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25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中的收割机,尤其涉及一种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
现有技术的小麦收割机,既有单功能的割晒机,也有联合收割机。单功能的割晒机,给人留下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容易造成粮食损失。联合收割机尽管可以较好地降低劳动强度,但机器本身的动力损耗大,而且联合收割机是将麦秆和麦穗同时送入输送槽进入脱粒机,将麦秆打成麦秸,麦秸中还参杂有很多的麦粒,造成麦子的浪费,还使麦秆丧失了作为编织原料的功能,实际上造成了农业上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既可降低机器动力损耗,又可保证麦秆作为编织原料的功能,使小麦秸秆深加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以现有的四轮拖拉机为动力,采用背负式的形式,涉及有割刀、传送带、输送筒、捆绑器、麦穗剪切刀、捆绑器外壳、上传动轮、下传动轮、齿状拨条、打结断线装置、压带供带轮、牵绳轮和牵绳轮拨杆组成,所说的割刀,与现有技术联合收割机或割晒机的割刀基本相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最前端。在割刀的后面设置有传送带和输送筒,被割刀割下的小麦,通过传送带整齐地向上传送,至麦穗剪切刀,经麦穗剪切刀的剪切,使麦秆与麦穗分离。麦穗进入脱粒机进行脱粒处理,麦秆则进入捆绑器,在捆绑器内经捆绑机构的联动作用,用捆绑绳将麦秆绑成捆后打结并同时切断捆绑绳。所述的麦穗剪切刀,设置在传送带与捆绑器的连接处,即传送带与捆绑器相连接的位置,设置有静刀架和动刀架,动刀架和静刀架的外形,都是大牙齿轮的形式。静刀架与中心轴结合在一起,而动刀架则以中心通孔安装在静刀架的中心轴上,在静刀架与动刀架的连接空隙之间设置有滚针或滚针轴承,以减少动刀架与静刀架之间的摩擦。动刀架在静刀架的中心轴上转动,使动刀架和静刀架的齿牙进行切割,将麦穗剪下,实现麦穗与麦秆的分离。被剪下的麦穗,经输送筒进入现有技术的脱粒机进行脱粒。所述的输送筒采用搅龙式结构,输送筒的作用在于,将麦穗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以便使麦穗顺利进入脱粒机,另外输送筒的主轴通过动力变换,同时给割晒机、传送带、拨轮、麦穗割刀及捆绑器提供动力。所述的捆绑器,设置在传送带末端,涉及有捆绑器外壳、上传动轮、下传动轮、齿状拨条、打结断线装置、压特供带轮、牵绳轮和牵绳轮拨杆组成,所说的捆绑器外壳,是一个圆筒状的容器,但这并不是要作这样的限制,所述捆绑器的外形并不重要,只要适合安装就是可行的。在捆绑器外壳内,上部中心设置有上半轴,下部中心设置有下半轴,中部设置有打结断线装置、压带供带轮、牵绳轮和牵绳轮拨杆。所说的打结断线装置呈Z字形结构,打结断线装置的前端设置有打结器,后端设置有断线刀片,另有复位弹簧可使打结断线装置复位。在打结断线装置的水平位置,设置有压带供带轮,在压带供带轮和牵绳轮之间,穿有捆绑绳。在捆绑器外壳内的上半轴上,设置有上传动轮,在捆绑器外壳内的下半轴上,设置有下传动轮和托盘,下传动轮采用现有技术中自行车小飞轮的结构形式,下传动轮上设置有用于将捆好的麦秆捆甩出去的齿状拨条。为了保证在麦秆装满捆绑器后才能实施捆绑,在捆绑器内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器总成,以设置在中间的限位弹簧片为开关件,当麦秆陆续装入捆绑器内,逐步将限位弹簧片后压,在麦秆装满捆绑器时,限位弹簧片即会使电路接触器导通,进而驱动整个的限位器总成,由捆绑器内的各联动机构和捆绑装置开始进行挤压和捆绑。在设置于下传动轮上的用于将捆好的麦秆捆甩出去的齿状拨条的作用下,捆好的麦秆捆随时被甩出捆绑器,自然下落到地上。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可以完整地将麦秆收集起来,同时,也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麦穗剪切刀将麦穗和麦秆分离,使脱粒机只脱麦穗,而不是象现有的脱粒机那样连同麦秆一起辊压,大幅度地降低了动力消耗。与现有技术的单纯割晒机和联合收割机相比,即可较好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完整地收集麦秆,使麦秆成为编制业的良好材料。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背负在四轮拖拉机上的总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捆绑器的结构示意图。1—割刀2—传送带3—输送筒4—捆绑器5—麦穗剪切刀6—捆绑器外壳7—上传动轮8—下传动轮9—齿状拨条10—打结断线装置11—牵绳轮12—牵绳轮拨杆现参照附
图1和附图2,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综合现有技术的联合收割机和割晒机为基础,以现有的四轮拖拉机为动力,采用背负式的形式,涉及有割刀1、传送带2、输送筒3、捆绑器4和麦穗剪切刀5、捆绑器外壳6、上传动轮7、下传动轮8、齿状拨条9、打结断线装置10、压带供带轮、牵绳轮11、牵绳轮拨杆12组成,所说的割刀1,与现有技术联合收割机或割晒机的割刀基本相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最前端。在割刀1的后面设置有传送带2和输送筒3,被割刀1割下的小麦,通过传送带2整齐地向上传送,至麦穗剪切刀5,经麦穗剪切刀5的剪切,使麦秆与麦穗分离。麦穗进入脱粒机进行脱粒处理,麦秆则进入捆绑器4,在捆绑器4内经捆绑机构的联动作用,用捆绑绳将麦秆绑成捆后打结并同时切断捆绑绳。所述的麦穗剪切刀5,设置在传送带2与捆绑器4的连接处,有静刀架和动刀架组成,动刀架和静刀架的外形,都是大牙齿轮的形式。静刀架与中心轴结合在一起,而动刀架则以中心通孔安装在静刀架的中心轴上,在静刀架与动刀架的连接空隙之间设置有滚针或滚针轴承,以减少动刀架与静刀架之间的摩擦。动刀架在静刀架的中心轴上转动,使动刀架和静刀架的齿牙进行切割,将麦穗剪下,实现麦穗与麦秆的分离。被剪下的麦穗,经输送筒3进入现有技术的脱粒机进行脱粒。所述的输送筒3采用搅龙式结构,输送筒3的作用在于,将麦穗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以便使麦穗顺利进入脱粒机,另外输送筒3的主轴通过动力变换,同时给割晒机、传送带2、拨轮、麦穗割刀5及捆绑器4提供动力。所述的捆绑器4,设置在传送带2末端,涉及有捆绑器外壳6、上传动轮7、下传动轮8、齿状拨条9、打结断线装置10、压带供带轮、牵绳轮11和牵绳轮拨杆12组成,所说的捆绑器外壳6,是一个圆筒状的容器,但这并不是要作这样的限制,所述捆绑器的外形并不重要,只要适合安装就是可行的。在捆绑器外壳6内,上部中心设置有上半轴,下部中心设置有下半轴,中部设置有打结断线装置、压带供带轮、牵绳轮和牵绳轮拨杆组成。所说的打结断线装置呈Z字形结构,打结断线装置的前端设置有打结器,后端设置有断线刀片,另有复位弹簧可使打结断线装置复位。在打结断线装置的水平位置,设置有压带供带轮,在压带供带轮和牵绳轮之间,穿有捆绑绳。在捆绑器外壳6内的上半轴上,设置有上传动轮7,在捆绑器外壳6内的下半轴上,设置有下传动轮8和托盘,下传动轮8采用现有技术中自行车小飞轮的结构形式,下传动轮8上设置有用于将捆好的麦秆捆甩出去的齿状拨条9。为了保证在麦秆装满捆绑器4后才能实施捆绑,在捆绑器4内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器总成,以设置在中间的限位弹簧片为开关件,当麦秆陆续装入捆绑器4内,逐步将限位弹簧片后压,在麦秆装满捆绑器4时,限位弹簧片即会使电路接触器导通,进而驱动整个的限位器总成,由捆绑器4内的各联动机构和捆绑装置开始进行挤压和捆绑。在设置于下传动轮8上的用于将捆好的麦秆捆甩出去的齿状拨条的作用下,捆好的麦秆捆随时被甩出捆绑器,自然下落到地上。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可以完整地将麦秆收集起来,同时,也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麦穗剪切刀5将麦穗和麦秆分离,使脱粒机只脱麦穗,而不是象现有的脱粒机那样连同麦秆一起辊压,大幅度地降低了动力消耗。与现有技术的单纯割晒机和联合收割机相比,即可较好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完整地收集麦秆,使麦秆成为编制业的良好材料。
权利要求1.一种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综合现有技术的联合收割机和割晒机为基础,以现有的四轮拖拉机为动力,采用背负式的形式,涉及有割刀(1)、传送带(2)、输送筒(3)、捆绑器(4)、麦穗剪切刀(5)、捆绑器外壳(6)、上传动轮(7)和下传动轮(8)、齿状拨条(9)、打结断线装置(10)、压带供带轮、牵绳轮(11)和牵绳轮拨杆(12)组成,割刀(1)设置在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最前端,其特征在于在割刀(1)的后面设置有传送带(2)和输送筒(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麦穗剪切刀(5)设置在传送带(2)与捆绑器(4)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传送带(2)末端设置有捆绑器(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捆绑器(4)入口处设置有用于捆绑麦秆的打结断线装置(10)、压带供带轮、牵绳轮(11)和牵绳轮拨杆(12)。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捆绑器外壳(6)内,下传动轮(8)上设置有用于整理麦秆的齿状拨条(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打结断线装置(10)呈Z字形结构,打结断线装置(10)的前端设置有打结器,后端设置有断线刀片。
专利摘要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以四轮拖拉机为动力,涉及有割刀、传送带、输送筒、捆绑器和麦穗剪切刀组成,割刀设置在剪穗捆秆式小麦收割机的最前端。在割刀的后面设置有传送带和输送筒,在捆绑器的外面设置有麦穗剪切刀。捆绑器设置在传送带的末端。被剪下的麦穗,经输送筒进入脱粒机进行脱粒。由于设置有麦穗剪切刀将麦穗和麦秆分离,使脱粒机只脱麦穗,而不是象现有的脱粒机那样连同麦秆一起辊压,降低了动力消耗,与现有技术的割晒机和联合收割机相比,较高地降低劳动强度,又可完整地收集麦秆,使麦秆成为编制业的良好材料。
文档编号A01D34/02GK2471073SQ01236540
公开日2002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7日
发明者赵玉红, 李玉同, 王波 申请人:赵玉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