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10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特别是关于一套体设置一容室,其用以套置一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活动环节,以防止该鱼钩连接装置二端的一母线及一子线相互缠结的套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鱼钩连接构造,如图1所示,其包含一鱼钩连接装置1、一母线2及至少一子线3。该鱼钩连接装置1具有一本体11、一第一连接部12、一第二连接部13、一第一连接环14及一第二连接环15,该本体11是由金属材质制成的细长杆,该第一及二连接部12、13分别设于该本体11的两端,且该第一连接部12及第一连接环14组合形成一第一活动环节120,该第二连接部13及第二连接环15组合形成一第二活动节130,该母线2的两端分别于该第一连接环14及一钩杆(未绘示),该子线3的两端分别于该第二连接环5及至少一鱼钩31。藉此,在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连接使用下,可将该母线2快速连接该子线3,以便快速组装或拆卸该鱼钩31或铅锤组(未绘示)。
然而,在实际使用上,由于该鱼钩连接装置1具有该二活动关节120、130,且由于连接于该子线3的鱼钩31一般具有较轻的重量,因此使用者在甩杆或下杆时,在水中飘动造成该子线3的鱼钩31容易反钩或缠结于该母线2,因而无法顺利使该鱼钩31伸展于水中。基于上述原因,其确实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鱼钩连接构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改良上述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钩线缠结的套体,其藉由一套体设有一容室,其用以套置固定一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活动环节,该鱼钩连接构造的二端用以连接一母线及一子线,使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止该子线及该母线相互缠结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藉由一套体设有一容室,其用以套置固定一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活动环节,该套体适用套置各种型式的鱼钩连接装置,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加使用裕度的功效。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包含一主体,其设置于该套体的一端;一容室,其形成于该主体内;一细颈部,其设置于该套体的另一端;一透孔,其设置于该细颈部,该透孔可连通至该容室,其用以穿设一母线;及其中该主体的容室用以容置一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活动环节,该鱼钩连接装置另包含一子线,藉此,该套体可防止该母线及子线互相缠结。
较佳的,该套体由弹性材质制成。
较佳的,该容室的内径略小于该鱼钩连接装置。
较佳的,该容室的深度至少大于该活动环节的纵向长度。
较佳的,该透孔的孔径大于该母线的线宽,并限制该鱼钩连接装置无法通过。
较佳的,该子线选择连接至少一钓钩及至少一铅锤组。
较佳的,该透孔的孔径,小于该母线的线宽,以防止该套体于该、母线中任意滑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包含一主体、一容室、一细颈部及一透孔。该容室形成于该主体内,该透孔设于该细颈部一端,并连通至该容室。该主体的容室用以套置固定一鱼钩连接装置,该细颈部的透孔用以穿设一母线,其用以连接该鱼钩连接装置,该鱼钩连接装置另包含一子线以连接至少一鱼钩,藉此,该套体可防止该母线及子线互相缠结。
本实用新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套体设置一容室及一透孔,一鱼钩连接装置可插入该容室内,该透孔可供该母线穿设,而该鱼钩连接装置则置入该容室内。藉此,该套件可限制该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子线的摆动角度,以便防止该母线及子线相互缠结。


图1是现有习用鱼钩连接构造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的侧剖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止钩线缠结的套体未套置鱼钩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在套置鱼钩连接装置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在套置使用鱼钩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在套置使用鱼钩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1鱼钩连接装置 11本体 12第一连接部120第一活动环节13第二连接部130第二活动环节14第一连接环 15第二连接环16第三连接环2母线 3子线 31鱼钩4套体 41主体 42容室43细颈部 44透孔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4是属由弹性材质一体成型制成的长筒型橡胶或硅胶套,其设有一主体41、一容室42、一细颈部43及一透孔44,该主体41设于套体4的一端,且该容室42形成于该主体41内,该细颈部43属长柱型,其形成在该套体4的另一端,该细颈部43内设有该透孔44,且该透孔44连通至该主体41的容室42。
请参照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套体4套设于母线2但未套入鱼钩连接装置1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套体4在套置该鱼钩连接装置1前,该主体41的容室42的内径略小于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最大宽度,该容室42的深度至少大于该第一活动环节120(第一连接环14及第一连接部12的组合)的纵向长度,该细颈部43的透孔44的孔径可为紧密的孔,其孔径小于母线2的直径以增加止滑效果,或仅略大于该母线2的线宽,以容许该母线2通过该透孔44,但不致发生该鱼钩连接装置1直接穿过该透孔44。在组装时,该母线2先穿入该主体41的容室42,最后由该细颈部43的透孔44穿出,该鱼钩连接装置1则连接于该母线2一端。
请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套体4在套置该鱼钩连接装置1时,该套体4可容许一定程度弹性变形,故当使用者将穿过该透孔44的母线2一端往远离该套体4的容室42方向拉动时,该第一连接环14及第一连接部12可滑入该套体4的容室42内,即由该第一连接环14及第一连接部12所组成的该第一活动环节120滑入该容室42内,藉由该套体4的容室42的内径略小该鱼钩连接装置1,将该鱼钩连接装置1弹性卡掣于该容室42内,当在挥甩钓杆时,该鱼钩连接装置1则不易自该套体4的容室42内脱落,因而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第一活动环节120被限制于该套体4的容室42内。反之,在拆解该套体4与鱼钩连接装置1时,只需将该套体4往远离该鱼钩连接装置1方向拉动,即可解除该第一活动环节120的限制。因此,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任何活动环节皆可容入于该套体4的容室42内,而大幅减少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任意摆动角度。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套体4在套置使用该鱼钩连接装置1时,藉由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第一活动环节120受限固定于该套体4的容室42内,因而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本体11不致任意摆动,该子线3连接的鱼钩31不致与该母线2纠缠打结。藉此,本实用新型的防止钓线打结的套体4可解决现有钩杆的子线3及鱼钩31与该母线2缠结的问题。另外,该鱼钩连接装置1仍可拆解该套体4,以方便组装或拆卸该母线及子线3的便利性,进而提升该钓杆的使用便利性。
请参照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一般钓客随自己的习惯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连接子线的构造,例如图6所示,在母线2的末端先结合一S型的第三连接环16,再依序连结第一连接环14、第一连接部12,如此可方便更换各个不同的连接装置,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套体4采用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因此可容置固定各型的活动环节,避免鱼钩31与母线2缠结。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鱼钩连接构造,其仅利用一鱼钩连接装置1连接该母线2及子线3,因而在挥甩钓杆或沉入水中飘动时,该母线2及子线3容易产生缠结。反观,图2至6所示的套体4的容室42可容置固定该鱼钩连接装置1的活动环节120,其确实可防止现有钩杆的子线3及鱼钩31容易反钩或缠结于母线2的问题,因而提升该钓杆的使用便利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包含一主体,其设置于该套体的一端;一容室,其形成于该主体内;一细颈部,其设置于该套体的另一端;一透孔,其设置于该细颈部,该透孔连通至该容室,一母线穿设于该透孔中;及其中该主体的容室容置一鱼钩连接装置的至少一活动环节,该鱼钩连接装置另包含一子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套体由弹性材质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容室的内径小于该鱼钩连接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容室的深度至少大于该活动环节的纵向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透孔的孔径大于该母线的线宽,并限制该鱼钩连接装置通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子线选择连接至少一钓钩及至少一铅锤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特征是,该透孔的孔径,小于该母线的线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钓线缠结的套体,其包含一主体、一容室、一细颈部及一透孔。该容室形成于该主体内,该透孔设于该细颈部一端,并连通至该容室。该主体的容室用以套置固定一鱼钩连接装置,该细颈部的透孔用以穿设一母线,其用以连接该鱼钩连接装置,该鱼钩连接装置另包含一子线以连接至少一鱼钩,藉此,该套体可防止该母线及子线互相缠结。
文档编号A01K91/053GK2772233SQ20052000130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0日
发明者刘金弘 申请人:刘金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