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线引导器和钓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74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钓线引导器和钓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外穿过用钓线引导器和钓杆。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钓线被销售有PE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多丝线),该 PE线与现有的尼龙线和碳氟化合物线相比强度格外高,逐渐成为钓线主流。 但与现有的单丝线不同,由于是所谓的编织线,所以没有张力,格外柔软, 因此比现有的钓线容易产生缠绕,要求有某种防止缠绕的对策。
缠绕在钓鱼的各种情况下发生,穿过了钓线引导器的导线环的钓线由 于"钓线因鱼触动而摇动"等原因而向该导线环的后侧回来,巻绕在钓线 引导器上而成为缠绕,除了这典型的情况之外还有在刚刚甩杆后,穿过导 线环之前的钓线巻绕在该钓线引导器上而成为缠绕的情况。
对于后者来说,以安装有图13所示直立式的钓线引导器101的钓杆为 例详细说明。在甩杆的瞬间如图13 (1 )所示,没有巻在巻轴的线轴上的直 线状钓线没有问题地穿过导线环103,接着如图13 (2)所示,从线轴释放 拉出来的螺旋状钓线被导线环103阻碍而大致成直线状穿过。但当阻碍进 行不顺利时则穿过中的钓线速度下降,位于导线环103后方的螺旋状钓线 开始堆积。当堆积超过一定程度的量时,如图13(3)所示,螺旋状钓线从 导线环103的一侧冒出并向前方出来。在这种状态时如图13(4)所示,受 到适当的风(这时是来自左侧的风)的该冒出来的螺旋状钓线被向另一侧 引导,进入到穿过后的钓线与钓线引导器101之间,进而如图13(5)所示, 有时把导线环103裹住。由于后续钓线的速度立刻下降,所以上述被裹住 的钓线向杆尾侧拉回,并一边穿过导线环103 —边向杆前端侧前进,在其 拉回时,若被裹住的程度小,则从导线环103的外周滑脱而脱开。但如图 13(6)所示,若裹住的程度大,则巻绕在导线环103上成为缠绕。
为了消除缠绕,提出了如下消除缠绕的方案把现有钓线引导器的一 对侧支脚向杆前端侧倾斜。像甩动钓具那样适当地振动竿体,而使巻绕在钓线引导器上的钓线沿该倾斜面顺利地向上滑,最终从杆前端侧向上方脱 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53778号公报
但在所谓单脚钓线引导器的情况下,侧支脚向杆前端侧倾斜的程度越 大则缠绕越容易消除,但另一方面,由于从侧支脚的根部到导线环的顶部 的距离变长,所以支脚的根部受到的弯曲力矩大,钓线引导器容易产生变形。
由于钓线引导器通常由刚性大的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所以安装 钓线引导器的杆体部分变成刚性。因此,为了避免钓线引导器的变形而设 置前支脚时,则在前后安装部之间刚性就更加提高,侧支脚向杆前端侧倾 斜的程度越大则越难于得到杆体整体的平滑的挠性。重量增加,有握持重 量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形状的钓线引导器, 尽管侧支脚向杆前端侧倾斜的程度比现有品小,但也能够谋求与现有品同 样的防止缠绕效果。
为了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内容1发明的钓线引导器具备导线环、
脚的下端连接并被安装在竿体上的安装部,其中,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 向杆前端侧倾斜,且所述导线环与所述侧支脚的接合角度是杆尾侧比杆前 端侧小,从正面看,在所述导线环与所述侧支脚之间不形成牵挂钓线折回 的牵挂凹部。
本发明内容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侧面 看,导线环向杆前端侧倾斜10°以上。
本发明内容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或2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 正面看,以被右切线和左切线包围的区域为基准,使所述左侧支脚的外侧 轮廓线位于所述区域的左侧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侧,且使所述右 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位于所述区域的右侧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 侧,所述右切线以左侧安装部与左侧支脚的分界点为始点、以导线环右侧 外周上的切点为终点,所述左切线以右侧安装部与右侧支脚的分界点为始点、以所述导线环左侧外周上的切点为终点。
本发明内容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到3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 中,从侧面看,导线环与侧支脚的接合角度在杆尾侧是175°以下。
本发明内容5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到4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 中,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向杆前端侧的倾斜角度在25。以下。
本发明内容6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到5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 中,侧支脚由向杆尾侧鼓出的弯曲框架所形成。
本发明内容7的发明是钓杆,安装着本发明内容1到6任一项记载的 钓线引导器。
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一边是防止缠绕的形式, 一边使侧支脚向杆前端 侧倾斜的程度比现有品小。因此,在谋求维持强度的同时且无损钓竿的格 调和使用感,能够消除缠绕。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2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侧视图3是图l钓线引导器的主视图4(1)-(3)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消除缠绕机制的说明图5(4)-(6)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消除缠绕机制的说明图6(1)-(2)是比较品(钓线引导器)缠绕问题的说明图7是比较品(钓线引导器)缠绕问题的说明图8是比较品(钓线引导器)缠绕问题的说明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主视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侧视图和主视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侧视图和主视图12(1)-(2)是本发明第五、第六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13(1)-(6)是缠绕产生机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钓线引导器(第一实施例) 3导线环5保持环
7引导环9、 11侧支脚 10、 12外侧轮廓线 13安装部
51钓线引导器(第二实施例) 53、 55侧支脚
561钓线引导器(第三实施例) 71钓线引导器(第四实施例) 81钓线引导器(第五实施例) 91钓线引导器(第六实施例)
83安装部 93安装部
63前支脚 73、 75侧支脚
r杆体S钓线sl巻绕部分s2后续部分s3脱出部分 A右侧的折回部位 B左侧的4斤回部位 T 4立力 Tl上拉分力6 1导线环的倾斜角度 6 2杆尾侧的导线环与侧支脚的接合角度 P1安装部的左侧与左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上的分界点 P2安装部的右侧与右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上的分界点 Ll右切线 L2左切线 X灰色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
按照图1 图13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 首先概略说明钓线引导器1的整体形状。
如图1所示,钓线引导器1从一块金属制平面的板状材料而形成一体 的框架状。首先利用沖压加工沖压成规定的框架形状,然后进行弯曲加工 而成形为规定的立体形状,钓线引导器1具备有导线环3、 一对侧支脚9、 11和安装部13。
导线环3由保持环5和嵌入其内的引导环7构成。保持环5的内周是 大致正圓形,其内周面内嵌有正圓状的引导环7。引导环7由陶瓷等耐磨损 性优良的硬质材料形成。
一对侧支脚9、 11考虑到平衡而呈现对称形状。侧支脚9、 11分别从 保持环5杆尾侧的左右两侧朝向竿体(r)延伸,在适当的高度汇合,其下 端与安装部13连接。
安装部13被省略了图示,但呈现向后侧前端细的舌片形状,以与竿轴 大致平行取向的状态与竿体(r)的外表面抵触。安装部13由固定线缠绕而 安装在竿体(r)上。
下面详细说明钓线引导器1各部分的形状和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首先根据侧视图(图2)说明侧面看的形状。
为了方便说明,把钓线引导器l配置在竿体(r)的上方。(侧面看条件1 ) 导线环3向杆前端侧倾斜。
使导线环3相对钓线(S)的拉拽方向倾斜地来安装钓线引导器1,在 振动竿体(r)并甩动钓具时,即使发生了缠绕,钓线(S)也如箭头所示那 样被朝向杆前端侧的力(T)所拉拽,因此对于导线环3有向上方的上拉分 力(Tl)。本发明利用该上拉分力(Tl)使钓线(S)滑动来消除缠绕。
钓线(S)的实际滑动也受导线环3表面性状的影响,但在使用现在市 场销售的钓线引导器的材料和加工技术来制造该钓线引导器1时,把引导 环7向杆前端侧倾斜10° ( cc )以上时,被确认能够得到需要大小的上拉 分力(Tl )。
但对一般的旋转巻轴来说,绕线轴比杆面更位于上方,所以为了使钓 线(S)靠近杆面而把该线轴相对杆面倾斜4~5°左右。因此,刚刚从该线 轴拉出来的钓线(S)向杆前端侧倾斜4~5°左右。因此在把钓线引导器1 安装在与该巻边巻轴靠近部分的竿体(r )上时,考虑钓线(S )的倾斜角度, 优选把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 1 )设定在15°以上。
优选把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 1 )设定在25°以下。该钓线引导器l 把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 1 )设定在25。以下。
无论是杆尾侧还是杆前端侧在从杆轴方向看时,当导线环3倾斜,则 内嵌的引导环7的插入孔正圓形状在纵方向上收缩而外观上成为椭圓形, 由于钓线(S)的插入范围狭窄,所以钓线(S)的摩擦阻力变大。因此, 通过把内嵌有引导环7的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 1 )控制在25°以下,则 即使使用容易制造的正圓形的引导环7 ,也能够设计阻止上述摩擦阻力问题 的明显化的引导器。
若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 1 )超过25° ,后面有详细叙述,但在关于 与导线环3和侧支脚9、 11的接合角度设定条件的关系上,还有可能出现 钓线引导器1变形问题明显化,因此,优选把导线环3的倾斜角度(61) 设定在25°以下。
(侧面看条件2)
导线环3与侧支脚9、 11的接合角度被设定成杆尾侧比杆前端侧小。 即,杆尾侧的接合角度(62)被设定成不到180° 。从上限方向优选设定 成175°以下,该钓线引导器1中被设定成175°以下。由此,特别是,即使在穿过引导环7之前的钓线(S)由上述的原因巻
绕在该钓线引导器1上而成为缠绕的情况时,后面有详细叙述,如(图4) 中的折回部位A也能够顺利地移动而消除缠绕。只要把杆尾侧的接合角度 (S2)设定在175。以下,缠绕就更加可靠地被消除,所以是优选的。
另一方面,杆尾侧的接合角度(62)在侧支脚的形状是直线状的情况 下优选设定为150°以上。若成为150°以下,则侧支脚9、 ll过于倾倒, 有可能出现钓线引导器1变形问题明显化。
但如图11所示那样把侧支脚向杆尾侧鼓出的情况则不受此限制。 下面根据正面图(图3)说明(从杆尾侧看)正面看的形状。 (正面看条件)
在保持环5与侧支脚9、 11之间不形成牵挂钓线(S )折回的牵挂凹部。
以具体的形状i^L明时,以安装部13的左侧与左侧支脚9的外侧轮廓线 上的分界点(pi)为始点、以保持环5的右侧轮廓线外周上的切点为终点 描绘右切线(Ll ),以安装部13的右侧与右侧支脚11的外侧轮廓线上的分 界点(P2)为始点、以保持环5的左侧轮廓线外周上的切点为终点描绘左 切线(L2)。假想被右切线(Ll )和左切线(L2)左右包围的灰色区域(X)。 灰色区域(X)的左侧轮廓线成为在右切线(Ll)与左切线(L2)的交点之 上是左切线(L2)、在该交点之下是右切线(Ll)。同样地,灰色区域(X) 的右侧轮廓线成为在右切线(L1 )与左切线(L2)的交点之上是右切线(L1 )、 在该交点之下是左切线。
左侧支脚9的外侧轮廓线IO位于灰色区域(X)的左侧轮廓线上或与 其相比更位于外侧,并且,右侧支脚11的外侧轮廓线12位于灰色区域(X) 的右侧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侧。
由此,特别是穿过引导环7之前的钓线(S)由上述的原委而成为缠绕 在该钓线引导器1上的缠绕时,后面有详细叙述,但(图4)中的折回部位 A顺利地移动而能够消除缠绕。
上述的缠绕按照钓线向旋转巻轴的巻绕方向而朝向导线环3的巻绕部 分(sl)被向左右任何一处分配,但与灰色区域(X)有关的设定条件与巻 绕部分(sl )的部位有关。因此,有巻绕部分(sl )的部位一侧虽然只要位 于灰色区域(X)的任一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侧就足够了,但由于 旋转巻轴的巻绕方向并不一定,所以设定满足"和(力、o)"的条件。下面根据图4、图5说明钓线引导器1中穿过引导环7之前的钓线(S) 由上述的原委而成为缠绕在该钓线引导器1上的缠绕时,消除缠绕的机制。
为了方便视认,在各阶段描绘钓线引导器1从杆尾侧看的正面图、侧 视图和立体图。
振动竿体(r)并甩动钓具时,钓线(S)被向杆前端侧拉拽。即,被 作用有朝向箭头方向的拉力(张力)(T)。因此,缠绕在钓线引导器l上成 为缠绕的钓线(S)中向导线环3缠绕的巻绕部分(sl )受到上拉分力(Tl ), 如图4 ( 1 )的箭头所示,由于钓线(S)被向杆前端侧拉拽而巻绕部分(sl ) 一边在保持环5上向导线环3的顶部滑动一边被上拉。
巻绕部分(sl )有在其跟前侧被保持环5和右侧支脚11折回而架设在 钓线引导器1的杆尾侧面并进而被左侧支脚9折回的后续部分(s2),如图 4(2)箭头所示,该后续部分(s2)也随着巻绕部分(sl )的移动而被上拉。 这时,由于作用有拉力(T),所以后续部分(s2)通过最短距离而再次返 回倒杆前端侧。因此,靠近巻绕部分(sl )侧的右侧的折回部位(A)(图 中以被O包围表示)经常一边保持靠近巻绕部分(sl )的位置一边滑动地被 上拉。
如图4 (3)箭头所示,当巻绕部分(sl)到达导线环3的顶部或其附 近时,后续部分(s2)的折回部位(A)则越过巻绕部分(sl )而朝向左侧。 于是如图5(4)所示,后续部分(s2)从保持环5的顶部与左侧部之间被 向杆前端侧脱落出。接着,这次如图5(5)的箭头所示,该脱出部分(s3) 被向杆尾侧拉拽后穿过插入孔,这时如图5(6)所示,最终从保持环5的 顶部与右侧部之间向杆尾侧脱落,与巻绕部分(sl )共同进入到穿过插入孔。
相反,如图6的钓线引导器21那样,在导线环3与右侧支脚11之间 形成牵挂钓线S折回的牵挂凹部23时,具体说就是右侧支脚11的外侧轮 廓线12'位于灰色区域(X)的右侧轮廓线内侧时,就陷于以下的状态。
相对于钓线引导器1中钓线(S)从图4 ( 1 )向图4 (2)迁移而如上 述那样设定钓线引导器21时,是从图6 (1)向图6 (2)所示的迁移。即 随着巻绕部分(sl )的滑动而后续部分(s2)也被上拉,但其折回部位(A) 被牵挂凹部23所牵挂而留置在那里,不能与巻绕部分(sl ) —起被上拉。 因此,缠绕不被消除。
如图7的钓线引导器31那样,导线环3与右侧支脚11的接合角度是杆尾侧比杆前端侧大的情况下,后续部分(S2)为了通过最短距离而再次返 回到杆前端侧,而右侧的折回部位(A)想保持在左侧的折回部位(B)的
近旁位置。因此右侧的折回部位(A)不能与巻绕部分(sl) —起被上拉,
缠绕不被消除。
如图8的钓线引导器41那样,导线环3与右侧支脚11的接合角度是 杆前端侧与杆尾侧相同时,有时不出现产生上述现象的情况,但防止缠绕 的目的不能够充分达到。
如上述比较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能够把钓线(S)插 入引导环7之前产生的复杂缠绕顺利消除。
所谓"钓线因鱼触动而摇动"引起缠绕的情况由于也利用上述的上拉 分力(Tl)而把向杆尾侧回来的钓线(S)上拉,所以能够被顺利消除。
根据图9的正面图说明第二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51。与第一实施例的 钓线引导器1不同之处在于由侧支脚53、 55进一步向外侧鼓出的框架所形 成。
由于这样鼓出而钓线(S)的被上拉更加顺利,所以缠绕被更加迅速消除。
根据图10的侧面图和正面图说明第三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61。与第一 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前支脚(杆前端侧支脚)63。该 钓线引导器61属于所谓的双脚。
前支脚63的存在实质上并不影响缠绕时钓线(S )的移动轨迹。因此, 该钓线引导器61也能够得到与钓线引导器1同样的缠绕消除效果。且通过 具备前支脚63而使钓线引导器61难于变形。由于侧支脚9、 11比现有倾 斜式的钓线引导器上立,所以即使具备前支脚63也能够把向杆体(r)安装 的长度抑制得比现有品短,给杆体整体挠性带来的损害少。
根据图11的侧面图和正面图说明第四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71。与第二 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51不同之处在于由侧支脚73、 75的框架向杆尾侧鼓 出地弯曲。
通过这样设定,即使导线环与杆尾侧的接合角度在150。以下,也能够 缩短各侧支脚73、 75端部之间的前后距离(d),钓线引导器71难于变形。
根据图12的立体图说明第五、第六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81、 91。这些 钓线引导器81 、91的安装部83、93是环状(所谓套筒(7 y 、7 7°才乂))。这种形状的安装部83、 93只要满足上述侧面图和正面图中的形状条件,也 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明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 施例,不脱离本发明要旨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例如,钓线的导线环是把不同部件即硬质的引导环内嵌在保持环的内 周面处,但只要确保希望的强度、硬度、耐磨损性,则也可以由单一的部 件构成。
本发明在所谓高脚的情况下更有用,但并不限定于此。
除了本发明内容的事项之外,现有的或将来提案的形状、原料和制造 方法都能被任意组合。
只要使用安装有本发明钓线引导器的钓竿,则即使使用PE线,也能防 止缠绕,同时确保强度,且无损钓竿的风格和使用感。
因此,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是垂钓人期盼的商品。
权利要求
1、一种钓线引导器,具备导线环、从所述导线环的左右两侧出来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支脚、与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连接并被安装在竿体上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向杆前端侧倾斜,且所述导线环与所述侧支脚的接合角度是杆尾侧比杆前端侧小,从正面看,在所述导线环与所述侧支脚之间不形成牵挂钓线折回的牵挂凹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导线环向杆前端侧倾斜10°以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正面看,以被右切线和左切线包围的区域为基准,使所述左侧支脚的外,'J轮廓 线位于所述区域的左侧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侧,且使所述右侧支 脚的外侧轮廓线位于所述区域的右侧轮廓线上或与其相比更位于外侧,所 述右切线以左侧安装部与左侧支脚的分界点为始点、以导线环右侧外周上所述导线环左侧外周上的切点为终点。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导线环与侧支脚的接合角度在杆尾侧是175°以下。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向杆前端侧的倾斜角度在25°以下。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侧支脚以向杆尾侧鼓出的方式由弯曲框架形成。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导线环与侧支脚的接合角度在杆尾侧是175°以下。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向杆前端侧的倾斜角度在25°以下。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 侧支脚以向杆尾侧鼓出的方式由弯曲框架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钓线引导器。课题是缠绕在钓鱼的各种情况下发生,穿过了钓线引导器的导线环的钓线由于“钓线因鱼触动而摇动”等原因而向该导线环的后侧回来,卷绕在钓线引导器上而成为缠绕,除了这种情况之外还有在刚刚甩杆后,穿过导线环之前的钓线卷绕在该钓线引导器上而成为缠绕的情况。解决方法是如下设计钓线引导器从侧面看,导线环(3)向杆前端侧倾斜,且导线环(3)与侧支脚(9)、(11)的接合角度是杆尾侧比杆前端侧小,从正面看,在导线环(3)与侧支脚(9)、(11)之间不形成牵挂钓线折回的牵挂凹部。
文档编号A01K87/04GK101584309SQ200810211159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9日
发明者大村一仁 申请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