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生态育苗方法

文档序号:329423阅读:8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河蟹的生态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领域中的水产育苗方法,确切说是一种河蟹的生态育苗方法。
现在的河蟹育苗行业多采用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其方法为将待产母蟹放入池内布苗后,移出。释放出的幼体,留于池进行培育。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始终有充气,每天换水,全程投喂丰年虫卵等生物饵料或代用人工饵料之后采用逐步加温方式提高水温,促进幼体变态;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疾病流行。本技术主要缺点是1成本高;2排水中所含有机质及药物浓度高,污染环境;3,育出的蟹苗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依据上述问题中提出的缺欠,为人们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幼苗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蟹苗成活率的技术方法。
本发明是由苗池清底、进水、施肥、水处理、接种轮虫、布苗、投喂、起捕、入室外淡化等程序组成;其技术方案是利用室外土池将水体经过消毒后定向培育以金藻,硅藻及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的单胞藻类,同时在配套的饵料池中培养轮虫、挠虫等类;育苗池在布苗前进行轮虫接种之后布苗,待幼体孵出后,根据苗量的多少,饵料的密度适时接种轮虫,后期同时接种或投喂挠足类即可。
本发明在整个育苗期间采取静水培养方式,不换水、不投药、不加温、不用人工代用饵料即可有效降低成本。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1育苗成本低;2对环境无污染;3所育的蟹苗抗病力强、成活率高。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育苗工艺流程图实施例首先对育苗土池进行清底,然后纳进自然海水,水深达1.2米-1.5米,纳水过程中需用网目目数大于100目的筛绢袋过滤,之后根据水质化验结果,施有机肥和化肥,使有机质浮游殖物繁殖起来,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80CM之间。在育苗前7天,给苗池接种挠虫,密度为2000/升,使其自然繁殖。母蟹临产前,用蟹笼装起,以每亩池30-60只的密度放于苗池中使其自然孵出幼体,然后将母蟹移走;随后几天让幼体摄食苗池中的浮游殖物和挠虫,不用投喂,待河蟹蚤状幼体长至2期末3期初时,水中轮虫已基本被摄食干净。这时水中的挠足类卵已孵化出无节幼体,可供摄食。同时开始每天投喂自行培养的活轮虫,其量以每天能全部吃完为度。当达到蚤状幼体4期末5期初时,根据池中挠足类的剩余情况投喂一些活挠足类,使其密度达100-200个/升,供蚤状幼体及后期大眼幼体摄食,待变态为大眼幼体第三天时,可用拉网和灯光诱捕方式起捕,送之后入室内育苗池或另外准备的小型苗池内进行淡化。淡化至完全是淡化水,苗龄达8天时,即可出池(出售)。
权利要求
一种河蟹的生态育苗方法,由苗池清底,进水,施肥,水处理,接种轮虫、布苗、投喂、起捕、入室淡化等工艺流程组成;其特征在于利用室外土池将水体经过消毒后定向培育以金藻,硅藻,及团藻目种类为优势种的单胞藻类,同时在配套的饵科池中接着轮虫,挠足;育苗池在布苗前进行轮虫接种之后布苗,待幼体孵出后,根据苗量的多少,铒料的密度,适时接种轮虫,后期同时接种或投喂挠即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河蟹的生态育苗方法。其生产工艺流程是苗池清底、进水、施肥、水处理、接种轮虫、布苗、投喂、起捕、入室淡化等,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1.育苗成本低;2.对环境无污染;3.所育的苗抗病力强,成活率高。
文档编号A01K67/00GK1342402SQ0012298
公开日2002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2日
发明者李晓东, 李永函, 金送笛, 刘胥, 白永安 申请人:盘锦辽河三角洲河蟹养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