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971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1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1树脂层形成于(a)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
【专利说明】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特定的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及用以形成该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背景技术】
[0002]发光组件具有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依此顺序积层透明阳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及阴电极层而成的基本构成。例如有机电致发光组件是:将来自其阳电极层的电洞、来自其阴电极层的电子注入至包含有机材料的发光材料层的内部,在发光材料层的内部使电洞与电子再结合,从而生成激子(exciton),通过该激子失活时的光的释放(荧光、磷光)而发光的发光组件,由该发光材料层产生的光自透明基板侧出射至发光组件的外部。
[0003]专利文献I中揭示具有使用聚醚砜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高折射率树脂的高折射率层的发光组件。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964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根据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发光组件,可自透明基板侧某种程度有效率地出射由发光材料层所产生的光。然而,存在因发光材料层发出的光,而导致聚醚砜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闻折射率树脂劣化的问题。
[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0010]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本
【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根据包括如下树脂层的发光组件,而可达成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树脂层包含具有特定的玻璃转移温度的聚合物,且包含具有特定的粒径的粒子。
[0012]gp,本发明提供以下的[I]~[7]。
[0013][I] 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I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I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I树脂层形成于
[0014](a)所述第I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0015](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0016]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 μ π!~5 μ m的粒子(A)。
[0017][2]如[I]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I树脂层还包含平均粒径为Inm以上且小于1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B)。[0018][3]如[I]或[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更包括第2树脂层,且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0019](c)所述第I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0020](d)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0021]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0022][4]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0023](c)所述第I电极与所述第I树脂层之间、及
[0024](d)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I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0025][5]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
[0026][6] 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I树脂层。
[0027][7] 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2树脂层。
[0028]发明的效果
[0029]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光的出射效率优异。此外,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耐久性亦优异,因此即便在严酷的使用条件下,亦可长期不降低性能而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I的剖面图。
[0031]图2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2的剖面图。
[0032]图3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3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发光组件》
[0034]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各种实施形态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如下的发光组件,则并无特别限制,即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I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第I树脂层,且上述第I电极、上述发光层、上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上述第I树脂层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以上的树脂(以下亦称为“聚合物⑴”)、及平均粒径为0.1 μ m?5 μ m的粒子㈧,且形成于
[0035](a)上述第I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0036](b)上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0037]图1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I即发光组件10。发光组件1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11、第I电极13、发光层15、第2电极17及第I树脂层18而成的结构。SP,第I树脂层18设置于第2电极17的设有发光层15之侧的相反侧的面上。
[0038]第2电极17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通过第2电极17及第I树脂层18,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10的外部。
[0039]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由于包括第I树脂层18,因此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通过第2电极17而进入空气中时,通过光的折射而可提高出射至发光组件外部的效率。
[0040]发光组件10较佳为第2电极17的折射率、第I树脂层18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此外,较佳为第2电极17与第I树脂层18的折射率之差、第I树脂层18与空气的折射率之差小。若第2电极、第I树脂层及空气的折射率存在此种关系,则在由发光层15产生的光出射至发光组件10的外部的步骤中,在第2电极17与第I树脂层18的界面及第I树脂层18与空气的界面难以发生全反射,因此认为光的出射效率变高。
[0041]图1中,第I树脂层18以与第2电极17的一个面接触而形成者来图示,但在第I树脂层18与第2电极17之间,亦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各种层。
[0042]另外,在基板11的形成有第I电极13之侧的相反侧、基板11与第I电极13之间、第I电极13与发光层15之间、发光层15与第2电极17之间、第I树脂层18的形成有第2电极17之侧的相反侧,亦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种层。
[0043]作为此种各种层,就获得光的出射效率更高的发光组件等的方面而言,为了使折射率随着自发光组件15经第I树脂层18向发光组件10的外部行进而变小,而在第2电极17与第I树脂层18之间、及/或第I树脂层18的形成有第2电极17之侧的相反侧,可设置第2树脂层或第3树脂层等层。
[0044]另外,图1中虽未图示,但亦可进一步设置用以密封发光组件10的公知的密封层,而可实现各种变形例。
[0045]图2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2即发光组件20。
[0046]发光组件2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21、第I树脂层28、第I电极23、发光层25及第2电极27而成的结构。S卩,第I树脂层28设置于第I电极23的设有发光层25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
[0047]第I电极23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25产生的光,通过第I电极23、第I树脂层28及基板21,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20的外部。
[0048]发光组件20的变形例与上述相同。
[0049]发光组件20较佳为第I电极23的折射率、第I树脂层28的折射率、基板21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
[0050]另外,若考虑到发光组件20的光的出射效率,则上述基板21较佳为折射率小于第I树脂层28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0051]发光组件20由于具有第I树脂层28,因此可将由发光层25产生的光通过光的折射而有效地出射至外部,而成为光的出射效率高的发光组件。
[0052]图3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3即发光组件30。
[0053]发光组件30具有依此顺序积层基板31、第I或第2树脂层38、第I电极33、发光层35、第2电极37及第I或第2树脂层39而成的结构。即,树脂层38设置于第I电极33的设有发光层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树脂层39设置于第2电极37的设有发光层之面的相反侧的面上。但上述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的至少一种为第I树脂层。另外,上述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亦可两者均为第I树脂层。
[0054]第I电极33及第2电极37较佳为穿透型电极,此时由发光层35产生的光,通过第I电极33及第2电极37后,分别通过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而可出射至发光组件30的外部。
[0055]发光组件30的变形例与上述相同。
[0056]发光组件30较佳为--第2电极37的折射率、树脂层39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且第I电极33的折射率、树脂层38的折射率、基板31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约1.0)依此顺序变小的发光组件。
[0057]另外,若考虑到发光组件30的光的出射效率,则上述基板31较佳为折射率小于树脂层38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0058]发光组件20由于具有树脂层38及树脂层39,因此可将由发光层35产生的光通过光的折射而有效地出射至外部,而成为光的出射效率高的发光组件。
[0059]< 基板 >
[0060]上述基板可使用通常的发光组件中所使用的基板,较佳为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透明性、表面平滑性、操作容易性及防水性优异的玻璃基板或透明塑料基板。
[0061]〈第I电极〉
[0062]上述第I电极可使用第I电极形成用物质,通过蒸镀法或溅镀法等而在基板的上表面等进行制造。在形成穿透型电极时,第I电极形成用物质可使用透明且导电性优异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 IZ0)、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等。
[0063]另外,在形成反射型电极时,第I电极形成用物质可使用镁(Mg)、铝(Al)、铝-锂(Al-Li)、钙(Ca)、镁-铟(Mg-1n)、镁-银(Mg-Ag)等。第I电极的厚度只要根据所期望的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0064]<发光层>
[0065]上述发光层较佳为利用通过施加电场而表现发光现象的物质进行成膜的发光层。此种物质可使用先前以来一直使用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物质:活化硫化锌ZnS:X(其中 X为Mn、Tb、Cu、Sm等活化元素)、CaS:Eu、SrS:Ce,SrGa2S4 =CeXaGa2S4:Ce、CaS =Pb^BaAl2S4:Eu等无机电致发光(EL)物质;8_羟基喹啉的铝错合物、芳香族胺类、蒽单晶等低分子色素系有机EL物质;聚(对苯乙炔)、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
4-苯乙炔]、聚(3-烷基噻吩)、聚乙烯咔唑等共轭高分子系有机EL物质等。
[0066]这些中,由于第I树脂层包含聚合物(I),因此发光层较佳为使用有机EL物质而形成的层。如此,在发光层为使用有机EL物质而形成的层时,可获得有机EL组件。发光层的厚度通常为1nm~100nm,较佳为30nm~500nm,尤佳为50nm~200nm。发光层可通过蒸镀或溅镀等真空成膜制程、或将氯仿等作为溶剂的涂布制程而形成。
[0067]〈第2电极>
[0068]上述第2电极可使用第2电极形成用物质,通过蒸镀法或溅镀法等而制造。第2电极形成用物质可列举:锂(Li)、镁(Mg)、铝(Al)、铝-锂(Al-Li)、钙(Ca)、镁-铟(Mg-1n)、镁-银(Mg-Ag)等。
[0069]由这些物质形成薄膜而可获得穿透型电极。另外,亦可为包含ITO、IZO而成的穿透型电极。第2电极的厚度只要根据所期望的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即可。
[0070]上述第2电极较佳为电子注入电极即阴极。
[0071]〈第1树脂层〉[0072]上述第I树脂层较佳为由至少包含聚合物(I)、平均粒径为0.1 μ m~5 μ m的粒子
(A)、及有机溶剂(以下亦称为“特定溶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形成的层。
[0073]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由于含有上述第I树脂层,因此成为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0074]此种第I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此时,包含相同组成的第I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可包含2层以上,不同组成的第I树脂层在本发明的发光组件中亦可包含2层以上。
[0075][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以上的树脂(聚合物⑴)]
[0076]上述聚合物(I)可较佳地使用:芳香族聚醚系聚合物(以下亦称为“聚合物
(II)”)及聚酰亚胺系聚合物等热塑性树脂、以及硅酮系、环氧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环氧系丙烯酸酯等热硬化性树脂。特别是通过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后述聚合物
(III),而可获得成膜性优异的树脂组成物,并可获得光的出射效率及耐热性等平衡性充分优异的发光组件。
[0077]聚合物(I)可单独使用I种,亦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0078][聚合物⑴]
[0079]上述聚合物(I)是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350°C的聚合物,较佳为240°C~330°C,更佳为250°C~300°C。
[0080]上述聚合物(I)的玻璃转移温度例如使用理学(Rigaku)公司制造的8230型(商品名)DSC测定装置(升温速度20°C /分钟)进行测定。
[0081]包含此种聚合物(I)的树脂层,其耐热性、力学强度及电气特性等平衡性充分优异。
[0082]上述聚合物(II)是通过在主链上形成醚键的反应而得的聚合物,较佳为具有选自由下述式⑴所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亦称为“结构单元⑴”)及下述式⑵所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亦称为“结构单元(2)”)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结构单元(i)的聚合物(以下亦称为“聚合物(III)”)。通过聚合物具有结构单元(i),而成为玻璃转移温度为上述范围的芳香族聚醚系聚合物。包含此种聚合物(III)的树脂层,其耐热性、电气特性及透明性优异,且具有高的折射率。此外,若树脂层包含聚合物(III),则可获得光的出射效率及耐久性优异的发光组件。
[0083]另外,上述聚合物(II)、特别是聚合物(III)与聚醚砜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等相比,可见光范围的光的吸收少,因此难以因可见光而引起树脂劣化。因此包括包含上述聚合物(II)、特别是聚合物(III)的树脂层的发光组件,特别是耐久性优异,因此较佳。
[0084][化I]
[0085]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I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I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I树脂层形成于 (a)所述第I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0C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 μ m?5 μ m的粒子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I树脂层还包含平均粒径为Inm以上且小于1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更包括第2树脂层,且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I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d)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C /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C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I电极与所述第I树脂层之间、及 (d)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I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
6.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所述第I树脂层。
7.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所述第2树脂层。
【文档编号】H05B33/14GK104041181SQ201380005156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2日
【发明者】杉山直树, 大月敏敬 申请人:Jsr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