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45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巻线筒,特别是涉及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该巻线 筒可安装在向渔线轮前方放线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轴上,或是 从巻线筒轴上拆下。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前卸力型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上安装有卸力机构的 卸力垫片,卸力垫片用于在巻线筒上作用制动力。由于安装了卸力 机构,因此,即便在鱼咬钩时,渔线上的负荷急剧上升,渔线也不 易被拉断。巻线筒被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巻线筒轴上,卸力机构 设置在巻线筒轴和巻线筒之间。就卸力机构而言,可通过与巻线筒 轴螺紋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来调整该卸力机构的制动力。卸力机构 中,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巻线筒之间具有多个卸力塾圏,并且,卸力 垫圏设置为相对于巻线筒轴或巻线筒不能转动的状态。卸力调整部 件配置为可与卸力垫圈接触的状态,卸力垫圈一般被安装在圆形的 收纳凹部内,而收纳凹部形成在巻线筒的前部。
就这样的卸力机构而言,通过转动卸力调整部件,将卸力垫圈按 压在巻线筒上,在巻线筒上作用制动力。可通过调整按压力来调整 制动力的大小。此外,在将卸力调整部件从巻线筒轴上拆下时,也 可将巻线筒从巻线筒轴上拆下。
就具有卸力垫圏的卸力机构而言,当两卸力垫圏的摩擦面被水弄 湿时,其间的摩擦力改变,即便卸力调整部件所处位置与其在卸力 垫圈干燥时所处的位置相同,其产生的制动力也会不同于干燥时的 情况。因此,现有技术中公知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即,在卸力 垫圈的前侧,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巻线筒的圆形凹部之间安装密封部件,使水不会从卸力调整部件的外侧进到摩擦板上(进入摩擦面之
间)(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 - 196729)。
在上述这种卸力机构中,为了使卸力机构伴随卸力调整部件的操 作而发出声响,以两个部件构成卸力调整部件,其一可相对巻线筒 轴转动,而另一个相对巻线筒轴不能转动。因此,在卸力调整部件 的两部件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即便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巻线筒之间 安装了密封部件,水也会经该间隙进入到卸力调整部件的内部。在 进水时,水会沿着贯穿卸力调整部件中心部的巻线筒轴进到卸力垫 圈一侧。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巻线筒不仅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巻线筒 之间配置密封部件,还在卸力调整部件的两个部件之间配置密封部 件。
上述这种现有技术的结构,在巻线筒安装到巻线筒轴上的状态 下,液体是不易进入到卸力垫圈的。但是,由于密封部件都被设置 在卸力调整部件上,因此,当从巻线筒轴上拆下卸力调整部件时, 卸力垫圈会向外露出。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拆下巻线筒,并对巻 线筒进行单独清洗,则液体会进入到巻线筒内部,弄湿卸力垫圈的 摩擦面。因此,在再度使用巻线筒时,不能保证卸力垫圈完全处于 干燥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有卸力垫圈的巻线筒。不论巻线 筒是被拆下还是被安装上,该巻线筒都能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圏。
本发明技术方案1提供如下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通过 与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轴顶端螺紋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以可拆 下的方式安装在巻线筒轴上,其中的纺车式渔线轮可向前方放出渔 线。该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巻线用的巻线 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以及第2密封部件。支承部件以 相对巻线筒轴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可从其上拆下。巻线 筒主体具有向前方呈圆形的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并在其向后方移件上。卸力机构用于对巻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收纳在第1收 纳凹部内的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含推压垫圈,而该推压垫圈具 有与支承部件的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可与卸力调整部件接触。 第1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
封。第2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 密封。
就该巻线筒而言,可被巻绕渔线的巻线筒主体以其向后移动受限 的状态安装在支承部件上,包含推压垫圏的前摩擦部收纳在巻线筒 主体的朝前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中。在将巻线筒从巻线筒轴上拆下 时,先将卸力调整部件从巻线筒轴上拆下。然后将安装在支承部件 上的巻线筒主体、摩擦部与支承部件一起从巻线筒轴上拆下。就呈 已从巻线筒轴上拆下状态的巻线筒而言,其位于最前方的推压垫圏 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第1密封部件密封,推 压垫圏外周面与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被第2密封部件密封。因此, 位于最前方的推压垫圏的内、外周面均被密封,液体不易从推压垫 圈向后方进入。当然,在将巻线筒安装在巻线筒轴上的状态下,也 是一样的。因此,在安装了推压垫圈的巻线筒中,不论巻线筒被安 装上还是被拆下,都可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圏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前 摩擦部还包含1个或多个受到推压垫圈推压的前卸力垫圏。此时, 由于添加了卸力垫圏,因此,不仅提高了卸力机构的耐用性,还使 卸力机构工作时的逆转变得顺畅。
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 巻线筒主体包括线轴、前凸缘部、后凸缘部以及筒形的裙部,其中, 线轴以可相对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其上,其外周面上可供巻 绕渔线,前凸缘部设置在线轴的前端,后凸缘部设置在线轴的后端, 且外径均大于线轴的外径,裙部从后凸缘部向后延伸,此外,第1 收纳凹部设置在线轴的前部。此时,就广为公知的前卸力型巻线筒
6而言,其也不论巻线筒是被安装还是被拆下,均可防止液体进入其 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后 凸缘部具有向后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卸力机构还具有后摩 擦部和罩部件,其中,后摩擦部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内,包括1个 或多个后卸力垫圈,罩部件从后方覆盖第2收纳凹部。此时,由于 与设置了第1收纳凹部的线轴相比,可在后凸缘部上的直径更大的 第2收纳凹部中配置后摩擦部,因此,摩擦产生的制动力变大,能 够得到较大的制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还 具有对罩部件和支承部件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3密封部件。此时, 支承部件位于巻线筒主体的后部内周侧,并且,可以防止液体经支 承部件和罩部件间间隙进入。因此,即便在将巻线筒放倒或倒过来 的状态下,利用喷淋等手段对其进行水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 纳凹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还 具有对罩部件和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4密封部件。 此时,罩部件位于巻线筒主体的后方外周侧,并且可以防止液体经 罩部件和第2收纳凹部间间隙进入。因此,即便将巻线筒完全浸入 水中并进行清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由 安装在推压垫片外周面上的轴承将巻线筒主体以该巻线筒主体可相 对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部件上。此时,由于通过安装 在推压垫圈外周面上的轴承来支承巻线筒主体,并使巻线筒主体可 相对推压垫圏转动,因此,可将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轴承附近。由 此,即便在卸力机构工作时等,巻线筒转动,其转动振动也不会给 第2密封部件造成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特征在于,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轴承的前方,此外,还具有防止第2密封部件脱落 的脱落防止部件。此时,由于通过脱落防止部件防止第2密封部件 的脱落,因此,可通过第2密封部件防止第2轴承脱落,即,可采 用一个脱落防止部件来防止两个部件的脱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特征在于,第 1收纳凹部具有轴承支承部和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其中,轴承支承 部供安装轴承用,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直径小于轴承支承部的直径, 供收纳前摩擦部用。此时,利用第1卸力才几构收纳部和轴承收纳部 间的阶梯差部对轴承进行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特征在于, 线轴具有向后方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卸力机构具有后摩擦 部,该后摩擦部包括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中的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 圈。此时,配置有第2收纳凹部,并通过该第2收纳凹部将后摩擦 部设置在线轴内部,因此,可以得到质量轻且结构紧凑的巻线筒。
在上述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后卸力垫圈和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5密封 部件。此时,即4吏在线轴内部设置第2收纳凹部,也能防止液体进 入到后摩擦部。因此,即便在将巻线筒放倒或倒过来的状态下,利 用喷淋等手段对其进行水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就从巻线筒轴上拆下的巻线筒而 言,其位于最前部的推压垫圏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 被第1密封部件密封,推压垫圏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被 第2密封部件密封。因此,位于最前部的卸力垫圈内、外周面均得 到密封,液体不易从推压垫圈进到后部。当然,即便在巻线筒安装 到巻线筒轴上的状态下,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就安装了 卸力垫圈的巻线筒而言,不论巻线筒是被安装上还是被拆下,都可 以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处。图l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巻线筒的纺车式渔线轮的 左视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左剖视图。
图3是


图1中巻线筒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卸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2摩擦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处于拆下状态的巻线筒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8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巻线筒纺车式渔线轮的左 剖视图。
图9是图8中巻线筒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IO是卸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IO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纺车式渔线轮的大致结构〕
图l表示的是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该 渔线轮是一种向前方(
图1中左方,下同)放线的渔线轮,具有渔 线轮主体2、转子3以及巻线筒4。渔线轮主体2上支承有可转动的 手柄1。转子3支寿、在渔线轮主体2的前部,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 转动。巻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且可相对于转子3前后移动, 其外周供巻绕渔线。
渔线轮主体2包括渔线轮轮体2a和竿安装座2b,其中,竿安装 座2b从渔线轮轮体2a斜着向前上方延伸。如图2所示,渔线轮轮 体2a内部具有空间,该空间内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5和摇摆机构(往复移动机构)6。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与手柄1的转动联动而进 行转动,摇摆机构6用来使巻线筒4前后移动,令渔线的巻绕变得 均匀。渔线轮轮体2a的前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筒形部2c。
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面齿轮11和小齿轮12,其中,面齿轮11 与连接手柄1的手柄轴10 —同转动,小齿轮12与面齿轮11啮合。 小齿4仑12轴向沿前后方向,被形成为筒形,其前部12a穿过转子3 的中心部,通过螺母13实现与转子3的固定。就小齿轮12而言, 通过轴承14a、 14b将其沿轴向的中部和后端部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 上,使其可相对渔线轮主体2转动。在小齿轮12的前部12a形成有 具有规定长度的相互平行的平面部。在将转子3和对转子3向放线 方向转动进行限制的单向离合器(后述)安装于小齿轮12上时,平 面部可使它们相对小齿轮12不能转动。
摇摆机构6釆用横动凸轮(traverse cam)式机构,其用于使巻 线筒轴15前后移动,因为巻线筒4的轴心部与巻线筒轴15连接, 所以巻线筒4与巻线筒轴15同向移动。摇摆机构6包括螺紋轴21、 滑块22以及中间齿轮23,其中,螺紋轴21配置在巻线筒轴15的下 方,与巻线筒轴15平行,滑块22可沿螺紋轴21前后移动,中间齿 轮23固定在螺紋轴21的顶端。滑块22被支承为相对于渔线轮主体 2不能转动但能沿螺紋轴轴向移动的状态。巻线筒轴15的基端部固 定在滑块22上,其相对滑块22不能转动。因此,巻线筒轴15也就 相对渔线轮主体2不能转动。中间齿轮23经由未图示的减速机构与 小齿轮12啮合。
如图2所示,转子3包括圆筒部30、第l转子臂31以及第2转 子臂32,其中,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设置在圓筒部30 的侧部,彼此相向设置。圆筒部30和两转子臂31、 32采用诸如铝 合金一体成形制成。
圆筒部30的前部形成有前壁33,前壁33的中央部形成有毅部 33a。在毂部33a的中心部形成有长圆形(在矩形的对边上分别外接 一段圆弧后形成的形状,且两圆弧相对于矩形的中心对称)的通孔33b,该通孔33b可供小齿轮的前部12a、巻线筒轴15穿过,而且, 该通孔33b可与小齿轮12的平面部卡止,使二者间不能相对转动。 前壁33的前方配置有螺母13,在螺母13的内部配置有轴承35,巻 线筒轴15支承该轴承35。由于该轴承35的存在,使小齿轮12和巻 线筒轴15间形成间隙。因此,即便巻线筒轴15出现弯曲,也不会 给转子3的转动带来影响,这使转子3的转动变得轻盈。
第1转子臂31从圆筒部30上向外突出、弯曲并向前延伸,,其 与圆筒部30间的连接部在圆筒部30的周向上扩张并随之弯曲。第1 转子臂31的顶端的外周侧上安装有可摆动的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 40。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的顶端安装有线辊41,该线辊41用 于将渔线引导到巻线筒4上。
第2转子臂32从圆筒部30上向外突出、弯曲并向前延伸,其与 圆筒部30间的连接部在圆筒部30的周向上扩张并随之弯曲。第2 转子臂32的顶端外周侧安装有可摆动的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
线辊41和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之间固定有渔线导臂43, 该渔线导臂43由线材弯曲而成,大致呈U字形形状。该第1渔线导 臂支承部件40、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线辊41以及渔线导臂 43构成渔线导臂机构44,该渔线导臂机构44用于将渔线引导到巻 线筒4上。渔线导臂机构44可在图2所示的渔线引导姿势和从该姿 势翻转而得到的渔线释放姿势间摆动。
在圆筒部30的内侧,在渔线轮轮体2a的筒形部2c内部配置有 逆转防止才几构50,该逆转防止^/L构50始终防止着转子3的逆转。逆 转防止机构50具有内圈可单向旋转的辊式单向离合器51。
在单向离合器51的前方,在筒形部2c上安装有带唇部的密封板 58,该密封板58用于防止液体进入渔线轮轮体2a的内部。弯折成 五边形形状的防脱弹簧防止密封板58脱落。 〔巻线筒4的结构〕
如图2所示,巻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 子臂32之间。巻线筒4安装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巻线筒轴15上并可从该巻线筒轴15上拆下。
如图3、图4所示,随着靠近顶端,巻线筒轴15的直径两次缩 小(形成具有两个台阶的阶梯轴)。在顶端侧的第1轴部15a的外 周面上形成有用于调整卸力机构制动力大小的外螺紋部15b。与第1 轴部15a相邻的第2轴部15c的直径比第1轴部15a的直径略大。在 第1轴部15a和第2轴部15c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转动防止部15d,该 转动防止部15d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面。在将后述的卸力机构8的 部件安装于巻线筒轴15上时,转动防止部15d使其相对巻线筒轴15 不能转动。位于巻线筒轴15的基端侧(图2中右侧)的第3轴部15f 的直径比第2轴部15c的直径略大。因此,第2轴部15c和第3轴 部15f之间形成阶梯部15e。
如图3~图5所示,巻线筒4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25、巻线用的 巻线筒主体7以及卸力机构8。支承部件25以自身相对巻线筒轴15 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且,该支承部件25可从巻线筒轴15 上拆下。巻线筒主体7上具有圆形的朝前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65。 卸力机构8可对巻线筒主体7进行制动。此外,巻线筒4还包括第1 密封部件59、第2密封部件60、第3密封部件61以及第4密封部 件62。其中,第1密封部件59、第2密封部件60防止液体进到收 纳卸力才几构8的第1收纳凹部65内,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 件62防止液体从渔线轮的后方进到卸力机构8。 〔支承部件25的结构〕
支承部件25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主体26和限制部27,其中,限 制部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26向后移动,还限制支承部主体26相 对于巻线筒轴15产生转动。支承部主体26包括筒形的轴承安装部 26a以及第1卡止部26b、第2卡止部26c。轴承安装部26a用于安 装第1轴承63,而第1轴承63用于支承可转动的渔线轮主体7。第 1卡止部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6的前部外周面上,由(一对)相 互平行的面构成,用于与卸力机构8的后述的第1摩擦部(前摩擦 部的一例)71卡合,使第1摩擦部71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第2卡止部26c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6的后部外周面,包括沿径向向 外侧突出的4个突起,用于与卸力机构8的后述第2摩擦部(后摩 擦部的一例)72卡合,使第2摩擦部72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
第1轴承63的外圈63a的后端面处由第1脱落防止部件36从后 侧防止其脱落,第1脱落防止部件36由金属弹簧线弯曲形成。支承 部主体26以其既可相对巻线筒轴15转动又可沿巻线筒轴15轴向移 动的方式安装在巻线筒轴15上。支承部主体26的顶端形成有直径 较小的密封件安装部26d。密封件安装部26d上形成有环形的密封件 安装槽26e。密封件安装槽26e上安装有第1密封部件59。第1密 封部件59可釆用诸如O形圈,用于对支承部主体26和卸力机构8 的推压垫圈29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如图4所示,限制部27包括一个垫片78和两个限制盘79、 80, 其中,垫片78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6的后表面上。垫片78和限制盘 80之间夹着第3密封部件61。限制盘79的外径小于限制盘80的外 径,第3密封部件61安装在该限制盘79的外围面上。限制盘79的 中心具有矩形形状的通孔79a,该通孔79a可与巻线筒轴15的转动 防止部15d卡合,使限制盘79相对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限制盘 80的外径大于限制盘79的外径,其中心具有矩形形状的通孔80a, 该通孔80a也可与巻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卡合,使限制盘80 相对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通过将4根沉头螺栓81从限制盘80后 侧穿过垫片78及限制盘79、 80,并被拧入支持部主体26的后表面, 可将上述3个部件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6上。由此,使得支承部主体 26相对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
此外,在巻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的后端部安装有3个由 合成树脂制成的调整垫片76,这些调整垫片76与限制盘80的后端 面接触。调整垫片76用于调整巻线筒4沿轴向的前后位置,在调整 垫片76的后方安装有巻线筒垫片89,该巻线筒垫片89呈其与转动 防止部15d最后端部间的相对转动受限的状态,该巻线筒垫片89用于限制巻线筒主体7的向后方的移动。该巻线筒垫片89与巻线筒轴 15的阶梯部15e接触,使其不能沿轴向向后移动。由此,支承部主 体26向巻线筒轴向后方的移动受到了限制。另外,转动防止部15d 的后端部用于安装调整垫片76的部分的直径比其它部分的直径略 小,在将巻线筒主体7和支承部件25 —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时, 调整垫片76还留在巻线筒轴15上。 〔巻线筒主体7的结构〕
巻线筒主体7是由诸如铝合金等材料通过锻造成形所得到的因 直径不等而形成有两个台阶部的圆筒形部件。巻线筒主体7安装在 支承部件25上,用于巻绕渔线,其可在向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相对支承部件25转动。巻线筒主体7包括圓筒形的线轴7a、前凸缘 部7b、后凸缘部7c以及筒形的裙部7d,其中,线轴7a可供渔线巻 在其外周面上,前凸缘部7b、后凸缘部7c设置于线轴7a的前后两 端,其外径均大于线轴7a的外径,裙部7d从后凸缘部7c向后方延 伸。
线轴7a由第1轴承63、第2轴承64支承在支承部件25上,其 可相对于支承部件25转动。在线轴7a的前侧内部形成有筒形的第1 收纳凹部65,该第1收纳凹部65具有圆形开口 ,用于收纳卸力机构 8的摩擦部71。第1收纳凹部65包括轴承支承部65a和第1卸力机 构收纳部65b,其中,轴承支承部65a用于安装第2轴承64的外圏 64a,第1卸力才几构收纳部65b的直径小于轴7 义支岸义部65a的直径, 用于收纳第1摩擦部71用。此外,轴承支承部65a的前方形成有密 封件安装部65c和环形槽65d,其中,密封件安装部65c用于安装第 2密封部件60,环形槽65d用于安装第2脱落防止部件48,该第2 脱落防止部件48用于同时防止第2密封部件60、第2轴承64的脱 落。
第1收纳凹部65的内周面上,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 施方式中采用4个)沿轴向延伸的第1卡止槽65e,该第1卡止槽 65e可与第1摩擦部71卡止,使第1摩擦部71相对巻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在线轴7a后部形成有环形的减薄部7f。该减薄部7f用于 减轻巻线筒4的重量。在该减薄部7f的后部安装第l轴承63。
前凸纟彖部7b包括内侧凸缘部66a和环形的外侧凸缘部66b,其 中,内侧凸缘部66a与线轴7a形成为一体,外侧凸缘部66b安装在 内侧凸缘部66a的外周部,采用诸如硬质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外 侧凸缘部66b用于防止从巻线筒4送出的渔线与前凸缘部7b接触时 对前凸缘部7b造成损伤。外侧凸缘部66b通过凸缘固定部件67固 定在内侧凸缘部66a上,这里的凸缘固定部件67采用螺紋连接的方 式固定在/人线轴7a (内侧凸乡彖部66a)向前突出的筒形固定部7g的 外周面上。
后凸缘部7c与线轴7a形成为一体,其外径比前凸缘部7b的外 径稍大。后凸缘部7c的后表面上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筒形的 后卸力才几构安装部7e,且该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与一君部7d的内周 面间隔开。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在内部(里侧)形成有第2收纳凹 部68,该第2收纳凹部68具有呈圆形状的朝后的开口 。该第2收纳 凹部68中可收纳卸力机构8的第2摩擦部72。后卸力机构安装部 7e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7h。此外,第2收纳凹部68的内周面 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第2卡止槽69,该第2 卡止槽69沿周向间隔配置,用于与第2摩擦部72卡止,使第2摩 擦部72相对于巻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第2卡止槽69被沿着巻线 筒轴向形成。
裙部7d与后凸缘部7c形成为一体,其从后凸缘部7c的外周部 起以筒形的形式向后延伸。裙部7d的配置状态如下,即,在巻线筒 4移动到前进端时,其延伸出的顶端位于与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 端大致重叠的位置。
〔卸力才几构8的结构〕
卸力机构8安装在巻线筒主体7和巻线筒轴15之间,用于向巻 线筒4作用制动力。卸力机构8具有第1摩擦部71,在用手调整制 动力大小时,该第1摩擦部71会受到巻线筒轴15顶端所配置的卸力调整部件70的推压。此外,卸力机构8还包括收纳在第2收纳凹 部68中的第2摩一察部72以及从后方覆盖第2收纳凹部68的罩部件 9。
如图3、图4所示,卸力调整部件70在内部具有卸力调整发声 机构70a、螺母70b以及螺旋弹簧70c,其中,卸力调整发声机构70a 在进行卸力机构的制动力调整时发声,螺母70b与形成在巻线筒轴 15顶端的外螺紋部15b间进行螺紋连接,螺旋弹簧70c用来增加或 减小该制动力。卸力调整部件70通过自身相对于巻线筒轴15的转 动,使螺母70b相对于巻线筒轴15前后移动。通过该螺母70b的前 后移动,使螺旋弹簧70c压缩或复位,使卸力机构8对第1摩擦部 71、第2摩擦部72的推力发生改变,以此来调整卸力机构的制动力 大小。
〔第1摩擦部71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l摩擦部71包括推压垫圈29、 一个或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个)第1卸力垫圈86a、 86b以及一个或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个)第2卸力垫圈87a、 87b,其中,推压垫圈 29以相对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第1卸力垫圏 86a、 86b相对于支岸义部主体26不能转动,第2卸力垫圏87a、 87b 相对于线轴7a不能转动。
推压垫圈29配置在第1卸力垫圏86a和卸力调整部件70之间, 与卸力调整部件70接触。推压垫圏29具有相对筒部29a和环形突 起部29b,其中,相对筒部29a的内周面29e与安装在支承部主体 26前部外周面上的密封件安装部26d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29b的 外径大于相对筒部29a的外径,其配置在相对筒部29a的后部,与 第1卸力垫圈86a接触。相对筒部29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推压部29c, 该推压部29c可与卸力调整部件70的后表面接触并受其推压。推压 部29c的中部上形成有长孔29d,该长孔29d可与巻线筒轴15的转 动防止部15d卡合。由此,推压垫圈29可被安装为相对于巻线筒轴 15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巻线筒轴15沿轴向移动的状态。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轴承64的内圈64b,该第2 轴承64的外圏64a安装在第1收纳凹部65的轴承支承部65a上。 此外,第2轴承64的前方以与之接触的方式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60。
第2密封部件60由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 呈垫圈形状,其顶端具有向前方倾斜的顶端较薄的唇部60a。就第2 密封部件60而言,其基端安装在第1收纳凹部65的密封件安装部 65c上,其唇部60a与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2密封 部件60对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65间的间隙加以 密封。第2密封部件60与第2轴承64 —同由第2脱落防止部件48 防止脱落,这里的第2脱落防止部件48是通过弯曲金属线材而形成 的。
就相对筒部29a而言,其内周面上不包括推压部29c那一部分的 直径大于长孔29d的沿径向的最大长度,该内周面与支承部主体26 的密封件安装部26d相对配置,并且可与第1密封部件59接触。由 此,第1密封部件59对支岸(部件25和相对筒部29a内周面间的间 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圏86a、 86b与第2卸力垫圏87a、 87b相当于前卸力 垫圏,受到推压垫圏29的推压。第1卸力垫圏86a、 86b与第2卸 力垫圏87a、 87b交差配置。第1卸力垫圈86a、 86b是诸如不锈钢 合金的制件。第1卸力垫圈86a、 86b分别在内周部形成有呈长孔形 的通孔86c,该通孔86c可与支7 义部主体26的第1卡止部26b卡合, 使第1卸力垫圈86a、 86b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由此,第1 卸力垫圈86a、 86b相对于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
每个第2卸力垫圏87a、 87b的外周部上都间隔配置有沿径向向 外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突起部87c,该突起部87c 可与第1收纳凹部65上的第1卡止槽65e卡合。由此,第2卸力垫 圈87a、 87b相对于巻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但相对于支承部主体26 可以转动。此外,第2卸力垫圈87a、 87b由诸如石友布等材料制成。 第2卸力垫圏87b可与第1收纳凹部65的壁部接触,向后方推压巻线筒主体7。
〔第2摩擦部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72包括第3卸力垫圈73a、 73b以及第4卸力垫圈 74a、 74b,其中,第3卸力垫圏73a、 73b相对于巻线筒轴15不能 转动,第4卸力垫圈74a、 74b可与第3卸力垫圈73a、 73b间进行 推压,且相对于巻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第3卸力垫圈73a、 73b以 及第4卸力垫圈74a、 74b相当于后卸力垫圈,受到经巻线筒主体7 传递来的推压垫圈29的推压。
第3卸力垫圈73a、 73b与第4卸力垫圏74a、 74b交差配置,第 4卸力垫圏74a与巻线筒主体7后凸缘部7c的后表面接触。此外, 第2摩擦部72的沿巻线筒轴的向后移动被限制部27限制。第2摩 擦部72被罩部件9覆盖,通过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件62 防止液体从后方进入其内部。
第3卸力垫圏73a、 73b由诸如不锈钢合金材料制成,其中心具 有十字形的卡合孔73c,该卡合孔73c可与形成在支承部主体26上 的第2卡止部26c卡合,使第3卸力垫圏73a、 73b相对支承部主体 26不能转动。由于支承部主体26的存在,使第3卸力垫圏73a、 73b 相对于巻线筒轴15不能转动,此外,由于巻线筒轴15相对于渔线 轮主体2不能转动,因此,第3卸力垫圈73a、 73b也就相对于渔线 轮主体2不能转动。位于后侧的第3卸力垫圈73b与限制部27接触, 被限制部27限制其向后移动。第3卸力垫圈73b的后表面上固定有 销安装部83,该销安装部83用于安装发声销84 (后述)。
如图5所示,销安装部83包括弹簧安装部83a和弹簧卡止销83b。 弹簧安装部83a上安装有螺旋弹簧形式的弹簧部件85,且发声销84 安装在该弹簧部件85的一端。弹簧卡止销83b与弹簧部件85的基 端卡止。
如图3 图5所示,第4卸力垫圈74a、 74b采用诸如碳布制成, 在其与第3卸力垫圏73a、 73b相对转动时,其与第3卸力塾圏73a、 73b间产生制动力。第4卸力垫圈74a、 74b的外周部以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6个)突 起部74c,该突起部74c可与形成在第2收纳凹部68内周面上的第 2卡止槽69卡合。第4卸力垫圏74a、 74b的内周部形成有可供第2 卡止部26c穿过的通孔74d,但第2卡止部26c不与该通孔74d卡合。 由此,第4卸力垫圈74a、 74b相对于渔线l仑主体7不能转动。 〔卸力发声机构77的结构〕
第3卸力垫圈73b的后侧配置有卸力发声机构77,该卸力发声 机构77在卸力才几构工作时发声。卸力发声机构77包括发声盘82和 发声销84,其中,发声盘82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的后端面 上,发声销84通过弹簧部件85安装在第3卸力垫圈73b的销安装 部83中,该发声销84可相对于销安装部83摆动。
发声盘82是金属制的环形部件,其内周面具有包括多个用来发 声的山形的凸凹部82a。此外,发声盘82的前端面具有一对卡合销 82b,这一对卡合销82b可与形成在后卸力^/U勾安装部7e后端面上 的一对安装孔7j卡合。因此,发声盘82与巻线筒主体7—起转动。 发声盘82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上,由罩部件9防止其脱落, 并在安装孔7j和卡合销82b间留有间隙。因此,发声盘82可相对该 后卸力才几构安装部7e4展动。
发声销84具有与凸凹部82a接触的头部84a以及直径小于头部 84a的轴部84b。轴部84b插入并固定在弹簧部件85的顶端内部。 就弹簧部件85而言,其基端与弹簧卡止销83b卡止,比该基端更靠 顶端的部分安装在弹簧安装部83a内。因此,当巻线筒主体7转动 时,发声销84反复与凸凹部82a撞击,并且保持在弹簧部件85内 沿巻线筒主体7的转动方向振动。此时,发声盘82以安装孔7j和卡 合销82b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上,因此, 发声盘82也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 〔罩部件9的结构〕
罩部件9覆盖第2摩擦部72,罩部件9确保当从巻线筒轴15上 拆下卸力调整部件70,将巻线筒主体7与支承部件25 —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时,第2摩擦部72和支承部件25可与巻线筒主体7 一 起进行拆装。如图5所示,罩部件9具有第1圆筒部9a、圆板部9b 以及第2圆筒部9c,其中,第1圆筒部9a配置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 7e的外周部上,圆4反部9b >^人第1圆筒部9a沿径向向内延伸,配置 在第2摩^^部72的后方,第2圆筒部9c^人圆4反部9b上向前延伸。
第1圆筒部9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紋部9d,该内螺紋部9d 可与形成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外周面上的外螺紋7h间进行螺紋 连接。在内螺紋9d的顶端与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外周面间,安装 有第4密封部件62。第4密封部件62安装在密封件安装槽7i中, 而密封件安装槽7i形成在后卸力机构收纳部7e的外周面上。圓板部 9b的后表面上以向后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工具卡止销9e,该工具卡合 销9e用于将罩部件9拧入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如图3所示,就圆 板部9b的内周部9f而言,其配置位置与限制盘80的配置位置沿径 向部分重叠,当拆下卸力调整部件70并将巻线筒4从巻线筒轴15 上拆下时,其可与限制盘80接触并推动限制盘80。因此,支承部件 25可与巻线筒主体7 —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
安装在限制盘79上的第3密封部件61的顶端与第2圓筒部9c 的内周面接触。在罩部件9的外周面和裙部7d之间形成有间隙,该 间隙可供配置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端。由此,当巻线筒4向后移 动时,可使巻线筒4移动后的位置靠近渔线轮主体2,可将渔线轮的 前后长度保持得较小。
第4密封部件62釆用O形圈,其对罩部件9的内周部与后卸力 机构安装部7e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可防止液体/人罩部件9的外周部 进入第2摩擦部72。第3密封部件61是具有顶端向后方倾斜的唇部 的密封部件。第3密封部件61对罩部件9上第2圆筒部9c内周部 和支寿义部件2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可防止液体经该内周部进入第2 摩擦部72。如此一来,由于通过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件62 对第2摩擦部72加以密封,同时,通过第1密封部件59、第2密封 部件60对第1摩擦部71进行密封,所以,即便将渔线轮主体7与支承部件25 —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液体也不易进入第1摩擦 部71或第2摩擦部72。由此,即便清洗拆下的巻线筒4,也不易因 水未干而造成制动力改变。 〔渔线轮的操作及动作〕
在钓鱼前,根据鱼的大小、种类调整卸力机构的制动力的大小。 在调整该制动力大小前,抽出合适长度的渔线,根据所钓对象在钓 线顶端安装渔坠。然后,转动卸力调整部件70来设定合适的制动力, 同时转动手柄1以确保卸力机构正常工作。当例如顺时针转动卸力 调整部件70时,通过与巻线筒轴15螺紋连接的螺母70b,使卸力调 整部件70向后移动,经由螺旋弹簧70c推压推压垫圈29,该推力不 仅传递到第l摩擦部71,还经巻线筒主体7进一步传递到第2摩擦 部72,由此制动力增大。此时,卸力调整发声机构70a发出轻快的 撞击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巻线筒主体7的后部的较大空间 内配置第2摩擦部72,因此,即便釆用线轴7a外径较小的深槽型的 渔线轮4时,也可得到较大的卸力机构制动力。
抛投时,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和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 摆动,使渔线导臂44翻转到渔线释放姿势。在该状态下,可以一边 用握竿的手的食指拉着渔线, 一边抛投鱼竿。于是,渔线在钓钩组 件自重的带动下顺势放出。在钓钩组件入水后,向收线方向转动手 柄1时,会通过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向收线方向转动。当转子3 转动时,渔线导臂44被渔线导臂翻转机构(未图示)恢复到收线位 置(渔线引导姿势),转子3的逆转被禁止,因此,渔线的放线受 到限制。
当收线时,向收线方向转动手柄1。此时,该转动经过面齿4仑11、 小齿轮12传递到转子3,转子3转动。当转子3转动时,已经引到 线辊41上的渔线被巻到巻线筒4上。此时,若采用巻线筒4的线轴 7a的外径小于前凸缘部7b以及后凸缘部7c的外径的深槽型渔线轮, 则既可维持巻线筒整体外径较小,又可巻绕较多的渔线。
当鱼咬钩时,转子3会有向放线方向逆转的趋势。但是,由于逆转防止机构50限制了小齿轮12逆转,因此,以不能相对转动方式 与小齿轮12连接的转子3也就不能逆转。此时,需要单向离合器51 中经由小齿轮12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转子3连接的连接部件有 向放线方向逆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在与连接部件卡止的内圈主体 具有逆转趋势时,辊子与外圈上形成的凸轮面卡合,从而在以不能 相对转动的方式卡止在渔线轮轮体2a上的外圈间固定内圏主体,这 使得内圈主体不能逆转。因此,转子3的逆转被禁止。
当鱼的拉扯力较大时,卸力机构8开始工作,此时,第2摩擦部 72的第3卸力垫圈73a、 73b、第4卸力垫圈74a、 74b之间以及第l 摩擦部71的第1卸力垫圈86a、 86b、第2卸力垫圈87a、 87b之间 均发生滑动,从而以设定好的制动力向外放线。
当从渔线轮轴15上拆下巻线筒4时,逆时针转动卸力调整部件 70,可将卸力调整部件70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如图6所示,即 可将巻线筒主体7、支承部件25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此时,由于 第2脱落防止部件48防止了第2密封部件60、第2轴承64发生脱 落,因此,在将巻线筒主体7、支承部件25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的 同时,可以配置在里侧的第1摩〗察部71还保留在第1收纳凹部65 内。此外,由于第2摩擦部72被安装在后凸缘部7c上的罩部件9 覆盖,因此,其与由第1脱落防止部件36防止脱落的第1轴承63 一同被从渔线轮轴15上拆下。此外,就支承部件25而言,由于限 制盘80受到罩部件9的内周部9f的推压,因此,其也被从巻线筒轴 15上拆下。如此一来,卸力机构8即可以与巻线筒主体7—同进行 拆装,若将其一同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就可以通过4个密封部件 59~62使第1摩擦部71、第2摩擦部72前后保持密封。由此,即 便在将巻线筒4从渔线轮拆下的状态下,第1摩擦部71、第2摩擦 部72也被切实地密封。因此,对于安装了卸力垫圏74a、 74b、 86a、 86b的巻线筒而言,不论巻线筒4是被拆下还是被安装上,都能防止 液体进入卸力垫圈74a、 74b、 86a、 86b。 〔第1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地调整巻线筒4的前后位置, 采用如下结构,即,当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巻线筒4时,在巻线筒 轴15上还留有3个调整垫片76,但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结构, 即,将调整垫片176与巻线筒104—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换言 之,将3个调整垫片176配置在图7中限制盘179的的里侧,并且, 将第3密封部件161安装在限制盘179上。此外,罩部件109的圓 板部109b内周部109f并不突出,所以,其配置位置也就不与限制盘 180在径向上重合。
由螺钉固定在支承部主体126上的限制盘180配置在巻线筒104 后侧的最后位置,其可与巻线筒轴15的阶梯部15e接触,且其向后 移动被该阶梯部15e限制。因此,在本变型例中,没有设置巻线筒 垫片89。为了对巻线筒104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在限制盘180的 后表面上立起设置例如两根带台阶的螺栓190,通过设置该螺栓190, 使得支承部主体126、通过螺紋固定在该支承部主体126上的限制盘 180、限制盘179以及调整垫片176易于拆下。在将巻线筒104从巻 线筒轴15上拆下时,可以通过利用该带台阶的螺栓190拉动限制盘 180,使调整垫片176露出来,从而,可改变调整垫片176的数量。
采用本变型例的结构,虽然罩部件109的内周部109f不与限制 盘180接触,但可通过第1摩擦部71或第2摩擦部72的卸力垫圈 86a、 86b、 87a、 87b、 73a、 73b、 74a、 74b的倾斜、晃动及转动, 使支承部主体126与巻线筒主体107 —起从巻线筒轴15上拆下。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以在后凸缘部7c处安装了具有第2摩 擦部72的卸力机构8的巻线筒4为例说明了本发明,在第2实施方 式中,如图8、图9所示,将说明如下一种巻线筒204,即,在巻线 筒204的后述线轴207a内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部271和第 2摩擦部272。
如图8所示,巻线筒204上,转子3配置在第1转子臂31、第2 转子臂32之间。巻线筒204安装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巻线筒轴215
23上,并可从该巻线筒轴215上拆下。
如图9所示,巻线筒轴215随着靠近顶端,形成一个直径缩小的 阶梯部。位于巻线筒轴215顶端侧的第1轴部215a的外周面上形成 有调整制动力用的外螺紋部215b。与第1轴部215a相邻的第2轴部 215c的直径比第1轴部215a的稍大。第1轴部215a和第2轴部215c 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由一对相互平行的面构成的转动防止部215d。在 将下文要讲述的卸力机构208的部件安装在巻线筒轴215上时,转 动防止部215d使得该卸力机构208的部件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 转动。巻线筒轴215基端侧(图9右侧)的第3轴部215f虽然与第 2轴部215c的直径相同,但其上没有形成转动防止部215d。因此, 在转动防止部215d的后端部,于第2轴部215c和第3轴部215f之 间形成阶梯部215e。
〔巻线筒204的结构〕
如图9所示,巻线筒204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225、巻线用的巻 线筒主体207以及对巻线筒主体207进行制动的卸力机构208。其中, 支承部件225以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 并可从其上拆下。巻线筒主体207具有圓形的第l收纳凹部265和 第2收纳凹部268,并且,该第1收纳凹部265朝前方开口 ,而第2 收纳凹部268朝后方开口 。此外,巻线筒204还具有第1密封部件 259、第2密封部件260以及第5密封部件261,其中,第1密封部 件259和第2密封部件260防止液体进入用于收纳卸力^/L构208的 第1收纳凹部265,第5密封部件261防止液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268。
〔支承部件225的结构〕
支承部件225具有筒形的支承部主体226以及限制部227。限制 部2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226向后移动,还将支承部主体226限 制为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状态。如图9、
图10所示,支 承部主体226具有筒形的轴承安装部226a以及圆板形的垫圈部(后 卸力垫圏的一例)226b。轴承安装部226a供安装第1轴承263、第2轴承264用,该第1轴承263、第2轴承264将渔线轮主体207支 承为可转动的状态,垫圏部2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部外周 面上,用来构成卸力机构208的后述的第2摩擦部(后摩擦部的一 例)272。
支承部主体226安装在巻线筒轴215上,在未受限制部227固定 之前,其既可相对巻线筒轴215转动,又可相对巻线筒轴215沿轴 向移动。在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部226a的顶端形成有环形的 密封件安装槽226e。在密封件安装槽226e上可安装第1密封部件 259。第1密封部件259采用诸如0形圈,用于密封支承部主体226 和卸力机构208的后述的推压垫圏229间的间隙。在支承部件主体 226的垫圏部226b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直径小于垫圈部226b内径的密 封件安装部226c。在该密封件安装部226c上安装第5密封部件261。 第5密封部件261的形状与后述的第2密封部件260的形状相同, 具有垫圏形状,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第5 密封部件261具有外周侧顶端向后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261a。就 第5密封部件261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密封件安装部226c 的外周面上,其唇部261a与第2收纳凹部268的内周面接触。由此, 第5密封部件261对支承部主体226的密封件安装部226c外周面和 第2收纳凹部268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如图9所示,限制部227包括限制盘280和一片发声盘278,其 中,发声盘278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上,构成后述的卸 力发声机构277。发声盘278和限制盘280在中心具有呈矩形的通孔 278a、 280a,这两个通孔278a、 280a用于与巻线筒轴215的转动防 止部215d卡止,〗吏发声盘278和限制盘280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 能转动。这两个盘278、 280通过4根沉头螺栓(螺钉)281固定在 支承部主体226上,该4根沉头螺栓281从限制盘280的后方穿过 限制盘280被旋入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因此,支承部主体226 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
此外,由合成树脂制成的3片调整垫片276安装在巻线筒轴215的转动防止部215d后端部上,其与限制盘280的后端面接触。调整 垫片276用于调整巻线筒204沿其轴向的前后位置,其后端面上安 装有用于限制巻线筒主体207向后移动的巻线筒垫片289,并且,该 巻线筒垫片289以其相对于转动防止部215d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 转动防止部215d的最后端部上。该巻线筒垫片289与巻线筒轴215 的阶梯部215e接触,其向轴向后方移动被该阶梯部215e限制。由 此,支承部主体226的向巻线筒轴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 转动防止部215d后端部的用来安装调整垫片276的部分的直径小于 转动防止部215d上其他部分的直径,当将巻线筒主体207与支承部 件225 —起从巻线筒轴215上拆下时,调整垫片276仍留在巻线筒 轴215上。
〔巻线筒主体207的结构〕
巻线筒主体207由诸如铝合金等材料锻造成形,是具有两处台阶 的圆筒形部件。巻线筒主体207被以其向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安 装在支承部件225上,可相对于支承部件225转动,用于巻绕渔线。 巻线筒主体207具有呈圓筒形的线轴207a、前凸缘部207b、后凸缘 部207c以及筒形的4君部207d,其中,线轴207a的外周面上用于巻 绕渔线,前凸缘部207b设置于线轴207a的前侧,后凸缘部207c设 置于线轴207a的后侧,这两个凸缘部的外径均大于线轴207a, #君部 207d从后凸缘部207c向后方延伸。
线轴207a通过第1轴承263和第2轴承264支承在支承部主体 226上,可相对于支承部主体226转动。第1轴承263和第2轴承 264沿巻线筒轴向间隔地并排配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部 226a的外周面上,其中,第2轴承264配置在前侧。
线轴207a的前侧内部形成有筒形的第1收纳凹部265,具有呈 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265用来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部 271。就第1收纳凹部265而言,其内周面是光滑的圆筒形的表面, 在内周面顶端部形成有用来安装脱落防止部件248的环形槽265d, 其中的脱落防止部件248用来同时防止第2密封部件260和第1摩擦部271的脱落。脱落防止部件248是通过将弹性金属线材弯折成 多边形而形成的。
线轴207a的后侧内部形成有第2收纳凹部268,其上具有呈圆 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268用来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2摩擦部272。 在第1收纳凹部265和第2收纳凹部268之间形成分隔壁部265c, 在该分隔壁部265c的内周侧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内筒部265e。在内 筒部265e的外周面上形成有4个转动防止部265f,该转动防止部 265f沿周向间隔配置,并沿径向向外突出。转动防止部265f是以比 内筒部265 e向前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是截面大致呈矩形的杆形部件, 4旦其也可以通过以与内周面、外周面间同心的圆弧形成。转动防止 部265f的内周面安装有第2轴承264。第2轴承264的外圈被内筒 部265e的前端面定位。第1轴岸义263的外圏^皮分隔壁部265c内周 面上形成的阶梯部定位。
前凸缘部207b具有内侧凸缘部266a和环形的外侧凸缘部266b, 其中,内侧凸缘部266a与线轴207a形成一体,外侧凸缘部266b安 装在内侧凸缘部266a的外周部,由诸如硬质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 外侧凸缘部266b用于防止从巻线筒204放出的渔线与前凸缘部207b 接触而对其造成损伤和磨损。外侧凸缘部266b^皮凸缘固定部件267 固定在内侧凸缘部266a上,该凸缘固定部件267旋入并被固定在从 前侧凸缘部266a (线轴207a)向前方突出的筒形固定部207g的外 周面上。
后凸缘部207c与线轴207a形成为 一体,其外径稍大于前凸缘部 207b的外径。在后凸缘部207c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环状突出部207e, 用于安装卸力发声机构277。
裙部207d与后凸缘部207c形成为一体,并以筒形的方式从后凸 缘部207c外周部向后延伸。在巻线筒204移动到前进端时,该延伸 出的顶端位于与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端基本重合的位置。 〔卸力才几构208的结构〕
卸力机构208安装在巻线筒主体207和巻线筒轴215之间,用于在巻线筒204上作用制动力。就卸力机构208而言,可通过卸力调 整部件270来调整其制动力的大小,并且,为了用手调整该制动力 而将卸力调整部件270配置在巻线筒轴215的顶端。卸力^/L构208 包括受到卸力调整部件270推压的第1摩擦部271和收纳在第2收 纳凹部268的第2摩擦部272。
如图9所示,卸力调整部件270的内部具有卸力调整发声机构 270a、螺母270b以及螺旋弹簧270c。卸力调整发声机构270a用来 在进行卸力调整时发声。螺母270b可与形成在巻线筒轴215顶端的 外螺紋部215b间进行螺紋连接。螺旋弹簧270c可用来增大或减小 卸力机构的制动力的大小。通过卸力调整部件270相对巻线筒轴215 的转动,使螺母270b相对于巻线筒轴215前后移动。通过该螺母270b 的移动,使螺旋弹簧270c收缩或复位,以改变加载在第1摩擦部271 以及第2摩擦部272上的推力,从而,可调整制动力的大小。 〔第1摩擦部271的结构〕
如图9、
图10所示,第1摩擦部271包括推压垫圈229、 一片或 多片(本实施例采用一片)不锈钢制的第1卸力垫圏286以及一片 或多片(本实施例采用两片)第2卸力垫圏287a、 287b。推压垫圈 229安装在巻线筒轴215上,其相对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第1 卸力垫圏286相对于推力垫圏229不能转动。第2卸力垫圏287a、 287b可与线轴207a—起转动。
如图9、
图10所示,推压垫圈229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287a和 卸力调整部件270之间,并且与卸力调整部件270接触。推压垫圏 229具有相对筒部229a (参照图9)以及环形突起部22%。相对筒 部229a的内周面229e与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前部外周面上的 密封件安装部分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229b配置在推压垫圏229的 后部,隔着卸力垫片288a与第2卸力垫圈287a 4妄触,其直径大于 相对筒部229a外径。在相对筒部229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推压部 229c,该推压部229c与卸力调整部件270的后表面接触并且受其推 压。推压部229c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长孔229d,该长孔229d可与巻线筒轴215的转动防止部215d卡合。由此,推压垫圈229被以其相 对于巻线筒轴215不可转动但可沿巻线筒轴215轴向移动的方式安 装在巻线筒轴215上。环形突起部229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本 实施例中釆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229f,该转动防止凹部229f用于 使环形突起部229b与第1卸力垫圈286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 连接。在相对筒部2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260。
第2密封部件260是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 成的垫圈形的部件,其具有外周侧的顶端向前方倾斜且顶端较薄的 唇部260a。就该第2密封部件260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相 对筒部229a的外周面上,其唇部260a与第1收纳凹部265的内周 面接触。因此,第2密封部件260对相对筒部229a外周面和第1收 纳凹部26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如上所述,由脱落防止部件248防 止第2密封部件260与第1摩擦部271的脱落。
孔229d的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该部分与支承部主体226的密封件 安装部分相对配置。该内周面可与第1密封部件259接触。因此, 第1密封部件259对支承部件225的支承部主体226和相对筒部229a 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圏286和第2卸力垫圈287a、 287b相当于前卸力垫 圏,其受到推压垫圈229的推压。第2卸力垫圈287a、 287b与第l 卸力垫圏286交差配置,在推压垫圏229、第2卸力垫圈287b之间 安装有3片石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288a、 288b、 288c。
第1卸力垫圏286具有圆^1形的垫圏部286a和外筒部286b。垫 圏部286a配置在两片第2垫圈287a、 287b之间,外筒部286b从垫 圈部286a的外周部向前方突出。在外筒部286b的顶端形成有转动 防止突起286c,该转动防止突起286c可与推压垫圈229的转动防止 凹部229f卡合。转动防止突起286c沿周向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 施例中采用4个),它们从外筒部286b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可以与 转动防止凹部229f啮合。通过该转动防止突起286c与转动防止凹部229f啮合并卡合,通过推压垫圈229,使第1卸力垫圏286相对巻线 筒轴215不能转动。
第2卸力垫圏287a以夹在卸力垫片288a与288b之间的状态一 起被收纳到第1卸力垫圈286的外筒部286b的内周侧。第2卸力垫 圈287b以如下方式配置,即,经由卸力垫片288c与第1垫圏286 的垫圏部286b的后表面(
图10中的右侧表面)接触。此外,第2 卸垫圏287b的外径大于第2卸力垫圈287a的外径,卸力垫片288c 的外径大于卸力垫片288a、 288b的外径。
第2卸力垫圏287a、 287b的内周面上均形成有转动防止凹部 287c,这些转动防止凹部287c可与形成在线轴207a内筒部265e外 周面上的转动防止部265f卡合。转动防止凹部287c是在第2卸力垫 圈287a、 287b内周面上沿周向间隔形成的,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 中采用4个),可与转动防止部265f啮合。因此,第2卸力垫圈287a、 287b相对巻线筒主体207不能转动,但相对巻线筒轴215可以转动。 第2卸力垫圈287a是由不锈钢合金制成的。第2卸力垫圈287b是 通过对诸如碳布进行加工而制成的,可与分隔壁部265c的前表面接 触,向后推压巻线筒主体207。 〔第2摩擦部2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272包括相对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支承部主体 226上的垫圏部226b。在垫圈部226b和分隔壁部265c的后表面之 间配置有卸力垫片288d,垫圈部226b经由卸力垫片288d与分隔壁 部265c4妄触。该垫圏部226b相当于后卸力垫圈,-故推压垫圏229 经巻线筒主体207进行推压。此外,第2摩擦部272被限制部227 限制其沿巻线筒轴的向后移动。 〔卸力发声机构277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上配置有卸力发声机构 277,该卸力发声机构277在卸力机构工作时发声。卸力发声机构277 包括上述的发声盘278和撞击爪284,其中,撞击爪284以可摆动的 方式安装在巻线筒主体207后凸缘部207c的后表面上。发声盘278包括内侧部件282、外侧部件283以及弹簧部件285。 内侧部件282可以与巻线筒轴215 —起转动。外侧部件283以可转 动的方式安装在内侧部件282上。弹簧部件285 ^_外侧部件283与 内侧部件282通过摩擦进行连接。外侧部件28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 锯齿形的棘齿283a。在巻线筒204向收线方向转动时,该棘齿283a 与撞击爪284啮合,当卸力机构工作,巻线筒204向放线方向转动 时,该棘齿283a不与撞击爪284啮合。因此,当巻线筒204向收线 方向转动时,外侧部件283相对于内侧部件282转动,卸力发声才几 构277不发声,^f义在巻线筒204向i文线方向转动时,外侧部件283 相对于内侧部件282不转动,撞击爪284反复与棘齿283a撞击,此 时,卸力发声机构277发声。
由于本实施例的渔线轮的操作和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所 以在这里省略这部分说明。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第5密封部件261对第2摩擦部272加以密 封,同时,通过第1密封部件259、第2密封部件260对第1摩擦部 271加以密封,因此,即便将巻线筒主体207与支承部件225 —起从 巻线筒轴215上拆下,液体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不易进入到第1 摩擦部271和第2摩擦部272处。因此,即便用水清洗拆下的巻线 筒204,也不易发生因沾水而造成的制动力改变。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巻线筒204中,在可以与巻线筒主体 207 —同转动的第2卸力垫圏287a、 287b的外周面上并没有设置突 起。此外,在第2卸力垫圈287a的外周侧,第1卸力垫圈286因与 推压垫圈229卡合而以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 接,使第1卸力垫圏286相对于巻线筒轴215不能转动。因此,不 必像现有技术那样,在收纳第1摩擦部271的第1收纳凹部265内 周面上设置用于防止彼此相互转动的槽部,这样可使第1收纳凹部 265的内周面形成不带凸凹的圆周面。由此,不4又可以-使卸力垫圏的 产生制动力的有效直径增大,而且,由于上述内周面上不存在凸凹, 因此,对密封部件的配置有利。此外,在能产生相同大小的制动力的条件下,也可使巻线筒的外径减小,因此,可实现巻线筒的重量 变轻。
〔第2实施方式的变型例〕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推压垫圏229、第1卸力垫圏286和第2 卸力垫圏287a、 287b,共4片垫圈构成了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 部271,以支承部主体226的垫圈部226b,即,仅以l片垫圏构成 了第2摩擦部27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下面的变型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结构 的部分省略说明。
〔巻线筒主体307的结构〕

图11、
图12所示,在巻线筒主体307的线轴307a的分隔壁 部365c内周侧,以向前方和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内筒部365e。在内 筒部365e的前部和后部,以贯穿其内、外周面的方式,沿径向形成 转动防止槽部365f、 365g。转动防止槽部365f、 365g用于防止后述 的第1摩擦部371、第2摩擦部372的相对巻线筒主体307的转动。 〔支承部件325的结构〕
如图ll所示,支承部件325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主体326和限制 部327,其中,限制部3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326向后移动,还限 制支承部主体326相对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如
图11、
图12所示, 支承部主体326具有筒形的轴承安装部326a以及圆板形的圓板部 326b。轴承安装部326a用于安装第1轴承363和第2轴承364,第 1轴承363、第2轴承364用于支承可相对支承部主体326转动的巻 线筒主体307。圆板部3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326的后部外周面上, 用以限制卸力机构308的后述第2摩擦部(后摩擦部的一例)372 的向后移动。在本变型例中,圓板部326b本身并不构成第2摩擦部 372。
支承部主体326以相对于巻线筒轴315既可转动又可沿其轴向移 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支承部主体326的轴承安装部326a的顶端形 成有环形的密封件安装槽326e。该密封件安装槽326e用来安装第1
32密封部件359。第1密封部件359可采用诸如0形圏,对支承部主 体326和卸力冲几构308的后述的推压垫圏329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在支承部主体326的圆板部326b的后表面上形成有密封件安装 部326c,该密封件安装部326c的直径小于圆^1部326b的直径。该 密封件安装部326c上可安装第5密封部件361。第5密封部件361 具有与后述的第2密封部件360相同的形状,即垫圈形状,其采用 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第5密封部件361上具 有在外周侧的顶端向后方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361a。就第5密封 部件361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密封件安装部326c的外周面 上,其唇部361a与第2收纳凹部368的内周面4妄触。因此,第5密 封部件361对支承部主体326的密封件安装部326c外周面和第2收 纳凹部368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在圆々反部326b前表面上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形成有 多个(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突起326f,该转动防止突 起326f用于防止第2摩擦部372相对于圆板部326b的转动。转动防 止突起326f可与第2摩擦部372的后述的第3卸力垫圈373a卡合, 使第3卸力垫圏373a相对于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 〔第1摩擦部371的结构〕
卸力^L构308的第1摩〗察部371包括推压垫圏329、采用诸如不 锈钢合金等材料制成的第1卸力垫圏386和第2卸力垫圏387。其中, 推压垫圈329安装在巻线筒轴315上,二者不能相对转动。1片或多 片(在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第1卸力垫圏386相对于推压垫圏329 不能转动,1片或多片(在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第2卸力垫圈387 相对于线轴307a不能转动。
推压垫圏329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387和卸力调整部件370之间, 其与卸力调整部件370接触。推压垫圏329具有相对筒部329a和环 形突起部329b。相对筒部329a的内周面329e与设置在支承部主体 326前部外周面上的密封件安装槽326e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329b 配置在相对筒部329a的后部,隔着卸力垫片388a与第2卸力垫圏387接触,该环形突起部329b的直径大于相对筒部329a的外径。在 相对筒部329a的前端部形成有推压部329c,该推压部329c与卸力 调整部件370的后表面接触并受其推压,推压部329c的内周面上形 成有长孔329d,该长孔329d可与巻线筒轴315的转动防止部315d 卡合。由此,推压垫圏329以相对于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但可相 对其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环形突起部329b的外周面上形 成有多个(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29f,该转动防止 凹部329f用于使推压垫圈329以相对第1卸力垫圈386不能转动的 方式与其连接。相对筒部3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360。
第2密封部件360为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 成的具有垫圈形状的部件,其具有外周侧顶端向前方倾斜且顶端较 薄的唇部360a。就第2密封部件360而言,其内周侧基端安装在相 对筒部329a的外周面上,其唇部360a与第1收纳凹部365的内周 面接触。由此,第2密封部件360对相对筒部329a外周面和第1收 纳凹部36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第2密封部件360与第1摩擦部371 均由脱落防止部件348防止脱落。
相对筒部329a的内周面上不包括推压部329c的部分的内径大于 长孔329d的沿径向的最大长度大,该部分与支承部主体326的密封 件安装槽326e相对配置。该内周面可与第1密封部件359接触。由 此,第1密封部件359对支承部件325的支承部主体326和相对筒 部329a内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圏386和第2卸力垫圏387相当于前卸力垫圏,受到 推压垫圈329的推压。第2卸力垫圏387配置在第1卸力垫圈386 的前方。此外,在推压垫圏329和分隔壁部365c之间安装有3片石 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388a、 388b、 388c。卸力垫片388c的外径大于 卸力垫片388a、 388b的外径。
第1卸力垫圈386具有圆板形的垫圏部386a和外筒部386b。垫 圏部386a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387和巻线筒主体307的分隔壁部 365c之间。外筒部386b从垫圈部386a外周部向前突出。外筒部386b顶端形成有可与推压垫圈329的转动防止凹部329f卡合的转动防止 突起386c。转动防止突起386c以从外筒部386b顶端向前方突出的 方式沿周向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可与转 动防止凹部329f啮合。通过该转动防止突起386c与转动防止凹部 329f啮合并卡合,第1卸力垫圏386以相对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 的方式经由推压垫圈329与之连接。第1卸力垫圈386可经卸力垫 片388c与分隔壁部365c的前表面接触,向后方推压巻线筒主体307。
第2卸力垫圏387以其夹在两片卸力垫片388a、 388b之间的状 态与它们一起收纳在第1卸力垫圏386外筒部386b的内周侧。
第2卸力垫圈387内周面上形成有可与内筒部365e的转动防止 槽部365f卡合的转动防止突起387c。转动防止突起387c以向内侧 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2卸力垫圈387的内周面上,与转动防止槽部 365f相对配置并可之啮合。由此,第2卸力垫圏387相对于巻线筒 主体307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巻线筒轴315转动。第2卸力垫圏 387采用不锈钢合金制成。
〔第2摩擦部3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372包括第3卸力垫圏373a、 373b以及第4卸力垫 圈374。第3卸力垫圏373a、 373b为一片或多片(本实施例中采用 2片),其相对于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第4卸力垫圏374具有1 片或多片(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其可与线轴307a—起转动。第 3卸力垫圏373a、 373b、第4卸力垫圏374相当于后卸力垫圏,受 到分隔壁部365c的推压。第4卸力垫圏374夹在第3卸力垫圏373a、 373b之间,此外,在分隔壁部365c和第3卸力垫圈373a之间安装 有3片石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375a、 375b、 375c。卸力垫片375a的 外径大于卸力垫片375b、 375c的外径。
第3卸力垫圈373a是圆板形部件,其与支承部主体326的圆板 部326b相对配置。与推压垫圏329相同,在第3卸力垫圈373a的 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73c。 此外,在第3卸力垫圈373a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73d,该转动防止凹部373d可与形成在支岸义 部主体326圆^1部326b上的转动防止突起326f卡合。通过转动防止 凹部373d和转动防止突起326f间的卡合,4吏第3卸力垫圏373a经 由支承部主体326以相对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
第3卸力垫圏373b具有翻转第1卸力垫圈386所得到的形状, 即,二者形状相同。第3卸力垫圈373b具有圆板形的垫圈部373e 和外筒部373f。垫圏部373e配置在分隔壁部365c和第4卸力垫圈 374之间。外筒部373f从垫圈部373e的外周部向后突出。外筒部373f 的顶端形成有转动防止突起373g,该转动防止突起373g可与第3 卸力垫圈373a的转动仿止凹部373c卡合。转动防止突起373g以从 外筒部373f顶端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 施例中采用4个),其可与转动防止凹部373c啮合。通过该转动防 止突起373g与转动防止凹部373c啮合并卡合,第3卸力垫圈373b 经由第3卸力垫圏373a以相对巻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 接。第3卸力垫圈373b可经由卸力垫片375a与分隔壁部365c的后 表面接触,被巻线筒主体307向后推压。
第4卸力垫圈374的形状与第2卸力垫圈387相同,并以夹在两 片卸力垫片375b、 375c间的状态与它们一起收纳在第3卸力垫圏 373b外筒部373f的内周侧。
在第4卸力垫圏37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可与内筒部365e的转动 防止槽部365g卡合的转动防止突起374c。转动防止突起374c以向 内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4卸力垫圈374的内周面上,其与转动防止 槽部365g相对配置且可与之啮合。由此,第4卸力垫圈374相对于 巻线筒主体307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巻线筒轴315转动。第4卸 力垫圏374由不锈钢合金制成。此外,第2摩擦部372被限制部327 限制其沿巻线筒轴向的向后移动。
由于本变型例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这部分说明。
本变型例也能够得到等同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此外,由于与 第2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型例的后摩擦部372的垫片数量较多,因此,可以提高卸力才几构308的耐用性。 〔其它实施方式〕
(a) 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以具有第2摩擦部的卸 力机构为例,但本发明也适用于仅有第l摩擦部的卸力机构。
(b) 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主 体经由限制盘与以相对巻线筒轴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但也可 以使支承部主体直接与巻线筒轴连接,并使二者不能相对转动。
(c) 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 部226a与垫圏部226b形成为一体,^旦可以^吏垫圈部与轴承安装部 分开,并使二者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d) 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卸力机构工作 时的巻线筒的转动顺畅,在巻线筒上设置了两个轴承,但也可以不 设置轴承,将巻线筒主体直接以可相对支承部主体转动的方式安装 于其上。当然,需以滑动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合成树脂形成支承部主 体,以起到滑动轴承的作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通过与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 筒轴顶端螺紋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巻线筒 轴上,其中的纺车式渔线轮可向前方放出渔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形的支承部件、巻线用的巻线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以及第2密封部件,其中,上述支承部件以相对上述巻线筒轴不能 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可从其上拆下,上述巻线筒主体具有向 前方呈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并在其向后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述卸力机构用于对上述巻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收纳在上述第1 收纳凹部内的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含推压垫圏,而该推压垫圏 具有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并可与上述 卸力调整部件接触,上述第1密封部件对上述推压垫圈内周面和上 述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上述第2密封部件对上述推 压垫圈外周面和上述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摩擦部还包含1个或多个受到上述推压垫圏推压的前卸力垫 圏。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 于,上述巻线筒主体包括线轴、前凸缘部、后凸缘部以及筒形的裙 部,其中,上述线轴以可相对上述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其上, 其外周面上可供巻绕渔线,上述前凸缘部设置在上述线轴的前端, 后凸缘部设置在上述线轴的后端,且外径均大于线轴的外径,上述 裙部乂人上述后凸纟彖部向后延伸,此外,上述第1收纳凹部设置在上 述线轴的前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凸缘部具有向后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上述卸力机构 还具有后摩擦部和罩部件,其中,上述后摩擦部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凹部内,包括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圏,罩部件从后方覆盖上述第2 收纳凹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上述罩部件和上述支承部件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3密封 部件。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上述罩部件和上述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4 密封部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巻线筒主体可相对上述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部件上。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上述轴承的前方,此外,还具有防止上述 第2密封部件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件。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收纳凹部具有轴承支承部和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其中, 上述轴承支承部供安装上述轴承用,上述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直径 小于上述轴承支承部的直径,供收纳上述前摩擦部用。
10.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轴具有向后方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上述卸力机构还 具有后摩擦部,该后摩擦部包括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凹部中的1个 或多个后卸力垫圏。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巻线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上述后卸力垫圈和上述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 第5密封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该卷线筒不论是被拆下还是被装上均可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处。该卷线筒具有支承部件、卷线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可相对卷线筒轴拆装支承部件。卷线筒主体具有向前方呈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被安装在支承部件上且可相对于支承部件转动。卸力机构用于对卷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括推压垫圈且被收纳在第1收纳凹部内,其推压垫圈具有与支承部件前部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且与卸力调整部件接触。第1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2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文档编号A01K89/00GK101310593SQ200810097890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1日
发明者落合浩士, 高松卓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