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3326阅读:7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灭火装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灭火装备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以远距离灭火的灭火弹发射器,其是利用迫击炮或者火箭筒的形式,将灭火弹发射到火场中来实现远距离灭火。

现有的灭火弹发射器主要分为多管和单管两种形式,多管的灭火弹发射器因其重量重,必须借助车载来实现位置的转移,在野外森林或是道路不畅的地方使用时多有不便,而单管灭火弹发射器是利用人工肩扛或是支架固定来发射,一次只能发射一发灭火弹,灭火效率不高;且现有的灭火弹发射器多采用机械方式调整发射器的发射角度,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它重量轻,可以一次发射四发灭火弹,适于在野外森林或是道路不畅的地方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包括用于发射灭火弹的发射装置、用于调整发射装置的发射角度的调整装置、瞄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发射装置发射灭火弹,所述发射装置包括四根炮管,炮管的尾部设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发射套,还包括前定位板、后定位板,所述前定位板和后定位板上均设有四个绕其中部环形排列的凹圆弧部,所述凹圆弧部的半径与炮管的外径相等,所述四根炮管卡设在前定位 板与后定位板对应的凹圆弧部上,所述前定位板和后定位板上固定有抱紧四根炮管的抱箍。

优选地,所述炮管由铝合金制成,所述前定位板和后定位板上均设有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炮管上设有供抱箍嵌入的环形槽,形成对炮管的轴向限位。

优选地,所述前定位板的四个凹圆弧部包括位于前定位板上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凹圆弧部、位于前定位板下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凹圆弧部,所述后定位板的四个凹圆弧部包括位于后定位板上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三凹圆弧部、位于后定位板下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四凹圆弧部,所述第一凹圆弧部和第三凹圆弧部的圆心角均为90度,所述第二凹圆弧部和第四凹圆弧部的圆心角均为180度。

优选地,所述调整装置包括水平台,所述水平台上立设有中心轴,中心轴上由下至上依次穿设有第一齿轮、水平转台,所述第一齿轮与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水平转台可绕中心轴水平转动,所述水平转台的后部与后定位板铰接,所述水平转台的前部铰接有电动升降杆,电动升降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前定位板,所述水平转台上还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内设有电机,电机的动力端向下延伸出水平转台,所述电机向下延伸出水平转台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形成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电机、电动升降杆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平转台上设有用于测量其倾斜角的水平仪。

优选地,所述水平转台与第一齿轮之间设有垫片,所述垫片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优选地,所述水平台的下端均匀铰接有五根脚杆,脚杆的下端设有竖直的通孔,还包括脚钉,所述脚钉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圆锥部、圆盘部以及圆柱部,所述圆盘部的直径大于圆锥部的大径,所述圆柱部穿设在脚杆下端的通孔内并通过锁紧螺母与脚杆锁紧,还包括设于水平台下方的圆状连接台,连接台上均匀设有五个径向延伸的凸起,所述脚杆上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连接台上对应的凸起铰接。

优选地,所述瞄准装置可拆卸安装在前定位板上,所述瞄准装置包括长焦摄像头、短焦摄像头,所述长焦摄像头、短焦摄像头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远程控制的遥控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灭火弹集束发射器中发射装置包括四根炮管,炮管的尾部设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发射套,还包括前定位板、后定位板,所述前定位板和后定位板上均设有四个绕其中部环形排列的凹圆弧部,所述凹圆弧部的半径与炮管的外径相等,所述四根炮管卡设在前定位板与后定位板对应的凹圆弧部上,所述前定位板和后定位板上固定有抱紧四根炮管的抱箍;采用这种抱箍紧固的捆绑式结构,可以减轻本实用新型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整体重量,且牢固稳定,使得它能一次发射四发灭火弹,适于在野外森林或是道路不畅的地方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前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后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炮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局部P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机与第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平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脚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调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附图中,1为发射装置,11为炮管,111为发射套,112为环形槽,12为前定位板,121为前定位板的减重孔,122为第一凹圆弧部,123为第二凹圆弧部,13为后定位板,131为后定位板的减重孔,132为第三凹圆弧部,133为第四凹圆弧部,14为抱箍,2为调整装置,21为水平台,22为中心轴,23为第一齿轮,24为水平转台,241为限位凹槽,242为水平仪,25为电动升降杆,26为电机,27为第二齿轮,28为脚杆,29为脚钉,291为圆锥部,292圆盘部,293圆柱部,210为锁紧螺母,211为连接台,2111为凸起,212为连接杆,3为瞄准装置,31为长焦摄像头,32为短焦摄像头,4为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12,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一种实施例,包括用于发射灭火弹的发射装置1、用于调整发射装置1的发射角度的调整装置2、瞄准装置3以 及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控制发射装置1发射灭火弹,发射装置1包括四根炮管11,炮管11的尾部设有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的发射套111,还包括前定位板12、后定位板13,前定位板12和后定位板13上均设有四个绕其中部环形排列的凹圆弧部,凹圆弧部的半径与炮管11的外径相等,四根炮管11卡设在前定位板12与后定位板13对应的凹圆弧部上,前定位板12和后定位板13上固定有抱紧四根炮管11的抱箍14。

炮管11由铝合金制成,前定位板12和后定位板13上均设有减重孔121,131。进一步减轻了灭火弹集束发射器的重量。

炮管11上设有供抱箍14嵌入的环形槽112,形成对炮管11的轴向限位。抱箍14嵌入环形槽112内,对炮管11轴向限位,有效地防止了炮管11从前定位板12和后定位板13上滑脱。

前定位板12的四个凹圆弧部包括位于前定位板12上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凹圆弧部122、位于前定位板12下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凹圆弧部123,后定位板13的四个凹圆弧部包括位于后定位板13上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三凹圆弧部132、位于后定位板13下部的两个左右对称的第四凹圆弧部133,第一凹圆弧部122和第三凹圆弧部132的圆心角均为90度,第二凹圆弧部123和第四凹圆弧部133的圆心角均为180度。

调整装置2包括水平台21,水平台21上立设有中心轴22,中心轴22上由下至上依次穿设有第一齿轮23、水平转台24,第一齿轮23与中心轴22固定连接,水平转台24可绕中心轴22水平转动,水平转台24的后部与后定位板13铰接,水平转台24的前部铰接有电动升降杆25,电动升降杆25的另一端铰接于前定位板12,水平转台24上还设有限位凹槽241,限位凹槽241内 设有电机26,电机26的动力端向下延伸出水平转台24,电机26向下延伸出水平转台2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7,第二齿轮27与第一齿轮23啮合,形成齿轮传动机构,电机26、电动升降杆25分别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控制装置4控制电动升降杆25升降来调节发射器的竖直角度,控制电机26驱动齿轮传动机构带动水平转台24水平转动,进而调节发射器的水平角度,实现了发射器的发射角度的电动调节。

水平转台24上设有用于测量其倾斜角的水平仪242。设置水平仪242可以保证水平转台24处于水平位置,使得发射器不会倾斜,提高了命中率。

水平转台24与第一齿轮23之间设有垫片,垫片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垫片可以减小水平转台24与第一齿轮23之间的摩擦力,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水平台21的下端均匀铰接有五根脚杆28,脚杆28的下端设有竖直的通孔,还包括脚钉29,脚钉29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圆锥部291、圆盘部292以及圆柱部293,圆盘部292的直径大于圆锥部291的大径,圆柱部293穿设在脚杆28下端的通孔内并通过锁紧螺母210与脚杆28锁紧。可通过脚钉29的圆柱部293在脚杆28的竖直通孔内上下移动来调整水平台21至水平位置,脚钉29的圆锥部291可插入软质地面并通过直径较大的脚钉29的圆盘部292来对脚钉29插入软质地面时限位。

还包括设于水平台21下方的圆状连接台211,连接台211上均匀设有五个径向延伸的凸起2111,脚杆28上铰接有连接杆212,连接杆212的另一端与连接台211上对应的凸起2111铰接。连接台211的设置可以对脚杆28伸展时进行限位,提高了调整装置2的稳定性。

瞄准装置3可拆卸安装在前定位板12上,瞄准装置3包括长焦摄像头31、短焦摄像头32,长焦摄像头31、短焦摄像头32分别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长焦摄像头31和短焦摄像头32的设置便于分别瞄准远距离和近距离目标,提高了发射器的实用性。

控制装置4包括用于远程控制的遥控器。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远距离控制控制装置4,保护操作人员远离危险,提高了安全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