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38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杀虫剂。
背景技术
: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原产于巴西西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拿马运河一带,1930—1940年传入到美国的阿拉巴马州,现已遍布了美国13个州和波多黎哥,发生面积超过1.28亿公倾。在我国,红火蚁2003年在台湾,2005年后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以及港澳局部地区相继发现。由于红火蚁的生殖潜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扩散蔓延速度快,因此每到一处,便危害猖獗,成为当地的头号害虫。红火蚁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公共设施,并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些危害在我国己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控制红火蚁的危害,减少红火蚁对我国人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意义重大。美国联邦政府于1970年代末期进行大规模的入侵红火蚁联合防治行动。喷洒化学药剂能够立即灭除在土表浅层活动的蚁群,而红火蚁蚁巢因具地栖性,多孔蚁巢结构与觅食蚁道分散特性,蚁后位于蚁丘内部受到重重保护,虽然表层入侵红火蚁密度于短期内迅速降低,但随后蚁巢又恢复原有规模,同时更造成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由于入侵红火蚁族群核心在于蚁后,因此采用的防治方法如果无法有效灭除负责繁殖的蚁后,则该防治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为了获得治本效果。近年来美、澳等国改采二阶段处理法来防治红火蚁。二阶段处理法是针对入侵红火蚁的生物特性开发的,是目前各国针对入侵红火蚁所采取的最有效防除法。第一阶段采用饵剂处理,是将灭蚁饵剂洒在蚁丘周围让工蚁搬入蚁丘内部,以达到灭除蚁后的目的。美国、澳洲使用的饵剂有芬普尼(Fipronil)、百利普芬(Pyriproxyfen)、赐诺杀(Spinosad)、爱美松(Hydramethyinon)、芬诺克(Fenoxycarb)、阿巴汀(Abamectin)、美赐平(Methoprene)等。第二阶段为个别蚁丘处理,是使用触杀性化学药剂或沸水、清洁剂等处理方式来灭除活动中的工蚁、雄蚁,甚至是蚁巢内的蚁后。由于二阶处理法中.第二步防治法中必须使用灌巢法,一般每个蚁丘浇灌药剂量为48升,且需专门的设备,而灌巢法除了惊动蚁巢,而使工蚁和蚁后逃跑外,还费钱、费工、费药和污染环境。目前国内防治红火蚁所使用的各种诱饵剂,都需多次投放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第一次投放毒饵剂后,红火蚁在l-2个月内对毒饵都会产生拒食现象。因此,对红火蚁的防效不够好,而且需多次投放,增加了用药量,由此而使防治的工作量、成本,对环境的影响都增加,且达不到较快控制和清洁消除红火蚁危害的目的。一般研究调査显示,不管饵剂使用哪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只能防除85%95%的红火蚁族群,明显的差异在于红火蚁族群数量开始减少的时间点与减少速度。饵剂投放后,由工蚁搬入蚁巢内,经由专门负责取食和饲喂的工蚁,把食物饲喂给其它工蚁及蚁后,以达到灭绝蚁群的目的。因此,饵剂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杀虫成份能否传达蚁后和和繁殖蚁体中而使蚁后中毒死亡。由于饵剂有毒,如果选用不当,还可能造成本地蚁群的灭绝,甚至杀害其他生物体,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我们提供了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对红火蚁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免去二阶防治法中的灌巢法,就能达到根除红火蚁危害的目的。同时对环境友好,能从根本上降低防治费用和防治工作量。本发明还提供该杀虫剂的使用方法。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包括饵剂,所述饵剂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该杀虫剂的原料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N—正丁基全氟辛垸磺酰胺0.05-1.5%,大豆粉30-60%,糖20-55%,虫下粉5-20%,蜂蜜2-10%,香精0.5-1.5%,防腐剂0.3-0.6%。优选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0.3-0.8%,大豆粉35-50%,糖30-45%,虫下粉10-15%,蜂蜜3-6%,香精0.8-1.0%,防腐剂0.4%。所述香精是奶油香精。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所述杀虫剂的剂型为颗粒状饵剂。在本发明中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包括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原药中的组分D,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的异构体N—异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结构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实验式C12F17H1()SN02,相对分子质量555.2(按199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是一种对昆虫具有慢性毒性作用的化合物,对红火蚁具有三级慢性毒性作用,能够通过红火蚁族群中相互交哺的习性,使药物在群体中传递和稀释的过程当中,达到杀死繁殖蚁和整个族群的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发现,本发明所选用的饵剂比现有的各类二阶段法所用饵剂对红火蚁的杀伤性要强得多,免除了二阶段处理法中的灌巢法,就能达到根除红火蚁的目的,同时对酵蚁没有伤害,对环境安全。但该饵剂的气味较大,红火蚁闻着后不喜食,因此本发明配方中,豆粉、糖和虾粉都是红火蚁喜食的食物,通过其合理的配比,达到提高毒饵对红火蚁的引诱性和取食性。奶油香精是红火蚁喜爱的香味,引诱其前来觅食,同时掩盖饵剂的味道。防腐剂可以延长本发明产品的储藏时间,选用最常用的山梨酸。本发明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的配制方法将氟磺酰胺原药与豆粉、虾粉、香精和山梨酸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煮溶的糖水后,搅拌均匀,造粒,然后对饵粒进行烘干、酥化、包装,即可。使用方法在干旱高温季节施药,施药量为10-25克/巢。通过比较试验,及相关协作和试验单位对红火蚁的各种药效试验和观测,本发明无论是在对红火蚁的引诱性和适口性方面,还是在防治效果方面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且一次足量投放后,防治效果都达到95-100%。本发明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的优点和特点是①对红火蚁的诱食性和取食性强,根据蚁巢大小足量投放药剂后,1小时内红火蚁工蚁就把全部饵剂搬回巢内。②能通过群体内的相互交哺习性,使药物进入群体其它未取食毒馆的个体,达到杀死蚁后和其它繁殖蚁和工蚁及幼蚁的目的。③一次投放本毒饵后,30天后对蚁巢的杀灭率可达100%,从面减少了投药的工作量,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④本毒饵对非靶对象及其它环境生物几乎无影响。⑤可以取代二阶处理法,单独使用本发明饵剂能控制和根除红火蚁的危害,同时降低了防治费用。图1应用火腿肠对本发明饵剂防治区与对照区工蚁的诱捕数量比较(每个数据点为IO片火腿肠诱捕的数量)其中实线为本发明饵剂,虚线为对照组图2应用火腿肠在本发明饵剂防治区与对照区诱集到的本地蚂蚁数量比较(每个数据点为10片火腿肠诱集量)其中实线为本发明饵剂.虚线为对照组图3广东省珠海市2006年4月20日至6月14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图图4药后5天堆积在蚁巢旁边的经火蚁死亡个体图5红火蚁防治试验期间的温度和降雨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l:不同佴剂对红火蚁的防治实验对比防治对象红火蚁(SolenopsisinvitaBuren)配方含量N—止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0.5%,大豆粉41%,糖43%,虫下粉10%,蜂蜜4%,香精1°/。,山梨酸0.5%。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植物检疫站对红火蚁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试验设置选择有工蚁活动的红火蚁蚁巢为试验区,划定界限并用明显标识物标记四个边角,每个小区边缘间隔5-10米以上,并插上标志,每个小区有活动蚁巢不少于5个。6种药剂处理每个设3个重复,共18个小区101个蚁巢,另外选择饼干屑作对照。(活动蚁巢是指以细木条轻微插入蚁巢表面10-20厘米,若60秒内有红火蚁爬山视为活动蚁巢)毒饵剂量和投放方法10-20克/单位蚁巢(根据蚁巢大小决定毒饵剂量),将称好的药剂在距蚁巢0.5-1.0米处投放作环型撒放,让蚂蚁自由接触毒佴(每个投放蚁巢边插上标识物,并编好号)。选择晴天地面干爽时投放。调查统计方法通过目测调査单位面积(试验区)防治前后的活动蚁巢数量,防治前调查一次,防治后3天以及每周再以相同的方法调査一次,共7次(表l),对从外部观察已定为死蚁巢的,进行挖开蚁巢内部进行检查是否还有活工蚁,如无活工蚁最终确定为死巢。最后计算活动蚁巢减退率和校正减退率,然后对校正减退率运用Tukey法做差异性分析。药后处理区活动蚁巢数活动蚁巢减退率(%)=(1--)xioo%药前处理区活动蚁巢数药前对照区活动蚁巢数X药后处理区活动蚁巢数校正减退率(%)=(1—-)X100%药后对照区活动蚁巢数X药前处理区活动蚁巢数_表l六种毒饵对红火蚁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_编号1234567药剂名称阿维菌素吡丙醚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实施l对照有效成分含量0.01%0.01%0.01%0.02%0.05%0.5%防治前活动蚁巢数(个)181616151818药后3天活动蚁巢减退率(%)000000校正减退率(%)000000药后l周活动蚁巢减退率(%)0000012.2校正减退率(%)0000012.2药后2周活动蚁巢减退率(%)0025.606.721.8校正减退率(%)0025.606.721.8药后3周活动蚁巢减退率(%)11.4032.3012.242.7校正减退率(%)11.4032.3012.242.7药后4周活动蚁巢减退率(%)17.0037.86.723.782.2校正减退率(%)17.0037.86.723.782.2药后5周活动蚁巢减退率(%)28.4044.413.329.2100校正减退率(%)28.4044.413.329.2100差异显著性1%BCBBCBA5%bedbcdbea150结果与分析从表l可以看出,6种药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差异明显,每种药剂起效(指施药后有空的或非活动的蚁巢出现)速率从快到慢排列,依次为0.5%(l周起效)〉0.01%氟虫睛(2周起效)〉0.05%毒死蜱(2周起效)>0.01%阿维菌素(3周起效)>0.02%吡虫啉(4周起效)〉0.01%吡丙醚(5周后仍无效)。从表1还可以看出6种药剂一次性施药防治红火蚁,只有6号饵剂0.5%防控效果好,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施药1周后活动蚁巢数就开始减少,到3周后防控效果达到42.7%,4周后达82.2%,5周后活动蚁巢数为0,防控效果达100%。其它5种药剂中除2号0.01%吡丙醚没有防效(5周后活动蚁巢未减少)夕卜,另外4种的防控效果均不理想,药剂均作用缓慢,防控效果偏低。实施例2:0.05n/。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的饵剂防治效果监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区实验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国家软件产业高新技术区(113°34'E,22'26'N,海拔高度9m)。该园区的总面积为15.7万m2,草地或绿化地带的建设完成于2004年,面积(含少量的水塘)约6.2万m2。共有蚁巢749个。绿化地带的主要植被为狗牙根草和一些灌木丛等。蚁巢的分布十分多种多样,草地上,灌木丛间,台阶上,水塘和路边都有蚁巢出现。1.2药剂及实验设计使用药剂和使用量所使用的药剂配方含量N—正丁基全氟辛垸磺酰胺0.05%,大豆粉30%,糖55%,虾粉5%,蜂蜜9%,香精0.5%,山梨酸0.45%。用药量为20g/巢。对照区不投任何药剂和食物。实验设计由于红火蚁的取食范围相对较大,为了避免工蚁在施药区之间相互取食和影响防治效果(肖明山、袁会珠、罗礼智等。2006.硫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三种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效初探。农药科学与管理27(1):10—13。),实验采取成片施药,分别设小区的方法进行。即在实验区设定后,在每个处理区的中央选择蚁巢相对集中的4个小区用作重复,每个小区的蚁巢在15—20个之间。每个小区使用红色的塑料绳界定小区的边界。对照区设置4个,小区按自然边界划分,每个小区的蚁巢也在10_20个之间。小区确定后采用一端用油漆涂红的竹竿对蚁巢进行标记并对蚁巢进行编号。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对对照区的破坏太过严重,仅有l个对照区的数据可以使用。药剂施用方法为了提高施药效率,事先为毒饵准备数个20g的小勺或杯子。同时准备好手套和小桶。施药时用最小干扰法进行,即直接将毒饵撒在蚁丘上而没有触动蚁巢。每个蚁巢的用药量为20g。2.3防治效果的监测为了更好、更客观地评价饵剂的防治效果,使用蚁巢死亡率,新蚁巢出现的数量,以及诱捕到的工蚁数量等三个指标来评价该种毒饵的防治效果。蚁巢死活的判别施药后按照原先设定的时间每3天一次(表l)对防治效果进行检查。检査时,用一根较尖的小棍子插进蚁丘,或者用手轻轻地拍动蚁巢,以观察工蚁的活动情况。没有工蚁出现的蚁巢为死蚁巢;有工蚁出现时,则该蚁巢视为活蚁巢。该种方法已经确认为判别蚁巢死活的有效方法(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新蚁巢的确定在实验期间,对在实验区内出现的没有标记的蚁巢确认为新蚁巢,并给予标记登记。在实验结束前全面彻底地检査试验小区,以明确蚁巢是否搬迁并对新蚁巢出现的情况进行最后的确定(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红火蚁工蚁及本地蚂蚁数量的监测为了确定防治前后红火蚁个体数量的变化和本地蚂蚁种类或数量的变化,对红火蚁及本地蚂蚁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进行了监测。所用的监测物为直径10X6X4.5cm的长方形火腿肠(雨润牌,广州雨润肉糜食品有限公司)。使用时将火腿肠沿横切面切成厚度2-3mm的片状物,并将1片火腿肠放在直径为9cm的纸盘上并置于实验观测区的地面上。处理和对照区各放火腿肠10片,每片火腿肠间隔2—3m左右。火腿肠片的排列呈梅花点分布。火腿肠放到地面lh后收回装进封口的塑料袋内,并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和计数。监测时间为施药前监测1次,施药后每5天监测1次。2.4防治效果的统计分析防治效果的计算防治效果用蚁巢防治效果和蚁巢的校正防治效果来表示。其代表的是处理前和处理后,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活蚁巢数量比。分别通过下列计算公式获得蚁巢防治百分率蚁巢的防治效果=(1防治后的活蚁巢数量防治前的活败巢数量)x固%蚁巢校正防治百分率蚁巢的校正防治效果=(1防治前对照区活蚁巢数量x防治后处理区活蚁巢数量防治后对照区活蚁巢数量x防治前处理区活秋巢数量)x圃3.结果分析3.1蚁巢的防治效果施药后活蚁巢的数量随施药后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死亡蚁巢的数量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2、此外,对照区的蚁巢数量也在减少,但减少的幅度较小,下降的速度也较慢(表2)。表2.毒饵施用后红火蚁叛巢的死亡情况(广东珠海,2006年6月)<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05/21(3)(0)(2)(1)(4)(17)+105/24(3)(0)(0)(1)(4)(17)+105/27(3)(0)(0)(1)(4)(17)05/30(2)(0)(0)(1)(3)(16)06/02(2)(0)(0)(1)(3)(15)+106/05(1)(0)+1(0)(1)(2)(15)06/08(0)(0)+2(0)(1)(1)(15)括号内的数据为小区的活蚁巢数量。+号后面的数字是新蚁巢数。*号代表新蚁巢已死。在实验期间,在4个小区内共出现了8个新蚁巢,其中4个蚁巢在实验期间死亡。另外,4个新蚁巢在实验结束时依然活着(表2)。而对照区的1个小区内,总共出现了6个新蚁巢,而且新蚁巢没有死亡的现象,从而使得蚁巢总数由实验开始时的20个增加到实验结束时的21个(表2)。蚁巢的防治效果或蚁巢的死亡率也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3)。在4个施药的小区中,3个小区内的蚁巢死亡率达在100%,另外1个小区仅剩下一个顽固蚁巢。施药后3天没有死亡蚁巢出现(表3)。6、12、18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1.4%、57.9%和75.9%(表3)。防治效果达到90%所需的时间为27天。到实验结束时,即48天的防治效果为98.1%(表3)。另外,从施药后的第3天到第27天,在部分活蚁巢旁边都有死工蚁出现(数据没提供)。而剩下的一个活蚁巢仅有大工蚁和有翅蚁,而没有小工蚁出现。表3.毒饵施用后防治效果(广东珠海,2006年6月)*施药后时防治效果(%)i口ji乂乂}1区2区3区—4区平均(%)校正(%)000000633.33201026.6722.5±9.9521.43946.67403046.6740.84±7.8840.001253.3365606059.58±4.7957.891566.67806573.3371.25±6.8569.921873.33808073.3376.67±3.8575.9492180958093.3387.08±8.2185.712480958093.3387.08±8.2185.712780959093.3389.58±6.7290.4830801009093,3393.33±8.3393.283380謹9093.3393.33±8.3393.28368010010093.3393.33±9.4293.283986.67100訓93.3395.00±6.3894.644286.6710010093.3395.00±6.3894.294593.3310010093.3396.67±3.8596.194810010010093.3398.33±3.3498.10*新蚁巢没有包括在内3.2工蚁及本地蚂蚁数量的监测在试验期间应用火腿肠对防治区和对照区的蚂蚁数量进行监测的结果(图1)表明。在试验伊始,虽然在对照区和实验区所观察诱捕到的工蚁数量十分接近,但5天后,试验区诱捕到的工蚁数量急剧下降,而在对照区诱捕到的工蚁数量依然在上升,施药后第10天,虽然在对照区和处理区所诱集到的工蚁数量都在下降,但对照区的工蚁数量依然数倍于处理区的。施药后第20天起,防治区已诱捕不到工蚁,但对照区所诱集到的工蚁数量依然很大。这些结果表明,饵剂对工蚊的防治效果也很强。饵剂对本地蚂蚁影响作用很难判断。这主要是由于施药前1天和施药后5天都能诱集到少量的本地蚂蚁个体(图2)。施药后的第10—20天之间虽然诱集不到任何本地蚂蚁,但在25天后所诱集到的本地蚂蚁数量又开始增加。这可能是本地蚂蚁取食了毒饵之后,种群也开始下降的原因造成的。但对照区从始至终都诱捕不到本地蚂蚁的结果则表明,饵剂对本地蚂蚁的不利影响比红火蚁的要小得多。4.结论与讨论以上的结果表明,饵剂是防治红火蚁的有效药剂,主要表现在1).适口性强。饵剂的适口性强,毒饵施用半天后,工蚁基本上能把全部的饵剂搬运到巢内,从而减少了饵剂暴露因时间较长,而发生霉变或失效的问题。2).控害作用明显。施药后3天,即有工蚁死亡,施药后20天,就诱不到工蚁个体。这样,由于红火蚁的危害主要是由工蚁的取食而产生,因此工蚁数量的降低或取食行为的消失,标志着红火蚁的危害在施药后的20天基本上得到了控制。3).防治效果较彻底。在50天的时间内,一次施药的防治效果就可以使蚁巢的死亡率达到98%,其中3个小区达到100%(表3),这样的结果即使是国外最好的饵剂也很难得到(WilliamsD.F.,Collins,H.L.,Oi,D.H.2001.Theredimportedfireant(Hymenoptera:Formicidae):anhistoricalperspectiveoftreatmentprogramsandthedevelopmentofchemicalbaitsforcontrol.AmericanEntomologist47:146-159)。但是,与去年广西陆川的实验结果(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相比,这次实验的防治效果相对较慢。这主要是由于实验期间降雨量大,降雨天数多(图3),土温降低,从而延缓了药效的原因所致。4).新蚁巢出现数量少。4个小区共出现了8个新蚁巢,其中4个在观察期间便死亡。这些结果表明,饵剂的应用是防止新蚁巢出现的最好杀虫剂,同时残效作用较长。5).对环境友好,对本地蚂蚁伤害小。该种毒饵不仅低毒,对环境友好(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而且施用后25天就可以诱集到数量较大的本地蚂蚁,表明毒饵(0.05%饵剂)对本地蚂蚁的伤害极小,并有利于本地蚂蚁的保护。实施例3施药量实验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红火蚁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试验地试验地位于广西玉林北流市北流镇凉水井村(北纬22°43.140,东经110°17.173)。试验区面积约20亩,东面为公路,西面为荔枝园,南北面为民宅。地面的植被主要为狗牙根草,蚁巢最大的直径约为80cm,高约40cm,中心区的蚁巢密度约为14个/100m2。试验期间为9月12-10月21日,总共为40天。试验期间的平均气温27.7土1.5。C,最高为34。C,下了10天雨,但下雨最多的一天仅有8mm。1.2试验处理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10、15、20、25g/蚁巢和对照共6个处理,(除25g处理因蚁巢不足只设2个小区外)每个处理设3个小区。每个小区含有相对独立的蚁巢15个以上,面积大于约为100m2。蚁巢分别用竹签标记并写上编号加以识别,小区用红色塑料带拉杆隔开。为了避免人为干扰,对照区人为地设定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而其他施药的小区则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药剂配方N—正丁基全氟辛垸磺酰胺1.5%,大豆粉60%,糖20%,虾粉6.7%,蜂蜜10%,香精1.5%,山梨酸0.3%。施药方法施药前将配制好各种重量的毒饵量具。然后用不同的量具将毒饵直接撒在既定处理区的蚁巢表面。为了不干扰蚁巢的活动,在施药时没有触动蚁巢。1.3防治效果的评价防治效果的判别主要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006年2月制定的红火蚁防治效果田间试验准则(初稿)并参考罗礼智等(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的方法进行。施药前1天确定并标记好每个小区的蚁巢,并做好记载。防治效果主要以蚁巢的死活程度,并伴以工蚁数量的死亡及减少情况进行判别。蚁巢死活的判别从施药后第5天开始调査蚁巢的死活情况并计算防治效果。之后每隔5天调査1次,共查8次。检査时用一根小木棍或手轻轻拍打蚁巢的表面,如果有工蚁跑出时则将其定为活蚁巢;而当拍动蚁巢没有工蚁跑出时则将其定为死蚁巢(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2006.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植物保护32(1):22—27)。在试验期间或结束后挖开或解剖部分死亡的蚁巢,以确认蚁巢的死活情况。工蚁个体数量的估计为了明确工败数量的变化与蚁巢死亡率的关系,还对试验期间的工蚁数量进行了监测。所用的方法为"陷阱法"。即用一根圆滑塑料筷子斜插入蚁巢,让红火蚁爬上筷子,筷子的末端粘有滑石粉,筷子末端的下面放置盛有75%酒精的小盆(口径IOcm)l个,当工蚁爬至筷子的滑石粉处便会跌落到盘中。然后计算红火蚁跌入盆中的数量。每次观察的时间为l分钟。每个小区固定5个蚁巢。在施药前1天和药后每隔5天测定一次,直至采集不到工蚁为止。防治效果的统计分析每次调查所得的数据按下列公式计算蚁巢的防治效果^甾M吐'AWA^n防治后的活蚁巢数量、.......垂防治百分率=U—防治細鹏巢数量)X麵防治前对照区活蚁巢数量X防治后处理区活蚁巢数量幽校正防治百分率="-防治后对駆活奴巢数量x防治)x讓前处理区活蚁巢数量处理之间的防治百分率或蚁巢死亡率用DMRT方法进行比较,所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1.5版本。2、结果分析2.1蚁巢的防治效果所获的结果表明,药后5天,经药剂处理的蚁巢便开始死亡在蚁巢旁边堆积有死亡的红火蚁个体。其中以工蚁为主,也有有翅蚁,幼虫和蛹等(图4)。另外,蚁巢己经开始死亡,尽管死亡率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表4)。之后,防治效果会随药后时间的延长以及剂量的增加而上升(表4)。药后40天,除了5g/巢剂量处理的有2个蚁巢没有死亡之外,用〉10g/巢剂量处理的蚁巢全部死亡。蚁巢的防治效果与蚁巢的死亡率一样,因施药量的大小和施药后时间的长短而异(表4)。从药后5和10天的2次结果来看,虽然施药量高的防治效果要高一些,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4)。药后15天,施药量为5g/巢的防治效果要显著低丁'(PO.05)施药量〉20g/巢的,尽管其与10g/巢的没有显著差异(P>0.05)。到药后25天,施药量〉10g/巢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5g/巢的(PO.05)。施药量〉10g/巢的各种剂量的防治效果虽然在试验期间一直没有显著差异(PX).05),但防治效果达到100%的时间会因施药量的增加而提前(表4、5)。这些结果表明,MOg/巢的使用量即可将红火蚁蚁巢消灭,但时间要长一些。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药后15天16.3±3.813.7±1.57.0±3.63.7±2.94.3±3.21.5±0.药后20天15.3±3.112,3±2.14.7±2.52.3±2.12.Oil-70.5±0.药后25天14.3±3.17.3±2.12.3±2.31.3±1.51.Oil.00.5±0.药后30天13.7±2.37.0±1.51.0±1.00.3±0.60.7±0.60.0±0.药后35天13.3±2.13.3±2.10.3±0.60.0±0.00.0±0.00.0±0.药后40天13,3±2.10.7±0,60.0±0.00.0±0.00.0±0,00.0±0,承表中数据为平均数士SD,其中25g/巢的为2个重复,其余的为3个重复。对部分死亡蚁巢进行解剖的结果肯定了上述结果的可靠性。药后20天对一些死亡蚁巢(约15个)进行解剖时,虽然大部分判别为死亡的蚁巢内已经没有活的红火蚁个体存在,但2个蚁巢的深处还存在数头活的有翅蚁。而在药后30天,再随机解剖死蚁巢约15个,蚁巢内再也没有发现活的红火蚁个体。这些结果表明,该试验所采用药的判别蚁巢死亡的方法是正确的。表5.不同剂量的毒饵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影响*施药后的处理(g/巢)时间(天)510152025515.9±11.132,3±13.932.3±21.636.5±20.332.2±10.812.6±11.6a29.6±14.4a29.6±22.5a34.0±21.la29.6±11.la1031.8±4.248.4±10.366.1±26.452.4±26.562.5±22.229.1±4.3a46.4±10.7a64.8土27.4a50.5±27.5a61.0±23.la1534.9±5.866.1±19.782.2±13.679.4±14.292.5±6.629.6士6.0a63.4±21.3ab80.8±14.7b77.7±15.4b91.9士6.6b2041.3±7.477.4±12.588.7±10.090.5±8.397.5±4.732.3±8.6a73.9±14.4ab87.0土11.6b89.0±9.6b97.1±5.4b2565.1±9.088.7±10.993.6±7.395.2±5.097.5±4.756.9士11.2a86.1±13.5ab92.0±8.9b94.1±6.2b96.9±5.8b3066.7±0.6795.2±4.898.4±3.996.8±2.8IOO.O士O.O56.9±8.6a93.7±6.2b97.9±3.7b95.9±3.6b跳0±0.0b3584.1±9.798.4±2.8100.0±0.0100.0±0.0100.0±0.078.9士12.8a97.9±3.6b100.0±0.0b100.0±0.0b100.0±0.0b40恥.8±2.7100.O土O.O100.0±0.0跳O土O.0100.0±0.095.8±3.6a100.0±0.0a100.0±0.0a100.0±0.0a100.0±0.0a个重复。每次调査中的第一和第二列数据DUNCAN多重比较差异不显著(0.05水平)表中数据为平均数土SD。25g/巢的为2个重复,其余的为3分别平均和校正防治效果。在同一列数据中,具有相同字母的为2.2工蚁数量的下降药前1天,虽然所测试的各个蚁巢工蚁数量都比较大,用陷阱法每分钟所采集到的工蚁约在80至200头之间(表6)。但药后5天,除了对照区的工蚁数量还在上升之外,其他施药区的工蚁数量急剧下降,5、10、15、20、25g/奴巢处理较对照平均下降了75.7、90.3、91.7、83.2和89.4%。而在药后10天,所采集到的工蚁数量更少,下降的幅度更大。药后15天,除了对照区还能采集到为数不多的工蚁以外,所有施药区的蚁巢都采集不到工蚁,尽管某些蚁巢中还有工蚁活动。这些结果表明,本发明毒饵不仅可以使红火蚁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会使存活工蚁的生命力下降。表6.不同剂量的毒饵对红火蚁工蚁存活率的影响*<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表中数据为平均数±80,其中25g/巢的为IO个重复,其余的为15个重复。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对照区没有施药,但是蚁巢的死亡率及工蚁的减退率也是比较高的(表1、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区的面积及小区之间的距离不够大,而使对照区的工蚁取食到毒饵所造成的。这种结果在别的试验报告中也有发生(肖明山、袁会珠、罗礼智等.2006.硫氟磺酰胺、氟虫腈和苯氧威三种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效初探.农药科学与管理27(1):10—13.)。3、讨论与结论该试验所获的结果再度表明,该饵剂是防治红火蚁的最好药剂。主要的表现是工蚁死亡率高、生命力下降快。工蚁是红火蚁危害的主体,降低工蚁的数量和生命力,就等于降低了红火蚁的危害性。施药后5天工蚁的减退率就可超过80%,10天超过卯%,15天达到100%。另外对照区的红火蚁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这种结果既是该种药剂对红火蚁适口性好,又是其可迅速控制红火蚁危害的重要标志;蚁巢死亡迅速、彻底。施药后5天即有大量的红火蚁个体死亡,药后10天的蚁巢死亡率可以达到40%左右。药后35天,使用量〉10g/巢的防治效果全部达到100%。用药量少、经济。5g/巢的使用量就可使防治效果达到96.7%,10g/巢以上的剂量就可以使施药区的蚁巢消灭。由于用药量少,从而降低了红火蚁的防治成本。这些结果的取得除了毒饵本身的理化特性及对红火蚁优良的防治效果之外,还与好的天气有关。试验期间的平均温度在27.7土1.5'C,而且试验前期的温度较高(图5)。这样的温度正是工蚁取食的高峰期。另外,试验期间虽然有10天下雨,但总降雨量仅有31.7mm,降雨量最大的一天仅有8.4mm。从而在保证毒饵的质量的同时有利于工蚁的取食。因此,选择干旱高温季节是使用毒饵防治红火蚁并取得好的防治效果的保证。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由于5g/巢的剂量不能使全部蚁巢消灭,同时10g巢的各种剂量的防治效果快慢会有所不同,因此饵剂的使用量应该在10-25g/巢之间较为合适。另外,由于蚁巢的大小还会影响到防治效果,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还应在10-25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的大小来确定施药量的多少。即对于较大的蚁巢多放一些毒饵,蚁巢小的少放一些毒饵,从而可以保证在既定的时间内将蚁巢消灭,又不会造成浪费。实施例4:经福建省植保植检站对红火蚁田间药效V'"'1法和结果如下1.试验地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南燕村红7V狄汰生区的荒坡地,试验区为自发现红火蚁以来都没有施药防治过且蚁巢较高的区域。蚁巢大小在长24-103厘米、宽17-71厘米、高11-37厘米,最小的蚁巢长24宽17高13厘米,最大的蚁巢长103宽71高22厘米。试验区区域内地形、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地表植被等条件基本一致。气象条件试验前有3天没有降雨,施药后有5天没有降雨,施药后整个试验期间共有雨日38天,总雨量861.1mm,其中超过50咖的大雨或暴雨有5天;平均气温16.卜30.5。C,最高气温17.1-36.6'C,最低气温15.1-26.7'C。试验期间的气温、土温较适宜红火蚁活动,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但试验期间的降雨频繁,特别是大雨暴雨较多,促使红火蚁不停搬家,对试验结果会有一定影响。2.试验设计用药量试验小区面积100itf左右,根据蚁巢大小每个蚁巢使用20-50克剂量。蚁巢大小在20-30cm的使用20克左右,30-40cm的用量30克左右,40-50cm的用量40克左右,50cm以上的用量50克左右。试验处理试验选择在发生区的荒坡地即发生区里最典型的生态区域进行。试验区边缘设立缓冲区,同时设立不施任何药剂防治的对照区进行对照。药剂配方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1%,大豆粉50%,糖30%,虾粉15%,蜂蜜2%,香精1.4%,山梨酸0.6%。施药时间、方法2006年5月10日下午2-3时,按设计剂量根据蚁巢大小逐巢施药。施药方法采用点状撒施的方法进行饱和投饵,即将颗粒状饵剂药粉分点(每点l-2克)投放在蚁巢的上部及根据蚁巢大小在其周围50-100cm内将饵剂作环状撒施。施药时不扰动蚁巢。3.结果调査3.l调査时间和方法用目测法调査药前蚁巢数,施药前对试验区内的所有红火蚁蚁巢用小旗进行标识,施后10天、20天、30天、40天、50天、60天调査残留活动蚁翰林娄,并用不同颜色小旗进行标识,计算对蚁巢防效。用诱饵诱集法调査职蚁数量,施药前调査职蚁基数,药后20天、40天、60天(受雨季影响仅调査了4次)调査残留职蚁数,计算对职蜈防效。诱饵诱集法使用火腿肠为诱饵,直径4cm,每试验区定点定期调查10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3m左右,记录诱集数量。同时调査施药后红火蚁的活动性、攻击性等情况,调査本地蚂蚁出现情况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情况。3.2试验结果3.2.l蚁巢的防效施药后10天左右,对全部施药的22个蚁巢进行调查,没有出现新蚁巢,有10个蚁巢已经没有出现红火蚁,还有12个老活动蚁巢,防效为45.45%。施药后20天调査,出现3个新蚁巢,另有3个老的活动蚁巢,防效为78.11%。施药后40天调査,仅有前面出现的3个新蚁巢有红火蚁,老的活动蚁巢都没有红火蚁了,防效87.34%。施药后50天,前面出现的3个新蚁巢只剩下1个还有红火蚁活动,防效为95.78%。施药后60天调査,处理区已没有活动蚁巢,防效为100%。3.2.2工蚁的防效施药后观察蚁巢上的工蚁活动情况,药后5-7天蚁巢边有死亡工蚁存在,同时对活动蚁巢进行调查,发现红火蚁数量明显减少,轻微扰动,仅有少量红火蚁工蚁出现,与防治前扰动蚁巢红蚁就迅速峰拥而出的工蚁数量明显减少,且活动性明显减弱,行动速度明显减缓,攻击性也不如防治前。由于气候条件原因,诱集监测工蚁仅进行了三次,分别是药后20天,对工蚁的防效为87.77%;药后40天,对工蚁的防效为95.64%;药后60天,处理区已诱集不到红火蚁,对隔蚁的防效为100%。3.2.3防治后本地蚂蚁活动出现的影响施药防治前,使用火腿肠在处理区诱集不到本地蚂蚁,施药后50天,首次诱集到一个种类的4只本地蚂蚁;到药后约卯天,诱集到25只本地蚂蚁,种类与药后50天时诱集的相同;药后约130天,已能诱集到本地蚂蚁4种,共116只;说明本地蚂蚁已陆续迁入处理区内,并开始生存繁殖。除了上述的本地蚂蚁回迁,种类不断增加外,处理区内的杂草也明显在防治后增加,原来是蚁巢所在的位置已被各种杂草所覆盖,没有标识已看不出曾经是长满红火蚁的。而从2005年IO月发现红火蚁到本次防治前的2006年5月,处理区内的杂草始终是长不起来。也说明了经防治以后,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防治后40天,药剂处理的老蚁巢就全部没有红火蚁,从老蚁巢分离出现的新蚁巢即使不再施药过了20天后也没有红火蚁了,即药后60天,试验蚁巢中包括新分离出来的蚁巢都没有红火蚁。充分说明该饵剂防治红火蚁效果显著。实施例5本发明饵剂对哺乳动物及环境生物毒性,经法定检测机构试验,结果如下经广西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试验对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毒性级别为微毒;对白色家兔眼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对白色家兔急性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对白色豚鼠皮肤致敏强度属弱致敏物。因此饵剂是一种对人和哺乳动物微毒的产品。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鱼、鸟、蜂、蚕等环境生物的毒性试验,结果为鱼及水生生物班马鱼LC50(96h)6.60mg/L,毒性等级为中毒;鸟(LD50):鹌享鸟LD50(7d)〉7.5mg/kg体重,毒性等级为低毒;蜜蜂LC50(48h)76.7mg/L,毒性等级为中毒;家蚕LC50(二龄)275mgAg桑叶,毒性等级为低毒。对鸟类、蜜蜂和家蚕实际风险小。权利要求1.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包括饵剂,所述饵剂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剂,其原料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N—正丁基全氟辛垸磺酰胺0.05-1.5%,大豆粉30-60%,糖20-55%,虾粉5-20%,蜂蜜2-10%,香精0,5-1.5%,防腐剂0.3-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其原料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0.3-0.8%,大豆粉35-50%,糖30-45%,虫下粉10-15%,蜂蜜3-6%,香精0.8-1.0%,防腐剂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所述香精是奶油香精。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剂,所述杀虫剂的剂型为颗粒状饵剂。7.权利要求6所述杀虫剂的配制方法将N—正丁基全氟辛垸磺酰胺与豆粉、虾粉、香精和山梨酸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煮溶的糖水后,搅拌均匀,造粒,然后对饵粒进行烘干、酥化、包装,即可。8.权利要求l-6任一所述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在干旱高温季节施药,施药量为10-25克/巢。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包括饵剂,所述饵剂为N-正丁基全氟辛烷磺酰胺。本发明配制的杀虫剂无论是在对红火蚁的引诱性和适口性方面,还是在防治效果方面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且一次足量投放后,防治效果都达到95-100%。文档编号A01P7/04GK101356928SQ200710119688公开日2009年2月4日申请日期2007年7月30日优先权日2007年7月30日发明者彭熙绵,杨礼中,罗礼智申请人:广西玉林祥和源化工药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