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144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利用我们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天敌昆虫新种——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防治从国外传入我国的重大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新技术,属于森林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说是应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林业害虫的新技术,为国内外首创。
背景技术
目前在森林保护领域应用天敌昆虫成功防治林业害虫的例子不多。原因主要为一是不容易发现有效的天敌;二是天敌昆虫不易大规模繁殖;三是天敌昆虫在田间释放后达不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天敌昆虫只相当于“生物农药”的作用;我国目前天敌昆虫达到规模化繁殖和释放利用的只有赤眼蜂类、管氏肿腿蜂和瓢虫类,但这些天敌昆虫主要应用于防治害虫卵和幼虫,并且大多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中,国际国内还没有利用害虫的蛹期寄生蜂成功防治害虫的先例。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害虫蛹期的内寄生蜂,所以繁殖和释放利用方法也有区别。虽然专利号为CN 1085488C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有利用柞蚕蛹繁殖啮小蜂的方法,但是该技术由于其替代寄主种类单一,利用其繁殖4-5代后寄生蜂产生退化现象,在防治效果和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一项包含优良种蜂采集提供、规模化繁蜂替代寄主筛选、保存、繁殖、复壮和释放防治,持续控制等多个技术要素的系统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无该技术。
技术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操作、高效、系统化的利用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1)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和优良蜂种提供;(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
(3)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5)蜂种的复壮;(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技术;(7)持续控制技术。
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优良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是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个体小,与多种其它的小蜂很难区别,利用寄生蜂生物防治害虫的关键是天敌种类的准确鉴定。由于该种小蜂是我们首先发现并描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因此,目前只有我们能够准确鉴定该种小蜂和提供该种小蜂的良种。本种的主要特征如下雌性整个胸部背面较隆起,后胸背片完整,没有纵沟或脊划分,并胸腹节胝上无脊起;该节后侧角钝,略圆;气门大,其与并胸腹节前缘的距离稍小于气门直径之长度。中胸小盾片两侧不具亚侧沟,头顶部在两侧单眼后的后头部分不具后头脊(虽然有时此部分陡然跌下而形成1角度),中胸盾片中叶上毛较多,至少30根左右,散乱分布,两侧叶上的毛也很多。雄性以其头部独一无二的特征区别于啮小蜂亚科其它种口腔开式;在唇基的位置处形成1倒“V”字形缺口;唇基分裂成左右2片;上颚基部紧靠复眼下方,上颚端部无齿,整个上颚呈舌状悬于复眼下的头部两侧;下颚下唇复合体特化成1很小的块状柔软构造缩于后头下方。
所述的蜂种的采集和保存是在美国白蛾蛹期进行采集,并于-5℃条件下保存。
所述的替代繁蜂寄主的选择包括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国槐尺蠖、柞蚕、榆毒蛾、杨扇舟蛾、柳毒蛾、大袋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蓝目天蛾、黄褐天幕毛虫、棉铃虫、柑桔凤蝶、家蚕、桃剑纹夜蛾和杨梦尼夜蛾中的一种或几种;保存条件为-5℃~5℃。
所述的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优选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杨梦尼夜蛾、柞蚕和家蚕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技术是指采用指形管或试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殖法,每头蛹接蜂2~50头,每头蛹接蜂视替代寄主种类和蛹的个体大小不同而不等,用当天“羽化”或“羽化”出后1~2天的雌蜂接种,36小时后将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温度根据放蜂时间控制,经我们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湿度为60~80%。
所述的蜂种的复壮是在人工繁殖5~6代后必须进行,否则会造成蜂种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所繁殖出的小蜂的质量和防治效果。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或用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待其化蛹,等自然界中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寄生这些蛹后取回饲养而得到小蜂。
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防治技术是在美国白蛾化蛹期进行,初次是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第二次是在初次放蜂后7~10天,即化蛹盛期进行。放蜂时选择气温在25℃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在一天中的10~16时放蜂为佳。放蜂时,将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用皮筋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化飞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部,拔开棉塞,让小蜂飞出。放蜂量按虫蜂比1∶3的比例计算。
所述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是指在我国,美国白蛾一年一般发生二代,要求每代放蜂二次,连续放蜂4次防治2代美国白蛾,即可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并通用过数学模型评价美国白蛾的被寄生和被控制情况。
建立了放蜂后白蛾周氏小蜂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和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Y=34.90+0.67X。其中Y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X白蛾周氏啮小蜂单独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用此模型可调查评价美国白蛾的被寄生情况和被控制情况。
本发明的优点是操作容易、高效、系统化,筛选出了优秀的繁蜂替代寄主,解决了人工大量繁蜂的技术难题,研究出了适宜的放蜂技术,防治美国白蛾效果显著。实践表明,只要认真掌握好放蜂时间、放蜂次数和足够的放蜂量,一般经1年2代美国白蛾放蜂4次防治,美国白蛾的危害可以得到完全控制。


图1为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理论值)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2为放蜂区与对照区天敌寄生率比较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及优良蜂种提供新天敌的发现及鉴定1984年,美国白蛾在陕西武功县暴发成灾后,我们进行了其天敌的系统调查,从采集到的4560头美国白蛾蛹中饲养得到了一种小蜂,其自然寄生率达86%。随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和模式标本,最后确定为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一个新属新种,即周氏啮小蜂属(Chouioia Yang)白蛾周氏啮小蜂种(C.cunea Yang),并予以命名发表。从而为防治美国白蛾找到了一种特优寄生性天敌。
实施例2.种蜂的采集和保存(1)蜂种的采集在美国白蛾蛹期,采集美国白蛾蛹进行饲养,以得到蜂种。被小蜂寄生的美国白蛾蛹的特征是颜色灰暗,无光泽;节间膜拉长,不能回缩;腹部不能摆动;蛹壳较薄,易碎。根据以上特征从采集的白蛾蛹中挑选出被寄生蛹饲养,可以育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成蜂。为了解决长期室内恒温繁蜂带来的蜂种退化问题,可以用上述蜂种复壮技术,或从自然界中采集被寄生的美国白蛾蛹进行饲养得到蜂种。
(2)蜂种的保存冬季采集的含有小蜂老熟幼虫的美国白蛾蛹在-5℃条件下保存。繁蜂前将蛹取出,置于室内24~26℃的室温下,待其羽化。
实施例3.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1)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替代寄主筛选用美国白蛾蛹繁蜂费时费工,而且繁蜂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防治的大量需要。因此,我们进行了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筛选研究,以找到成本低廉,繁殖量大的新的繁蜂替代寄主。
方法分别用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国槐尺蠖(Semiothisa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榆毒蛾(Ivela ochropoda(Eversmann))、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ua Leech)、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大袋蛾(Clania variegeta Snellen)、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Graeser))、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蓝目天蛾(Smerinthus planusWalker)、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clsky)、棉铃虫(Heliothia armigera(Hubner))、柑桔凤蝶(Papilio xuthus L.)、家蚕(Bombyxmori L.)、桃剑纹夜蛾(Acronicta intermedia Warren)、杨梦尼夜蛾(Monima incertaHufnagel)等19种昆虫的蛹作为替代寄主进行繁蜂试验。分别采集这些替代寄主的蛹进行接蜂繁蜂,每个试管或指形管装一头蛹,接入种蜂(蜂种的数量可根据蛹的大小而定,为2~50头,每头蛹的具体接蜂数量详见实例3,小蜂的繁殖方法),然后用脱脂棉塞紧管口,置于室温下饲养。大约10~30天后,小蜂羽化而出,分别统计其数量和寄生率等。
结果见表1。
表1利用不同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试验结果寄主种类 寄主数量出蜂寄主数量 寄生率(%) 每寄主平均出蜂量美国白蛾 100 100 100259赤松毛虫 100 81 81 382舞毒蛾 5024 396油松毛虫 100 78 78 1010国槐尺蠖 100 15 15 60柞蚕 8078 98 6552家蚕 100 100 100468杨扇舟蛾 5050 100287柳毒蛾 5046 92 221大袋蛾 3636 100268杨小舟蛾 5050 100236杨二尾舟蛾 4040 100325蓝目天蛾 3030 100532黄褐天幕毛虫 2525 100525侧柏毒蛾 1500 -棉铃虫 3030 100268柑桔凤蝶 2525 100296榆毒蛾 415 47 11.33 263桃剑纹夜蛾 15533.33 415杨梦尼夜蛾 416 416 100531结论除侧柏毒蛾和舞毒蛾外,其它寄主都可以繁殖出正常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来。说明除了要防治的美国白蛾蛹外,利用其它17种昆虫蛹均可作为人工繁蜂的替代寄主。但以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杨梦尼夜蛾、柞蚕、家蚕蛹繁蜂效果最好,特别是应用越冬代柞蚕蛹和家蚕蛹为替代寄主,因其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繁殖出的小蜂量大,健壮,十分经济;另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杨梦尼夜蛾繁蜂可变害为利,因为这3种害虫均为我国十分重要的食叶害虫,在防治时人工采集这些害虫的蛹可用于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用较低的价格收购这几种害虫的蛹还可以加强防治这三种害虫的力度。
(2)替代寄主的保存技术在-5℃的低温下,家蚕茧、柞蚕茧保存360天后小蜂仍可正常寄生繁蜂,其它寄主蛹在5℃~8℃的条件下保存期也可达100天左右,可以保证一年中在美国白蛾发生期繁蜂的需要。
实施例4.小蜂的繁殖(1)繁蜂方法人工繁蜂采用指形管或试管繁蜂法和开放式繁殖法。
根据我们解剖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内生殖系统发现,每头雌蜂的其平均含卵量为270.5粒,因此,用美国白蛾蛹繁蜂时,每头蛹接蜂2头。其它繁蜂寄主接蜂量根据替代寄主的蛹的个体大小确定赤松毛虫接蜂8头、油松毛虫接蜂8头、国槐尺蠖接蜂2头、柞蚕接蜂30~50头、家蚕接蜂5头、杨扇舟蛾接蜂2头、柳毒蛾接蜂5头、大袋蛾接蜂5头、杨小舟蛾接蜂2头、杨二尾舟蛾接蜂8头、蓝目天蛾接蜂8头、黄褐天幕毛虫接蜂5~8头、棉铃虫接蜂3~5头、柑桔凤蝶接蜂5头、榆毒蛾接蜂2头、桃剑纹夜蛾接蜂3头、杨梦尼夜蛾接蜂3头。
人工繁蜂时用当天羽化出来的雌蜂接蜂,或羽化出后1~2天的雌蜂接蜂。24~36小时后小蜂便可完成产卵过程,将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置于可控制温度的繁蜂室中培养。温度的控制根据距美国白蛾化蛹的时间计算,见(2)——人工繁蜂时温湿度的控制技术。
繁蜂时首先将替代寄主茧从冷藏室中取出,根据外观、茧重、蛹的颅腚板颜色等指标选出健壮蛹用来繁蜂。对于茧比较厚的柞蚕、家蚕,接蜂前应将茧剥去或削开口,以利于小蜂寄生。对于只有薄茧的替代寄主蛹,小蜂可以自行咬破寄主茧而产卵,因而不用处理。试管繁蜂时将2~3头替代寄主蛹放入管中,然后接入种蜂,塞上棉塞即可。开放式繁蜂是将多个替代寄主蛹集中放在较大的密闭箱中,接入蜂种,置于繁蜂室即可。在利用柞蚕、家蚕繁蜂时,我们创造的另一种与现在所有繁蜂方法不同的技术是将茧削一长口,从此口中接入种蜂,然后合盖上此口,捆一皮筋,这样就保证新接的蛹出蜂率达100%。
(2)人工繁蜂时温湿度的控制技术经我们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4±0.83℃,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可用期距法计算繁蜂时所需温度,也可以利用我们根据研究所作出的小蜂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图确定(图1)。在利用该曲线图时,根据放蜂防治时间(天数)(即美国白蛾蛹期出现期),从纵坐标上引一直线到达曲线,曲线下方对应的温度值即为人工繁蜂时应采用的温度。
人工繁蜂时的室内湿度一般控制在60~80%,繁蜂效果良好。
实施例5.蜂种的复壮技术为防止恒温下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导致小蜂退化,影响寄生和防治效果,在人工繁殖5~6代后需进行蜂种复壮。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瓶口用可以容许小蜂通过的细纱网蒙盖,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二是用合适的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让其取食、化蛹,待自然界中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寄生这些蛹后,然后取回室内饲养。试验证明,这两种方法都十分成功。
实施例6.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田间释放利用(1)放蜂时间放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美国白蛾化蛹期,一个世代放二次蜂,第一次是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另一次是在初次放蜂后7~10天,即化蛹盛期。放蜂时选择气温在25℃以上的晴朗天气,在一天中的10~16时放蜂,此时光线充足,湿度小,利于小蜂飞行寻找寄主产卵寄生。
(2)放蜂方法放蜂时,将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用皮筋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化而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部,拔开棉塞,待让小蜂全部飞出后,最后回收试管,以备再用。
(3)放蜂量的确定放蜂量不是按美国白蛾的发生面积计算,而是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量确定。根据我们研究,一头小蜂即可寄生消灭一头美国白蛾,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和防止自然界不利因子对释放的小蜂影响,我们采用加大放蜂量的方法,以害虫和小蜂比例为1∶3的比例确定放蜂量。放蜂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TN=W×EN×3(TN总放蜂量,W美国白蛾网幕数,EN每网幕中美国白蛾幼虫平均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确定。方法是在美国白蛾幼虫的幼龄期,随机剪取网幕10个,调查每个网幕中的幼虫数量,求出平均值。再根据普查时查得的该区总网幕数计算出美国白蛾的总数量。按照上述公式,最后计算出放蜂总量。
实施例7.本发明的防治效果和持续控制技术为了调查和了解小蜂释放后的寄生和防治效果,我们建立了放蜂后白蛾周氏小蜂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和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Y=34.90+0.67X其中Y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X白蛾周氏啮小蜂单独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这样,在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后,只要调查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就可以利用上述方程推算出各种天敌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可以大大减少调查的工作量。
六年来,我们共繁蜂35.422亿头,在大连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金州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长岛市、龙口市、牟平区、福山区、开发区、蓬莱等地,天津市塘沽区、开发区、汉沽区、津南区、河北区、宁河县等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滨林场、造船厂、渤海林场以及陕西关中等地进行了释放,防治面积达52.2万亩,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见表2)。
经过一年二代美国白蛾连续四次释放小蜂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这些地区的最高寄生率达到88.02%,平均67.74%;而对照区寄生率只有4.69~12.90%。由于放蜂区禁止施用化学农药,保护了其它天敌(如日本追寄蝇、舞毒蛾黑瘤姬蜂等、白蛾黑棒啮小蜂等),因而放蜂区的美国白蛾蛹的天敌总寄生率平均达到了90.25%,最高达96.28%,有效控制了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和为害,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而且达到了持续控制的效果。
放蜂防治后的地区,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较高的种群数量及较强的寄生能力,使得美国白蛾的数量很快下降。加上自然界中其它天敌昆虫的寄生与捕食,使美国白蛾的为害很快得到了控制。有的放蜂区如西北林学院校园、陕西杨陵区、陕西扶风县绛帐镇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和其它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达95%以上,已连续+多年末再发现这种害虫。大连市庄河、普兰店的美国白蛾近些年来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有效控制效果。
表2周氏啮小蜂等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情况调查

1)其它天敌主要为日本追寄蝇,舞毒蛾黑瘤姬蜂,白蛾派姬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等。
2)括号内的数字为二项分布置信度为95%时寄生率的置信区间值。
另外,通过对放蜂区放蜂前后的有虫株率进行调查,可以明显看出放蜂的防治效果。大连市金州区的三道湾机场、磁带厂原本是美国白蛾虫源地,1994年第二代美国白蛾发生的有虫株率为80%左右,个别地块树木叶子有被吃光的现象。经过连续5次放蜂防治,1999年第二代白蛾的有虫株率降到0.1%以下。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的放蜂防治区1997年第二代美国白蛾发生的有虫株率5~8%,经过连续两代4次放蜂防治,1999年第二代美国白蛾的有虫株率降到0.1~2%以下,完全控制了危害。
如图2所示,放蜂区天敌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大大增加。我们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其它天敌的寄生率与对照区天敌的自然寄生率作成寄生率比较图。
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力强,释放后可在自然界自然增殖,加之其第二寄主较多(经我们调查达7种)。因此,人工释放后,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两代蛹期(美国白蛾一年发生二代),可在这些转主寄主上转移寄生,因而可以保持较高的种群密度,在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上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使美国白蛾保持在极低的不成灾的状态。而且本项生物防治技术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养蚕业安全,经济、有效。如果在我国美国白蛾发生区全面推广,完全控制美国白蛾的目标将会完全实现。
权利要求
1.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1)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和优良蜂种提供;(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3)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5)蜂种的复壮;(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7)持续控制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种的采集和保存是在美国白蛾蛹期进行采集,并于-5℃条件下保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选择包括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国槐尺蠖、柞蚕、榆毒蛾、杨扇舟蛾、柳毒蛾、雄大袋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蓝目天蛾、黄褐天幕毛虫、棉铃虫、柑桔凤蝶、家蚕、桃剑纹夜蛾和杨梦尼夜蛾中的一种或几种;保存条件为-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选择优选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杨梦尼夜蛾、柞蚕和家蚕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采用指形管或试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殖法,每头蛹接蜂2~50头,用当天“羽化”或“羽化”出后1~2天的雌蜂接蜂,36小时后将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采用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湿度为60~80%的条件进行繁殖,保证按时出蜂用于防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种的复壮是在人工繁殖5~6代后进行,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或用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待其化蛹,自然界中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寄生这些蛹后取回饲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是在美国白蛾化蛹期进行,一个美国白蛾世代放二次蜂,初次是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第二次是在初次放蜂后7~10天。放蜂时选择气温在25℃以上的晴朗天气,在一天中的10~16时放蜂为佳;放蜂时,将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用皮筋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化而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部,拔开棉塞,让小蜂飞出,最后回收试管,以备再用;放蜂量按虫蜂比1∶3的比例计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是指在我国,美国白蛾一年一般发生二代,要求每代放蜂二次,连续放蜂4次防治2代美国白蛾,即可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并通用过数学模型评价美国白蛾的被寄生和被控制情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学模型为Y=34.90+0.67X;其中,Y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X白蛾周氏啮小蜂单独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及释放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属于森林保护技术领域,是应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林业害虫的新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1)优良蜂种的鉴定和提供;(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3)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5)蜂种的复壮;(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7)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技术。本发明操作容易、高效、系统化,筛选出了优秀的繁蜂替代寄主,攻克了人工大量繁蜂的技术难题,研究出了适宜的放蜂技术,防治效果显著。一般经1年美国白蛾2代连续4次放蜂防治,危害即可得到控制。放蜂防治后,若美国白蛾被寄生量较低时,再补充放蜂1-2次,就可达到长期稳定的持续控制效果。
文档编号A01K67/00GK1511450SQ02159588
公开日2004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杨忠岐, 庞建军, 王传珍, 乔秀荣, 杨秀卿 申请人:杨忠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