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昆虫携播病原菌装置。
背景技术
对现有的农林天敌害虫,所采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地面或飞机空中放菌进行杀死消灭,这些放菌方式对食叶害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植物体内的蛀干害虫,由于病原菌很难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不很理想,如用人工方法进行菌剂塞孔,则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且高大的林木很难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通过该携播装置将诱捕的昆虫在逃逸过程中身体上自动黏附大量病原菌后(如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等),再飞到林间传播给其它害虫,使害虫染菌死亡。
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中下部外圆设有一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该病原菌携播器筒壁上部通过连接件、螺丝固定在该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上,病原菌携播器筒与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之间有一定间隙,病原菌携播器筒内为中空状,底部中心分布有若干小孔,病原菌携播器筒内壁中上部固定有环带状昆虫病原菌,环带状昆虫病原菌与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之间也有一定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昆虫诱捕器诱捕的昆虫掉进病原菌携播器内,让其在逃逸过程中身体上自动黏附大量病原菌后(如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等),再飞到林间传播给其它害虫,尤其是蛀干害虫,使害虫染菌死亡,从而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图面说明


图1为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诱捕器防护罩,2.挡虫板,3.引诱剂,4.集虫漏斗,5.集虫筒,6.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7.环带状昆虫病原菌,8.病原菌携播器筒。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图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该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是由2002年已申请授权,专利号为02241751.6的昆虫诱捕器和病原菌携播器两部分组成。昆虫诱捕器是由诱捕器防护罩1,挡虫板2,引诱剂3,集虫漏斗4,集虫筒5组成,集虫筒5底部为空心状;病原菌携播器是由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6,环带状昆虫病原菌7,病原菌携播器筒8组成。其病原菌携播器是在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中下部外圆设有一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该病原菌携播器筒壁上部通过连接件、螺丝固定在该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上,病原菌携播器筒8与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6之间有一定间隙,病原菌携播器筒8内为中空状,底部中心分布有若干小孔,该底部中心分布的若干小孔主要作用是,当筒底部有水分时可从若干小孔中流出,使筒底部保持干燥,病原菌携播器筒8内壁中上部固定着将病原菌培养在带上的环带状昆虫病原菌7,环带状昆虫病原菌7与昆虫诱捕器集虫筒5之间也有一定间隙,该环带状昆虫病原菌7可通过螺丝、胶粘或支架固定。
当昆虫经昆虫诱捕器集虫筒掉入病原菌携播器筒内后,昆虫又沿着病原菌携播器筒内壁从环带状昆虫病原菌上爬出,逃逸到树林间或四面八方。由此,昆虫在逃逸过程中身体上自动黏附了大量的病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等),再飞到林间或四面八方,传播给其它害虫,使害虫染菌死亡。
权利要求1.一种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包括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在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中下部外圆设有一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该病原菌携播器筒壁上部通过连接件、螺丝固定在该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上,病原菌携播器筒与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之间有一定间隙,病原菌携播器筒内为中空状,底部中心分布有若干小孔,病原菌携播器筒内壁中上部固定有环带状昆虫病原菌,环带状昆虫病原菌与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之间也有一定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它是由上部的诱捕器和下部的携播器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中下部外圆设有一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病原菌携播器筒壁上部通过连接件、螺丝固定在该携播器防护罩上,病原菌携播器筒与病原菌携播器防护罩之间有一定间隙,病原菌携播器筒内为中空状,底部中心分布有若干小孔,病原菌携播器筒内壁中上部固定有环带状昆虫病原菌,环带状昆虫病原菌与昆虫诱捕器集虫筒之间也有一定间隙。使用该昆虫病原菌携播装置,在昆虫掉进病原菌携播器内后,让其在逃逸过程中身体上自动黏附大量病原菌,再飞到林间传播给其它害虫,尤其是蛀干害虫,使害虫染菌死亡,从而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文档编号A01M1/10GK2781787SQ200520095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5日
发明者何学友, 黄金水, 熊瑜, 康文通 申请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