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阀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61725阅读:来源:国知局
导控制压力较小,通过改变主阀阀杆的过流面积来保证系统通过的流量,系统的调速性能好;在液压系统发动机高速、大流量的工况下,可以设置先导控制压力相对较大,以保证该工况下系统的调速性能和低速工况下一致,且可控区域大。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分流阀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分流阀应用于比例调速液压系统时出现的调速性能较差的问题。
[00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端头19内的单向阀10,所述单向阀10的进口与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连通,所述单向阀10的出口与所述负载反馈口9连通,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的压力通过所述单向阀10和所述负载反馈口 9进行卸荷。
[0034]该单向阀的作用,一方面,液压系统在工作时,单向阀可以防止负载反馈口的高压油倒流到先导控制容腔内,实现先导控制压力和负载反馈控制压力对各自压力的单独控制;另一方面,当液压系统不工作,负载反馈口的压力为零时,本发明中的分流阀可以实现先导控制油的卸荷,即,控制口的压力可以通过单向阀和负载反馈口进行卸荷,保证液压系统中主油路在进行卸荷时,只需克服较小的弹簧力即可。
[003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端头19内的第一阻尼15,所述第一阻尼15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并与所述单向阀10的阀芯形成单向阀结构。
[0036]第一阻尼的形式和安装位置有很多种,只要能够实现其作用即可。比如,第一阻尼可以设置在阀杆的端头内部,在阀杆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使得从控制口流出的液压油先通过第一阻尼,再进入弹簧腔,通过第一阻尼可以控制该控制口的流量。
[003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第二过渡块17,所述第二过渡块17安装于所述第一过渡块13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二过渡块17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第二过渡块在阀杆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保证了流量的稳定性。
[0038]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块17能够在所述第一过渡块13的中空结构内滑动,并推动所述阀杆3运动。这样,在先导控制压力的作用下,先导油推动第二过渡块滑动,第二过渡块再推动第一阻尼运动,进而推动阀杆运动。
[003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密封圈14,所述第一过渡块13与所述端盖11之间通过所述密封圈14密封。密封圈将第一过渡块与端盖密封,保证先导控制容腔和弹簧腔实现各自的独立控制。
[0040]优选地,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堵头12,所述堵头12安装在所述阀体2远离所述弹簧4的末端,所述堵头12、所述阀体2和所述阀杆3共同形成右侧容腔。该堵头设置在阀体的末端,插入阀杆形成闭路。
[0041]优选地,所述分流阀I还可以包括第二阻尼16,所述第二阻尼16设置在所述阀杆3远离所述弹簧4的一端,所述第二阻尼16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的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右侧容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阀杆3上设置的开口与所述进油口 6连通。
[0042]第二阻尼在阀杆中轴方向上也形成了通路,同时通过与设置在阀杆上的开口连通,可以对分流阀进油口的液压油流量进行控制,满足系统流量的要求。从进油口进来的液压油通过第二阻尼形成的通路,进入右侧容腔,当右侧容腔的油压达到一定程度时,阀杆向左移动。
[0043]下面对分流阀两种状态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0044]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处于待命状态时,液压系统负载不工作,此时负载反馈口与油箱连通,先导控制口压力经第一阻尼和单向阀,再经分流阀的负载反馈口,实现该分流阀控制口的卸荷,分流阀弹簧腔内压力基本为零;分流阀进油口的压力经第二阻尼进入分流阀的阀体与阀杆组成的容腔内,阀杆在进油口的压力下,克服弹簧的弹簧力,实现阀杆向左运动,直至进油口与出油口导通,实现液压系统的卸荷。
[0045]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液压系统的负载压力较大,负载的压力经负载反馈口进入弹簧腔,负载反馈压力、弹簧力连同先导控制力克服进油口压力,推动阀杆向右运动,直至进油口与出油口的连通关系关闭,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特别的,由于负载反馈口的压力远远大于先导控制力,此时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先导控制力和负载反馈口压力并不相互干扰,先导控制口的作用力通过第二过度块推动分流阀阀杆向右运动,实现自动控制主阀前后的压差Λ P,保证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系统调速性能的一致性。
[0046]通过对本发明分流阀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发明分流阀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0047](I)能量损失小: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在发动机处于待命状态时,分流阀的先导控制压力基本为零,弹簧腔的预紧力较小,而系统产生的压力主要由分流阀中弹簧的预紧力所决定,所以系统所需的压力相对较小,发动机仅需输出较小的功率均可满足系统的要求,系统的能量损失较小。
[0048](2)系统产热量小: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在发动机待命工况下,系统仅需较小的压力即可克服分流阀中弹簧预紧力,系统的流量通过分流阀节流口流回油箱产生的热量也较小,系统的热平衡温度会得到显著降低,可以有效的保护液压元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O
[0049](3)可控范围大: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主阀前后的压差Δ P不仅受分流阀弹簧力的影响,同时还受先导控制压力的影响,系统中主阀前后的压差AP随先导控制压力的变化而同步的变化,因此可以实现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系统的调速范围均处于较大的范围,方便液压设计人员对液压系统进行更优的性能匹配。
[005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分流阀(1),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2)、位于所述阀体(2)内部的阀杆(3)、弹簧(4)、第一过渡块(13)和安装在所述阀体(2)的一端的端盖(11),其中所述端盖(11)具有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过渡块(13)安装于所述端盖(11)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一过渡块(13)将由所述端盖(11)、所述阀体(2)和所述阀杆(3)所围成的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先导控制容腔(18)和内设有弹簧(4)的弹簧腔(5),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接收外部控制信号,所述阀体(2)上设置有进油口(6)和出油口(7),所述阀杆(3)上设置有负载反馈口(9),所述负载反馈口(9)的压力进入所述弹簧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由所述第一过渡块(13)和所述端盖(11)围成,所述端盖(11)的中空结构的出口形成控制口⑶,所述控制口(8)接收外部控制信号,并随所述外部控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腔(5)由所述第一过渡块(13)、所述端盖(11)、所述阀体(2)和所述阀杆(3)共同围成,所述弹簧(4)穿设于所述阀杆⑶上,所述第一过渡块(13)包括中空结构,所述阀杆(3)端部的端头(19)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过渡块(13)的中空结构内,所述阀杆(3)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过渡块(13)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端头(19)内的单向阀(10),所述单向阀(10)的进口与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连通,所述单向阀(10)的出口与所述负载反馈口(9)连通,所述先导控制容腔(18)的压力通过所述单向阀(10)和所述负载反馈口(9)进行卸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端头(19)内的第一阻尼(15),所述第一阻尼(15)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并与所述单向阀(10)的阀芯形成单向阀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第二过渡块(17),所述第二过渡块(17)安装于所述第一过渡块(13)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二过渡块(17)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通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块(17)能够在所述第一过渡块(13)的中空结构内滑动,并推动所述阀杆(3)运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密封圈(14),所述第一过渡块(13)与所述端盖(11)之间通过所述密封圈(14)密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堵头(12),所述堵头(12)安装在所述阀体(2)远离所述弹簧⑷的末端,所述堵头(12)、所述阀体(2)和所述阀杆(3)共同形成右侧容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流阀(I),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I)还包括第二阻尼(16),所述第二阻尼(16)设置在所述阀杆(3)远离所述弹簧(4)的一端,所述第二阻尼(16)在所述阀杆(3)的中轴方向上形成的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右侧容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阀杆⑶上设置的开口与所述进油口(6)连通。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流阀,包括阀体、位于阀体内部的阀杆、弹簧、第一过渡块和安装在阀体的一端的端盖,其中端盖具有中空结构,第一过渡块安装于端盖的中空结构内,第一过渡块将由端盖、阀体和阀杆所围成的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先导控制容腔和内设有弹簧的弹簧腔,先导控制容腔接收外部控制信号,阀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阀杆上设置有负载反馈口,负载反馈口的压力进入弹簧腔。本发明的分流阀能够实现先导控制压力和负载反馈压力各自独立控制,通过先导控制压力的变化实现自动控制分流阀的补偿压差,进而保证应用该分流阀的液压系统在不同发动机转速下调速性能的一致性。
【IPC分类】F15B13/16, F15B13/02
【公开号】CN105179344
【申请号】
【发明人】东权, 张鑫, 王建成, 向小强, 吕传祥, 张耀成, 仝猛
【申请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