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草秸稻作杂草防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技术,尤其适用于有机稻米生产,同时也适用于一般水稻杂草的防除。
背景技术:
农田杂草是指那些生长在农田,分布广,危害农作物,非人工有意栽培的草本植物。它是长期适应当地作物、耕作、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和其它社会因素而生存下来的,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中适应性最强、最繁茂的植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全世界杂草总数约5万种!其中8000种为农田杂草!而危害主要粮食作物的约有250种,危害最严重的杂草有76种,其中18种尤其严重,如香附子、狗牙根、稗、牛筋草、白茅、马齿苋、藜、刺苋等。
农田杂草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光照和空间,传播病虫害、降低产量与质量、增加管理用工与生产成本,其中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杂草的危害仅次于病虫害。
农田杂草的防除,除了传统的中耕除草以及农业综合防除措施,如轮作倒茬,深耕细作,精选良种,高温堆肥,高密度栽培,迟播诱发,管理水源等外,由于植物检疫可以切断杂草的外来入侵与传播,作为减少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受到重视。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为减少农田杂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出现了研发与应用化学除草剂,由于化学除草剂是根据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利用化学除草剂的类型和对植物的作用原理防除杂草,因此,化学除草剂应用的60多年历史中,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抗药性杂草种类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已有185种杂草对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此外,又由于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现今人们在土壤发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许多是化学除草剂的中间产物,这严重影响了生物与人类生存的安全。因此,研究与寻找其它与环境和谐的除草方法成为全球共同的关心的课题,特别是有机农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要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除草剂,更使替代化学除草剂除草技术研究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生物除草技术因其对目标杂草选择性强、环境负荷小、易于控制以及大面积应用、安全性高等优势而成为近年来杂草生物防治研究中一个较活跃的领域。
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从感病的大豆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上分离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des),该菌对我国大豆恶性寄生杂草菟丝子具有特殊防除效果。60年代中后期,在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开展了鲁保一号制剂的生产和应用,推广面积达60万hm2,防效在85%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3]。但由于长期繁殖和保藏,菌种致病性退化。90年代,高昭远等筛选了遗传性状稳定、产孢量大、致病力强的单孢变异株,田间试验防效稳定在90%。1979年新疆哈密植保站从感病的哈密瓜寄生性杂草埃及列当(Orobancheaegyptiaca)中分离到镰刀菌(Fusarium Orobanche),将其制成生防制剂F798,对瓜列当防效达95%以上。江苏建湖县在狗牙根上发现一种专性寄生的锈菌。中国农业大学陈勇等筛选的尖角突脐孢(Exserohilummonoceras)对稗草致病性强,目前已对该菌的流行学进行了研究,并向商品化发展。张希福等对河南北部地区杂草植物病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定出19种杂草上的病原菌30种,其中蟋蟀草枯菌(Helminthosporiumnodulosum)对危害棉花、花生等作物的恶性杂草蟋蟀草致病力强,田间防效可达86.4%。既可节省大量经费,又可很快地取得成功。
除了利用微生物除草外,利用杂草的生物天敌来防除杂草,不仅可行,且利用范围更广。据报道目前已知的可以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的天敌,其中包括344种昆虫、6种螨类、1种线虫和18种真菌,因此,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是主要的天敌,占主要地位。在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中,鞘翅目昆虫最多,有161种,占所利用无脊椎动物和真菌的43.6%,其中象甲科Curculionidae61种,叶甲科Chrysomelidae55种,二者占到被利用天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次为鳞翅目105种,占所利用种的28.5%;双翅目46种,排第3位,占所利用种的12.5%(表3)。此外,人们还利用脊椎动物进行杂草生物防治。许多家畜如牛、羊、鹅等用来控制牧场、陆地的杂草,鱼、鸭、蜗牛、海牛等用来控制水生杂草。常用于控制水生杂草的鱼类有鲤科Cyprinidae4种,丽鱼科Cichlidae6种,丝足鱼科。
耕作方法作为杂草防除的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且成本低,因此,耕作除草技术,无论在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现今,还是在大力开发与应用生物除草技术世代,它都其它除草技术不可代替的优势。因而,耕作除草技术在继承传统中耕除草技术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德国农学专家经探索和试验显示,在夜间耕作,杂草要比白天耕作减少,实行夜间耕作的土地仅不足20%的野草种子发了芽,相比之下,采用白天耕作,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9%。日本研究了稻田耕作杂草防除技术。提出了稻糖稻作法。
以上许多技术在稻田杂草防治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产业化、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探索杂草防治新技术不仅必要且也十分迫切。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稻米无公害生产以及水稻环境友好栽培,特别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节本、有效的、可操作的杂草防除新技术。
技术方案一种草秸稻作杂草防除方法,包括1、稻田要求稻田平整,田面高差为6~10厘米,同时要求稻田水日渗漏率低于1~2厘米;2、选用大穗型高产水稻品种选用穗粒数大于200粒的大穗型、抗病、抗倒伏且全生育期达150天以上的晚熟的品种;3、草秸选择C/N比为15~50的草秸,草秸施用量在50-300克/M2;4、选择撒施时间撒施时间在秧苗栽插前到活棵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如果分两次撒施,则第一次应上述要求的时间内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施用后十天进行;
5、撒施方法采用人工撒施的方法,但要求撒施均匀;6、科学管水在水稻栽插到分檗后期,保持田面3~5厘米的水层,分檗后期注意2天搁田一次,以后干干湿湿交替。
上述草秸,是指前茬作物的残体,如豆秸、杂草、小麦、玉米秸,也包括稻糖、麦麸等等,草秸收集后,经晒干,并粉碎通过孔径为1厘米的筛。草秸的用量主要依据草秸的C/N比与稻田渗漏量大小。草秸C/N越大、稻田水渗漏越大,草秸的施用量越大,反之亦然。
撒施草秸时间的选择,是指当所用草秸C/N比为30~50时,可以在秧苗移栽前施用,当选用草秸C/N比小于30,或大于15时,应在秧苗移栽且活棵后撒施。必要时增加草秸施用次数与施用量是指在草秸撒施后,遭遇到大雨,稻田水形成了径流。
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1、稻田表层强还原,在水稻栽插并活棵后,在稻田表层形成强还原层,利用强还原层抑制杂草的萌发,达到减少稻田杂草发生率与发生量的目的。
2、控制水层,在稻田表层应保持一定的水层,并不会出现高出水面的上垅。
3、选择草秸,选择微生物易降解的草秸,且选择适宜的用量,稻田撒施要均匀。
本发明主要技术效果1、减少了稻田杂草发生量与发生率。可以减少杂草发生量85%以上,减少杂草发生率对87%以上;2、减少氮磷流失。在水稻生长前期,水稻氮磷吸收量较小,稻田中水溶性氮磷容易随水流失,采用草秸稻作法,可以有效减少稻田前期氮磷径流损失。
3、减少肥料施用量。采用草秸稻作法,可以减少长粗肥或穗肥正常用量的40%。
4、改良土壤。长期采用草秸稻作方法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保肥与持水能力。
5、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本技术,可能减少劳动用工2-3个,节约成本40-60元。
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时间2003年实施地点南京思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南京溧水县白马镇朱家边)实施方案实施分三个处理,(1)对照,即常规方法,(2)草秸用量100g/m2,(3)草秸用量200g/m2,小区面积50m2,重复两次,小区随机排列。具体操作为水稻栽插前3天,将经粗粉碎,通过1mm孔径筛的前茬秸秆(豆秸类)撒在田表面,然后上水浅旋(3-5厘米),2-3天后,插秧,各处理按等养分要求,适量补施商品有机肥料,其它管理同常规方法。草秸稻作法处理方法如下1、稻田要求稻田平整,田面高差为6-10厘米,即当田面保持10厘米左右水层时,不应出现高出水面的土垅;同时要求稻田水日渗漏率低于1-2厘米;2、选用大穗型高产水稻品种选用大穗型、抗病、抗倒伏且晚熟的品种,如二优培九、二优108等。
3、选择草秸草秸为前茬作物的残体,如豆秸、杂草、小麦、玉米秸等等,草秸收集后,经晒干,并粉碎通过孔径为1厘米的筛。选择C/N比为15~50的草秸,草秸施用量在50-300克/M2;草秸的用量主要依据草秸的C/N比与稻田渗漏量大小。草秸C/N越大、稻田水渗漏越大,草秸的施用量越大,反之亦然。
4、选择撒施草秸时间撒施草秸时间为在秧苗栽插前到活棵后一个月内进行;当所用草秸C/N比为30~50时,可以在秧苗移栽前施用,当选用草秸C/N比小于30,或大于15时,应在秧苗移栽且活棵后撒施。如果分两次撒施,则第一次应上述要求的时间内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施用后十天进行。在草秸撒施后,遭遇到大雨,稻田水形成了径流时增加草秸施用次数与施用量。
5、撒施方法采用人工撒施的方法,撒施均匀;6、科学管水采用草秸稻作方法防除杂草的稻田,在水稻栽插到分檗后期,保持田面3~5厘米的水层,分檗后期注意2天搁田一次,以后注意干干湿湿交替。
实施效果秧苗栽插后第20天调查,对照处理杂草发生量为105g/m2,而采用“草秸稻作法”能明显减少杂草的发生量与发生率,与对照相比,两个处理平均杂草发生量下降了85%以上,发生率减少87%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草秸稻作杂草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a)稻田要求稻田平整,田面高差为6~10厘米,同时要求稻田水日渗漏率低于1~2厘米;b)选用大穗型高产水稻品种选用穗粒数大于200粒的大穗型、抗病、抗倒伏且全生育期达150天以上的晚熟的品种;c)草秸选择C/N比为15~50的草秸,草秸施用量在50-300克/M2;d)选择撒施时间撒施时间在秧苗栽插前到活棵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如果分两次撒施,则第一次应上述要求的时间内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施用后十天进行;e)撒施方法采用人工撒施的方法,但要求撒施均匀;f)科学管水在水稻栽插到分檗后期,保持田面3~5厘米的水层,分檗后期注意2天搁田一次,以后干干湿湿交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草秸稻作杂草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草秸,是指前茬作物的残体,如豆秸、杂草、小麦、玉米秸,草秸收集后,经晒干,并粉碎通过孔径为1厘米的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草秸稻作杂草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撒施草秸时间的选择,是指当所用草秸C/N比为30~50时,在秧苗移栽前施用,当选用草秸C/N比小于30,或大于15时,在秧苗移栽且活棵后撒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草秸稻作的杂草防除方法,涉及水稻栽培技术,尤其适用于水稻有机栽培。本法采用草秸稻作方法,通过秧苗移栽后,撒施粉碎草秸,在稻田表层产生强还原层,抑制杂草萌发,达到减少了稻田杂草发生量在到85%以上,减少杂草发生率对87%以上;减少了长粗肥或穗肥正常用量的40%,减少劳动用工2-3个,节约成本40-60元/亩。本方法操作简便,适合无公害或绿色或有机稻米生产,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G16/00GK1695433SQ20051004035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日
发明者常志州, 辛红霞, 徐健 申请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