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一种数据交互方法_2

文档序号:9474001阅读:来源:国知局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电子设备100的功能示意框图;
[0027]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电子设备200的功能示意框图;
[0028]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3中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9]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4中数据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一种数据交互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性能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通过使便携式电子设备经由无线链路与上位机或坞站上的处理器交互,调用上位机或坞站上的处理器进行任务处理,进而大幅提高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性能。
[0031]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2]实施例1
[0033]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参见图1,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其中至少第一本体10可以单独使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形态。例如,第一本体10可以为平板电脑,第二本体20可以为底座;又例如,第一本体10为智能手机,第二本体20为坞站;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组合起来形成笔记本电脑。
[0034]具体的,第一本体10包括第一通信模块31、第二通信模块32 ;第二本体20包括第三通信模块41、第四通信模块42 ;其中,第一通信模块31与第三通信模块41之间能够建立第一无线链路,第二通信模块32与第四通信模块42之间能够建立第二无线链路。第一无线链路和第二无线链路的类型不作限定,包括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1-Fi)链路、蓝牙(Bluetooth)链路、红外传输链路,等等。
[0035]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数据交互。其中,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通过上述两条无线链路进行数据交互时,可以择一作为传输通路,也可以同时通过两个链路进行传输,如一个链路传输指令数据,一个链路传输文本数据;又如,一个链路传输高清多媒体数据,一个链路传输普通数据;再比如,将数据打包为两个数据包,分别通过两个链路进行传输。
[0036]而数据交互的方式包括:第一本体10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调用第二本体20上的处理器21进行任务处理,或者第一本体10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接收来自处理器21的控制指令。亦即,上述两条链路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上的处理器21的交互,此时,第一无线链路、第二无线链路相当于从第二本体20上的总线的延伸和拓展。
[0037]当然,实际情况中,也可以是第二本体20与第一本体10上的处理器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进行交互。
[0038]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本体10可以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和/或第二无线链路与第二本体20上的处理器21进行交互,能够调用处理器21进行任务处理,增加第一本体10的运算能力,使得第一本体10可以配置功耗小的中央处理器CPU,甚至可以不配置CPU而只配置功能简单的协处理器,进而可以在保障第一本体的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其的功耗,延长待机时间。
[0039]进一步,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的距离在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以内时,第一无线链路的第一链路质量优于第二无线链路的第二链路质量;第一传输距离小于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传输距离。
[0040]具体来讲,第一传输距离为保障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链路正确传输、不出现传输故障的最远距离,同理,第二传输距离为保障数据通过第二无线链路正确传输、不出现传输故障的最远距离。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小于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传输距离,即: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相距较远、第一无线链路不能实现正确传输的情况下,第二无线链路仍然能够实现数据的正确传输。但是,当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距离在该第一传输距离以内时,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链路质量优于第二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链路质量,比如,第一无线链路的传输带宽大于第二无线链路的传输带宽,或者第一无线链路的传输时延小于第二无线链路的传输时延,等等。
[0041]通过设置传输特性相异的两条链路,使得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在距离较近时能够通过第一无线链路实现快速、高效地传输,在距离较远时仍然能够通过第二无线链路进行数据交互,兼顾了链路质量和传输距离,极大地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0042]进一步,继续参见图1,第一本体10还包括链路确定模块51,链路确定模块51用于确定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进行数据交互时的优选通信链路。
[0043]链路确定模块51工作方式可以为手动控制,也可以为自动控制。在手动控制下,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场景选择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的优选通信链路。如当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的距离较近时,用户可以选择第一无线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以获得较大的传输带宽;反之,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距离较远时,用户可以选择第二无线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以保障数据交互的正常进行;另外,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传输距离较近、数据传输量较大时,可以选择第一无线链路联合第二无线链路的组合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以避免信道拥塞。
[0044]而在自动控制通信模块的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检测模块60,设置在第一本体10或第二本体20上,用于检测电子设备100的状态;链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通信模块及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状态。
[0045]具体来讲,检测模块60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中任一侧。例如,在第一本体10为可独立使用的便携式设备时,可以将检测模块60设置在第二本体20上,这种情况下,第一本体10能够通过当前时刻连通的链路获得检测模块60的检测结果,进而进一步减小第一本体10的体积、重量及功耗。
[0046]进一步,检测模块60至少包括三种实现方式:
[0047]方式1,检测链路质量。
[0048]检测模块60包括链路质量检测模块61,用于检测第一无线链路及第二无线链路的链路质量,检测结果可以包括带宽、时延、误码率等指标;链路确定模块51根据获得的两条链路的链路质量,确定第一无线链路与第二无线链路中链路质量较优的无线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实际情况中,链路质量优劣的判断也可以通过集成在链路质量检测模块61上的芯片执行,链路质量检测模块61直接将判断结果传输至链路确定模块51,以使链路确定模块51根据判断结果确定优选通信链路。
[0049]通过检测链路质量的方式可以确保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通过链路质量较优的链路进行数据交互,以保障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的交互快速、准确。
[0050]方式2,检测距离。
[0051]检测模块60包括距离检测模块62,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间的距离,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发射电磁波并检测接收的反射电磁波来确定距离,或者通过精确定位装置检测二者间的距离,等等;链路确定模块51具体用于: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时,确定第一无线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以及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确定第二无线链路为优选通信链路。
[0052]其中,第一阈值可以为一固定值,也可以为一动态变化值。在第一阈值为固定值时,第一阈值应当小于理想传输环境下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可以考虑实际使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墙壁、门、电磁干扰等因素来设置第一阈值,以保证该第一阈值小于实际环境中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优选的,应当使第一阈值与实际环境中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的差值足够小。
[0053]在第一阈值为动态值时,电子设备100首先要检测当前所处的传输环境,然后结合传输环境及第一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传输距离确定第一阈值。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100可以预先保存有不同应用环境对应的第一阈值,在确定当前的传输环境后,确定该传输环境对应的第一阈值。
[0054]通过上述检测距离的方式,同样可以确保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本体以适应当前传输环境的方式进行交互,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55]方式3:第一本体10在有数据要向第二本体20传输时,将待传输数据量大小告知链路确定模块,链路确定模块根据当前两个链路上信道传输能力分配两个信道上数据的传输量,将待传输数据打包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通过第一无线链路传输,另一个部分通过第二无线链路传输,两个部分的大小按照其传输链路的传输能力分配。其中,当某个链路不能正常传输时,视为传输能力为0,所有数据通过另一个链路传输。
[0056]通过上述按照链路传输能力动态分配传输数据的方式,可以使得当前的传输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0057]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模块31至第四通信模块42这四个通信模块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可以在同一时刻只保持其中部分处于工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