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2317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发声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以2014年7月23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149748的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该专利的记载内容援引到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用警报器、车辆用接近通报装置等设备中使用的车辆用发声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发声器,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发声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发声器,其扬声器前面被具有发声孔的盖体所覆盖。而且,在发声器搭载于例如车辆前保险杠内时,有可能发生高压洗车时水流通过发声孔冲击到扬声器振膜,或者雪侵入到扬声器振膜的情况,因此在盖体设置有阻挡从发声孔去向发声体的水流、雪的遮挡壁。另外,遮挡壁与振膜相对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98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遮挡壁与振膜之间形成的空间虽然由于共鸣效应会使特定频率的声压放大,相反一面,存在在比共振频率高的频率范围使声压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搭载大口径扬声器的发声器中,为了不使大口径扬声器的声学特性恶化而需要确保较大的放音面积,但当增大发声孔时水、雪容易侵入。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声学性能和防止水、雪侵入功能的车辆用发声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发声器包括:扬声器,其使振膜振动以产生声音;以及箱体,其收容扬声器,并且形成有声音通道和发声孔,扬声器所产生的声音通过该声音通道,该发声孔将通过了声音通道的声音向外部放出。在声音通道的中途设置共振频率不同的多个共鸣腔,由此声音通道具有能够防止异物从发声孔侵入到振膜的迷宫结构。

据此,能够利用共振频率不同的多个共鸣腔在较宽的频带内得到较大的声压。另外,能够利用迷宫结构来防止水、雪对扬声器部位的侵入。

箱体也可以包括收容扬声器的筒状基体和配置于基体一端侧的盖体。基体具有遮挡壁,该遮挡壁与振膜相对配置,在该遮挡壁与振膜之间形成第一共鸣腔,该第一共鸣腔是多个共鸣腔中的一个共鸣腔。

那么,通过适当地设定遮挡壁的形状,可以利用第一共鸣腔的容积来调整第一共鸣腔的共振频率。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发声器中,遮挡壁被设置于盖体,因此,由于模具的制约而难以使遮挡壁成为平板以外的任意形状。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发声器中,鉴于盖体的结构复杂,使用滑动模具方可成型遮挡壁。

与此相对地,当将遮挡壁设置于基体时,可适当地设定遮挡壁的形状,并且不使用滑动模具就能够成型遮挡壁。

基体具有:筒状的基体第一立壁,其从遮挡壁的外周缘部沿着基体的轴向向远离振膜的方向延伸;以及筒状的基体第二立壁,其配置于基体第一立壁的外周侧,并从振膜的外周缘部位置沿着基体的轴向延伸。盖体具有盖体板部,该盖体板部覆盖,处在基体第一立壁与基体第二立壁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之振膜相反侧的开口部。也可以由基体第一立壁、基体第二立壁以及盖体板部来形成第二共鸣腔,该第二共鸣腔是多个共鸣腔中的一个共鸣腔,且位于比第一共鸣腔更靠近声音流下游侧的位置,也可在基体第一立壁与盖体板部之间形成构成声音通道的第一间隙,在基体第二立壁与盖体板部之间形成构成声音通道的第二间隙。

在该情况下,盖体板部也可以覆盖第一间隙。

由此,能够防止水或雪侵入到第一间隙。

盖体板部也可以覆盖第二间隙。

由此,能够防止水或雪侵入到第二间隙。

盖体也可以具有筒状的盖体立壁,在从发声孔侧观察第二间隙侧时,该盖体立壁将发声孔与第二间隙之间遮挡住。

由此,能够防止水或雪侵入到第二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发声器之立体图。

图2(a)是发声器之主视图,(b)是发声器之左视图,(c)是发声器之仰视图。

图3是沿图2(a)III-III线之截面图。

图4是沿图2(a)IV-IV线之截面图。

图5是发声器之盖体卸除状态主视图。

图6是发声器之盖体卸除状态立体图。

图7是发声器之声压级与频率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2所示的天地方向表示,发声器在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1~6所示,树脂制成的基体1具有大致为方筒状的基体筒部11。在该基体筒部11的一端侧开口部,以封闭基体筒部11一端侧的方式接合有大致为有底方筒状的树脂制盖体2。在基体筒部11的另一端侧,以封闭基体筒部11的另一端侧的方式气密性地接合有大致为有底方筒状的罩体3。此外,基体1、盖体2以及罩体3构成本发明的箱体。

在由基体筒部11和罩体3形成的空间内收容有扬声器4。扬声器4具有振动以产生声音的圆锥状振膜41以及使该振膜41产生振动的振膜驱动部42。

在扬声器4中,振膜驱动部42通过螺丝被固定于基体1,并且振膜41的外周缘部通过粘接而与基体1接合。另外,振膜驱动部42经由引线43和被压入基体1中的连接端子44与未图示的外部线束电连接。

为了抑制由基体筒部11、罩体3以及扬声器4形成的空间的温度变化所导致的压力变动,而在基体1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该贯通孔使由基体筒部11、罩体3以及扬声器4形成的空间与外部连通,该贯通孔被压力调整膜5覆盖,该压力调整膜5由具有透气但不透水特性的纤维制成。

关于基体1,在基体筒部11内,在比扬声器4更靠近盖体2侧的位置设置有圆锥状遮挡壁12。遮挡壁12与振膜41相对配置,在遮挡壁12与振膜41之间形成有圆锥状的第一共鸣腔61。

扬声器4所产生的声音在通过第一共鸣腔61时,由于第一共鸣腔61的共鸣效应,特定频率的声压被放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共鸣腔61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2.7kHz。

基体1具有:圆筒状的基体第一立壁13,其从遮挡壁12的外周缘部沿着基体1的轴向(即图4的纸面上下方向)向远离振膜41的方向延伸;圆筒状的基体第二立壁14,其同心状地配置在该基体第一立壁13的外周侧,并从振膜41的外周缘部位置沿着基体1的轴向延伸;圆筒状的基体第三立壁15,其同心状地配置在基体第一立壁13的内周侧,并从遮挡壁12的径向中间部沿着基体1的轴向向远离振膜41的方向延伸。

另外,基体1具有板状的基体板部16,该基体板部16从基体第二立壁14的外周面沿着基体1的轴直角方向(即图4的纸面左右方向)向外侧延伸。该基体板部16位于比基体第二立壁14的尖端部(即盖体2侧的端部)更靠近振膜41侧的位置,由基体筒部11、基体第二立壁14以及基体板部16来形成圆筒状的空间。

盖体2具有大致为方板状的盖体底壁部21以及从盖体底壁部21的外缘部沿着基体1的轴向向基体1侧延伸的大致为方筒状的盖体侧壁部22。

另外,盖体2具有圆板状的盖体板部23,该盖体板部23覆盖,处在基体第一立壁13与基体第二立壁14之间所形成的圆筒状空间之振膜41相反侧的开口部。

而且,由基体第一立壁13、基体第二立壁14以及盖体板部23来形成圆筒状的第二共鸣腔62。该第二共鸣腔62位于比第一共鸣腔61更靠近声音流下游侧的位置,在第一共鸣腔61被放大的声音被传播到第二共鸣腔62。

被传播到第二共鸣腔62的声音在通过第二共鸣腔62时,由于第二共鸣腔62的共鸣应特定频率的声压被放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共鸣腔62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5kHz。

在基体第一立壁13与盖体板部23之间形成有使声音通过的第一间隙63,在基体第二立壁14与盖体板部23之间形成有使声音通过的第二间隙64。第一间隙63和第二间隙64位于比第二共鸣腔62更靠近声音流下游侧的位置,在第二共鸣腔62被放大的声音经由第一间隙63及第二间隙64进一步被传播到下游侧。

盖体板部23覆盖,处在基体第一立壁13与基体第三立壁15之间所形成的圆筒状空间内之遮挡壁12相反侧的开口部的一部分。

由遮挡壁12、基体第一立壁13、基体第三立壁15以及盖体板部23来形成第三共鸣腔65。该第三共鸣腔65位于比第二共鸣腔62更靠近声音流下游侧的位置,在第二共鸣腔62被放大的声音的一部分经由第一间隙63被传播到第三共鸣腔65。

被传播到第三共鸣腔65的声音在通过第三共鸣腔65时,由于第三共鸣腔65的共鸣效应,特定频率的声压被放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共鸣腔65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3.8kHz。

在盖体板部23的内周侧形成有圆形的第一发声孔24,在第三共鸣腔65被放大的声音经由第一发声孔24向外部放出。

在盖体底壁部21形成有多个第二发声孔25。另外,在盖体底壁部21与盖体板部23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三发声孔26。此外,为便于明确第三发声孔26的位置、范围,在图1中用网格图案表示第三发声孔26的部位。

并且,在盖体侧壁部22的尖端面与基体筒部11中的盖体侧壁部22的尖端面相对的面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三间隙66,这些第三间隙66作为发声孔而发挥功能。以下,将第三间隙66称为第四发声孔66。

而且,在第二共鸣腔62中被放大的声音的一部分经由第二间隙64被传播到下游侧,从第二发声孔25、第三发声孔26以及第四发声孔66向外部放出。

第一共鸣腔61、第二共鸣腔62、第三共鸣腔65、第一间隙63以及第二间隙64构成了本发明的声音通道。

盖体2具有从盖体底壁部21沿着基体1的轴向向基体板部16侧延伸的圆筒状的盖体立壁27。该盖体立壁27配置于基体第二立壁14和盖体板部23的外周侧并且配置于第四发声孔66的内周侧。而且,在从第四发声孔66侧以及第二发声孔25侧观察第二间隙64侧时,第二间隙64被盖体立壁27遮挡而无法视觉确认,由此,使得水、雪不会侵入第二间隙64。

另外,盖体板部23延伸到比第一间隙63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而覆盖第一间隙63,由此,使水、雪不会侵入第一间隙63。

并且,盖体板部23相对于第二间隙64配置在第三发声孔26侧以覆盖第二间隙64,由此,使水、雪不会从第三发声孔26侵入至第二间隙64。

此外,从防止水、雪的侵入的观点出发,第一间隙63、第二间隙64的尺寸优选设定为1~2mm。

具有上述结构的发声器,配置于例如车辆的前保险杠内。而且,扬声器4所产生的声音在通过第一共鸣腔61、第二共鸣腔62、第三共鸣腔65、第一间隙63以及第二间隙64之后,作为警报音而从第一发声孔24、第二发声孔25、第三发声孔26以及第四发声孔66向外部放出。

在此,在图7中,实线表示具有第一共鸣腔61、第二共鸣腔62以及第三共鸣腔65的本实施方式之发声器特性,虚线表示不具备共鸣腔的比较例之发声器特性。

由该图7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发声器相对于不具备共鸣腔的比较例的发声器,在各共鸣腔61、62、65的共振频率附近声压级上升。换言之,通过设置共振频率不同的多个共鸣腔61、62、65,能够在较宽的频带内得到较大的声压。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声器在超过5kHz的频率范围内声压级下降,但该频率范围内的声压级下降在产品的使用上不会产生问题。

另外,将自扬声器部位至各发声孔24、25、26、66的声音通道设计为错综复杂的路径、即迷宫结构,可防止高压洗车时的水流、雪的侵入。

首先,从第二发声孔25、第三发声孔26以及第四发声孔66侵入至由基体筒部11、基体第二立壁14以及基体板部16所形成的圆筒状空间中的水、雪被基体板部16阻挡之后,移动到该圆筒状空间的下部侧部位,进而经位于第四发声孔66中的最下部的第四发声孔66被排出到外部。因而,水、雪不会到达振膜41,可防止因水的附着导致的扬声器4损坏。

另外,从第一发声孔24侵入至第三共鸣腔65的水被遮挡壁12遮挡之后,移动至第三共鸣腔65中的下部侧部位,进而经第一间隙63和第二间隙64中的、位于最下部的第一间隙63和第二间隙64被排出到外部。另外,从第一发声孔24侵入至第三共鸣腔65的雪在遮挡壁12上堆积。因而,水、雪不会到达振膜41,可防止因水的附着导致的扬声器4损坏。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共振频率不同的多个共鸣腔61、62、65,因此能够在较宽的频带内得到较大声压。

另外,声音通道为迷宫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水、雪对扬声器4部位的侵入。

并且,由于在基体1设置有遮挡壁12,因此,能够为遮挡壁12设定适当的形状,以便不使用滑动模具也能够形成遮挡壁12。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特别明示为必要或从原理上看明显为必要等情形外,未必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实施方式之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数量、范围等的具体数值,除特别明示为必要或从原理上看明显被限定为特定数值等情形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数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或从原理上看被限定为特定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形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