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蒜薹收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142阅读:8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蒜薹收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割蒜薹的装置,属于农用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收割蒜薹通常是先用刀尖从蒜薹根部向上划破薹皮,用手将 蒜薹和薹皮拨离,然后用刀刃在根部切断蒜薹。每收割一根蒜薹,反 复弯腰多次,劳动强度很大,尤其对腰部的劳损极大,同时蒜薹汁对 手和眼睛的刺激也较大。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一种收割蒜薹的装置,它 能减轻劳动强度,尤其减轻对腰部的劳损,同时也将降低蒜薹汁对手 和眼睛的伤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该装置的刀片固定在手柄一端,刀片侧面有圆弧形开口,开口处均布有2-5根破薹 针,破薹针一侧为切薹刀,切薹刀顶部有刀刃。刀片圆弧形开口的半 径为9-10亳米。刀片与手柄的夹角为90° -100° 。破薹针长度为5 -7亳米,破薹针均布在开口的圆弧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收割蒜薹时就不用弯腰,减轻了劳 动强度和对腰部的损伤,且减少了蒜薹汁对手和眼睛的刺激,保护了 农民的健康,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l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蒜薹收割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蒜薹收割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蒜薹收割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该蒜薹收割装置由刀片1和手柄3组成,刀片1固定在手柄3 — 端,刀片1侧面圆弧形开口 2的半径为9亳米,3根破薹针4均布在 开口 2的圆弧上,破薹针4长度为6亳米;破薹针4一侧为切薹刀5, 切薹刀5顶部有刀刃6。刀片1与手柄3的夹角为95° 。收割蒜薹时,先用左手拉直蒜薹及薹皮,右手持该装置手柄3, 用刀片1的开口 2处卡住蒜薹及薹皮的根部,同时中间的破薹针4刺 破薹皮,然后右手持该装置手柄3向上拉以划破薹皮,随着该装置的 上拉,蒜薹及薹皮的直径渐渐变小,最后由两边的两个破薹针4卡住 蒜薹及薹皮,保证了上拉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用手将蒜薹和薹 皮拨离,再用该装置的切薹刀5的刀刃6从根部切断蒜薹。这样,在 收割蒜薹时就不用弯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对腰部的损伤,且减少了 蒜薹汁对手和眼睛的刺激,保护了农民的健康,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权利要求1、一种蒜薹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刀片(1)固定在手柄(3)一端,刀片(1)侧面有圆弧形开口(2),开口(2)处均布有2-5根破薹针(4),破薹针(4)一侧为切薹刀(5),切薹刀(5)顶部有刀刃(6)。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蒜薹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刀片 (1)的圆弧形开口 (2)的半径为9-10亳米。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蒜薹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刀片 (1)与手柄(3)的夹角为90。
-100° 。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蒜薹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破薹 针(4)长度为5-7亳米,均布在开口 (2)的圆弧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蒜薹收割装置,该装置的刀片(1)固定在手柄(3)一端,刀片(1)侧面有圆弧形开口(2),开口(2)处均布有2-5根破薹针(4),破薹针(4)一侧为切薹刀(5),切薹刀(5)顶部有刀刃(6)。使用时,左手拉直蒜薹及薹皮,右手持手柄(3),用刀片(1)的开口(2)处卡住蒜薹及薹皮的根部,同时中间的破薹针(4)刺破薹皮,然后右手持手柄(3)向上拉以划破薹皮。划破薹皮后用手将蒜薹和薹皮拨离,再用切薹刀(5)的刀刃(6)从根部切断蒜薹。这样,在收割蒜薹时就不用弯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对腰部的损伤,保护了农民的健康,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A01D1/00GK201213372SQ200820063730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6日
发明者陈全新 申请人:陈全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