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

文档序号:323896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属于稻田生态种养殖类。
背景技术
天然河蟹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已成为人们餐饮中的一道美食,近年来,随着环境改变,天然河蟹日趋减少,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于是利用水稻田地,进行圈养河蟹技术正在悄然发展,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由于农药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大,使种植环境受到污染,给稻田养蟹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需求更为急迫,用传统的方式在水稻田中养殖河蟹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便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该技术可通过生态调控方法在稻田地中利用水生动植物为饵料进行蟹苗养殖,而稻苗可以从蟹苗成长期中所产生的排泄物得到肥料,从而又可促进稻苗生长方法。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是这样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完成①稻田地先进行围隔,然后在四月中旬进水,四月底完成耙地,五月中旬完成插秧,耙地前要先对稻田地进行追施基肥、大头肥以保证稻田地有足够的肥料促使稻苗生长,6月15日前把尿素化肥施完,总用肥量为正常施肥量的50%左右,而肥料应使用有机肥料,这样可为蟹苗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②插秧插秧前将稻田挖出60~80公分深、80~100公分宽的“环”形或“田”字形沟,沟的面积占水稻面积的20~30%,然后再插秧,插秧密度以9×6寸为宜,稻田养殖易在稻穗大田中进行,以适应秧苗透风、透光及河蟹活动。
③在稻田四周构筑蟹防逃墙,防止河蟹穿墙外逃。
④撒放蟹苗,每年5月之后,即在插秧一周后为蟹苗整个投放期。向田内放入新水,并将蟹苗从暂养池中取出,投入到稻田中养殖。
⑤蟹苗投喂管理,饲料投喂的原则是使河蟹、水生动植物和水稻三者在生长期间维持生态平衡环境,河蟹每日喂两次饵料,并以水草、小杂鱼合成饵料为主,水生动植物为辅,投料量依据河蟹体重1%按时投放。
⑥9月下旬~10月初为水稻收割前的河蟹捕获期。
所述的蟹苗放养前要对稻田中水生植物水浮萍、水杂草、尾鳃蚓、枝角类、挠足类等小型水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确定其资源多少,结合饲料投喂量决定放养蟹苗密度。
所述的河蟹在生长期以稻田中水生动植物,水浮萍、水杂草、尾鳃蚓、枝角类、挠足类等小型水动物为辅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特点由于本发明的养河蟹方法是在稻田地中将蟹苗与稻苗共养,同在一个成长期内生长,通过采用生态平衡自然调节方法,不但将稻田地中使用化肥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还可把水中水生动植物用来喂养河蟹,使养殖的河蟹与种植的稻米成为绿色食品。
此外,水稻还可在生长期内能获得大量由于河蟹所排泄的有机肥料,而河蟹又可在稻田地内以水生动植物为饵料,这样不但节省喂养成本和田间管理成本,又可使稻田地不会发生虫害,还可防止化肥对人类及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由以下实施例给出,下面予以描述。
实施例1本发明方法中稻田围隔方式采用了塑料薄膜材料,将稻田地隔成相同面积的若干份,每份5~10亩为宜,然后在每一围隔圈内养护,这样可有利于管理,并及时对病害河蟹进行救治,另外,也易于在大生态环境中对于若干相对独立的小生态系统进行生态调节,从而能减少管理工作量,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因河蟹逃避所带来的损失。
实施例2所述的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可选用0.08~0.1毫米厚度的塑料薄膜、石棉瓦、玻璃材质做为墙体,将其埋入土中10公分,使地上部防逃墙高50~60公分,外缘用竹杆或树桩固定,墙体角度向内略有倾斜,四角围成一个圆弧状,然后再设置进排水管道,将管头用网包紧,出水口要设置二道拦网,稻田四周埂埝要保持80公分以上宽度。
实施例3在撒放蟹苗阶段前一周,稻田地应停止施肥,并将稻田水排干。晾晒一天,以达到消毒洁田目的,利于蟹苗生长。
实施例4蟹苗投喂管理时,要使河蟹、水生动物和水稻三者之间生长期始终处于一个和谐生态平衡状态,即随着河蟹的生长逐渐加大投喂量,而水生动植物应呈现一个减少趋势,当到河蟹成熟捕前,稻田中的水生动植物,应处于绝迹状态为理想,在蟹苗投放的前期,还需要在环沟内投放一定的水生植物,为河蟹提供饵料和遮盖物,在日常管理中每天要进行巡池,包括清除养蟹稻田中的青蛙、蛇、鳝鱼、泥鳅、老鼠等天敌,还要经常对稻田水质保持清新,在河蟹生长期稻田可不必进行虫害防制。
实施例5本发明稻田养殖河蟹适宜于北温带地区水温在15~30℃之间,每年5~11月份范围为最佳稻田养蟹期。
水质应符合GB-11607-89标准,PH值在7.0~9.6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稻田地要先进行围隔,然后在四月中旬进水,四月底完成耙地,五月中旬完成插秧,耙地前要先对稻田地追施基肥、大头肥,然后在6月15日前把尿素化肥施完,总用肥量控制在正常施肥量的50%左右;②插秧插秧前将稻田挖出60~80公分深、80~100公分宽的“环”形或“田”字形沟,沟的面积占水稻面积的20~30%,然后进行插秧,秧苗密度以9×6寸为宜;③在稻田四周构筑蟹防逃墙。④撒放蟹苗,每年5月之后,即在插秧一周后为蟹苗投放初期,投入前先向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蟹苗从暂养池中取出投入到稻田中进行放养;⑤蟹苗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水生动植物和水稻生存环境及稻田内谐调的生态环境,每天喂两次饵料,喂养时按其河蟹体重1%投料;⑥9月下旬~10月初为水稻收割前的河蟹捕获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养蟹苗前要对稻田中的水生植物、水浮萍、水杂草、尾鳃蚓、枝角类、挠足类等小型水动物资源进行先期调整,确定其资源量多少,结合饲料投喂量,决定放养蟹苗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河蟹在稻田地中以水生动植物,水浮萍、水杂草、尾鳃蚓、枝角类、挠足类小型水动物为辅助饲料,以合成饵料、小杂鱼料为主料。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生态调控在稻田养蟹的方法,属于稻田生态种养殖类。随着稻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在稻田中进行河蟹养殖已大力推广,传统生产方式由于化肥污染给稻米及河蟹生产带来了损害,人们无法享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不能利用生态平衡方式去生产稻米及河蟹,本发明基于此目的采用在稻田中先施于50%底肥,然后再放入新水在田地里养河蟹,用稻田地内水生动植物及附加饵料为食,排泄物又可做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本方法从饲养期至河蟹捕捞期全过程通过调控河蟹密度实现田地无害,不但实现了水稻丰收又可获得河蟹高产,还可充分利用土地及水资源进行生态调控,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并提供了绿色无污染的食品。
文档编号A01K61/00GK1666601SQ20051004616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1日
发明者李晓东 申请人:李晓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