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2271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发射的灭火(虫)弹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



背景技术:

手投式灭火弹目前主要采用拉发式或引燃式的方法来激发弹体内的雷管,通过雷管的爆炸将弹体内的灭火材料或者灭虫材料扩散而达到灭火或者灭虫作用。而通过气动发射器发射现有手投式灭火弹除外形不能与发射器相配套之外,还存在激发雷管的方式单一、激发失败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无法适应各种灭火或灭虫的需要,更也不能实现远距离灭火或远距离灭虫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采用多方式激发雷管的结构,有效减小雷管引爆失败的情况发生,也为使用增添多种应用方式及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包括弹体和电激发弹体装置;所述弹体包括弹身、后盖、前盖、整流罩和内纸管;所述弹身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前盖和后盖连接,所述整流罩连接于所述前盖,所述内纸管的前端穿过所述前盖并与之连接;所述电激发弹体装置包括电池、开关、加速传感器开关、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延时启动单元、导通单元和雷管;所述电池与开关电连接,所述开关与加速传感器开关电连接,所述加速传感器开关分别和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延时启动单元电连接,所述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延时启动单元分别和导通单元电连接,所述导通单元电激发雷管。

进一步地,所述弹身呈圆杯结构。

进一步地,内纸管的前端穿过所述内纸管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罩采用纸塑压铸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整流罩并露于所述整流罩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电激发弹体装置设置在内纸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多方式激发雷管的结构,可以有效减小雷管引爆失败的情况发生,也为使用增添多种应用方式及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激发弹体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包括弹体和电激发弹体装置6;所述弹体包括弹身1、后盖2、前盖3、整流罩4和内纸管5;所述弹身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前盖3和后盖2连接,所述整流罩4连接于所述前盖3,所述内纸管5的前端穿过所述前盖3并与之连接;所述电激发弹体装置6包括电池7、开关8、加速传感器开关9、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0、热敏传感器11、延时启动单元12、导通单元13和雷管14;所述电池7与开关8电连接,所述开关8与加速传感器开9电连接,所述加速传感器开关9分别和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0、热敏传感器11、延时启动单元12电连接,所述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0、热敏传感器11、延时启动单元12分别和导通单元13电连接,所述导通单元13电激发雷管14。

进一步地,所述弹身1呈圆杯结构。加上整流罩,弹体整体呈子弹状(圆锥形),可以采用气动式发射装置进行发射,相对于手投式,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灭虫和灭火。

进一步地,内纸管5的前端穿过所述前盖3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罩4采用纸塑压铸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8、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0、热敏传感器11设于所述整流罩4并露于所述整流罩4外部。具体地,可以在整流罩的前端设置外露孔,将开关8、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0、热敏传感器11卡入所述外露孔。

进一步地,所述电激发弹体装置6设置在内纸管5内的前端。

所述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的工作原理在于:在按下开关之后,将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装填在气动发射器发射管内发射出去,加速传感器开关探测到纸塑圆锥形电激发弹体装置产生加速度后自动闭合,从而令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延时启动单元均接通电池的电源,并进入工作状态。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检测距离设定为3米,当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检测到距离目标物体到达3米时触发导通单元电路而激发雷管,使弹体在空中爆炸,使弹体内灭火或杀虫材料在空中散开,起到灭火或杀虫作用。

如果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失效弹体落地,当热敏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说明热敏传感器在火源区域(当用于灭火时),热敏传感器触发导通单元电路而激发雷管,弹体爆炸,灭火材料随雷管300公斤爆炸力将灭火材料散开。

当由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失效时或弹体不处于火场中等各种原因导致弹体未爆炸时,延时启动单元在设定180秒时,触发导通单元电路而激发雷管,弹体爆炸,确保弹体不完整停留在山地中,从而杜绝因雷管而伤人隐患,确保环境安全和人的安全。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和构思,给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