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滴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64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堵滴灌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节水灌溉滴灌系统滴灌带的改进,特别是防堵滴灌带。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塑料软管滴灌带的构造是在塑料软管带上均布设置着带有滴头的迷宫流道。兼有配水和滴水的功能,当经加压的水进入滴灌带流入均布的迷宫流道,经迷宫阻尼消能减压后,由滴头出水口慢慢流出进行滴灌。其不足之处是因为任何水源都含有杂质,即使水质较好的井水,也会有一定数量的泥沙和可能产生的化学沉淀物质。地表水含泥沙等杂质就更多了,很容易造成滴灌带的堵塞。目前,人们在滴灌时,只有加强过滤,如建拦污栅,沉淀池,增加过滤器等,但增加了灌溉的成本。虽然,对进入滴灌带的水事先进行过滤处理,但是由于迷宫式滴灌带的迷宫流道比较窄小,仍然出现迷宫式流道的堵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滴灌带,不仅可以实现节水灌溉,而且防堵性能好,在用地表水灌溉时,对过滤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堵滴灌带,包括塑料软管,塑料软管的下半部为单层壁,由管壁构成,其上半部为双层壁,由管壁和外壁构成,在双层壁的外壁上均布设置着轴向锯齿状的凹槽,在上半部管壁上开设的通孔与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的端部开设有开口。
由于本实用新型塑料软管的上半部为双层壁,塑料软管中的压力水从内壁的通孔进入上半部的双层壁的锯齿状凹槽,并从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端部的开口流出,实现滴灌,润湿土壤。当水中含有泥沙等杂质时,由于双层壁的流道宽,水进入双层壁流道后,内管壁受压减小,内管壁向内产生形变,由于压力作用,阻尼消能,从而使双层壁流道中的水顺利地从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端部的开口慢慢流出来,而不会使泥沙堆积堵塞流道。当水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杂质进入双层壁流道后,在双层壁之间起支撑作用,使双层壁之间的间隙增大,反而使水流量增大而不会减小。当进水压力变化时,对内壁压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压力大,产生的阻尼大;压力小,产生的阻尼小,具有补偿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防堵滴灌带,包括塑料软管,塑料软管的下半部为单层壁,由管壁3构成,其上半部为双层壁,由管壁3和外壁4构成,在管壁3上外壁4两边的连接点的圆心角为90°-180°。在双层壁的外壁4上均布设置着轴向延伸的锯齿状的凹槽1,在上半部管壁3上开设的通孔5与外壁4上锯齿形凹槽1相对应,在外壁4上锯齿形凹槽1的端部开设有开口。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实施例1,在管壁3上开设的通孔5与外壁4上锯齿状凹槽1的一端相对应,在外壁3上锯齿形凹槽1的另一端开设的开口为通孔2;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2,在上半部管壁3上开设的通孔5与外壁4上锯齿形凹槽1相对应,在外壁3上锯齿形凹槽1端部开设的开口为缝隙口6。
具体生产时,是将约8cm宽的塑料薄膜卷成直径约1.6cm的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部设外壁4形成双层壁,在外壁4上均布设置着锯齿形凹槽1,在双层壁的两边处分别进行线状热焊接密封,在卷曲热焊接之前,分别在管壁3和外壁4上按设计要求打孔,管壁3上的通孔5边缘要整齐,外壁4上的开口为边缘向外突起的通孔2或缝隙口6。管壁3的厚度要比外壁4的厚度薄,由于双层壁的流道宽,水进入双层流道后,管壁3受压减小,加之管壁3比外壁4厚度薄,使双层壁处的管壁3很容易向内形变,增加了双层壁之间的间隙,使水流量增大。
权利要求1.一种防堵滴灌带,包括塑料软管,其特征是塑料软管的下半部为单层壁,由管壁(3)构成,其上半部为双层壁,由管壁(3)和外壁(4)构成,在双层壁的外壁(4)上均布设置着轴向锯齿状的凹槽(1),在上半部管壁(3)上开设的通孔(5)与外壁(4)上锯齿形凹槽(1)相对应,在外壁(4)上锯齿形凹槽(1)的端部开设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滴灌带,其特征是在外壁(3)上锯齿形凹槽(1)的端部开设的开口为通孔(2)或缝隙口(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滴灌带,其特征是在管壁(3)上外壁(4)两边的连接点的圆心角为90°-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滴灌带,其特征是管壁(3)的厚度比外壁(4)的厚度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节水灌溉滴灌系统滴灌带的改进,特别是防堵滴灌带,包括塑料软管,塑料软管的下半部为单层壁,由管壁构成,其上半部为双层壁,由管壁和外壁构成,在双层壁的外壁上均布设置着轴向锯齿状的凹槽,在上半部管壁上开设的通孔与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相对应,在外壁上锯齿形凹槽的端部开设有开口。用本实用新型实现节水灌溉防堵性能好。在用地表水灌溉时,不需要预先严格过滤,也不会产生堵塞。当水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杂质进入双层壁流道后,在双层壁之间起支撑作用,反而使水流量增大,而不会减小。
文档编号A01G25/02GK2554921SQ022469
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日
发明者张增奇 申请人:张增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