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文档序号:10474444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关于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与耦合至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一通信装置。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该通信装置用以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专利说明】
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直以来,如何提高频谱的使用率都是无线通信这个领域所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提高频谱的使用率,一种名为同时同频全双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dupleX;CCFD)的技术已受重视。同时同频全双工是指在单一个物理通道上同时且同频地传送信号与接收信号,借此提高频谱的使用率。然而,因同时同频全双工是在单一个物理通道上同时且同频地传送信号与接收信号,故其在使用上必须能够有效地抑制传送的信号以及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一般而言,为了实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常会搭配天线隔离、模拟干扰消除、数字干扰消除、基频演算法等方式来消除或抑制传送的信号以及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0003]然而,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者设备可以是可移动的装置,而可移动的使用者设备可能会造成其与基站或与其他使用者设备之间的通信通道改变。即使使用者设备不移动(例如长时间处在固定的位置),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或使用者设备之间的通信通道也可能随着时间以及外在环境因素而改变(亦即时变通道)。另外,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随着使用者设备或基站的耗损,其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扰的能力亦可能改变。在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变化可能会影响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使用者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也可能会影响使用者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由此可知,除了使用者设备本身能否抑制其传送的信号以及其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这个因素之夕卜,影响使用者设备是否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的因素还有很多。
[0004]基于上述因素,原本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的使用者设备可能因为上述因素而不再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而原本没有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的使用者设备也可能因为上述因素而变为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然而,传统的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尚未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如何在同时同频全双工的架构下为使用者设备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确为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需求。

【发明内容】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面向可以是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以及耦合至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一通信装置。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可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该通信装置可用以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对应至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个面向可以是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骤:通过至少一使用者设备,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以及通过一通信装置,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对应至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可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0007]于本发明中,一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使用者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至该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通信装置,且该通信装置可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适合的通信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本发明也能够动态地判断使用者设备是否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并指定使用者设备进行适合的通信模式: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通道改变、使用者设备之间的通信通道改变、使用者设备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扰的能力改变、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变、及使用者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变等等。
[0008]以上内容呈现了本发明部分面向的摘要说明(覆盖了本发明解决的某些问题、采用的某些手段以及达到的某些功效),借此提供对该多个面向的基本理解。以上内容并非有意概括本发明的所有面向。另外,以上内容既不是确认本发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关键或必要元件,也不是描述本发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范围。上述内容的目的仅是以一简单形式来呈现本发明的部分面向的某些概念,以作为随后详细描述的一个引言。
[0009]根据检附的附图及以下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更加了解本发明的上述面向与其他面向的细节。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不意图。
[0011]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图1所示通信装置与使用者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的一不意图。
[0012]图3A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资源指派的一示意图。
[0013]图3B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另一种资源指派的一示意图。
[0014]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运作的一示意图。
[0015]图5A-5B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针对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进行选择的一示意图。
[0016]图6A-6E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不一种图1所不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应用情境。
[0017]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流程图。
【符号说明】
[0018]本案附图的符号说明列载如下:
1: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
111、113、115、117、11a、lib、lie:使用者设备
13、131、133:通信装置
15:第二使用者设备
20a、20b、20c:区域
22a: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
22b: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
22c: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
30: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
301-319:运作项目
32: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
4: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
501-515:运作项目
60: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601: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03: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62: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621: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23: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64: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641: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43: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bl:下行使用者设备
b2:上行使用者设备
F1、F2、F3、F4、F5:频段
T1、T2、T3、T4、T5:时段
S2: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S201、S203: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内容,惟以下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只能在所述的环境、应用、结构、流程或步骤方能实施。于附图中,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皆已省略。于附图中,各元件之间的尺寸关系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实际比例。除了特别说明之外,在以下内容中,相同的元件符号对应至相同的元件。
[0020]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下称「第一实施例」)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示意图。为了易于说明而非限制,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I包含了多个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亦即二个使用者设备11a、四个使用者设备11b、三个使用者设备lie)与一耦合至使用者设备lla、llb、llc的通信装置13。因此,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实质上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设备(即一或多个使用者设备)与至少一通信装置(即一或多个通信装置)。
[0021]无线通信系统I可建构在各种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下,并包含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传统无线通信系统可例如但不限于:长期演进(LTE)、进阶长期演进(LTE-advance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1ns System,UMTS) n或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1ns,GSM)等等。
[0022]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智慧型移动电话、数字相机等等。通信装置13可以是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设备其中之一。因此,通信装置13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基站,例如但不限于:大型基站(Macrocells)、微型基站(MicrocelIs)或特微型基站(PicocelIs)等等。另外,通信装置13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智慧型移动电话等。当通信装置13为一基站时,其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之间的通信可通过各种基站-使用者设备通信技术。当通信装置13为一使用者设备时,其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之间的通信可通过各种装置对装置(device-to-device)通信技术。
[0023]使用者设备I la、I lb、I Ic中的每一个可包含至少一收发机(Transceiver)(未绘示),用以耦合至其他使用者设备通信或耦合至通信装置13,以进行各种信号及/或数据的传送及接收。同样地,通信装置13可包含至少一收发机(未绘示),用以耦合至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以进行各种信号及/或数据的传送及接收。使用者设备lla、llb、Ilc与通信装置13各自可包含一电脑相关装置。该电脑相关装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处理器、微处理器等计算组件,并通过这样的计算组件执行各种计算。该电脑相关装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存储器及/或储存器等储存组件,并通过这样的储存组件储存各种数据。该电脑相关装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输入/输出组件,并通过这样的输入/输出组件接收来使用者输入的数据以及输出数据至使用者。该电脑相关装置可根据软件、固件、程序、演算法等所建构的处理流程,通过计算组件、储存组件、输入/输出组件等组件,执行以下各种相应的运作。除了特别说明之外,以下针对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与通信装置13所述的运作方式均可通过各自所包含的电脑相关装置与收发机来完成。
[0024]参照图1,假设以通信装置13为圆心,依据距离远近划分三个区域,亦即区域20a、区域20b与区域20c,且假设使用者设备Ila位于区域20a内,使用者设备Ilb位于区域20b内,且使用者设备Ilc位于区域20c内。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与通信装置13在图1中的数量与位置只是范例而非限制。于无线通信系统I中,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可以各自提供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于其他实施例,使用者设备lla、llb、Ilc中的每一个不一定都要提供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举例而言,可由是距离相近的多个使用者设备中的一个或一部分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或者,也可由一或多个特定使用者设备预先汇整其他使用者设备提供的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在由该或该多个特定使用者设备提供汇整后的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给通信装置13。
[0025]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可包含各种关于或会影响使用者设备是否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的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信息、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的传输量信息、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自干扰信息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之间的互干扰信息等等。
[0026]相对于距离通信装置13较远的使用者设备,距离通信装置13较近的使用者设备可用相对低的强度来传送信号至通信装置13,故可减少使用者设备本身的传送信号对于本身的接收信号的干扰。因此,根据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信息,通信装置13可判断使用者设备Ila最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信息,通信装置13可判断使用者设备Ilb次的,而使用者设备Ilc最不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
[0027]相对于上行传输量与下行传输量不对称的使用者设备,上行传输量与下行传输量对称的使用者设备对于频谱的利用率较高。因此,根据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传输量信息,通信装置13可判断上行传输量与下行传输量对称的使用者设备相较于上行传输量与下行传输量不对称的使用者设备更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
[0028]相较于自干扰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较弱的使用者设备,自干扰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较强的使用者设备可减少使用者设备本身的传送信号对于本身的接收信号的干扰。因此,根据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自干扰信息,通信装置13可判断自干扰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较强的使用者设备相较于自干扰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较弱的使用者设备更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
[0029]相较于易于受到其他使用者设备干扰的使用者设备,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设备干扰的使用者设备可减少其他使用者设备的传送信号对于其本身的接收信号的干扰。因此,根据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之间的互干扰信息,通信装置13可判断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设备干扰的使用者设备相较于易于受到其他使用者设备干扰的使用者设备更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
[0030]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图1所示通信装置13与使用者设备11a、IlbUlc之间的通信模式的一示意图。参照第1-2图,在通信装置13收到来自使用者设备lla、llb、llc提供的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之后,通信装置13可根据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为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其中之一。于本实施例中,假设通信装置13将二个使用者设备Ila指定至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将四个使用者设备Ilb指定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且将三个使用者设备Ilc指定至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换言之,二个使用者设备Ila对应至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四个使用者设备Ilb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且三个使用者设备Ilc对应至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
[0031]在通信装置13为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通信模式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将根据该指定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具体而言,对应至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a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0 ο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0包含下行通信601与上行通信603。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0是指通信装置13与单一使用者设备Ila 二者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下行通信601与上行通信603。换言之,通信装置13和任一使用者设备Ila 二者皆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故通信装置13可与单一使用者设备Ila之间可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信号传送与接收。
[0032]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IIb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包含下行通信621与上行通信623。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是指通信装置13与至少二个使用者设备Ilb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下行通信621与上行通信623。换言之,只有通信装置13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且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b不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故通信装置13无法与单一使用者设备Ilb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信号传送与接收。然而,在同一频段上,通信装置13可在传送信号至任一使用者设备Ilb的同时,接收来自另一使用者设备Ilb的信号。
[0033]对应至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c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包含下行通信641与上行通信643。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是指通信装置13与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c不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下行通信641与上行通信643。换言之,通信装置13与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c都不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故通信装置13无法与单一使用者设备Ilc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信号传送与接收,也无法与多个使用者设备Ilc同时且同频地进行信号传送与接收。
[0034]在通信装置13为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通信模式后,通信装置13还可根据各种多工技术为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资源。上述多工技术可例如但不限于:步页分多工(Frequency Divis1n Multiplexing;FDM)技术及时分多工(Time Divis1nMultiplexing;TDM)技术。采用频分多工技术指派资源是指通过不同的频段来为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资源,采用时分多工指派资源是指通过不同的时段来为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资源。
[0035]图3A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资源指派的一示意图。参照图3A,通信装置13可根据频分多工或时分多工为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资源,其特征在于,指派给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的资源对应至频段Fl(或时段Tl)、指派给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资源对应至频段F2(或时段T2)、指派给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的资源对应至频段F3(或时段T3)。较佳地,频段Fl (或时段Tl)的功率最低、频段F2(或时段T2)的功率次的,而频段F3(或时段T3)的功率最高,惟此并非限制。换言之,频段Fl (或时段Tl)、频段F2(或时段T2)与频段F3(或时段T3)的功率高低可以因应不同的情况而调整。
[0036]图3B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另一种资源指派的一示意图。参照图3B,通信装置13可根据频分多工或时分多工为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资源,其特征在于,指派给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的资源对应至频段F4(或时段T4)、指派给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资源同样对应至频段F4(或时段T4)、指派给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的资源对应至频段F5 (或时段T5)。较佳地,频段F4 (或时段T4)的功率低于频段F5(或时段T5)的功率,惟此并非限制。换言之,频段F4 (或时段T4)与频段F5 (或时段T5)的功率高低可以因应不同的情况而调整。
[0037]通信装置13可通过各种通道来为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通信模式及/或针对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资源。以长期演进的规范为例,可例如但不限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I3DSCH)等。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各种通道来传送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或其他测量与评估报告至通信装置
13。以长期演进的规范为例,可包含但不限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等。通信装置13可通过各种方式估侧其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之间的距离,例如但不限于通过: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技术。
[0038]以下将以图4作为一范例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I的整体运作,惟此范例并非限制。如图4所示,当通信装置13设定了进行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这样的需求之后(标示为301),可通知使用者设备I la、I lb、I Ic进行各种组态(configurat1n)的初始化(标示为311)。接着,通信装置13可产生有关行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领航信号(标示为303),并将领航信号传送至使用者设备lla、llb、llc;而使用者设备可根据领航信号进行各种有关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测量与评估(标示为313)。测量与评估项目可例如但不限于: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信息、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的传输量信息、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的自干扰信息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之间的互干扰信息等等。另外,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还可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进行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0039]在使用者设备lla、llb、llc进行有关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测量与评估之后,使用者设备lla、llb、llc可产生有关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测量报告(即上述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标示为315),并提供该测量报告至通信装置13。通信装置13可根据该测量报告,评估使用者设备I Ia、I Ib、11 c的通信模式(标示为305)。
[0040]在通信装置13评估使用者设备lla、llb、llc的通信模式之后,通信装置13可为使用者设备lla、llb、l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通信模式(标示为307)。举例而言,通信装置13可为使用者设备11a、11b、Ilc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其中之一。在通信装置13为使用者设备lla、llb、llc指定通信模式之后,通信装置13可设定每一种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包含前述的资源指派),并传送至使用者设备lla、llb、llc(标示为309)。
[0041]另一方面,使用者设备lla、llb、llc在被指定通信模式之后,可进行通信模式的切换(标示为317)。然后,根据通信装置13设定的有关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使用者设备lla、llb、llc可相应地调整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标示为319)。若调整参数后就适合进行通信,则使用者设备lla、llb、llc可以相对应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举例而言,对应至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a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a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0,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Ilb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以及对应至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c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Ilc与通信装置13可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可选择的,若调整参数后因移动造成的通道变化使其不适合进行通信,则可再次进行各种有关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测量与评估(标示为313)。
[0042]可选择地,通信装置13可根据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而在一时间区间内为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设备Ilb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其中之一。然后,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通信装置13可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且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以满足一通信需求。在该时间区间后,通信装置13可将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指定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以及可将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指定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
[0043]以下将以图5A-5B作为一范例来说明通信装置13如何针对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设备Ilb进行选择,惟此范例并非限制。图5A-5B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针对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进行选择的一示意图。参照图5A-5B,在通信装置13接收来自使用者设备Ilb提供的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标示为501)之后,通信装置13可根据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判断使用者设备Ilb的各项特征(标示为503)。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可包含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设备Ilb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信息、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传输量信息、以及使用者设备Ilb之间的互干扰信息,而所述特征可与上述信息相关。
[0044]根据使用者设备Ilb的各项特征,通信装置13可在一时间区间内对使用者设备Ilb进行分群(标示为505)。换言之,通信装置13可将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设备Ilb区分为两个群组,亦即,区分为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与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举例而言(非限制),通信装置13可根据使用者设备Ilb的位置信息,将位于一特定区域内的使用者设备Ilb指定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而将位于相异于该特定区域的另一特定区域内的使用者设备Ilb指定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
[0045]在对使用者设备Ilb分群组后,通信装置13可决定每一个群组的成员数量,并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欲进行的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即选择一或多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且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即选择一或多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以满足一通信需求(标示为507)。于本实施例中,该通信需求与传输量的对称和互干扰的程度其中至少一个相关。因此,通信装置13可根据传输量的对称及互干扰的程度(任一或二者),而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欲进行的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以及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分别进行选择。于其他实施例,通信装置13亦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0046]举例而言,为了使下行通信621所需的传输量与上行通信623所需的传输量对称(可相同或相近),通信装置13可采取以下选择方式:若单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的传输量与单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的传输量相同或相近,则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单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而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单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若单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的传输量与多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的传输量总合相同或相近,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单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而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多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以及若多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的传输量总合与单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的传输量相同或相近,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多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而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单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
[0047]另举例而言,通信装置13可根据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22b的多个使用者设备Ilb之间的互干扰而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选择至少一下行使用者设备bl以及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上行使用者设备b2。
[0048]在选出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以及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后,通信装置13可进一步判断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之间的互干扰是否低于一门槛(例如可容忍的干扰门槛值)。若是,则通信装置13可与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进行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若否,通信装置13可判断是否超出一预设的重选次数(标示为511)。若未超出该预设的重选次数,则可再次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且从对应至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设备Ilb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b2(标示为507)。
[0049]若超出了该预设的重选次数,则可选择性地进行各种干扰消除(标示为513),然后选择性地判断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所面临的干扰是否可成功地被消除(标示为515)。标示为513与515的项目为可选择的项目,非为必要的项目。所述干扰消除可例如但不限于:连续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SIC)技术、基于网络编码的干扰消除(Network-Coding Bas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技术、基站协助的干扰消除(eNB 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技术、天线隔离、模拟干扰消除、数字干扰消除、基频演算法等等。若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所面临的干扰可成功地被消除,则通信装置13可与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进行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若被选择的下行使用者设备bl与上行使用者设备b2所面临的干扰无法成功地被消除(可视为无法满足上述通信需求),则可再次对使用者设备Ilb进行分群及/或重新决定每一个群组中的成员数量(标示为505)。
[0050]无线通信系统I可适用于各种情境。以下将以图6A-6E作为范例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I的各种应用情境,惟此等范例并非限制。图6A-6E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应用情境。
[0051]参照图6A,无线通信系统I可包含一通信装置131、一通信装置133与一使用者设备111。通信装置133为一中继装置(Relay),而通信装置131经由通信装置133与使用者设备111进行通信。使用者设备111可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1及/或通信装置133,通信装置131及/或通信装置133可根据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为使用者设备111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如图6A所示,通信装置131可经由通信装置133而与使用者设备111可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0。
[0052]参照图6B,无线通信系统I可包含一通信装置131、一通信装置133与一使用者设备
111。通信装置133为一中继装置,而通信装置131经由通信装置133与使用者设备111进行通信。使用者设备111可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1及/或通信装置133,通信装置131及/或通信装置133可根据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为使用者设备111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如图6B所示,通信装置131可经由通信装置133而与使用者设备111可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
[0053]参照图6C,无线通信系统I可包含一通信装置131、一通信装置133、一使用者设备111与一使用者设备113。使用者设备111与使用者设备113可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1及通信装置133,而通信装置131及通信装置133可为使用者设备111与使用者设备113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如图6C所示,通信装置131与使用者设备111及使用者设备1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而通信装置133与使用者设备111及使用者设备113也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
[0054]参照图6D,无线通信系统I可包含一通信装置131、一使用者设备111、一使用者设备113与一使用者设备115。使用者设备111、使用者设备113与使用者设备115可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1,而通信装置131可为使用者设备111、使用者设备113与使用者设备115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如图6D所示,通信装置131与使用者设备111及使用者设备1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而使用者设备115与使用者设备111及使用者设备1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基于装置对装置通信技术)。
[0055]参照图6E,无线通信系统I可包含一通信装置131、一使用者设备111、一使用者设备113、一使用者设备115与一使用者设备117。使用者设备111、使用者设备113、使用者设备115与使用者设备117可提供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4至通信装置131,而通信装置131可为使用者设备111、使用者设备113、使用者设备115与使用者设备117指定适合的通信模式。通信装置131与使用者设备111及使用者设备113可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2,使用者设备111与使用者设备115可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基于装置对装置通信技术),而使用者设备113与使用者设备117可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64(基于装置对装置通信技术)。
[0056]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下称「第二实施例」)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流程图。以下针对第二实施例及其各种范例中所提出的所有步骤,其呈现的顺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任意调整,且不应视为限制。
[0057]参照图7,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S2可包含以下步骤:通过至少一使用者设备,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步骤S201);以及通过一通信装置,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步骤S203)。对应至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以及对应至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无线通信方法S2可实质作用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因此,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信装置与使用者设备可分别实质对应至通信装置13(或通信装置131、133)与使用者设备11a、11b、llc(或使用者设备111、113、115、117)。
[0058]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范例,于无线通信方法S2中,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可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自干扰信息与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
[0059]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范例,无线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骤:通过该通信装置,根据一频分多工技术及一时分多工技术其中之一,为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指派资源。
[0060]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范例,于无线通信方法S2中,该通信装置可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设备其中之一。
[0061]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范例,于无线通信方法S2中,步骤S201更包含下列步骤: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经由一中继装置提供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至该通信装置。除此之外,于无线通信方法S2中,步骤S203更包含下列步骤:该通信装置经由该中继装置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0062]作为第二实施例的一范例,无线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骤:通过该通信装置,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在一时间区间内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通过该通信装置,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且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以满足一通信需求。于此范例中,可选择地,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可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等。于此范例中,可选择地,无线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骤:若该通信需求无法被满足,通过该通信装置,重新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于此范例中,可选择地,该通信需求与传输量的对称和互干扰的程度其中至少一个相关。于此范例中,可选择地,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可更与另一通信装置进行另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于此范例中,可选择地,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可更与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设备进行一装置对装置通信。
[0063]无线通信方法S2实质包含了对应至无线通信系统I的所有运作的步骤。由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根据上文针对无线通信系统I的叙述而直接得知无线通信方法S2的所有相应步骤,于此将不再赘述该多个相应的步骤。
[0064]综上所述,于本发明中,一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使用者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至该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通信装置,且该通信装置可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适合的通信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本发明也能够动态地判断使用者设备是否适合采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进行通信,并指定使用者设备进行适合的通信模式: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通道改变、使用者设备之间的通信通道改变、使用者设备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扰的能力改变、使用者设备与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变、及使用者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变等等。
[0065]上述实施例及其范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都落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包含: 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以及 一通信装置,耦合至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并用以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其中:对应至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以及对应至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自干扰信息与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更根据一频分多工技术及一时分多工技术其中之一为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指派资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设备其中之一。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中继装置,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经由该中继装置提供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至该通信装置,以及该通信装置经由该中继装置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装置更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而在一时间区间内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 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该通信装置更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且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以满足一通信需求。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若该通信需求无法被满足,则该通信装置重新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需求与传输量的对称以及互干扰的程度其中至少一个有关。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更与另一通信装置进行另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更与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设备进行一装置对装置通信。12.—种包含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通过至少一使用者设备,提供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以及 通过一通信装置,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其中:对应至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以及对应至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任一个使用者设备与该通信装置进行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自干扰信息与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骤: 通过该通信装置,根据一频分多工技术及一时分多工技术其中之一,为该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该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指派资源。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设备其中之一。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提供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的该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经由一中继装置提供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至该通信装置;以及 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通信模式的该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该通信装置经由该中继装置为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O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骤: 通过该通信装置,根据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在一时间区间内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 通过该通信装置,在该时间区间内,针对每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且从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以满足一通信需求。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同时同频全双工测量报告包含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位置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传输量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的上行与下行需求信息、该至少一使用者设备间的互干扰信息。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骤: 若该通信需求无法被满足,通过该通信装置,重新为对应至该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设备中的每一个指定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下行通信模式与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信需求与传输量的对称和互干扰的程度其中至少一个相关。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更与另一通信装置进行另一非对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下行使用者设备与该至少一个上行使用者设备更与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设备进行一装置对装置通信。
【文档编号】H04W36/30GK105828377SQ20151083074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
【发明人】简均哲, 刘舒慈
【申请人】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