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反应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34683阅读:来源:国知局
够与厌氧微生物充分进行厌氧反应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其中,一般在较大规模的反应器中,在有相对宽裕的用地或对工艺较高的条件下,优先选择脉冲进水方式,更优选为虹吸式脉冲布水方式。对于规模较小,要求管理简单方便,选择多点连续或多点循环进水较为合适。
[0030]在一具体应用实施例中,容器本体I还包括设置于污泥床区41上方的污泥悬浮区42,该污泥床区41和该污泥悬浮区42共同构成污泥反应区4。其中,经过污泥床区41处理后的污水从最上层折流板411末端流出并进入污泥反应区4的后半段即污泥悬浮区42。污泥悬浮区42水流流态与传统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Up_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工艺相似,呈升流式水力流态。污泥悬浮区42的污泥浓度较低,其污泥主要依靠厌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的上升搅拌作用维持悬浮状态。进一步地,污水经过污泥悬浮区42的处理后,以一定的上升流速向厌氧反应器上部流动,并在三相分离器3的作用下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分离后的沼气排至气室31,污泥自沉淀区33在重力作用下回落至污泥反应区4,澄清后的处理水送往出水区32并后排出厌氧反应器。
[0031]具体而言,容器本体I高度H为I?8m、边长D为I?20m;污泥反应区4高度h为0.6?0.9H,污泥床区41高度为hi,污泥悬浮区42高度为h2,h=hl+h2,其中,污泥床区41高度hi为0.4?0.7h;折流板411长度a为0.6?0.9D、厚度b为2?15cm、板间距c为0.1?0.5hlo为实现小型化且效率更佳,优选地,容器本体I高度H为2?5m、边长D为3?15m;污泥反应区4高度h为0.7?0.8H,污泥床区41高度hi为0.5?0.6h ;污泥床区41高度h为0.7?0.8H,折流板411长度a为0.7?0.8D、厚度b为3?10cm、板间距c优选为0.2?0.4hlo
[0032]可进一步参阅图5,上述实施例中,该三相分离器3的气室31可拆卸地与一储气罐5相连通以收集气室31内的气体,具体为沼气,其中,储气罐5与气室31连接的一端装设有阀门7,阀门7用于打开或关闭储气罐5。储气时,打开该阀门7,当储气罐5存储了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该阀门7,并拆卸下储气罐5即可以用作日常生活,既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够有效利用能源。
[0033]进一步地,储气罐5与气室31之间设置有高压空气压缩机6,高压空气压缩机6的进风口与气室31连通、出风口与储气罐5的阀门7连通以将气室31内的气体即沼气压缩存储至储气罐5内。通过对气室31内的沼气施加高压进行压缩,能够减少储气空间进而提高储气罐5的利用效率。在另一具体应用实施方式中,进水配水系统2由控制器9控制进行配水,该控制器9进一步电性连接高压空气压缩机6以控制该高压空气压缩机6工作,其中,储气罐5的阀门7为电磁阀,该电磁阀电性连接至控制器9并由该控制器9控制开闭。进一步地,在储气罐5进气口一侧设置一气压传感器8,同时,该气压传感器8,该气压传感器8电性连接至控制器9并用于检测储气罐5内部气压。使用时,当气压传感器8检测到储气罐5内的气压值大于安全阈值时,反馈信号给控制器9,控制器9根据该反馈信号控制进水配水系统2和空气压缩机6停止工作,并控制储气罐5的电磁阀关闭。在更换储气罐5后,重复上述过程。通过该结构设置,能够较好地收集含污泥的污水与厌氧微生物之间通过厌氧反应产生的气体,尤其指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如沼气,进而能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能够提高整个厌氧反应器的运行安全性能。
[00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厌氧反应器,其有益效果如下。
[0035](I)污泥截留作用增强,在提高污水进水流速的情况下,污泥流失量小,故呈升流式的厌氧反应器具备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同时也减轻了对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三相分离器3固液分离的要求。
[0036](2)兼具升流、推流式复合水力流态,为实现良好的微生物功能分区及形成高效的产甲烷菌颗粒污泥创造了有利条件。
[0037](3)采用侧向单边进水的方式,减缓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在大规模反应器中难以均匀布水的问题。
[0038](4)结构简单,易与现有技术结合进行相应的工艺升级改造。
[00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底部的进水配水系统以及设置于所述容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 所述容器本体位于所述进水配水系统与所述三相分离器之间的区域还设置有可对含污泥污水进行处理的污泥床区,所述污泥床区沿自下而上的方向迂回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内部以形成布水廊道; 含污泥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配水系统进入所述容器本体底部,并自下而上迂回流经所述污泥床区形成的布水廊道,最终经所述三相分离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体横截面呈方形或矩形,所述污泥床区由多个折流板构成,各所述折流板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并且,相邻所述折流板之间间距相等,所述折流板始端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末端悬空,其中,所述进水配水系统设置于最底端的所述折流板始端一侧的所述容器本体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折流板悬空的一端向上折叠形成一倾斜角,所述倾斜角范围为2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角范围优选为40°?4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配水系统采用多点连续进水、多点循环进水或脉冲进水方式进行配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脉冲进水方式为虹吸式脉冲布水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污泥床区上方的污泥悬浮区,所述污泥床区和所述污泥悬浮区共同构成污泥反应区; 所述容器本体高度H为I?8m、边长D为I?20m; 所述污泥反应区高度h为0.6?0.9H,所述污泥床区高度为hl,所述污泥悬浮区高度为h2, h=hl+h2,其中,所述污泥床区高度hi为0.4?0.7h; 所述折流板长度a为0.6?0.9D、厚度b为2?15cm、板间距c为0.1?0.5h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体高度H为2?5m、边长D为3?15m; 所述污泥反应区高度h为0.7?0.8H,所述污泥床区高度hi为0.5?0.6h ; 所述污泥床区高度h为0.7?0.8H,所述折流板长度a为0.7?0.8D、厚度b为3?10cm、板间距c优选为0.2?0.4hlo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气室可拆卸地与一储气罐相连通以收集所述气室内的气体,其中,所述储气罐与所述气室连接的一端装设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储气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气罐与所述气室之间设置有高压空气压缩机,所述高压空气压缩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气室连通、出风口与所述储气罐的阀门连通以将所述气室内的气体压缩存储至所述储气罐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容器本体、设置于容器本体底部的进水配水系统以及设置于容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容器本体位于进水配水系统与三相分离器之间的区域还设置有可对含污泥污水进行处理的污泥床区,污泥床区沿自下而上的方向迂回设置于容器本体内部以形成布水廊道;含污泥的污水经进水配水系统进入容器本体底部,并自下而上迂回流经污泥床区形成的布水廊道,最终经三相分离器分离。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均匀布水,优化污水处理条件进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且能够使得三相分离器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
【IPC分类】C02F3-28, C02F3-34
【公开号】CN204342516
【申请号】CN201420748353
【发明人】陈益清, 伍健威, 尹娟
【申请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