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3479发布日期:2018-11-27 23:1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音吸音制造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汽车的舒适安静提出要求,而汽车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因此与驾驶室与发动机间的前围板成为了降噪的关键,现有不同汽车厂家采用不同材料结构前围材质。种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EVA+PU发泡,EVA填充矿物质起到隔音和成型作用,PU发泡起到吸音作用,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吸音和隔音效果,但是需要高昂的成本,并且PU发泡VOC难以达到行业的VOC和气味要求,另一种由(PET+PP)热熔毡+气流纺PET吸音棉,由热熔毡起到隔音和成型作用,吸音棉起吸音作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前围板隔音效果很差。因此需要一种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其能够通过在前围板外包裹PET吸音棉、EVA重涂层、隔音止振板等材料达到吸音降噪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解决VOC和气味过重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其包括:前围板、第一层PET吸音棉、EVA重涂层、第二层PET吸音棉、隔音止振板、隔热层、安装孔和密封层,所述前围板外包裹有第一层PET吸音棉,所述第一层PET吸音棉外包裹有EVA重涂层,所述EVA重涂层外包裹有第二层PET吸音棉,所述第二层PET吸音棉外包裹有隔音止振板,所述隔音止振板外包裹有隔热层,所述前围板上开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外包裹有密封层,用于防止发动机噪音从安装孔间的空隙传出。

优选地,所述隔音止振板的材质为丁基橡胶,用于吸收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振动与噪音。

优选地,所述第一层PET吸音棉和第二层吸音棉是使用气流纺制造,主要起吸音作用,相比现有PU发泡吸音材料,其VOC和气味均能符合要求。

优选地,所述EVA重涂层是使用EVA填充矿物质挤出片材成型,起隔音作用,同时为前围的骨架本体。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其能够保证不影响发动机运行和驾驶室操作的前提下,通过在前围板外包裹PET吸音棉、EVA重涂层、隔音止振板和隔热层来减少汽车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前围板上的安装孔间的缝隙也通过密封层进行密封隔音,因此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同时使用PET吸音棉和EVA重涂层组成的隔音结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PU发泡的气味和VOC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前围板1、第一层PET吸音棉2、EVA重涂层3、第二层PET吸音棉4、隔音止振板5、隔热层6、安装孔7、密封层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其包括:前围板1外包裹有第一层PET吸音棉2,第一层PET吸音棉2外包裹有EVA重涂层3,EVA重涂层3外包裹有第二层PET吸音棉4,第二层PET吸音棉4外包裹有隔音止振板5,隔音止振板5外包裹有隔热层6,前围板1上开有安装孔7。

安装孔7外包裹有密封层8,用于防止发动机噪音从安装孔7间的空隙传出。

隔音止振板5的材质为丁基橡胶,用于吸收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振动与噪音。

第一层PET吸音棉2和第二层吸音棉4是使用气流纺制造,主要起吸音作用,相比现有PU发泡吸音材料,其VOC和气味均能符合要求。

EVA重涂层3,是使用EVA填充矿物质挤出片材成型,起隔音作用,同时为前围的骨架本体。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一种隔音吸音前围的结构及制造工艺其能够保证不影响发动机运行和驾驶室操作的前提下,通过在前围板外包裹PET吸音棉、EVA重涂层、隔音止振板和隔热层来减少汽车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前围板上的安装孔间的缝隙也通过密封层进行密封隔音,因此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同时使用PET吸音棉和EVA重涂层组成的隔音结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PU发泡的气味和VOC问题。

该汽车前围工艺流程:

1、PET吸音棉:几种PET和L-PET纤维经开松、混合、气流成网、铺网、烘箱定型、冲裁 。

2、EVA重涂层:EVA填充矿物质、白油、色母等 经熔融塑化、挤出、三辊成型、冷却、裁片。

3、复合热压成型:EVA重涂层、PET吸音棉(2PCS)经烘箱加热(3min、200摄氏度)后,放入模具内通过压机成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