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和活性物质浓度梯度的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48160发布日期:2020-08-14 17:1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包括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和活性物质浓度梯度的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和在活性层内的活性物质浓度梯度的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以及制造具有这种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的方法。

在车辆领域和建造领域中,具有可电控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通常用于防晒或防窥。

例如已知挡风玻璃板,其中集成有呈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形式的遮阳板。在此特别地,在可见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的透射或散射行为是可电控的。所述功能元件通常是多层薄膜,其层压到复合玻璃板中或胶粘到其上。所述多层薄膜通常在两个平面电极之间包括活性层,其中该布置大多通过载体薄膜来稳定化。可以通过平面电极对活性层施加电压来改变活性层的透射性能。在挡风玻璃板的情况下,驾驶员可以控制玻璃板本身对于太阳辐射的透射行为。由此可以省去传统机械遮阳板。由此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并在顶部区域中获得空间。此外,遮阳板的电控制对于驾驶员而言比机械遮阳板的手动翻下更舒适。

具有这种可电控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例如从wo2014/086555a1、de102013001334a1、de102005049081b3、de102005007427a1和de102007027296a1中已知。de102005007427a1公开了具有挡风玻璃板的机动车,该挡风玻璃板具有在至少一个区段中可调节的透明度,其中根据眩光传感器而自动地调节该透明度。此外,功能元件也用于使作为顶玻璃板的车辆玻璃变暗,如例如在ep2010385b1中所述。

典型的可电控功能元件例如包括电致变色层结构或悬浮粒颗粒装置(spd)薄膜。用于实现可电控防晒的另一可能的功能元件是所谓的pdlc功能元件(聚合物分散液晶)。其活性层含有液晶,这些液晶嵌入聚合物基质中。如果不施加电压,则液晶无序取向,这导致穿过活性层的光的强烈散射。如果将电压施加到平面电极上,则液晶朝着共同的方向取向,并且穿过活性层的光的透射增加。pdlc功能元件较少地通过降低总透射率而起作用,而是通过增加散射而起作用,以确保防目眩。

层压的功能元件,特别是pdlc功能元件通常在边缘区域中显示出不希望的老化现象,例如变浅和明暗变化。对此的原因被认为是化合物,特别是增塑剂从复合玻璃板的热塑性复合薄膜扩散到功能元件的活性层中。功能元件的边缘区域的密封件防止扩散并提供补救措施,例如根据us20110171443a1通过施加将活性层的开放边缘封闭的胶带。即使当为该密封件选择了透明胶带时,例如功能元件的经密封的边缘尽管一切仍本身可见。光学质量的这种损害在玻璃板的透视区域中仅得到非常低的客户接受度。这特别是在可电控遮阳板(其下边缘位于复合玻璃板的可见区域中)的情况下是一个问题。

在de102011003256a1中,挡风玻璃板配备有作为遮阳板的活性玻璃,其中当施加电压时该活性玻璃着色。

wo2017/157626a1描述了具有pdlc功能元件作为可电调节的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

ep0903615a2公开了可切换的波长选择性过滤器,其包含折射率在电场中可变的材料,且该材料包含分散的液晶微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没有现有技术缺点的包括功能元件的改进的复合玻璃板,以及制造该复合玻璃板的方法及其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的包括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来实现。从从属权利要求中获知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包括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其中该功能元件嵌入复合玻璃板的热塑性中间层中,并且该功能元件的光学性能可根据施加的电压来调节。所述功能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多层薄膜,其按次序含有以面形式彼此重叠布置的第一载体薄膜、第一平面电极、活性层、第二平面电极和第二载体薄膜。通常将平面电极各自施加到与其相邻的载体薄膜上。该功能元件的活性层包含基质和活性物质,其中根据本发明,基质中的活性物质浓度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上变化。根据本发明,在基质的要观察的局部中的活性物质平均浓度被视为活性物质的浓度。

根据本发明,因此提供包括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其中光学性能的变化程度可以根据位置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上变化。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功能元件通常含有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上恒定的活性物质浓度。如果例如在复合玻璃板中希望具有可电切换的强浑浊度、弱浑浊度以及无浑浊度的区域,则根据现有技术在这些区域中设置不同的功能元件或不设置功能元件。对于观察者而言可明确地以边缘的形式看出具有不同功能元件或没有功能元件的这些区域之间的过渡。相反,本发明的功能元件可以作为单个功能元件以面形式引入全部三个区域中,其中根据所需的浑浊度来选择活性物质的浓度。由此既获得产品的更高光学质量,又获得复合玻璃板的简化组装。

可控功能元件包括在两个平面电极之间的活性层。该活性层具有可控的光学性能,该光学性能可通过施加到平面电极上的电压来控制。所述平面电极和活性层通常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布置。该平面电极可以以本身已知的方式与外部电压源电连接。可以通过合适的连接电缆,例如薄膜导体来实现电接触,该连接电缆任选地通过所谓的汇流排(母线),例如导电材料的条带或导电印刷物而与平面电极连接。

第一载体薄膜和/或第二载体薄膜优选包含至少一种在高压釜法中不完全熔化的聚合物,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第一和第二载体薄膜特别优选由pet薄膜构成。本发明的载体薄膜优选是透明的,但是也可以是着色的。该载体薄膜的厚度优选为0.025mm至0.400mm,特别是0.050mm至0.200mm。所述平面电极优选布置在载体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即载体薄膜的两个面的恰好一个上(即在其正面或其背面上)。该载体薄膜在此在所述多层薄膜的层堆叠体中如此取向,以使得所述平面电极布置为与活性层相邻。在所述区域内,所述薄膜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整个功能元件的区域中的载体薄膜优选跨整个浓度区域被制造为单个连贯薄膜。由此可以实现高光学产品质量。与此相反,在由多个在切割边缘处彼此邻接的多层薄膜产生的功能元件中,所述切割边缘甚至在将该功能元件层压在玻璃板中之后仍可见。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可电调节的光学性能应理解为是指可无级调节的性能,但是同样也是指可以在两个或更多个离散状态之间切换的性能。

所述平面电极优选被设计为透明的导电层。该平面电极优选含有至少一种金属、金属合金或透明导电氧化物(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该平面电极可以含有例如银、金、铜、镍、铬、钨、氧化铟锡(ito)、镓掺杂或铝掺杂的氧化锌和/或氟掺杂或锑掺杂的氧化锡。该平面电极的厚度优选为10nm至2μm,特别优选20nm至1μm,非常特别优选30nm至500n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将平面电极在其面形式的尺寸方面界定在功能元件的其中希望功能元件切换操作的区域上。因此,特别是在其中活性物质浓度等于零的区域中,可以省去第一和/或第二平面电极,优选省去两个平面电极。由此得到生产成本的有利降低。除此之外,在平面电极的材料选择上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如果要将平面电极安装在挡风玻璃板的中心视野内,则对玻璃板的透明度和光学质量的法律最低要求适用于该区域中。如果平面电极仅位于该中心视野之外,则要求相应地较低。因此,也可以使用光学质量稍微劣化的更成本有利的层体系作为平面电极。

除了活性层和平面电极之外,功能元件还可以具有其它本身已知的层,例如阻挡层、阻隔层(blockerschicht)、抗反射层、保护层和/或平滑层(glättungsschicht)。

所述功能元件的活性层优选含有多个浓度区域,它们在活性物质的浓度方面不同。在此,也使用要观察的区域内的活性物质平均浓度。在一个浓度区域内,活性物质在基质中的浓度可以是恒定的,其中该区域内的各个点的局部浓度等于该区域的平均浓度。在另一实施方案中,一个浓度区域内的浓度也可以是可变的,其中局部浓度可以偏离平均浓度并且该平均浓度可以被视为局部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恒定浓度的浓度区域在其制造方面比具有可变分布的浓度区域更容易设计。但是,可变分布可能在光学方面显得特别有吸引力。

所述活性层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和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等于零的第二浓度区域。在该实施方案中,具有浓度c0的区域是其中希望光学性能的可电控变化的区域。如果将功能元件层压在挡风玻璃板中,则该区域可以例如用作可电切换的遮阳板。在第二浓度区域中,光学性能不发生可电控变化。功能元件的该区域例如在挡风玻璃板的透视区域中延伸。这种功能元件因此可以大面积地引入复合玻璃板中,其中仅在基质的其中希望光学性能的可电控变化的区域中引入活性物质。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在这些区域之间绝不可见光学干扰性边缘。此外,可以省去附加的薄膜元件,根据现有技术必须通过该附加的薄膜元件而在没有功能元件的透视区域中补偿厚度差。

可以在第一浓度区域和第二浓度区域之间设置第三浓度区域。第三浓度区域在此在一侧上与第一浓度区域邻接且在另一侧上与第二浓度区域邻接。在第三浓度区域中,活性物质在基质中的浓度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浓度区域的浓度与第二浓度区域的浓度之间。以这种方式,在较高浓度的第一浓度区域和较低浓度的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实现光学方面吸引人的过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也可以省去具有c=0的活性物质浓度的第二浓度区域。在此,在功能元件的整个区域中存在活性物质,其中浓度在功能元件上变化。这种实施方案非常好地适合用于不需要具有高透光率的视区,而是例如在整个玻璃板区域中希望遮阳板的顶玻璃板中。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浓度区域具有在第一浓度区域上基本恒定的起始浓度c0,而在第二浓度区域中活性物质的浓度为零。在位于这些区域之间的第三浓度区域中,既可以存在c<c0的恒定浓度,或者也可以使用浓度分布。浓度分布在此显得在光学方面特别吸引人。在此,第三浓度区域的与第一浓度区域相邻的边缘处的局部浓度等于第一浓度区域中存在的起始浓度c0。在第三浓度区域上,浓度在进一步分布中下降,直至其在与第二浓度区域相邻的侧边缘处达到c=0的值。因此,第三浓度区域在第一和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实现在光学方面吸引人的平滑过渡。

在第一浓度区域中的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在最佳可切换性和光学性能的所需变化方面是优化的。为此,可以根据对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功能元件而言常见的活性物质浓度来选择该起始浓度。在第三浓度区域中,活性物质的浓度优选为起始浓度的20%至起始浓度的70%,特别优选为起始浓度的40%至60%。由此可以在具有起始浓度的第一浓度区域和具有c=0的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实现在光学方面吸引人的过渡。

在第一浓度区域和第三浓度区域之间以及在第三浓度区域和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可以布置任意多的其它浓度区域,其平均浓度在相邻浓度区域的浓度之间。由此可以在这些区域之间实现改进的在光学方面平滑的过渡。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功能元件是pdlc功能元件(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功能元件的活性层包含液晶,该液晶嵌入聚合物基质中。如果没有电压施加到平面电极上,则液晶无序取向,这导致透过活性层的光的强烈散射。如果将电压施加到平面电极上,则液晶朝着共同的方向取向,并且透过活性层的光的透射增加。例如从de102008026339a1中已知这种功能元件。因此,pdlc功能元件的活性物质是液晶,其以液晶微滴的形式分散在基质中,在这种情况下在聚合物基质中。该聚合物基质和分散在其中的液晶微滴共同形成活性层。

在另一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活性层是spd层、电致变色层或电致发光层。

spd功能元件(悬浮颗粒装置)含有包含悬浮颗粒的活性层,其中通过在平面电极上施加电压而可改变光被活性层的吸收。该吸收改变归因于在施加电压时电场中棒状颗粒的取向。例如从ep0876608b1和wo2011033313a1中已知spd功能元件。

在电致变色功能元件的情况下,功能元件的活性层是电化学活性层。可见光的透射率依赖于离子在活性层中的嵌入程度,其中这些离子例如由活性层和平面电极之间的离子存储层提供。所述透射率可能受到施加到平面电极上的导致离子迁移的电压的影响。合适的功能层例如至少含有氧化钨或氧化钒。例如从wo2012007334a1、us20120026573a1、wo2010147494a1和ep1862849a1中已知电致变色功能元件。

在电致发光功能元件的情况下,活性层含有电致发光材料,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发光通过施加电压来激发。电致发光功能元件例如由us2004227462a1和wo2010112789a2已知。电致发光功能元件可以用作简单的光源或可以作为具有任意图像的显示器显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功能元件是pdlc功能元件,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通过液晶微滴的数量而变化。这是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在制造不同浓度区域时仅需要添加附加量的基质物质以建立所需的活性物质浓度。在一个替代的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改变液晶微滴的尺寸来调适活性物质的浓度。

在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中,功能元件嵌入复合玻璃板的中间层中。中间层在此将复合玻璃板的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接合。如已经描述的,可调节的功能元件在此包括具有可调节光学性能的活性层。为此,活性层含有活性物质,其光学性能根据施加在功能元件上的电压而可变。将活性物质引入基质中,其中基质内的活性物质浓度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上变化。

这具有的优点,即可以依赖于位置来选择活性物质的浓度以产生功能元件的光学性能的所需变化程度。在可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元件的情况下,例如将在各个切换状态下应具有增加的透明度的区域中的浓度选择为比在切换为不透明的状态下应尽可能不可透过的区域中低。因此,本发明使得能够通过复合玻璃板中的单个连贯功能元件来实现依赖于位置的可改变的浑浊度。根据现有技术,功能元件仅用于复合玻璃板的其中希望光学性能的相应电控制的区域。在这种功能元件的切换为不透明的状态下,具有功能元件的区域和与其邻接的热塑性中间层之间的过渡看起来是干扰性边缘。即使在功能元件的切换为透明的状态下,也可清晰地察觉该边缘。此外,还需要功能元件的边缘密封件,其也明显可见。本发明在此提供了补救措施,因为可以将功能元件以面形式引入玻璃板的大部分上,并且因此在玻璃板的透视区域中绝不出现光学损害。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在可切换为尽可能不透明的区域和独立于切换状态的透明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设计为在光学方面吸引人。在这样的过渡区域中,例如可以存在功能元件的第三浓度区域,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从可切换为不透明的区域至透明区域减小。

通常,功能元件的平面电极和活性层基本上平行于复合玻璃板的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布置。平面电极以本身已知的方式与外部电压源电连接。该电接触通过合适的连接电缆,例如薄膜导体来实现,所述连接电缆优选地通过汇流排与平面电极连接。

优选地,将具有活性物质的可变浓度的功能元件嵌入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中,以使得活性物质浓度从复合玻璃板的玻璃板边缘至复合玻璃板的对立的玻璃板边缘减小。当在玻璃板的特定区域中应实现防目眩,而玻璃板的另一区域应具有高透明度时,这例如是有利的。对立的玻璃板边缘之间的相应浓度梯度可以连续或不连续地分布。例如,具有减小浓度的多个浓度区域可以彼此跟随,其中在这些浓度区域内各自存在恒定浓度。在另一实施方案中,这些浓度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本身具有朝着一个方向下降的可变浓度分布。

所述复合玻璃板可以例如是车辆的挡风玻璃板或顶玻璃板或其它车辆玻璃,例如在车辆中,优选在轨道车辆或公共汽车中的分隔玻璃板。替代地,该复合玻璃板可以是例如在建筑物的外立面中的建筑玻璃,或是建筑物内部的分隔玻璃板。

术语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任意描述两个不同的玻璃板。特别地,外玻璃板可以被称为第一玻璃板且内玻璃板可以被称为第二玻璃板。

如果复合玻璃板被设置用于在车辆或建筑物的窗户开口中将内室与外部环境分隔开,则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内玻璃板表示朝向内室(车辆内室)的玻璃板(第二玻璃板)。外玻璃板表示朝向外部环境的玻璃板(第一玻璃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含有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其至少局部地布置在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之间。第一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通常具有与第一和第二玻璃板相同的尺寸。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是机动车的挡风玻璃板。这包括在复合玻璃板在车辆车身中的安装位置中与发动机罩相邻的发动机边缘和在安装位置中与车辆顶部邻接的顶边缘。发动机边缘和顶边缘在此形成两个彼此对立的玻璃板边缘。在发动机边缘和顶边缘之间,两个彼此对立的侧边缘延伸,它们在挡风玻璃板的安装位置中与所谓的车身a柱邻接。根据该实施方案,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布置为与顶边缘相邻,而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等于零的第二浓度区域布置为与发动机边缘相邻。这种实施方案特别有利地作为具有功能元件作为可电控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第一浓度区域在此用作可切换的遮阳板,其中选择起始浓度c0,以确保良好的变暗。第二浓度区域对应于挡风玻璃板的透视区域,其中在该区域中不存在活性物质并且因此独立于切换状态而存在最佳的透明度。任选地,在第一和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存在第三浓度区域,其如已描述那样实现这两个浓度区域的在光学方面吸引人的过渡。

挡风玻璃板具有中心视野,对其光学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中心视野必须具有高透光率(通常大于70%)。所述中心视野特别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视野b、视区b或b区的那个视野。视野b及其技术要求规定在欧洲联盟经济委员会(un/ece)第43号法规(ece-r43,“批准安全玻璃材料及其在车辆中安装的统一条件”)中。在那里,视野b定义在附录18中。

本发明的挡风玻璃板含有具有可电调节的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其中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布置在中心视野(视野b)上方。这意味着,功能元件的其中发生光学性能最大变化的区域布置在中心视野和挡风玻璃板的上边缘之间的区域中。第一浓度区域不必覆盖整个玻璃板区域,而是完全定位在该区域内并且不伸入到中心视野中。换句话说,功能元件的第一浓度区域比中心视野具有与挡风玻璃板上边缘的更小距离。因此,中心视野的透射率不受功能元件的第一浓度区域的影响,该第一浓度区域位于与在翻下状态中的传统机械遮阳板相似的位置。在挡风玻璃板的视野中布置功能元件的第二浓度区域,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为零。因此,在挡风玻璃板的中心视野中,透射率不受功能元件的影响或仅受其轻微影响。在功能元件的被切换为不透明的状态下,在具有第二浓度区域的视野区域中绝不发生光学性能的变化。任选地,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和第二浓度区域之间也可以存在第三浓度区域。它可以完全位于中心视野上方,或也可以局部地伸入到其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的功能元件被分隔线划分成区段,该分隔线也称为绝缘线。特别地,将该分隔线引入平面电极中,以使得平面电极的区段彼此电绝缘。所述平面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具有至少一条分隔线,其将平面电极划分成至少两个区段,所述区段的可电控光学性能可以彼此独立地切换。各个区段为此彼此独立地与电压源连接,以使得可以分开控制它们。例如,遮阳板的不同区域可以独立地切换。特别优选地,在具有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的情况下,分隔线和区段在安装位置中水平布置。由此,用户可以调节遮阳板的高度。术语“水平”在此被广义地解释,并且表示在挡风玻璃板的侧边缘之间延伸的扩展方向。分隔线不必一定是直的,而是也可以是略微弯曲的,优选与挡风玻璃板的上边缘的可能弯曲适配,特别是基本上平行于挡风玻璃板的上边缘。垂直分隔线当然也是可以设想的。

所述区段原则上可以完全独立于浓度区域的布置而安置。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在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的区域中存在多个区段,由此例如可以根据太阳位置来可变地调节挡风玻璃板的可电调节的遮阳板。第一浓度区域在此是遮阳板的其中应实现完全防目眩的区域。在没有活性物质的第二浓度区域的情况中,原则上设置单个区段就足够,因为在该区域中不希望光学性能的变化,并且甚至在施加电压时也不发生光学性能的变化。出于这一原因,在第二浓度区域中也不必设置汇流排。第二浓度区域也可以与第一或任选第三浓度区域的局部共同地组合以产生一个区段,其中汇流排任选地也可以在第二浓度区域的区域中延伸。

所述分隔线的宽度例如为5μm至500μm,特别是20μm至200μm。区段的宽度,即相邻分隔线之间的距离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各个情况中的要求而适当选择。

所述分隔线可以在制造功能元件时通过激光烧蚀、机械切割或蚀刻来引入。还可以随后使用激光烧蚀将已层压的多层薄膜进行区段化。

所述功能元件通过热塑性中间层装入复合玻璃板的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之间。该中间层优选包含将功能元件与内玻璃板接合的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和将功能元件与外玻璃板接合的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通常,热塑性中间层由至少第一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形成,它们以面形式彼此重叠地布置并且相互层压,其中功能元件嵌入这两个层之间。此时,复合薄膜的与功能元件重叠的区域形成将功能元件与玻璃板接合的区域。在玻璃板的其中热塑性复合薄膜彼此直接接触的其它区域中,它们可以在层压时熔化,以使得有时不再能识别两个原始层,取而代之存在均匀的中间层。

热塑性复合薄膜可以例如由单个热塑性薄膜形成。热塑性复合薄膜也可以由不同热塑性薄膜的部分形成,它们的侧边缘彼此邻接。除了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或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之外,还可以存在其它热塑性复合薄膜。如果需要的话,它们也可以用于嵌入包括功能层,例如红外反射层或声阻尼层的其它薄膜。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功能元件,更确切地说是功能元件的侧边缘被热塑性框架薄膜环绕地包围。热塑性框架薄膜具有与功能元件大致相同的厚度。根据现有技术,通过这样的框架薄膜补偿由于局部界定的小面积功能元件引入的复合玻璃板厚度的局部差异,从而可以避免层压时的玻璃破裂。根据本发明的可大面积以及在复合玻璃板的透明区域中装入的功能元件导致有利地减小具有热塑性框架薄膜的玻璃板区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完全省去了热塑性框架薄膜,其中功能元件占据了玻璃板区域的大部分,且没有功能元件的较小厚度区域的面积比例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不需要补偿。功能元件优选占据复合玻璃板的面积的至少95%。特别优选地,功能元件完全占据具有正是这样的功能元件的挡风玻璃板透视区域。在此,功能元件的在视区中在光学方面干扰性的环绕边缘通过通常存在于挡风玻璃板的边缘区域中的不透明覆盖印刷物遮盖。

在本发明的另一可能的实施方案中,使用框架薄膜。例如,在特别大厚度的功能元件的情况下,这可能是有益的。该框架薄膜被设计为框架状且具有缺口,功能元件嵌入该缺口中。所述热塑性框架薄膜可以由其中已通过切割引入缺口的热塑性薄膜形成。替代地,该热塑性框架薄膜也可以由围绕功能元件的多个薄膜部分组成。因此,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中间层由总共至少三个以面形式彼此重叠布置的热塑性复合薄膜形成,其中作为中间层的框架薄膜具有缺口,功能元件布置在该缺口中。在制造时,将热塑性框架薄膜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之间,其中所有热塑性薄膜的侧边缘优选叠合地(indeckung)存在。该热塑性框架薄膜优选具有与功能元件大致相同的厚度。由此补偿了由局部界定的功能元件引入的复合玻璃板厚度的局部差异,从而可以避免层压时的玻璃破裂。

即使在使用热塑性框架薄膜时,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仍具有比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包括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明显更高的光学质量。根据现有技术,作为挡风玻璃板的遮阳板的局部引入的功能元件的下边缘通常作为光学上明显可识别的边缘可见,这是因为在挡风玻璃板的视区中不存在功能元件,而是存在热塑性框架薄膜。根据本发明,功能元件延伸到玻璃板的透视区域中,以使得在没有干扰性边缘的情况下实现了光学方面吸引力的外观。框架薄膜最多用于玻璃板的边缘区域中,该边缘区域被不透明覆盖印刷物遮盖。

任选地,功能元件的环绕边缘完全或部分地配备有密封件。它可以例如以胶带的形式围绕功能元件的开放边缘铺设,或者也可以以阻挡薄膜的形式制造,该阻挡薄膜在功能元件的边缘区域中在功能元件的上方和下方铺设到其上并包围所述边缘。该阻挡薄膜在此包含不含增塑剂的材料,例如不含增塑剂的pvb或pet。该密封件防止增塑剂从热塑性复合薄膜扩散到功能元件的活性层中。在活性物质浓度等于零的功能元件边缘局部处,可以省去密封件。这是本发明的优点。

优选地,至少第一和/或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的其中功能元件的第一浓度区域存在的区域是着色或上色的。因此,与未着色或上色的层相比,该区域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透射率降低。因此,热塑性复合薄膜的着色/上色区域降低了挡风玻璃板在遮阳板区域中的透射率。特别地,功能元件的美学印象得到改进,因为着色导致对于观察者而言更舒适的更中性外观。所述着色优选在第一浓度区域和如果存在的话,在第三浓度区域中延伸,其中所述着色也可以伸入没有活性物质的第二浓度区域的子区域中。

所述热塑性中间层的着色或上色区域的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透射率优选为10%至50%,特别优选20%至40%。由此在防目眩和光学外观方面实现特别好的结果。

所述着色或上色区域可以是均匀上色或着色的,即具有独立于位置的透射率。然而,所述着色或上色也可以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可以实现透射率分布。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着色或上色区域中的透射率至少局部地随着与上边缘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由此可以避免着色或上色区域的尖锐边缘,从而使得从用作遮阳板的pdlc功能元件至挡风玻璃板的透明区域的过渡是逐渐分布的,这在美学上看起来更吸引人。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玻璃板对应于外玻璃板,且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的区域,即在功能元件和外玻璃板之间的区域局部地在第一和任选第三浓度区域的区域中是着色的。这在俯视外玻璃板时实现特别美观的印象。在功能元件和内玻璃板(第二玻璃板)之间的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的区域可以任选额外地是上色或着色的。

包括第一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以及可能的其它聚合物薄膜的热塑性中间层在挡风玻璃板的中心视野中不是着色或上色的,而是清澈且透明的。由此确保了透过中心视野的透视不受限,因此可以将该玻璃板用作挡风玻璃板。透明热塑性复合薄膜表示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至少70%,优选至少80%的透光率的层。根据ece-r43,该透明中间层至少存在于视野a中,优选也在视野b中。

如果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是具有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则在透过玻璃板透视时功能元件的上边缘和侧边缘优选被不透明覆盖印刷物遮盖。挡风玻璃板通常具有由不透明搪瓷制成的环绕的外周覆盖印刷物,其特别用于保护用于安装挡风玻璃板的胶粘剂免受紫外辐射并将其在视觉上遮盖。该外周覆盖印刷物优选地也用于遮盖功能元件的上边缘和侧边缘以及所需的电接头。所述遮阳板此时有利地集成到挡风玻璃板的外观中,并且仅下边缘可能被观察者识别。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优选均具有覆盖印刷物,从而防止从两侧透视。

所述功能元件还可以例如在所谓的传感器窗口或摄像机窗口的区域中具有缺口或孔。这些区域被设置用于配备有传感器或摄像机,其功能会受到光束路径中的可调节功能元件,例如雨水传感器的损害。

优选地,该功能元件(或在多个功能元件的上述情况下的全部功能元件)布置在挡风玻璃板的整个宽度上,减去宽度例如为2mm至20mm的双侧边缘区域。所述功能元件优选也具有例如2mm至20mm的与上边缘的距离。该功能元件封装在中间层内,并保护其免于与周围大气接触和腐蚀。

所述功能元件的电控制例如通过集成在车辆仪表板中的开关、旋转或滑动调节件实现。然而,也可以将用于调节的开关区,例如电容式开关区集成到挡风玻璃板中和/或机动车的顶部区域中。替代地或额外地,所述功能元件可以通过无接触的方法,例如通过识别姿势或者依赖于由摄像机和合适的评估电子器件确定的瞳孔或眼睑状态来控制。依赖于眼睑或瞳孔状况的控制在此尤其可在用作挡风玻璃板的遮阳板的功能元件的情况下考虑。替代地或额外地,该功能元件可以由检测玻璃板上的光入射的传感器来控制。

所述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以及任选还另一热塑性复合薄膜优选至少包含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和/或聚氨酯(pu),特别优选pvb。

各个热塑性复合薄膜的厚度优选为0.2mm至2mm,特别优选0.3mm至1mm,特别是0.3mm至0.5mm,例如0.38mm。

所述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优选由玻璃制成,特别优选由钠钙玻璃制成,这对于窗户玻璃板而言是常规的。但是,所述玻璃板也可以由其它玻璃类型,例如石英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或铝硅酸盐玻璃制成,或者由刚性清澈塑料,例如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外玻璃板和/或内玻璃板可以是热或化学预加应力的。特别地,厚度小于或等于1mm的薄内玻璃板优选由化学预加应力的铝硅酸盐玻璃制成。所述玻璃板可以是透明的,或也可以是着色或上色的,只要挡风玻璃板在中心视区中具有足够的透光率,优选根据ece-r43在主透视区域a中至少70%的透光率。

外玻璃板、内玻璃板和/或中间层可具有本身已知的其它合适的涂层,例如抗反射涂层、防粘涂层、抗刮擦涂层、光催化涂层或防晒涂层或低辐射涂层。

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的厚度可以在宽范围内变化,因此可以适应各个情况中的要求。外玻璃板和内玻璃板的厚度优选为0.5mm至5mm,特别优选1mm至3mm。

本发明还涉及制造包括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a)提供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其活性层包含基质和活性物质,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上变化,

b)在内玻璃板或外玻璃板上铺设层堆叠体,其中该层堆叠体按次序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在步骤a)中提供的功能元件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并用内玻璃板或外玻璃板封闭该层堆叠体,

c)将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通过层压接合,其中由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和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形成具有嵌入的功能元件的热塑性中间层。

功能元件的平面电极的电接触优选在层压复合玻璃板之前进行。

优选在丝网印刷法中施加可能存在的印刷物,例如不透明覆盖印刷物或用于功能元件电接触的经印刷的汇流排。

所述层压优选在热、真空和/或压力的作用下进行。可以使用本身已知的用于层压的方法,例如高压釜法、真空袋法、真空环法、压延法、真空层压机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a)之前制造多层薄膜形式的功能元件,这包括下面提到的步骤:

a1)提供具有第一平面电极的第一载体薄膜,其中平面电极以导电层的形式施加在载体薄膜的表面上,

a2)将包含用于形成基质的基质物质和活性物质的溶液施加到第一载体薄膜的第一平面电极的至少一个局部上,其中选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的比率,以使得在第一平面电极的至少一个局部中产生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

a3)将包含用于形成基质的基质物质和活性物质的溶液施加到第一载体薄膜的第一平面电极的至少另一个局部上,其中选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的比率,以使得在第一平面电极的至少一个局部中产生具有活性物质的浓度c<c0的第二浓度区域,

a4)将所述布置用具有第二平面电极的第二载体薄膜覆盖,其中第二平面电极以导电层形式施加在载体薄膜的表面上且朝着活性物质的方向定位,

a5)将所述层堆叠体接合以形成作为功能元件的多层薄膜,其中由基质和活性物质形成活性层。

为了制造作为功能元件的多层薄膜,现有技术中已知多种可用于提供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功能元件的方法,该功能元件在整个功能元件上具有恒定的活性物质浓度。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制造pdlc功能元件。通常,对于制造作为功能元件的多层薄膜,可区分用于所谓封装的方法和相分离法。在封装时,首先将液晶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其中使用液晶不溶于其中的溶剂。如果溶剂蒸发,则通过聚合物基质的凝固而形成活性层。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的液晶微滴的大小依赖于以多大强度搅拌溶液。在该过程中可能发生液晶微滴的部分不希望的凝结,从而使得活性层的形态仅可困难地控制。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相分离法中,首先存在均匀体系,其中在基质凝固时形成液晶微滴。各种相分离法的区别原则上在于基质固化的方法。这包括通过聚合物的热固化、通过溶剂的蒸发、通过冷却时温度诱发的相分离或通过使用紫外光的光聚合的相分离。相分离法比封装更普遍且更易于实现。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相分离法适合于实施本发明。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通过光聚合制造pdlc功能元件。将包含液晶和具有不同液晶浓度的预聚物的溶液施加在功能元件的各个所需浓度区域中。通过用紫外光辐射,使预聚物固化,由此将液晶以微滴的形式包封在所形成的聚合物基质中。

如果在使用上述方法之一制造功能元件时将液晶-(预)聚合物-溶液施加在彼此直接相邻的区域中(通常是这种情况),则在具有不同浓度的溶液的这些区域之间发生活性物质的扩散。这具有效果,即浓度区域之间的过渡在光学方面不在外观上作为尖锐边缘出现,而是以缓和的形式。取决于以何种程度希望这一点,也可以在活性层固化之前有针对性地设置更长等待时间。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具有活性物质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和具有c=0的活性物质浓度的第二浓度区域之间原位产生第三浓度区域。在此在应产生第一浓度区域的区域上施加第一液晶-(预)聚合物溶液,并且在应产生第二浓度区域的区域上施加没有液晶的(预)聚合物溶液。在这两种溶液直接接触的区域中,他们通过扩散而混合。由此产生第三浓度区域,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为零至c0。所述溶液的混合还可任选地通过机械方法,例如通过摇动在其上存在有溶液的载体薄膜来改进。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本发明的复合玻璃板作为车辆的挡风玻璃板或顶玻璃板,优选作为车辆的挡风玻璃板的用途,其中可电控功能元件用作遮阳板。

参照附图和实施例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所述图是示意图且未按真实比例。所述图决不限制本发明。其中显示:

图1a本发明复合玻璃板作为具有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的一个实施方案,

图1b在区域z中沿切割线aa'穿过根据图1a的复合玻璃板的截面,

图1c根据图1a的复合玻璃板的沿切割线aa'的活性物质浓度分布图表,

图2本发明复合玻璃板作为具有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的另一个实施方案,

图3a本发明复合玻璃板作为具有遮阳板的顶玻璃板的一个实施方案,

图3b沿切割线bb'穿过根据图3a的复合玻璃板的截面。

图1a和1b显示了本发明复合玻璃板100的一个实施方案,其包括内玻璃板1、外玻璃板2和热塑性中间层3,在该热塑性中间层中嵌入作为功能元件5的多层薄膜6。图1a是本发明复合玻璃板100的俯视图。该复合玻璃板100呈梯形以挡风玻璃板的形式制造。外玻璃板2的厚度为2.1mm并由绿色上色的钠钙玻璃组成。内玻璃板1的厚度为1.6mm并由清澈钠钙玻璃组成。挡风玻璃板具有在安装位置中朝向顶部的上边缘d和在安装位置中朝向发动机室的下边缘m。挡风玻璃板的中心视野c以不连贯线的形式表示。功能元件5以大面积引入玻璃板的整个透视区域中,即在挡风玻璃板的整个区域中,该区域没有被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遮盖。

复合玻璃板100的边缘区域被环绕的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环绕的外周黑色印刷物)遮盖,该印刷物至少施加在外玻璃板2的内侧ii上。该黑色印刷物通过将不透明搪瓷印刷到玻璃板的内室侧表面(在安装位置中朝向车辆内室)上而形成。黑色印刷物10也可以任选地施加在内玻璃板1的内侧iii上。功能元件5的环绕边缘(在此未示出)位于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的区域中,以使得在从外面观察挡风玻璃板时该环绕边缘不可见。功能元件5与挡风玻璃板的环绕边缘之间的距离因此小于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的宽度。未示出的电接头也适宜地安装在覆盖印刷物10的区域中并且因此被遮盖。在多层薄膜6的第一平面电极13.1和第二平面电极13.2上,在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的区域中安装汇流排(未示出)。可以通过汇流排在平面电极13.1、13.2之间施加电压。汇流排优选地沿着功能元件5的侧边缘s延伸。

图1b显示了在区域z中沿切割线aa'的根据图1a的复合玻璃板100的截面。功能元件5由pdlc多层薄膜6形成。多层薄膜6通过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4.1与内玻璃板1接合并通过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4.2与外玻璃板2接合。功能元件5在其光学性能方面可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为了简单起见,未示出电馈线。

可控功能元件5是多层薄膜6,例如pdlc多层薄膜,其由两个平面电极12.1、12.2和两个载体薄膜13.1、13.2之间的活性层7组成。活性层7包含基质7.1与存在于其中的活性物质7.2。在pdlc多层薄膜的情况下,基质7.1由聚合基质形成,在该聚合物基质中包含分散在其中的液晶作为活性物质7.2。液晶在此以液滴大小为若干µm的液滴形式存在。液晶依赖于施加到平面电极12.1、12.2上的电压取向,从而可以控制光学性能。载体薄膜13.1、13.2由pet组成,并且具有例如50μm的厚度。载体薄膜13.1、13.2配备有朝向活性层7的由ito制成的厚度为例如100nm的涂层,该涂层形成平面电极12.1、12.2。平面电极12.1、12.2可以通过未示出的汇流排(例如由含银的丝网印刷物形成)和未示出的连接电缆与电压源连接。热塑性复合薄膜4.1、4.2各自包括由pvb制成的厚度为0.38mm的热塑性薄膜。

多层薄膜6在活性层7内具有活性物质7.2的浓度梯度。活性物质7.2的浓度在此从复合玻璃板100的顶边缘d至发动机边缘m减小。在此,在顶边缘d附近存在第一浓度区域11.1,其中活性物质的浓度等于起始浓度c0。选择该起始浓度c0,以使得在该区域中出现所需的光学性能最大变化。起始浓度c0的数量级在此依赖于多层薄膜的构造方式。在pdlc多层薄膜的情况下例如依赖于所选择的液晶。通常,c0等于在商购的具有恒定浓度的多层薄膜中使用的浓度。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中多次描述的多层薄膜之间选择了所需体系后,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得出合适的起始浓度c0。与发动机边缘m邻接地存在多层薄膜6的第二浓度区域11.2,其中活性物质7.2的浓度为零。因此,该区域中的活性层7仅包含基质7.1而没有活性物质7.2。第二浓度区域11.2在挡风玻璃板的整个中心视野c上延伸。在第一浓度区域11.1和第二浓度区域11.2之间存在第三浓度区域11.3,其中活性物质7.2的平均浓度等于起始浓度的一半且因此c=0.5*c0。在第三浓度区域11.3内存在浓度梯度,其中活性物质7.2的浓度随着与顶边缘d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图1c以图表形式显示了该浓度分布。替代地,也可以在没有第三浓度区域11.3的情况下设置第一浓度区域11.1和第二浓度区域11.2,并且在此它们直接彼此邻接。其中活性物质7.2的浓度大于零的浓度区域11.1、11.3用作可电控遮阳板。该遮阳板的高度在此例如为21cm。

在功能元件5的其中活性层7中不存在活性物质7.2的区域中,在施加电压时没有光学性能变化。因此,在该区域中不必设置用于电接触的汇流排。但是,被设置用于接触具有活性物质7.2的区域的汇流排可以伸入没有活性物质7.2的区域中。任选地,汇流排也可以沿着复合玻璃板的整个侧边缘s安装,而独立于活性物质7.2在这些区域中的浓度。

具有多层薄膜6的本发明复合玻璃板100是现有技术的有利扩展方案,因为多层薄膜6也可以大面积地设置在复合玻璃板的视区中。由此在没有多层薄膜的玻璃板区域和具有多层薄膜的玻璃板区域之间不存在光学干扰性边缘。

图2显示了具有多层薄膜的本发明复合玻璃板的另一实施方案。该复合玻璃板被制造为挡风玻璃板并且基本上对应于图1a、1b和1c中描述的实施方案。与此不同,功能元件5被划分成多个区段14,这些区段可以彼此独立地电控制。这种区段例如在功能元件5的其中活性物质7.2的浓度大于零(c>0)的浓度区域11中可能有益。pdlc功能元件5由水平分隔线15分成六个条状区段14。实现区段14彼此电绝缘的分隔线15的宽度例如为40µm至120µm且相互距离为3.5cm。它们通过激光而引入预制的多层薄膜6中。在彼此相邻的分隔线15之间,在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的区域中安装汇流排(未示出)。各个区段14的汇流排各自具有单独的电接头。区段14因此可以彼此独立地切换。分隔线15被制造得越细,它们越不明显。通过蚀刻法可以实现还更细的分隔线15。

如已经在图1a、1b、1c中描述,图2的实施方案具有多个浓度区域11.1、11.2、11.3。图2的浓度区域11可以在其高度方面独立于区段14进行设计。浓度区域11在此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区段14。在光学方面吸引人的设计方式的意义上,在具有遮阳板的挡风玻璃板的情况中将两个浓度区域11之间的过渡例如设置在分隔线15处。

通过区段化,可以调节变暗的功能元件5的高度。因此,驾驶员可以依赖于太阳位置而使整个遮阳板或仅其一部分变暗。例如,遮阳板的靠近顶边缘的上半部分可以变暗且下半部分可以是透明的。

在一个特别舒适的实施方案中,功能元件5由布置在功能元件的区域中的电容式开关区控制,其中驾驶员通过他触摸玻璃板的位置来规定变暗区域。

图3a和3b是本发明复合玻璃板100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作为机动车的顶玻璃板形成。顶玻璃板和顶玻璃板的多层薄膜6的基本结构对应于图2中描述的复合玻璃板100。在下面讨论区别。图3a显示了作为机动车的顶玻璃板的复合玻璃板100的俯视图。顶玻璃板具有顶边缘d,其在顶玻璃板在机动车中的安装位置中指向挡风玻璃板的方向,而后方顶边缘d'具有在后玻璃板附近的取向。在顶边缘d和后方顶边缘d'之间,侧边缘s在车门上方延伸。图3b显示了沿切割线bb'的根据图3a的顶玻璃板的截面。顶玻璃板包括内玻璃板1、外玻璃板2、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4.1、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4.2和作为功能元件5的多层薄膜6。内玻璃板1和外玻璃板2彼此一致地弯曲。玻璃的外玻璃板朝着车辆环境定位,而复合玻璃板的内玻璃板指向车辆内室。外玻璃板2由厚度为2.1mm的清澈钠钙玻璃组成。内玻璃板1由厚度为1.6mm的钠钙玻璃组成并是灰色着色的。着色内玻璃有助于玻璃板的吸引人的外观,对于车辆乘客在透过顶玻璃板观察时也是如此。玻璃板1、2通过热塑性中间层3(其具有嵌入其中的多层薄膜6)接合。热塑性中间层3包括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4.1、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4.2。在此以多层薄膜6形式的功能元件5也通过热塑性复合薄膜4.1、4.2与玻璃板1、2接合。沿着功能元件5的环绕边缘8设置边缘密封件16,其包围环绕边缘8。边缘密封件16可以例如以胶带的形式围绕边缘8胶粘。此外,还可以设置阻挡薄膜作为边缘密封件,其为此在功能元件5的对立表面上直接铺设在其上并且基本上彼此叠合地定位。在此,阻挡薄膜具有与功能元件的重叠部和突出超过功能元件的突出部,以实现边缘8的良好密封。阻挡薄膜基本上不含增塑剂并且例如由pet组成。借助于边缘密封件16,避免增塑剂从热塑性中间层3扩散到功能元件5中以及与之相伴的功能元件5劣化。在该实施方案中,局部地在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4.1和内玻璃板1之间布置热塑性框架薄膜9。热塑性框架薄膜9例如由与热塑性复合薄膜4.1、4.2相同的材料组成。热塑性框架薄膜9具有切口,在该切口中精确匹配地,即在所有侧面齐平地嵌入具有边缘密封件16和热塑性复合薄膜4.1、4.2的功能元件5。热塑性框架薄膜9因此形成用于功能元件5的一种框。通过热塑性框架薄膜9,可以补偿由功能元件5的材料厚度引起的厚度差。任选地,依赖于具有功能元件5和不具有功能元件5的区域之间的厚度差,使用热塑性框架薄膜9。特别地,热塑性框架薄膜9仅用在位于复合玻璃板100的透视区域外且在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的区域中的区域中。以这种方式,功能元件5和热塑性中间层3之间的在透视时视觉上可见的边缘被不透明覆盖印刷物10遮盖。可以在多层薄膜6的其中活性物质7.2浓度为零的区域中省去边缘密封件16。多层薄膜6的组成基本上对应于图1a-1c中所述。与此不同,根据图3a存在仅一个具有活性物质7.2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11.1和具有c<c0的浓度的第三浓度区域11.3。在机动车的顶玻璃板的情况下,在整个玻璃板区域中希望防晒,其中在前方区域中更强的变暗可能是有益的,以确保驾驶员的不受限的视野并避免由于太阳辐射所致的目眩。功能元件5可以以自由区段14的形式可变地切换。可以预期的是,取决于太阳位置,通常只有与顶边缘d相邻的第一区段14被切换为不透明。为了在这种状态下也确保光学方面吸引人的外观,第一浓度区域11.1和第三浓度区域11.3之间的过渡布置第一区段14内。因此,在切换为不透明的第一区段和处于透明状态的其余区段之间存在光学方面吸引人的过渡。

附图标记列表:

1内玻璃板

2外玻璃板

3热塑性中间层

4热塑性复合薄膜

4.1第一热塑性复合薄膜

4.2第二热塑性复合薄膜

5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

6多层薄膜

7功能元件5的活性层

7.1活性层7的基质

7.2活性层7的活性物质

8功能元件5的环绕边缘

9热塑性框架薄膜

10不透明覆盖印刷物

11活性物质7.1的浓度区域

11.1具有活性物质7.1的起始浓度c0的第一浓度区域

11.2不含活性物质7.1(浓度c=0)的第二浓度区域

11.3具有活性物质7.1的较低浓度c<c0的第三浓度区域

12功能元件5的平面电极

12.1第一平面电极

12.2第二平面电极

13载体薄膜

13.1第一载体薄膜

13.2第二载体薄膜

14区段

15分隔线

16边缘密封件

100复合玻璃板

aa'、bb'切割线

z放大区域

c视野

m发动机边缘

d顶边缘

d'后方顶边缘

s侧边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