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94792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的外侧,而且第一链条609在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的外侧绕置方向相反,从而使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转动方向相反。第五传动链轮607通过变速器组611与中转传动轴602连接,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的底端转动链接有行走轮转轴612,行走轮200第六传动链轮608均与行走轮转轴612同轴固定连接,第二链条610同时绕置在第五传动链轮607和第六传动链轮608的外侧。
[0095]行走轮200转动时带动第六传动链轮608转动,第六传动链轮608通过第二链条610带动第五传动链轮607转动,变速器组611包括相互配合的变速器和离合器,通过变速器改变第五传动链轮607和第六传动链轮608的转速比,通过离合器控制中转传动轴602与第五传动链轮607与同步转动或者使第五传动链轮607空转。正常工作时,中转传动轴602、第一传动链轮603、第二传动链轮604、第三传动链轮605和第四传动链轮606均同第五传动链轮607同步转动。
[0096]第四传动链轮606带动曲柄502做圆周运动,在曲柄502和连杆503的配合作用下,抛秧爪连接杆505能够上下往复运动。
[0097]抛秧装置工作时,推秧板303推动秧苗沿着秧苗滑道106运动,当秧苗被推到出秧口 107时,秧苗被抛秧爪504抛入田中。横移架301在移动的过程中,秧苗不断地从出秧口107被抛入田中,横移架301移动到最左端或者最右端时,秧苗滑道106上的秧苗全部被抛入田中,此时,上秧机构400开始向秧苗滑道106输送一排秧苗,继续下一轮抛秧。另外,为了为了使秧苗能够从传送带403上进入秧苗滑道106,传送带403下方设置有朝向秧苗滑道106下降的引导斜面416。为了使抛秧机构500承载更多的秧苗,横移架301上还安装有秧箱312,秧箱312具有载秧斜面313,传送带403远离秧苗滑道106的一侧为秧苗输入端,载秧斜面313朝向所述秧苗输入端倾斜下降。
[0098]参见图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抛秧系统,包括牵引装置701以及多个抛秧装置702,多个抛秧装置702并排设置并与牵引装置701连接,其中图6中箭头所指方向为牵引装置701的前进方向。
[0099]参见图7,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育秧盘,育秧盘具有凹槽801,凹槽801的底部设置有呈矩阵分布的多个育秧钵802,相邻育秧钵802之间没有错位,育秧钵802的宽度略小于出秧口 107的宽度。育秧钵802呈四棱台结构,槽底尺寸小,槽口尺寸大,便于秧苗与育秧钵802分离。育秧时,凹槽801和育秧钵802内都会填满泥土,秧苗的根系大部分位于育秩鉢802内,靠近秩苗莖杆部位的少许根系会生长在凹槽801内,并向相邻的秩苗延伸,最终得到的整盘秧苗如图8所示,一个育秧盘的所有秧苗呈方格排列且相邻秧苗相互连接,在不受外力时,所以秧苗连在一起,稍微施加外力又可以将秧苗分开。往抛秧装置上放置秧苗时,秧苗可以整盘搬运,抛秧时,抛秧爪504也能够比较轻易的将秧苗分开。
[010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所述横向导轨和秧苗滑道均沿横向设置,所述秧苗滑道具有多个出秧口;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底部; 横移机构,包括与横向导轨滑动连接的横移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所述横移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沿所述秧苗滑道移动并用于将秧苗推向出秧口的推秧板; 上秧机构,所述上秧机构包括与所述横移架转动连接的传动轴、绕置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且与所述传动轴联动的传送带和间歇性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至少为两根; 抛秧机构,所述抛秧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抛秧爪、抛秧爪连接杆、滑块和竖向导轨;所述曲柄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竖向导轨滑动连接且能够沿竖向导轨竖向滑动;所述抛秧爪连接杆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抛秧爪的数量与出秧口的数量对应而且所述抛秧爪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固定;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和所述曲柄铰接;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机构和传动连接件,所述传动连接件为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曲柄同步运动的链条结构或者齿轮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机构还包括立柱、第一摆动控制杆、第二摆动控制杆和撞击杆,所述撞击杆并与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均沿横向设置且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分别靠近所述抛秧爪连接杆的上、下极限位置;所述抛秧爪连接杆运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所述撞击杆分别与第一摆动控制杆和第二摆动控制杆碰撞并使抛秧爪摆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推杆、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换向机构;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沿横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推杆呈“十”字形,所述推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分别沿横向设置和沿竖向设置的横杆和摆杆,所述摆杆位于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之间且所述摆杆的顶端与横移架铰接,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均具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两端连接有推挤槽,所述横杆的两端能够分别滑动嵌设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内,所述换向机构用于交替地使所述横杆配合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以改变推杆的运动方向; 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螺旋槽的几何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转动方向相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推挤槽和止回杆,所述推挤槽为直槽且推挤槽的方向垂直于蜗杆的转动轴心线,所述推挤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的两端并与相应的螺旋槽连通,所述推挤槽的深度沿着远离所述螺旋槽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止回杆位于所述横杆的下方,所述摆杆能够与所述止回杆的两侧贴合,所述止回杆与机架连接并且沿着横向设置,所述止回杆的长度小于位于同一蜗杆上的两个推挤槽的间距,所述摆杆交替地贴着所述止回杆的两侧滑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单向棘轮、受力件和拨动件;所述单向棘轮为两个且均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并带动传动轴朝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单向棘轮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受力件连接;所述拨动件为两个且与所述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的端部连接;所述横移架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拨动件能够推动受力件使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能够使受力件运动后复位的复位机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包括连接板和受力杆,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受力杆和单向棘轮的外圈连接,所述拨动件为拨动板,所述拨动板包括连接部和拨动部,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蜗杆或者第二蜗杆连接,所述拨动部呈锐角。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定位件和施力于所述受力件上使受力件向定位件移动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受力件和横移架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中转传动轴、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第四传动链轮、第五传动链轮、第六传动链轮、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所述第一传动链轮和第二传动链轮分别与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链轮与曲柄的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链条同时绕置在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和第四传动链轮的外侧;所述第五传动链轮与所述中转传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六传动链轮与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同时绕置在所述第五传动链轮和第六传动链轮的外侧。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或者所述动力机构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转轴为所述动力输出轴。10.一种抛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装置以及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抛秧装置,至少两个所述抛秧装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抛秧装置,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包括机架、行走轮、横移机构、上秧机构、抛秧机构和驱动机构;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机架的底部,机架包括沿横向设置并具有多个出秧口的秧苗滑道,横移机构包括与机架滑动连接的横移架以及驱动横移架沿横向往复运动的第一传动机构,横移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沿秧苗滑道移动的推秧板;上秧机构包括至少两根传动轴、绕置在传动轴的外侧与传动轴联动的传送带和间歇性驱动传动轴转动的第二传动机构,抛秧机构包括多个能够将秧苗从出秧口下压抛出的抛秧爪,驱动机构用于给各部件提供动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抛秧系统,包括牵引装置和多个抛秧装置。本发明的抛秧装置设计精巧,结构简单且牢固。
【IPC分类】A01C11/02
【公开号】CN105165208
【申请号】
【发明人】李德胜, 李林岚
【申请人】李林岚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6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