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

文档序号:325360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用植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黄连按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①黄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又名味连、川连、鸡爪连、鸡爪黄连,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②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又名雅连、峨嵋连、刺盖连,主要分布在四川峨嵋、洪雅等地;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主要分布在四川峨嵋、洪雅、峨边等地;④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又名云连,为毛莨科黄连属草本植物,根状茎黄色,节间密,生多数须根。叶片卵状三角形,长6~12厘米,宽5~9厘米,三全裂,基部有长达1.4厘米的细柄,边缘具带细刺的尖锐锯齿。骨突果长7~9毫米,宽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5~7月。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贡山、福贡、泸水、腾冲等地,另外在西藏东南部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长生于海拔高度2000~2700米的阔叶林下。在这四种黄连中,《清宫医案》将云南黄连列为极品,大力提倡使用该品种。云南黄连多为野生,虽然质量较好,但商品产量极低,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
黄连中富含多种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用功能,例如抗微生物、抗原虫、抗癌及抗放射,对循环系统、平滑肌、胆汁分泌和血液类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其毒性小、副作用少,在药用生物碱提取和中药制备领域应用广泛,市场需求十分巨大。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国内外对黄连的市场年需求量约为600~800万吨。但是,由于长期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内的黄连属植物(除分布于台湾的五叶黄连)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红皮书。以云南市场为例,八十年代初期,云南黄连的市场收购量为每年70吨,市场收购价格是20元/公斤;而到了2004年,市场收购量下降到每年不足10吨,市场收购价格则涨到160~200元/公斤,市场价格的攀升又不断促使当地农民采挖野生的云南黄连。当前,云南黄连已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渐危种。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和标准(IUCN,1994)进行评估,云南黄连目前的生存状态接近濒危(EN)1级,虽未达到极危,但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其野生状态下灭绝的机率极大。因此,如何尽快实现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与栽培,对云南黄连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就成为我国植物栽培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但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以满足企业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同时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本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云南黄连具有异常发达的营养繁殖构件(觅养体)和庞大的无性系聚合体特性,能够从母株根茎腋芽或顶芽长出营养繁殖体,有节和节间,节上有芽并生须根,节部的芽又发育成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觅养枝向四面扩散,节部渐渐膨大,先为圆球形,再长为椭圆球形,形成新植株的根茎,其上分化出的叶芽出土,成为新株。试验表明,定植后40~45天就能在母株周围生长出新的幼株,定植后一年就能长出4~5株幼苗。该特性即为云南黄连人工扩繁的理论依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1、苗床准备选择荫闭度为65%~75%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作为苗圃地,对林下的灌木和杂草进行清除,利用林中的腐质土,垒成宽0.8~1.0米、高12~15厘米的苗床,在阳光下暴晒6~8天;
2、种苗收集选择高度为20~40厘米的云南黄连野生苗作为种苗;3、幼苗定植于当年4月份,将收集到的种苗定植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定植的株行距为0.2×0.2米,定植后用浓度为600~800PPM的多菌灵溶液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一次;4、苗期管理定植后10~12天浇水一次,35~42天施肥一次,每个月除草一次,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5、幼苗出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的4月份,用小铲子将从母株中分化出的云南黄连幼苗连同周围的泥土一并挖出,同时应注意不能伤害到母株。
步骤4所述的除草方式为人工用手拔草。
本发明充分利用云南黄连所具有的觅养体和无性系聚合体特性,率先实现了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与栽培,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实现了植物资源的科学利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选择荫闭度为65%~75%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作为苗圃地,对林下的灌木和杂草进行人工清除,利用林中的腐质土,垒成长度不等,宽1.0米、高15厘米的苗床,在阳光下暴晒6天;选择高度为20厘米的云南黄连野生苗作为种苗;于当年4月份,将收集到的种苗定植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定植的株行距为0.2×0.2米,定植后用浓度为600PPM的多菌灵溶液喷洒一次;定植后每10天浇水一次,每40天施肥一次,每个月由人工用手拔草一次,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自第二年起,每年在母株周围都会分化出4~5株幼苗,每年4月份,用小铲子将新分分化出的云南黄连幼苗连同其周围的泥土一并挖出,以增加幼苗定植的成活率。采挖的同时应注意不能伤害到母株。
实施例2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选择高度为30厘米的云南黄连野生苗作为种苗。
实施例3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选择高度为40厘米的云南黄连野生苗作为种苗。
实施例4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种苗定植后用浓度为800PPM的多菌灵溶液喷洒一次。
实施例5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种苗定植后用浓度为600PPM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一次。
实施例6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种苗定植后用浓度为800PPM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一次。
实施例7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苗床在阳光下暴晒8天。
权利要求
1.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1)苗床准备选择荫闭度为65%~75%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作为苗圃地,对林下的灌木和杂草进行清除,利用林中的腐质土,垒成宽0.8~1.0米、高12~15厘米的苗床,在阳光下暴晒6~8天;(2)种苗收集选择高度为20~40厘米的云南黄连野生苗作为种苗;(3)幼苗定植于当年4月份,将收集到的种苗定植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定植的株行距为0.2×0.2米,定植后用浓度为600~800PPM的多菌灵溶液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一次;(4)苗期管理定植后10~12天浇水一次,35~42天施肥一次,每个月除草一次,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5)幼苗出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的4月份,用小铲子将从母株中分化出的云南黄连幼苗连同周围的泥土一并挖出,同时应注意不能伤害到母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除草方式为人工用手拔草。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苗床准备、种苗收集、幼苗定植、苗期管理和幼苗出圃等过程,充分利用云南黄连所具有的觅养体和无性系聚合体特性,率先实现了云南黄连的人工繁殖与栽培,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实现了植物资源的科学利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B79/00GK1846471SQ20061001075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蔡传涛, 罗媛, 杨建荣, 刘贵周, 蔡志全, 杨志雄, 刘永明 申请人:云南福维临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