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和使用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93811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39侧传递,由此,对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电池42进行最佳充电。
[0090]另外,在进行了这种充电停止通信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控制部10(或也可以是便携式终端15侧)判定该情况是否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
[0091]例如,随着汽车I的运转,便携式终端15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移动时,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成为偏离的状
??τ O
[0092]其结果,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暂时停止充电。
[0093]另外,在该情况下(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如果是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条件,首先,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重试)充电。
[0094]而且,在再次开始充电后,也进行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是否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判定,但本实施方式中,再次开始(重试)该状态(充电效率降低)下的充电设为例如两次。
[0095]另外,图10的S9中,当停止充电时,充电控制部10判定充电停止的理由是否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如果为否,接着,作为用于充电开始的条件,则将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mm)以上用作判断材料(图10的Sl(KSll)。
[0096]该状态为例如充满电的状态,此时,接着,利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便携式终端15的有无、位置(图10的S12)。
[0097]例如,在成为上述的充满电的情况下,在设置板6上的相同位置存在便携式终端15,因此,图10的S13中,成为“有”,接着,在图10的S14中,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未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mm)以上,因此,成为“否”,接着,返回图10的S12,循环图10的S12、13、14。
[0098]即,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则继续充电停止状态。
[0099]但是,即使在该充满电状态下,在设置板6上放置另一便携式终端15时,在图10的S13中,也产生不存在便携式终端15的状态,因此,使重试计数器50清零(图10的S15),然后返回图10的S4。
[0100]S卩,该处理(图10的S4)中,检测下一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然后开始充电动作。
[0101]与之相对,如果充电停止的理由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则图10的SlO中,成为“是”,因此,首先向重试计数器50进行计数输入(图10的
516),接着,进行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图10的
517)。
[0102]例如,随着汽车I的运转,便携式终端15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移动时,便携式终端充电装置5的充电线圈8和便携式终端15的终端充电线圈15a成为偏离的状态,其结果,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暂时停止充电。
[0103]但是,当在这种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状态下停止充电时,有时现实中也难以在汽车I内进行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
[0104]于是,本实施方式中,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产生至两次时,再次开始充电。
[0105]S卩,如果便携式终端15的微移动进行两次,则在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之后,再次开始(重试)充电(图10的S17、S18)。
[0106]S卩,此时,在下面的图10的S12中,利用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便携式终端15的“有”,接着,在(图10的S13)中,由于为“具有便携式终端15”,因此,进入图10的S14。
[0107]这此次的图10的S14中,为经由上述图10的S18的状态,因此,设定距离成为第二设定距离(6mm),在该处理(图10的S14)中,进行便携式终端15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判定。
[0108]S卩,如果充电停止的理由为“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则作为再充电开始的条件,为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
[0109]该情况如上所述在汽车I的运转时产生的可能性高,此时,为便携式终端15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微移动的状态,因此,作为设定条件,为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
[0110]而且,如果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则图10的S14成为“是”,进入图10的S19,在该处理(图10的S19)中,确认设定条件为第二设定距离(6mm)后(是),返回图10的S4,并执行再充电动作。
[0111]即,随着汽车I的运转,在便携式终端15在设置板6上表面上微移动的状态下,不会成为继续充电停止状态,使用便利性极佳。
[0112]但是,无论这样再次开始充电,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0113]例如,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即使再次开始充电,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0114]此时,在图10的S16中,对重试计数器50进行计数输入(图10的S16),接着,进行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图10的S17),以后经由图10的S18、S12、S13、S14、S19、S4等,再次开始充电。
[0115]但是,即使再次开始两次充电,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因此,停止充电。
[0116]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在是“由于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再次开始充电的情况下,当再充电动作成为第3次时,重试计数器50的计数是否成为设定计数值(例如3次)以上的判定成为“否”(图10的S17),因此,然后进入图10的S11。
[0117]这样,作为用于再充电的判断,使用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是否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mm)以上(图10的S11)。
[0118]于是,经由图10的S11、S12、S13,在图10的S14中,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不会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mm)以上,因此,返回至图10的S12,充电成为停止状态。
[0119]S卩,在便携式终端15和设置板6上表面间介设有异物的状态下,充电设为停止状
??τ O
[0120]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开始时,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在与设置板6的下面侧相对的状态下移动后,开始充电,因此,不需要顾虑放置便携式终端15的场所,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良好。
[0121]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以外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一设定距离(1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
[0122]因此,在停止充电的状态下,在将另一便携式终端15放置于设置板6上表面上的情况下,再次使充电线圈8向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移动,再次开始充电,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0123]另外,在充电开始后的充电停止时,在由于是向便携式终端15的充电效率比设定效率值降低的原因而判断为停止充电,且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6m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部9使充电线圈8向与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对应的部分移动,然后,再次开始充电。因此,在该点上,使用便利性也良好。
[0124]S卩,在运转中,由于便携式终端15进行移动,产生与充电线圈8的位置偏离,且充电效率急剧降低,由此,经常产生充电停止。而且,在运转中,未察觉这种充电停止,如果注意至IJ,则不能进行充电,这作为使用便利性差的指标被指出。
[0125]于是,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例如充电停止的理由为在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下,随着汽车的运转,便携式终端由于振动或惯性在设置板上表面上轻微移动的原因。
[0126]在该情况下,以由位置检测线圈14检测出的便携式终端15的位置和充电线圈8的位置分离第二设定距离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