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再生绿化生态空间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非大自然的土地上造园的艺术,具体地说是在不断建造的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上寻求“再生土地”,并在其上形成绿色植物营造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是一种特种绿地的设计与营造。
背景技术:
露地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古今中外不乏经典之作,但是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商业化都市,见缝插针或大量扩展地面园林绿化工程是不现实的,而衡量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却是人均绿化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城市绿化用地的潜力,利用在城市中占物质实体较多的建筑物使之相关连,让建筑空间与绿化空间相互渗透,再生一种绿化生态空间,以期达到城市的绿化目标,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所需,实用、精美、安全、环保、生态是其综合特色。
本发明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是按以下方法制作而成的实地勘察建筑物或构筑物计算作业面承重范围;进行方案设计和景观规划,种植设计,植物选配,作业面防水处理,微地形种植区设计包括人工合成种植土层、过滤层和排水层,水循环及微灌系统设计,安全防护设计,配以园林建筑与小品、弱电设施,制成施工图;按图准确计算设计荷载;按终审施工图严格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后进行养护管理,再生绿化生态空间制作完成。具体工艺步骤如下一、作业面荷载值计算通过现场勘测,掌握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承重结构体系,根据其不同结构类型及其承重能力来确定作业面上园林工程的使用性质、各项园林工程的做法、材料和具体尺度;准确计算作业面的承重范围、确定其荷载值是再生空间造园的先决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经过验算,而对于新建的只需按使用要求设计相关结构构件,以确保建筑安全。
二、方案设计、景观总规划通过组织设计,完成设计方案、出具总体景观规则平面图和效果图,使之与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的建筑风格、外观相得益彰,与建筑周围的大环境协调一致,同时体现独特的园林风格。
三、种植设计无论何种使用要求和形式,再生空间造园的主体都必须是绿色植物,也就是说,它的绿化作用应放在首位;衡量一个再生绿化空间的好坏,除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外,绿化覆盖率必须保证在50-70%以上,只有保证足够数量的植物,才能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的多少是再生绿化空间“适用”的先决条件。
四、植物选配列出植物选配清单;估计植物生长速度,以及其充分长成后所占有的空间和面积,以便确切计算栽植距离及达到完全覆盖绿地面积所需的时间;所选配的植物品种应具有露天空间生长的特性植物品种强壮并具有抵抗极端气候的能力,能适应种植土浅薄、少肥,能忍受干燥或潮湿积水环境,能忍受夏季高热风、冬季露天越冬,能抗空中大风,能抵抗空气污染并能吸收污染、净化空气,容易移植成活、耐修剪、生长较缓,只需较低的成本养护管理要求等。
五、作业面防水处理再生绿化空间成败的关键是防水层施工的好坏,为防止水池及浇灌水下渗、避免以后返工修理防水层增加成本,除选择优质的防水材料(聚氨脂、绿丁橡胶布、液态薄膜、三元乙丙防水布等)外,最主要的还是极为严格的施工质量与管理的保证。
六、微地形种植区设计种植区是再生空间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可能地模拟自然土的生态环境,又受到承重、排水、防水等的限制条件,它不仅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而且关系到主景——植物的生长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处理1、采用人工合成种植土(如屋顶绿化专用基质)代替露地耕土不仅可大大减轻荷重,而且可根据各类植物生长所需配制充足的养分、调节基质酸碱度,按植物生存、发育需要和植株大小设计种植厚度。
2、设置过滤层在种植土的底部设置一道防止细小基质颗粒流失的过滤层。如果种植基质随浇灌水或雨水淋失,不仅会影响基质的成分或养料,而且会堵塞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排水系统,甚至影响整座建筑下水道的畅通,因此要求材料本身既能透水又能过滤、且经久耐用造价低廉。
3、设置排水层在人工合成土、过滤层之下,设置排水、储水和通气层,以改善人工合成土的通气状况,储存多余水进入水循环系统,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因此材料的选择应满足通气、排水、储水和轻质要求。
七、水循环系统设计通过管道将排水层中储存多余的水引至设在建筑物地面或地下的水过滤装置或终水处理站,经过滤或处理后重复利用,达到节水、环保、生态的目的。
八、微灌系统设计空间里的植物,如使用人力浇灌,既费工、费时又费水,而且水量难于控制效果不佳,容易降低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可以通过在种植土表面设置滴灌管道微灌系统来避免,以实现定点浇灌和局部雾化效果;将微灌系统与水循环系统连接使浇灌水重复利用、可有效节约水资源。
九、安全防护设计除了安全使用结构承重和防水构造外,对再生绿化空间四周设置牢固的防护措施(足够高度的女儿墙、栏杆)以防人物落下伤人,对防护设施进行种植绿化、美化时,要充分验算防护设施的倾覆荷载、水平荷载、悬臂强度以确保安全。
十、园林建筑与小品包括景观水池、叠水和喷泉,假山置石、园路铺装、亭廊、庭院灯及雕塑等小品,只作为总体景观点缀之用,不能喧宾夺主。
十一、弱电设施按景观要求设计配置,以满足灌溉用电与灯光照明、音响设备使用。
十二、施工图包括植物种植的平、立、剖图,园林建筑单体的平、立、剖图,给排水施工图等全套,应严格遵循审核出图程序,以确保施工过程有据可依,保证工程质量。
十三、设计荷载计算根据施工图逐项进行严格核算,然后将设计荷载施加到建筑物的承重构件上,设计荷载必须小于作业面荷载值,绝不能出现超载现象,以确保建筑结构构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来承受绿化空间建成后所附加的荷载。
十四、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组织施工,不允许偷工减料、更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将功亏一篑。
十五、养护管理施工结束后,应对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基本养护管理,以使植物安全渡过缓苗期、恢复原有的景观,再生绿化生态空间即制作完成。
其中设计荷载是指作业面上整个园林工程荷载及建成后可能产生的最大活荷载之和。
本发明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源于露地造园,又有别于露地,其因地制宜、因“顶”制宜、实用性强,在高度现代化的商业都市中,巧妙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露天平台或屋顶,将建筑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开辟新型绿化空间,是城市发展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的产物;其出发点是解决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有限、改善城市人居条件,不仅为生活与工作在高层建筑的人们提供了休憩场地,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交通废气污染和噪声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人均绿化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从俯视角度看,数个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绿荫覆盖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组成了一个空中大花园,构建出城市上空一道靓丽的风景;其融会了中西方造园艺术的优点,体现了“充分利用房屋平面布置中分割出来的露天空间”和“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完整而适用的露天生态空间”两种不同概念的设计手法。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本发明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按以下方法制作一、作业面荷载值计算通过现场勘测,掌握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承重结构体系,根据其不同结构类型及其承重能力来确定作业面上园林工程的使用性质、各项园林工程的做法、材料和具体尺度;准确计算作业面的承重范围、确定其荷载值是再生空间造园的先决条件。对己建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经过验算,而对于新建的只需按使用要求设计相关结构构件,以确保建筑安全。
二、方案设计、景观总规划通过组织设计,完成设计方案、出具总体景观规则平面图和效果图,使之与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的建筑风格、外观相得益彰,与建筑周围的大环境协调一致,同时体现独特的园林风格。
三、种植设计无论何种使用要求和形式,再生空间造园的主体都必须是绿色植物,也就是说,它的绿化作用应放在首位;衡量一个再生绿化空间的好坏,除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外,绿化覆盖率必须保证在50-70%以上,只有保证足够数量的植物,才能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的多少是再生绿化空间“适用”的先决条件。
四、植物选配列出植物选配清单;估计植物生长速度,以及其充分长成后所占有的空间和面积,以便确切计算栽植距离及达到完全覆盖绿地面积所需的时间;所选配的植物品种应具有露天空间生长的特性植物品种强壮并具有抵抗极端气候的能力,能适应种植土浅薄、少肥,能忍受干燥或潮湿积水环境,能忍受夏季高热风、冬季露天越冬,能抗空中大风,能抵抗空气污染并能吸收污染、净化空气,容易移植成活、耐修剪、生长较缓,只需较低的成本养护管理要求等。
五、作业面防水处理再生绿化空间成败的关键是防水层施工的好坏,为防止水池及浇灌水下渗、避免以后返工修理防水层增加成本,除选择优质的防水材料(聚氨脂、绿丁橡胶布、液态薄膜、三元乙丙防水布等)外,最主要的还是极为严格的施工质量与管理的保证。
六、微地形种植区设计种植区是再生空间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可能地模拟自然土的生态环境,又受到承重、排水、防水等的限制条件,它不仅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而且关系到主景——植物的生长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处理1、采用人工合成种植土(屋顶绿化专用基质)代替露地耕土不仅可大大减轻荷重,而且可根据各类植物生长所需配制充足的养分、调节基质酸碱度,按植物生存、发育需要和植株大小设计种植厚度。
2、设置过滤层在种植土的底部设置一道防止细小基质颗粒流失的过滤层。如果种植基质随浇灌水或雨水淋失,不仅会影响基质的成分或养料,而且会堵塞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排水系统,甚至影响整座建筑下水道的畅通,因此要求材料本身既能透水又能过滤、且经久耐用造价低廉。
3、设置排水层在人工合成土、过滤层之下,设置排水、储水和通气层,以改善人工合成土的通气状况,储存多余水进入水循环系统,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因此材料的选择应满足通气、排水、储水和轻质要求。
七、水循环系统设计通过管道将排水层中储存多余的水引至设在建筑物地面或地下的水过滤装置或终水处理站,经过滤或处理后重复利用,达到节水、环保、生态的目的。
八、微灌系统设计空间里的植物,如使用人力浇灌,既费工、费时又费水,而且水量难于控制效果不佳,容易降低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可以通过在种植土表面设置滴灌管道微灌系统来避免,以实现定点浇灌和局部雾化效果;将微灌系统与水循环系统连接使浇灌水重复利用、可有效节约水资源。
九、安全防护设计除了安全使用结构承重和防水构造外,对再生绿化空间四周设置牢固的防护措施(足够高度的女儿墙、栏杆)以防人物落下伤人,对防护设施进行种植绿化、美化时,要充分验算防护设施的倾覆荷载、水平荷载、悬臂强度以确保安全。
十、园林建筑与小品包括景观水池、叠水和喷泉,假山置石、园路铺装、亭廊、庭院灯及雕塑等小品,只作为总体景观点缀之用,不能喧宾夺主。
十一、弱电设施按景观要求设计配置,以满足灌溉用电与灯光照明、音响设备使用。
十二、施工图包括植物种植的平、立、剖图,园林建筑单体的平、立、剖图,给排水施工图等全套,应严格遵循审核出图程序,以确保施工过程有据可依,保证工程质量。
十三、设计荷载计算根据施工图逐项进行严格核算,然后将设计荷载施加到建筑物的承重构件上,设计荷载必须小于作业面荷载值,绝不能出现超载现象,以确保建筑结构构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来承受绿化空间建成后所附加的荷载。
十四、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组织施工,不允许偷工减料、更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将功亏一篑。
十五、养护管理施工结束后,应对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基本养护管理,以使植物安全渡过缓苗期、恢复原有的景观,再生绿化生态空间即制作完成。
权利要求
1.本发明公开一种在非自然的土地上造园方法,具体地说是在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顶上种植绿色植物的方法。
2.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优质的防水材料铺垫在建筑物与构筑物顶上。
3.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人工合成种植基质代替露地耕土,并根据各类植物生长所需配制充足的养分、调节基质酸碱度,按植物生存、发育需要和植株大小设计种植基质厚度。
4.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土的底部设置一道防止细小基质颗粒流失的过滤层。
5.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人工合成土、过滤层之下,设置排水、储水和通气层。
6.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管道将排水层中储存多余的水引至设在建筑物地面或地下的水过滤装置或终水处理站,经过滤或处理后重复利用。
7.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土表面设置滴灌管道微灌系统来实现定点浇灌和局部雾化效果,与循环系统连接,重复利用水。
8.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园林建筑与小品,包括景观水池、叠水和喷泉,假山置石、园路铺装、亭廊、庭院灯及雕塑等小品。
9.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再生绿化空间四周设置牢固的防护措施(足够高度的女儿墙、栏杆)以防人物落下伤人。
10.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造园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景观要求设计配置弱电设施,以满足灌溉用电与灯光照明、音响设备使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在非大自然的土地上造园的方法,具体地说是在不断建造的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上寻求“再生土地”并在其上形成绿色植物营造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是一种特种绿地的设计与营造。具体包括作业面荷载值计算、方案设计、景观总规划、种植设计、植物选配、作业面防水处理、微地形种植区设计、水循环系统设计、微灌系统设计、安全防护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弱电设施、施工图、设计荷载计算、施工、养护管理。本发明的再生绿化生态空间源于露地造园,又有别于露地,其因地制宜、因“顶”制宜、实用性强,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露天平台或屋顶,将建筑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开辟新型绿化空间。
文档编号A01G9/00GK1675984SQ20051001077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7日
发明者毕永臻, 林勇芳, 周耕源 申请人: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