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872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手机以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作为语音信号传输工具的耳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电子设备配件。
[0003]现有的耳机包括入耳式耳机和非入耳式耳机两种。其中,入耳式耳机通过插入人耳耳道内的胶质塞头来获得良好的密封性,降低外界噪音对语音信号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耳机的音效。但是,由于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较差,因此,不能满足人们对入耳式耳机越来越高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以增强现有的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所述发声单体的内腔,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
[0007]所述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所述后壳体,以使所述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
[0008]优选的,所述后壳体具有2个或4个导音管。
[0009]优选的,所述导音管向同一方向延伸。
[0010]优选的,所述入耳式耳机包括从所述后壳体上延伸出的连接线;所述导音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0011]优选的,所述导音管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线的两侧,且所述导音管均位于所述后壳体的尾端。
[0012]优选的,所述导音管为圆形的中空管道;或者所述导音管为多边形的中空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发声单体的内腔,发声单体将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由于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后壳体,以使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从而可以加大后声腔的体积,改善入耳式耳机的音质,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耳式耳机的耳机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耳式耳机的耳机主体的仰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耳式耳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正如【背景技术】所述,虽然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性较好,但是低音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对入耳式耳机的使用需求。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耳机内外气体的流动会直接影响耳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即气体的流动对耳机音质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入耳式耳机内为封闭的声腔,气体不能流动,因此,会导致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较差。
[002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所述发声单体的内腔,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
[0022]所述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所述后壳体,以使所述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
[002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发声单体的内腔,发声单体将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由于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后壳体,以使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从而可以加大后声腔的体积,改善入耳式耳机的音质,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
[0024]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6]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2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参考图1,包括耳机主体1,该耳机主体I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10和后壳体11,前壳体10和后壳体11内设置有内腔,空腔内收容固定有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将前壳体10和后壳体形成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前壳体10上还设置有耳套12,该耳套12为胶质的塞头,能够插入人耳内部来获得良好的密封性。
[0028]参考图2?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中,后壳体11具有沿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110,该导音管110贯穿后壳体11,能够使后声腔内的气体与耳机主体I外部的气体流通,这样不仅能够加大后声腔的体积,还能够改善入耳式耳机的音质,提高低音效果。
[0029]本实施例中,位于后壳体11上的导音管1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2个或4个。当导音管110为多个时,多个导音管110可以向同一方向延伸,也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0030]例如,导音管11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连接线111的延伸方向相同,参考图3和图4,连接线111为从后壳体11上延伸出的连接线,俗称耳机线,用于将语音信号从手机等播放装置传输至入耳式耳机。
[0031]或者,不同导音管110的延伸方向不同,如一个导音管110可以向后壳体11的下方延伸,另一个导音管I1可以向后壳体11的上方延伸,其他导音管110可以向后壳体11的后方延伸,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0032]此外,导音管110还可以均匀分布在连接线111的两侧,且导音管110均位于后壳体11的尾端。参考图2,一个导音管110位于连接线111的一侧,另一个导音管110位于连接线111的另一侧,且导音管110和连接线111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本实施例中,导音管110可以为圆形的中空管,也可以为多边形的中空管,如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0033]并且,本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导音管110的长度和内径,实际上,导音管110的长度越大,内径越大,后声腔的体积越大,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越好,但是,长度和内径过大时,又会影响耳机的外观和使用,基于此,导音管110的长度和内径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0034]同样,本实施例中的多个导音管110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不同导音管110的长度均不同,当然,本实用新型也不对此进行限定。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入耳式耳机还包括发音单元以及扬声器等,以实现入耳式耳机的主要发声功能。
[0035]本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发声单体的内腔,发声单体将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由于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后壳体,以使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从而可以加大后声腔的体积,改善入耳式耳机的音质,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
[0036]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所述发声单体的内腔,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 所述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所述后壳体,以使所述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具有2个或4个导音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向同一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式耳机包括从所述后壳体上延伸出的连接线;所述导音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线的两侧,且所述导音管均位于所述后壳体的尾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为圆形的中空管道;或者所述导音管为多边形的中空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固定连接的前壳体、后壳体以及发声单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形成收容固定所述发声单体的内腔,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内腔分隔形成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后壳体具有向特定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导音管,所述导音管贯穿所述后壳体,以使所述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由于导音管能够使所述后声腔内的气体与外部气体流通,从而可以加大后声腔的体积,改善入耳式耳机的音质,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低音效果。
【IPC分类】H04R1/10
【公开号】CN204741544
【申请号】CN201520507647
【发明人】朱丽洋, 张世文
【申请人】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