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46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 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极端干旱区的防护林体系营造提供保障。
背景技术
烁漠(在蒙语中又称戈壁),是干旱气候条件下荒漠的一种类型, 分布于内蒙北部,河西走廊及准格尔、塔里木、柴达木等盆地边缘; 地表几乎完全为砾石覆盖,砾石一般比较粗大;无土壤发育、植物稀 疏;砾石表面常有"荒漠漆",呈黑色。有些戈壁,地面残留白色小 砾石,构成戈壁的砾石为古代河流冲积物、或洪积物,或基岩风化后 的残积物,在强劲风力作用下,细粒物质被吹走,形成砾石荒漠。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至昆仑山北麓的地带间分布有大面积的戈壁 荒滩。由于这里比较空旷,风力较大,风中携带大量的沙粒和细石, 对植物的冲打作用大,致使植物难以生存。如果遇到降水偏多的年份, 在戈壁荒滩地带也会有一些短命植物出现( 一般会出现在夏末秋初的 时段。这个时段内的风沙相对较少),但是由于来年春末夏初戈壁区 风力和细沙的打割,植株个体难以保存。因此在这一区域基本上是寸 草不生。
途经塔里木盆地南缘的315国道是这一区域的重要交通干线。这 条干线的一部分路段穿越戈壁区,由于这一路段比较空旷、风力较大, 容易形成路面积沙。因此确保该路段的安全通畅,是塔里木盆地南缘 区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在戈壁风沙区造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探讨一种适合这 一区域特点的造林技术才能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术 充分利用戈壁风沙区空旷、风力携带近地表的流沙和有一定洪灌条 件,进行种植坑积沙,利用戈壁区靠近一定洪灌设施的条件,进行种 植坑灌溉和淤泥冲积,利用秋季洪水相对丰富的条件,进行造林,在 戈壁风沙区先种植适应性强的物种,如沙枣和柽柳等植物种,形成前 期的乔-灌混交林,待林带内形成一定的积沙和淤泥条件后,再种植 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等灌木植物种,以进一步增强林带的固沙作 用,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 相对较弱的杨树等乔木树种,以逐步增加物种多样性,强化林带的综 合防护功能。
本发明所述的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术按 下列步骤进行
a、 首先在秋末季节,在戈壁区能满足洪灌条件的地段,沿垂直 主风向的方向挖种植坑,坑深为60厘米,直径为50厘米;
b、 在次年的春夏季,利用春夏大风频繁、风力大、含沙量高,
在种植坑内形成35_45厘米的积沙厚度;
c、 通过人工修建的引洪灌溉渠或自然形成的洪水冲拉沟,对有 积沙的种植坑进行灌溉,洪水能沿沟渠携带淤泥,填充到种植坑中, 淤积厚度为10 —15厘米,在种植坑内形成了积沙与淤泥混合的泥沙 土;
d、 再利用次年秋季进行戈壁造林,先将种植坑内的一部分积沙 与淤泥的混合泥沙土挖除,放在一个容器中,之后将准备好的苗木根 系放入种植坑内,再回填容器中的泥沙土,然后踩踏泥沙土使之压实, 并要在种植坑的上部留有3 — 5厘米的空间,以保证随后积沙和淤泥 的再次填充;
e、 造林后利用洪水进行一次灌溉,之后将种植坑内的泥沙土踏平踩实即可。
步骤a中坑间距150厘米,行间距200厘米,5行为一带。 步骤d前期种植沙枣或柽柳,待沙枣和柽柳植物种林带内形成积 沙和淤泥后,再种植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灌木植物种,待林带内形 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 及乔木树种。
本发明所述的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术的 特点为利用戈壁区空旷、风强、近地表沙流量大的条件,进行种植 坑积沙;利用戈壁区靠近一定洪灌设施的条件,进行种植坑灌溉和淤 泥冲积;利用秋季劳动力相对充足和农闲洪水相对丰富的条件,进行 造林;在戈壁风沙区先种植适应性强的物种,如沙枣和柽柳等植物种, 形成前期的乔-灌混交林。待林带内形成一定的积沙和淤泥条件后, 再种植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等灌木植物种,以进一步增强林带的固 沙作用。几年后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 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等乔木树种,以逐步增加物种多样性,强 化林带的综合防护功能。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
充分利用戈壁风沙区空旷、风力携带近地表的流沙和有洪灌条件 的特点进行-
a、 首先在秋末季节,利用农闲时节劳动力相对充足的条件,在 戈壁区能满足洪灌条件的地段,沿垂直主风向的方向挖种植坑,坑深 为60厘米,直径为50厘米,坑间距150厘米,行间距200厘米,5
行成一带;
b、 在次年的春夏季,利用春夏大风频繁、风力大、含沙量高, 且在近地表形成风沙流的特点,在种植坑内形成35—45厘米的积沙 厚度;C、同时利用塔里木盆地南缘夏季相对丰富的洪水资源(该区域
大多数河流的夏季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5%左右,特殊年份除外) 通过人工修建的引洪灌溉渠或自然形成的洪水冲拉沟,对有积沙的种 植坑进行灌溉,洪水不仅能压实坑内的积沙,而且能沿沟渠携带一定 量的淤泥,填充到种植坑中,淤积厚度为10 — 15厘米,在种植坑内 形成了积沙与淤泥混合的泥沙土;,
d、 再利用次年秋季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特点进行戈壁造林,先将 种植坑内的一部分积沙与淤泥的混合泥沙土挖除,放在一个容器中
(以避免泥沙土的浪费),之后将准备好的前期种植沙枣或柽柳苗木 根系放入种植坑内(坑内留有一部分的泥沙土),再回填容器中的泥 沙土,然后踩踏泥沙土使之压实,(注意不能太用力,以免伤及根系) 并要在种植坑的上部留有3_5厘米的空间,以保证随后积沙和淤泥 的再次填充;待沙枣和柽柳植物种林带内形成积沙和淤泥后,再种植 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灌木植物种,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 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及乔木树种;
e、 造林后利用洪水进行一次灌溉,之后将种植坑内的泥沙土踏 平踩实即可。如有必要,还需进行其他防护,如防止野生动物的啃食 和损害等。
戈壁造林第一年的苗木成活在70%左右,苗木年均高生长一般在 15厘米左右。第二年经过补植后的苗木保存率在80%左右,苗木年均 高生长在40厘米左右。
本发明所述的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已在塔里 木盆地南缘、沿315国道的策勒戈壁部分路段、洛浦戈壁部分路段和 墨玉戈壁部分路段形成了近宽10米、长15000米的戈壁造林带,现 已发挥防护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按下列步骤进行a、首先在秋末季节,在戈壁区能满足洪灌条件的地段,沿垂直主风向的方向挖种植坑,坑深为60厘米,直径为50厘米;b、在次年的春夏季,利用春夏大风频繁、风力大、含沙量高,在种植坑内形成35—45厘米的积沙厚度;c、通过人工修建的引洪灌溉渠或自然形成的洪水冲拉沟,对有积沙的种植坑进行灌溉,洪水能沿沟渠携带淤泥,填充到种植坑中,淤积厚度为10—15厘米,在种植坑内形成了积沙与淤泥混合的泥沙土;d、再利用次年秋季进行戈壁造林,先将种植坑内的一部分积沙与淤泥的混合泥沙土挖除,放在一个容器中,之后将准备好的苗木根系放入种植坑内,再回填容器中的泥沙土,然后踩踏泥沙土使之压实,并要在种植坑的上部留有3—5厘米的空间,以保证随后积沙和淤泥的再次填充;e、造林后利用洪水进行一次灌溉,之后将种植坑内的泥沙土踏平踩实即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坑间距150厘米,行间距200厘米,5行为一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前期种植沙枣或柽柳,待沙枣和柽柳植物种林带内形成积沙和淤泥后,再种植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灌木植物种,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及乔木树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戈壁风沙区空旷、风力携带近地表的流沙和有一定洪灌条件,进行种植坑积沙,利用戈壁区靠近一定洪灌设施的条件,进行种植坑灌溉和淤泥冲积,利用秋季洪水相对丰富的条件,进行造林,在戈壁风沙区先种植适应性强的物种,如沙枣和柽柳等植物种,形成前期的乔-灌混交林,待林带内形成一定的积沙和淤泥条件后,再种植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等灌木植物种,以进一步增强林带的固沙作用,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等乔木树种,以逐步增加物种多样性,强化林带的综合防护功能。
文档编号A01G23/04GK101507406SQ200910113269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波 刘, 曾凡江, 雷加强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