组去交错N个译码数据包的所述组的去交错器。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步间隔期间所述状态转移网格被复位为预定状态。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用于从所述交错编码数据去除同步间隔以提供重排交错编码数据的控制网络;以及所述网格译码器对所述重排的交错编码数据译码。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目的状态是四的整数倍。19.在一种用于处理包含N个交错网格编码数据包的组的视频数据的系统中,所述编码数据呈现表示从一种数据类型到另一种数据类型的转移的数据类型转移,一种方法的特征在于步骤响应所述交错编码数据产生同步信号(10);以及响应所述同步信号利用数目小于N的一个或多个网格译码器对所述交错编码数据进行网格译码(40),并采用具有预定数目状态的状态转移网格。全文摘要一种自适应网格译码器(40)系统采用具有预定数目状态的状态转移网格对一组交错的数据包译码。该网格译码器系统还调整数据中断和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移。该系统响应从交错编码数据导出的同步信号对具有单个网格译码器的交错网格编码数据包组译码。译码器(40)采用具有预定数目状态的状态转移网格。响应编码数据中的所检测同步间隔状态转移网格可被复位到预定状态。响应所检测的同步间隔该译码器还可对通过从交错编码数据去除插入的同步间隔而产生的重排数据译码。文档编号H04N7/30GK1168059SQ9711034公开日1997年12月17日申请日期1997年4月9日优先权日1996年4月9日发明者胡克仁,林威廉,莫里斯·D·考德威尔申请人:汤姆森多媒体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