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8363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发声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发声装置,如扬声器,是一种发声效率很低的发声装置,其发声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将其设置于音箱中进行改善,传统音箱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无限障板(InfiniteBaffle)理论,即在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之间放置一片无限障板,将正、背向声波阻隔以免两者在空中相互抵消;但由于无限障板难于做得无限大,因此将无限障板向扬声器背向声波方向进行卷折而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完全释放扬声器正向声波的能量,从而得到现代音箱的结构。
[0003]由于现代音箱的结构设计是基于无限障板理论,其理论基础为抑制扬声器背向声波,即通过密闭音箱将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能量屏蔽掉,这就造成扬声器发声能量的损失,因此,现代音箱的发声能量及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可实现将扬声器的背向声波逆向成为正向声波,提高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提高发声能量和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扬声器,所述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0006]所述内壳体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扬声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孔洞内,且所述扬声器的正面朝向所述外壳体,所述扬声器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二孔洞;
[0007]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孔洞相对的第三孔洞,所述第三孔洞与所述扬声器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扬声器的背向声波穿过所述第二孔洞进入所述间隙,并与所述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所述第三孔洞中穿出。
[0008]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形状相同。
[0009]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处和/或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处,且所述导向块的形状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和/或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的各个边角匹配,且具有内凹弧面。
[0010]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均为多面体,且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的重心重叠。
[0011]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均为球体,且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的球心重叠。
[0012]还包括:分音锥,所述分音锥为锥体结构,所述分音锥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且所述分音锥的锥尖与所述第二孔洞相对。
[0013]所述分音锥的锥体侧面内凹。
[0014]还包括:分音板,所述分音板为星型凸棱结构,所述分音板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且所述分音板的结构中心与所述第二孔洞相对,所述分音板的凸棱朝向所述第二孔洞。
[0015]所述分音板的凸棱内凹。
[0016]所述间隙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间隙分隔板,以将所述间隙分隔为多个间隙空间。
[0017]所述外壳体对应各所述间隙空间处设有第四孔洞,且所述第四孔洞分布于所述第三孔洞周围的预设范围内;所述第四孔洞的数目小于等于所述间隙空间的数目。
[0018]所述第三孔洞与所述第一孔洞的中心重叠,且所述第三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孔洞的尺寸,所述扬声器的正面外缘周上设置有向所述外壳体方向凸出的导向片。
[0019]还包括:调音层;所述调音层贴设在下述位置中的至少一处位置:
[0020]所述内壳体的内表面、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
[0021]所述调音层为由至少一层调音材料构成的多层结构,所述调音层的表面设置有凹槽。
[0022]所述发声装置为音箱、耳机或乐器。
[0023]本实用新型的发声装置,通过将扬声器设置于内外壳结构的发声装置内,使得扬声器的背向声波可以通过内壳开设的孔洞进入内外壳间的间隙,并与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外壳的孔洞中穿出,为扬声器的背向声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完全颠覆了传统发声装置(例如:音箱)的无限障板,即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有效利用扬声器的背向声波,使之逆向加强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从而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大大提高扬声器的发声能量和声音效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为正方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为球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为内外壳体形状相异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的分音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30]实施例一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扬声器3,内壳体2设置于外壳体I的内部,内壳体2的外表面21与外壳体I的内表面11之间具有间隙;内壳体2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22和第二孔洞23,扬声器3固定在第一孔洞22内,且扬声器3的正面31朝向外壳体I,扬声器3的背面32朝向第二孔洞23 ;外壳体I上开设有与第一孔洞22相对的第三孔洞12,第三孔洞12与扬声器3之间存在距离d ;扬声器3的背向声波穿过第二孔洞23进入间隙,并与扬声器3的正向声波一同从第三孔洞12中穿出。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声装置可以应用于任何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结构的任意发声装置中,例如,音箱、耳机或乐器,下述实施例皆以音箱为例进行说明。
[0033]具体的,扬声器振膜在发生振动时分别向正向与背向发出声波,此双向声波“相位”相反。所谓“相位”相反是振膜振动位移的任一瞬间,上述双向声波的波形恰好彼此抵消,从而造成振膜双向声波在空中发生“短路”现象。裸扬声器的声音往往干瘪、拘谨、狭窄,这就是声音“短路”的具体体现。而音箱的诞生,其本质是要发挥扬声器的效率,设计原理基于“无限障板”理论,即,将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彼此隔绝,其理论模型是在扬声器振膜正向与背向声波之间放置一片无限障板,利用正向声波,隔断背向声波。但无限大的障板并无实用的可能,于是将无限障板向扬声器背向声波方向进行卷折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这就是现代音箱设计的理论基础。
[0034]现代音箱大致分为三类,密闭箱式、低音反射式、传输线式;密闭箱式通过密闭空间完全隔绝扬声器背向声波的传播;低音反射式(又叫倒相式)音箱是利用扬声器背向声波在箱体内壁的多重反射而形成振荡波,并借助倒相管的谐振效应以加强音箱的低音效果。但是,若扬声器为全频扬声器,其背向声波应该也是全频的声波,但是倒相式音箱的这种工作方式却抑制了背向声波,并将背向声波转换为共振波输出,其仅仅强调了低频声波;传输线式又叫迷宫式音箱,通过在音箱中设置一个口径不断缩小且填充吸音物的曲折通道,不断消弱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能量,从而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可见无论哪一种音箱设计,都是基于将扬声器振膜背向声能屏蔽或抑制扬声器的背向声波,因此存在着扬声器的电声能量转换低效率的问题。扬声器振膜均等地向前向后发出声波能,而根据无限障板理论,正向声波是有效能量,而背向声波是无效有害的能量,正向声波可以利用,背向声波则必须抑制。从理论上推断,扬声器的电声转换效率不可能超过50%。从实际而言,罕有音箱的电声转换效率能够达到30%。电声转换效率低的直接表现是频率响应低劣,频响范围狭窄。
[0035]然而,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的技术偏见,通过结构设计将扬声器背向声波尽可能原原本本的逆向形成“正向”声波,并与扬声器原本的正向声波相互作用并合二为一,形成极为微细的全频声音颗粒,在声音还原度、声场真实度以及脱箱感等高保真指标上全面超越传统的音箱设计。
[0036]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具体结构为,外壳体1、内壳体2的双层壳体结构,内壳体2设置于外壳体I的内部,在内外壳体间留有间隙,此间隙作为使扬声器的背向声波逆转为正向声波后的传播通道;内壳体2上开设有位置相对的第一孔洞22和第二孔洞23,其中,扬声器3固定在第一孔洞22内,且扬声器3的正面31朝向外壳体1,扬声器3的正向声波从该正面31向外部辐射;扬声器3的背面32朝向第二孔洞23,外壳体I上开设有与第一孔洞22相对的第三孔洞12,第三孔洞12与扬声器3之间存在距离d ;扬声器3的背向声波可以从该第二孔洞23通过,进入间隙,并与扬声器3的正向声波一同从第三孔洞12中穿出。从而使扬声器的背向声波依次通过上述第二孔洞23、内外壳体间隙、第三孔洞12所形成的通道,顺畅地逆向为正向声波,增强扬声器正向声波的能量。
[0037]本实施例的发声装置,通过将扬声器设置于内外壳结构的发声装置内,使得扬声器的背向声波可以通过内壳开设的孔洞进入内外壳间的间隙,并与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一同从外壳的孔洞中穿出,为扬声器的背向声波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完全颠覆了传统发声装置(例如:音箱)的无限障板,即阻隔扬声器背向声波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有效利用扬声器的背向声波,使之逆向加强扬声器的正向声波,从而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大大提高扬声器的发声能量和声音效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0038]实施例二
[003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发声装置为正方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内壳体2与外壳体I形状相同;内壳体2与外壳体I均为多面体,且内壳体2和外壳体I的重心重叠,如图2所示,内外壳体为正方体结构;或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