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83633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发声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发声装置,如扬声器,是一种发声效率很低的发声装置,其发声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将其设置于音箱中进行改善,传统音箱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无限障板(InfiniteBaffle)理论,即在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之间放置一片无限障板,将正、背向声波阻隔以免两者在空中相互抵消;但由于无限障板难于做得无限大,因此将无限障板向扬声器背向声波方向进行卷折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完全释放扬声器正向声波的能量,从而得到现代音箱的结构。
[0003]由于现代音箱的结构设计是基于无限障板理论,其理论基础为抑制扬声器背向声波,即通过密闭音箱将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能量屏蔽掉,这就造成扬声器发声能量的损失,因此,现代音箱的发声能量及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可实现将扬声器的背向声波逆向成为正向声波,提高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提高发声能量和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壳体、扬声器、至少一块导向板;
[0006]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孔洞和至少一个第二孔洞,所述扬声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孔洞内,所述第二孔洞分布于所述第一孔洞周围的预设范围内;
[0007]各导向板设置于所述壳体位于与所述扬声器一侧的内表面上,且所述导向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导向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以使所述扬声器的背向声波绕过所述导向板的自由端由所述第二孔洞中穿出。
[0008]所述导向板的自由端为圆弧状结构。
[0009]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处,且所述导向块的形状与所述壳体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匹配,且具有内凹弧面。
[0010]所述壳体为多面体。
[0011]所述壳体为球体、椭圆体,或者,所述壳体为内表面为曲面、外表面为多面体的壳体。
[0012]还包括:分音锥,所述分音锥为锥体结构,所述分音锥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且所述分音锥的锥尖与所述第一孔洞相对。
[0013]所述分音锥的锥体侧面内凹。
[0014]还包括:分音板,所述分音板为星型凸棱结构,所述分音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且所述分音板的结构中心与所述第一孔洞相对,所述分音板的凸棱朝向所述第一孔洞。
[0015]所述分音板的凸棱内凹。
[0016]所述扬声器的正面外缘周上设置有凸出的导向片。
[0017]还包括:调音层;所述调音层贴设在下述位置中的至少一处位置:
[0018]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导向板的表面、所述导向块的所述内凹弧面。
[0019]所述调音层为由至少一层调音材料构成的多层结构,所述调音层的表面设置有凹槽。
[0020]所述发声装置为音箱、耳机或乐器。
[0021]本实用新型的发声装置,通过在容纳扬声器的壳体内设置导向板,且导向板的一端设置于壳体位于与扬声器一侧的内表面上,导向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从而使得扬声器发出的背向声波可以绕过导向板的自由端由壳体上预设的第二孔洞中穿出,第二孔洞位于扬声器周围的预设范围内,该发声装置为扬声器的背向声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完全颠覆了传统发声装置(例如:音箱)的无限障板,即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有效利用扬声器的背向声波,使之逆向加强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从而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大大提高扬声器的发声能量和声音效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分音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6]实施例一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壳体1、扬声器2、至少一块导向板3 ;壳体I上开设有第一孔洞11和至少一个第二孔洞12,扬声器2固定在第一孔洞11内,第二孔洞12分布于第一孔洞11周围的预设范围内;各导向板3设置于壳体I位于与扬声器2 —侧的内表面13上,且导向板3的一端与壳体I连接,导向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31,以使扬声器2的背向声波绕过导向板的自由端31由第二孔洞12中穿出。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声装置可以应用于任何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结构的任意发声装置中,例如,音箱、耳机或乐器,下述实施例皆以音箱为例进行说明。
[0029]具体的,扬声器振膜在发生振动时分别向正向与背向发出声波,此双向声波“相位”相反。所谓“相位”相反是振膜振动位移的任一瞬间,上述双向声波的波形恰好彼此抵消,从而造成振膜双向声波在空中发生“短路”现象。裸扬声器的声音往往干瘪、拘谨、狭窄,这就是声音“短路”的具体体现。而音箱的诞生,其本质是要发挥扬声器的效率,设计原理基于“无限障板”理论,即,将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彼此隔绝,其理论模型是在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之间放置一片无限障板,利用正向声波,隔断背向声波。但无限大的障板并无实用的可能,于是将无限障板向扬声器背向声波方向进行卷折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这就是现代音箱设计的理论基础。
[0030]现代音箱大致分为三类,密闭箱式、低音反射式、传输线式;密闭箱式通过密闭空间完全隔绝扬声器背向声波的传播;低音反射式(又叫倒相式)音箱是利用扬声器背向声波在箱体内壁的多重反射而形成振荡波,并借助倒相管的谐振效应以加强音箱的低音效果。但是,若扬声器为全频扬声器,其背向声波应该也是全频的声波,但是倒相式音箱的这种工作方式却抑制了背向声波,并将背向声波转换为共振波输出,其仅仅强调了低频声波;传输线式又叫迷宫式音箱,通过在音箱中设置一个口径不断缩小且填充吸音物的曲折通道,不断消弱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能量,从而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可见无论哪一种音箱设计,都是基于将扬声器振膜背向声能屏蔽或抑制扬声器的背向声波,因此存在着扬声器的电声能量转换低效率的问题。扬声器振膜均等地向前向后发出声波能,而根据无限障板理论,正向声波是有效能量,而背向声波是无效有害的能量,正向声波可以利用,背向声波则必须抑制。从理论上推断,扬声器的电声转换效率不可能超过50%。从实际而言,罕有音箱的电声转换效率能够达到30%。电声转换效率低的直接表现是频率响应低劣,频响范围狭窄。
[0031]然而,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的技术偏见,通过结构设计将扬声器背向声波尽可能原原本本的逆向形成“正向”声波,并与扬声器原本的正向声波相互作用并合二为一,形成极为微细的全频声音颗粒,在声音还原度、声场真实度以及脱箱感等高保真指标上全面超越传统的音箱设计。
[0032]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具体结构为,在容纳扬声器2的壳体I内设置导向板3,且导向板3的一端设置于壳体I位于与扬声器2 —侧的内表面13上,导向板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31,从而使得扬声器2发出的背向声波可以绕过导向板3的自由端31,并由壳体I上预设的第二孔洞12中穿出,第二孔洞12位于扬声器2周围的预设范围内,导向板3和第二孔洞12的配合作用使扬声器的背向声波在壳体I内沿着导向板3所分割的空间发生逆转,该背向声波的逆转是由壳体1、第二孔洞12、导向板3共同围挡出的逆转通道或者叫做导向通道完成的,该导向通道可以较好的控制背向声波的传播路径,使背向声波逆向形成“正向声波”,并从壳体I上的第二孔洞12中穿出,加强扬声器2正向声波的辐射能量。
[0033]本实施例的发声装置,通过在容纳扬声器的壳体内设置导向板,且导向板的一端设置于壳体位于与扬声器一侧的内表面上,导向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从而使得扬声器发出的背向声波可以绕过导向板的自由端由壳体上预设的第二孔洞中穿出,第二孔洞位于扬声器周围的预设范围内,该发声装置为扬声器的背向声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完全颠覆了传统发声装置(例如:音箱)的无限障板,即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有效利用扬声器的背向声波,使之逆向加强扬声器的正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