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11446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和内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与第一外壳对接固定的第二外壳,内壳包括第一内壳、及与第一内壳对接的第二内壳,隔音件包括第一隔音件、及与第一隔音件对接的第二隔音件,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之间填充有第一隔音件,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隔音件。该装置能达到隔音降噪效果好、便于拆卸和接触器日常维护的目的。
【专利说明】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电梯静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无机房电梯,电梯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电气控制柜中的接触器,接触器工作噪声一般为60-70分贝,根据行业标准和日常使用情况,噪声需控制在45分贝以下才能达到环保和静音的要求。
[0003]为了减少接触器产生的噪音,一般是用隔音装置将接触器与外界隔开,目前,接触器一般固定在隔音装置的盒体内壁上,但由于盒体的刚性比较强,接触器的振动很容易传递出去,所以隔音效果不好;一般的隔音装置上都设置穿线孔,用于接触器电缆的穿出,噪音会通过穿线孔传播出去,因此隔音效果差;而且现有的隔音装置一般都为整体结构盒体,因此不利于隔音装置的拆卸和接触器的日常维护。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能达到隔音降噪效果好、便于拆卸和接触器日常维护的目的。
[000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和内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与第一外壳对接固定的第二外壳,内壳包括第一内壳、及与第一内壳对接的第二内壳,隔音件包括第一隔音件、及与第一隔音件对接的第二隔音件,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之间填充有第一隔音件,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隔音件。
[0007]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通过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进行对接固定,方便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的拆装和接触器的日常维护;接触器安装于内壳的空腔内,内壳和外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内壳和外壳之间无刚性连接,接触器产生的噪音不会传递出外壳,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
[0008]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09]进一步的是,第一隔音件为压制成与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配合的整体结构,第二隔音件为压制成与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配合的整体结构。第一内壳与第一外壳、第二内壳与第二外壳分别通过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填充固定,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均为整体结构,使填充得更均匀、固定得更稳固。
[0010]进一步的是,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均设有开口,第一外壳开口端和第一内壳开口端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未固定连接时,第一隔音件伸出第一开口。由于第一隔音件伸出第一开口,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对接固定时,第一隔音件将被压缩,使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对接后密封紧密,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
[0011]进一步的是,第二外壳和第二内壳均设有开口,第二外壳开口端和第二内壳开口端之间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相配合,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未固定连接时,第二隔音件伸出第二开口。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对接固定时,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均被压缩,使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对接后密封得更紧密,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由于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密封得很紧密,且为弹性材料,接触器的电缆之间从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穿出,电缆、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不存在间隙,不会影响隔音降噪的效果,因此无须在盒体上开设穿线孔,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
[0012]进一步的是,第一外壳外周设有相对的一对第一固定部,第二外壳外周设有与第一固定部配合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设有相对的通孔。通过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对的通孔,使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对接固定。
[0013]进一步的是,内壳内壁底部设有安装孔,接触器通过安装孔固定在第二内壳的底部。
[0014]进一步的是,外壳外壁底部设有固定孔,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通过固定孔固定在工作台上。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通过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进行对接固定,方便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的拆装和接触器的日常维护;接触器安装于内壳的空腔内,内壳和外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内壳和外壳之间无刚性连接,接触器产生的噪音不会传递出外壳,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对接固定时,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均被压缩,使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对接后密封得更紧密,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由于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密封得很紧密,且为弹性材料,接触器的电缆之间从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穿出,电缆、第一隔音件和第二隔音件之间不存在间隙,不会影响隔音降噪的效果,因此无须在盒体上开设穿线孔,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的爆炸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0.第一外壳,110.第一隔音间,120.第一内壳,130.第一固定耳,200.第二外壳,210.第二隔音件,220.第二内壳,230.第二固定耳,240.通气孔,250.安装孔,260.固定孔,300.凹槽,400.接触器,401.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如图1、图2所不,一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包括外壳和内壳,夕卜壳和内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夕卜壳包括第一外壳100、及与第一外壳100对接固定的第二外壳200,内壳包括第一内壳120、及与第一内壳120对接的第二内壳220,隔音件包括第一隔音件110、及与第一隔音件110对接的第二隔音件210,第一外壳100和第一内壳120之间填充有第一隔音件110,第二外壳200和第二内壳220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隔音件210,第二内壳220内壁的底部设有安装孔250。
[0024]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通过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进行对接固定,方便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的拆装和接触器400的日常维护;接触器400通过安装孔250固定在第二内壳220的底部,隔音件过盈配合地填充于内壳和外壳,内壳和外壳之间无刚性连接,接触器400产生的噪音不会传递出外壳,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
[0025]如图2所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00在开口位置外周相对的两侧设有一对第一固定耳130,第二外壳200在开口位置设有与第一固定耳130配合的第二固定耳230,第一固定耳130和第二固定耳230设有相对的通孔,在第一固定耳130和第二固定230两侧相对的通孔内套设螺丝,再使用螺母进行连接固定。第一固定耳13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壳100外周相对两侧的其他位置,在第二外壳外周的其他位置设置与第一固定耳配合的第二固定耳;第一固定耳130和第二固定耳14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设置为:第一固定耳130和第二固定耳230 —侧为活动连接,另一侧为螺栓固定连接。
[0026]如图2所示,固定孔260设于第二外壳200外壁的底部,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通过固定孔260固定在工作台(附图未标识)上。
[0027]如图3所不,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未固定前,第一隔音件110伸出第一外壳100和第一内壳120,第二隔音件210伸出第二外壳200和第二内壳220,如图2所示,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对接固定后,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210均被压缩,使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210对接后密封得更紧密,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由于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210之间密封得很紧密,且为弹性材料,如图2所示,接触器400的电缆401从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120之间穿出,电缆401、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120之间不存在间隙,不会影响隔音降噪的效果,因此无须在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开设穿线孔,进一步提高隔音降噪的效果。
[00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210为压制成型的整体结构,第一隔音件110和第二隔音件120也可以通过隔音材料拼接而成。
[00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接触器400电缆401伸出第一外壳100、第二外壳200、第一内壳120和第二内壳220的侧边均设有凹槽300,防止第一外壳100和第二外壳200固定连接后,第一外壳100、第二外壳200、第一内壳120和第二内壳220的开口端压紧电缆401,而造成电缆401的损伤。
[0030]如图1、图2所示,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隔音降噪效果的情况下,开设贯通第二外壳200、第二隔音件210、第二内壳220的通气孔240。
[00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填充有隔音件,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与所述第一外壳对接固定的第二外壳,所述内壳包括第一内壳、及与所述第一内壳对接的第二内壳,所述隔音件包括第一隔音件、及与所述第一隔音件对接的第二隔音件,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内壳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一隔音件,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内壳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隔音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音件为压制成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内壳配合的整体结构,所述第二隔音件为压制成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内壳配合的整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内壳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外壳开口端和所述第一内壳开口端之间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未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隔音件伸出所述第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外壳开口端和所述第二内壳开口端之间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配合,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未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隔音件伸出所述第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外周设有相对的一对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外壳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配合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有相对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内壁底部设有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接触器隔音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外壁底部设有固定孔。
【文档编号】B66B1/34GK204143866SQ201420425691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张建坤, 陈秋雨, 孟令东 申请人: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