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三铧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03阅读:28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三铧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犁。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铧犁的犁钩多为几根方管焊接在一起,方管之间呈直角设置,在垂直设置的方管下端固接铧,上述结构三铧犁的犁钩和铧在工作的时候,所受阻力大,致使工作效率低;现有结构的三铧犁由于没有可调犁钩和铧与地面高度的装置,致使在工作的时候不能调整铧入地的深度,所以不能更好的针对不同耕地的需要而施肥或打拢、趟地,不能更好的满足工作的需要;现有三铧犁的各部件都是焊接在一起,它存在着在冬季不需要使用犁的时候存放空间大、管理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阻力小、效率高、可调节、便于存放的多功能三铧犁,它包括地轮1、地轮1的中心轴上连接有地轮杆2,在地轮杆2的上端固接有机架3,机架3的上方设有肥箱4,在机架3的下方固接有犁钩5,所述犁钩5为具有平滑曲面过渡的一根圆钢,在犁钩过渡曲面处的前端和后端都为直线圆钢,在犁钩5的下端头处固接有铧6,过渡曲面后端直线圆钢与所述铧6的平面呈直角设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的弯曲形犁钩结构使铧与地面的倾角减至极小,这不但减小了铧入地时的阻力,同时减轻了在前进过程所受的阻力,并且这种结构的犁钩和铧不影响犁地的质量,由于工作每一步的阻力都减小,所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犁钩上端安装可调犁钩高矮的手轮,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所需要的工作目的而调整犁钩的入地深浅,方便了农民的工作;本实用新型犁钩和后吊板都与管套连接,管套通过螺栓与犁杠连接,这样,通过移动管套在犁杠上的位置,可以带动犁钩、铧在横向空间上的移动,这样可以方便不同垄宽之间犁地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结构都是单独的零件,它们通过卡扣或螺栓连接到一起而组成本实用新型的三铧犁,各部件连接稳固,在不需要使用三铧犁的季节可以方便的拆卸,节约了存放空间,便于管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利于推广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方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方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肥箱处的剖视图,图4是犁钩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本实施方式包括地轮1、地轮1的中心轴上连接有地轮杆2,在地轮杆2的上端固接有机架3,机架3的上方设有肥箱4,在机架3的下方固接有犁钩5,所述犁钩5为具有平滑曲面过渡的一根圆钢,在犁钩过渡曲面处的前端和后端都为直线圆钢,在犁钩5的下端头处固接有铧6,过渡曲面后端直线圆钢与所述铧6的平面呈直角设置,所述过渡曲面是以60~80°夹角α所形成的圆弧。大量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犁钩和铧的角度可以极大的减轻犁工作时在前进过程中的阻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二本实施方式在犁钩5的上方设有手轮7,手轮7通过丝杠螺母机构8与犁钩5连接,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通过机架3固定。机架3包括犁杠3-1、肥箱杠3-2、连接犁杠3-1和肥箱杠3-2的侧板3-3,它还包括与犁杠3-1连接的后吊板3-4,所述犁杠3-1、肥箱杠3-2与侧板3-3通过螺栓连接,在犁杠3-1上设有套管3-5,后吊板3-4的前端通过螺栓与套管3-5连接,后吊板3-4的后端头为U形夹结构,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的中部位置即设置在U形夹内,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的下端与犁钩5的中部铰接,犁钩5的前端头通过板3-6与套管3-5连接,所述地轮杆2与机架3的连接方式为,在地轮杆2与机架3的连接处设有地轮套9,地轮套9通过夹子10与机架3连接,所述地轮杆2纵向穿过地轮套9,并通过顶丝11进行地轮杆2与地轮套9之间的位置固定前述结构的手轮与丝杠螺母机构配合,即可以实现通过旋转手轮达到调整犁钩进而带动铧入地深度的目的。
前面所述肥箱4、犁钩5、手轮7、后吊板3-4的个数都为三个,还可以为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个,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肥箱4与机架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肥箱4的下方固接有肥箱杠3-2,肥箱杠3-2与机架3之间通过卡13连接;肥箱4的下底面设有方孔4-1,在方孔4-1处设有第一齿轮14-1,第一齿轮14-1与齿轮轴15固接,所述齿轮轴15的端头处还固接有第二齿轮14-2;所述地轮1的中心设有轮轴1-1,在轮轴1-1的端头处固接有第三齿轮14-3,第三齿轮14-3与第二齿轮14-2之间通过链条16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14-1的下方设有肥盒17,肥盒17的下底面设有孔17-1,在孔17-1处连接有排肥管1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犁杠3-1与拖车连接,拖车前进时带动地轮1旋转,轮轴1-1在转动时,带动第三齿轮14-3旋转,同时通过链条16带动第二齿轮14-2旋转,第二齿轮14-2旋转时,带动齿轮轴15旋转,齿轮轴15的旋转带动第一齿轮14-1转动,由于第一齿轮14-1设置在肥箱下方的方孔内,所以当第一齿轮14-1转动时,肥箱4内的肥会随第一齿轮14-1的转动而落到齿轮下方的肥盒17内,继而通过肥盒17下方的孔17-1并随排肥管18落到铧6后面的土上从而达到在犁地的同时施肥的目的。当铧6入地的深度不符合要求时,旋转手轮7即可使丝杠螺母机构8以后吊板3-4为轴心纵向移动,从而实现调整犁钩5高度的目的,进而调整铧6入地的深浅;由于连接铧的犁钩是“弯钩”,它改变了现有犁钩以直管与铧连接的方式,当铧与土地接触时,遇到阻力的铧会在弯钩的带动下减小与土壤之间的角度,从而减轻土壤对铧的阻力。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调整地轮杆2的高度带动铧角度的改变,当所耕土地土质较松时,可以调高地轮杆2的高度,这样铧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减小,大约15度左右,这样的角度可以使铧以极小的阻力在松软的土壤里前进;当所耕土地土质较硬时,调低地轮杆2的高度,这样铧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增大,大约25度左右,这样的角度可以使铧容易的进入到土壤内,当铧进入到土壤内后,由于土壤阻力的存在,并在弯钩的作用下,入地后的铧改变了原来的倾角,土壤阻力使铧与土地之间的倾角减小,从而减小了土壤对铧的阻力,继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三铧犁,它包括地轮(1)、地轮(1)的中心轴上连接有地轮杆(2),在地轮杆(2)的上端固接有机架(3),机架(3)的上方设有肥箱(4),其特征在于在机架(3)的下方固接有犁钩(5),所述犁钩(5)为具有平滑曲面过渡的一根圆钢,在犁钩过渡曲面处的前端和后端都为直线圆钢,在犁钩(5)的下端头处固接有铧(6),过渡曲面后端直线圆钢与所述铧(6)的平面呈直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曲面是以60~80°夹角(α)所形成的圆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犁钩(5)的上方设有手轮(7),手轮(7)通过丝杠螺母机构(8)与犁钩(5)连接,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通过机架(3)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3)包括犁杠(3-1)、肥箱杠(3-2)、连接犁杠(3-1)和肥箱杠(3-2)的侧板(3-3),它还包括与犁杠(3-1)连接的后吊板(3-4),所述犁杠(3-1)、肥箱杠(3-2)与侧板(3-3)通过螺栓连接,在犁杠(3-1)上设有套管(3-5),后吊板(3-4)的前端通过螺栓与套管(3-5)连接,后吊板(3-4)的后端头为U形夹结构,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的中部位置即设置在U形夹内,所述丝杠螺母机构(8)的下端与犁钩(5)的中部铰接,犁钩(5)的前端头通过板(3-6)与套管(3-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轮杆(2)与机架(3)的连接方式为,在地轮杆(2)与机架(3)的连接处设有地轮套(9),地轮套(9)通过夹子(10)与机架(3)连接,所述地轮杆(2)纵向穿过地轮套(9),并通过顶丝(11)进行地轮杆(2)与地轮套(9)之间的位置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所述肥箱(4)与机架(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肥箱(4)的下方固接有肥箱杠(3-2),肥箱杠(3-2)与机架(3)之间通过卡(13)连接;肥箱(4)的下底面设有方孔(4-1),在方孔(4-1)处设有第一齿轮(14-1),第一齿轮(14-1)与齿轮轴(15)固接,所述齿轮轴(15)的端头处还固接有第二齿轮(14-2);所述地轮(1)的中心设有轮轴(1-1),在轮轴(1-1)的端头处固接有第三齿轮(14-3),第三齿轮14-3与第二齿轮(14-2)之间通过链条(16)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14-1)的下方设有肥盒(17),肥盒(17)的下底面设有孔(17-1),在孔(17-1)处连接有排肥管(18)。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多功能三铧犁,其特征在于所述肥箱(4)、犁钩(5)、手轮(7)、后吊板(3-4)的个数都为三个。
专利摘要多功能三铧犁,它涉及一种犁。现有的三铧犁存在着工作时阻力大、工作效率低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在机架(3)的下方固接有犁钩(5),所述犁钩(5)为具有平滑曲面过渡的一根圆钢,在犁钩(5)的下端头处固接有铧(6),过渡曲面后端直线圆钢与所述铧(6)的平面呈直角设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的弯曲形犁钩结构使铧与地面的倾角减至极小,这不但减小了铧入地时的阻力,同时减轻了在前进过程所受的阻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手轮可以调整犁钩的入地深浅,方便了农民的工作;它还可以方便不同垄宽之间犁地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结构可以方便的拆卸,节约了存放空间,便于管理,利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B49/00GK2710330SQ200420019099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0日
发明者程兆利 申请人:程兆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