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火蚁饵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86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红火蚁饵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火蚁防控药剂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火蚁(So/e"o/w^Vm'ctoBuren)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一带,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和竞争力,一旦进入新的地区,短期内可暴发成灾,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属的物种生存委员会入侵种专家组公布的世界100种最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已被我国植物检验检疫部门列为禁止进境的有害生物。目前,红火蚁已在我国台湾、香港、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入侵危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控红火蚁的药剂以饵剂为主要剂型,其作用机理为将杀虫活性成分与红火蚁喜食的食物混合,由红火蚁觅食工蚁主动取食并搬运回巢,通过红火蚁个体间相互哺喂的习性,将杀虫活性成分传导至其它工蚁、幼蚁、蛹、繁殖蚁、蚁后,从而杀灭全巢红火蚁。这些饵剂的杀虫活性成分需对红火蚁具有慢性胃毒的效果,可以通过觅食工蚁在蚁巢内其它个体间传导,同时对红火蚁没有驱避性。由于这些限制条件,有些杀虫活性成分无法直接用于配制红火蚁饵剂。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采用微胶囊包埋的、杀灭效果强的红火蚁饵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红火蚁饵剂的组成方案是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有(1)0.01%~0.6%的杀虫活性成分,杀虫活性成分选择毒死蜱或鱼藤酮;(2)0.001%~1%的微胶囊囊膜材料;(3)75%~78%的炒面粉;(4)15.37%~21.979%的花生油;(5)3%~5%的白砂糖或红糖;(6)0.01%0.03%的防腐剂。上述组分中所述微胶囊囊膜材料是将杀虫活性成分用界面聚合法制成的微胶囊的高分子材料,为聚脲或聚酰胺。而防腐剂选择是苯甲酸钠或脱氢乙酸钠。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效果-本发明不同于其它红火蚁饵剂的优点是将对红火蚁害虫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但却无法直接配制成饵剂的杀虫活性成分首先制备成微胶囊水悬浮液,然后再配制成红火蚁饵剂,不但使其能够用于红火蚁饵剂的生产,掩盖其不被红火蚁喜欢的气味,而且可降低药剂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同时把杀虫活性成分加工成微胶囊,可以延长有效成分作用的时间以及其分氧化分解的时间,可提高饵剂的利用率和持效性。本发明已经完成了室内药效试验和野外小区药效试验,证明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红火蚁饵剂的组成和作用进行详述实施例l,以毒死蜱为杀虫活性成分,各组分的配比范围选择如下0.02%的毒死蜱;0.6%的聚脲;76%炒香面粉;18.27%花生油;5%白砂糖;0.01%的苯甲酸钠。制备时先将将炒面粉、花生油、白砂糖和苯甲酸钠按比例混合成混合物A,将杀虫活性成分毒死蜱用界面聚合法配制成微胶囊水悬浮液,按比例均匀喷撒在混合物A上即可。毒死蜱是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毒死蜱原药有硫醇臭味,如果用原药直接配制成饵剂,会对红火蚁产生驱避性,达不到让红火蚁工蚁主动取食搬运的效果。将毒死蜱制成微胶囊,使其作为囊芯包裹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囊膜内,可掩蔽其原有的异味,同时降低它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减轻它对人畜的剌激性和对鱼类的毒性,其控制释放的功能,能够提高饵剂的利用率,延长其持效期,从而可减少施药的数量和频率,改善药剂对环境的压力。实施例2,以鱼藤酮为杀虫活性成分,各组分的配比范围选择如下0.4%的鱼藤酮;0.8%的聚酰胺;75%炒面粉;19.78%花生油;4%白砂糖;0.02%的脱氢乙酸钠。制备时先将将炒面粉、花生油、白砂糖和苯甲酸钠按比例混合成混合物A,将杀虫活性成分鱼藤酮用界面聚合法配制成微胶囊水悬浮液,按比例均匀喷撒在混合物A上即可。鱼藤酮是一种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区所产豆科鲁藤属植物根中提取的杀虫活性成分,对作物无药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没有大的危害。鱼藤酮有强烈的触杀、胃毒作用,使害虫呼吸困难、减弱、心跳缓慢,影响害虫的呼吸代谢而中毒死亡。但是其易受日光、空气、高温的影响而分解,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直接配制成饵剂在野外施用后其杀虫活性会逐渐丧失,防控效果不理想。将鱼藤酮制成微胶囊,使其作为囊芯包裹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囊膜内,可有效避免空气、光照和高温造成的分解,提高了饵剂的稳定性,同时可掩盖其异味,还可以降低其接触毒性。下面是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野外小区药效试验证明本发明上述两个实施例的试验效果。一、室内药效试验室内药效试验方法为用塑料整理箱从野外挖回一巢红火蚁,放置3天,待蚁巢修复好后备用。广口瓶瓶口内壁涂一层滑石粉,防止红火蚁爬出,将30士5头红火蚁工蚁挑入,放入吸水棉球,并用扎有小孔的保鲜膜覆盖在瓶口并用橡皮筋扎紧。供试工蚁饥饿12小时后放入0.5g供试饵剂,对照组则放入0.5g无毒饵料。每隔24h更换一次供试饵剂和或无毒饵料,棉球干燥时及时补充水分,直到处理组的供试工蚁完全死亡。处理组和对照组各设5个重复。红火蚁死亡率见下表。表10.02%毒死蜱饵剂及0.4%鱼藤酮饵剂室内药效试验红火蚁死亡率记录表(单位%)<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由表1可知,0.02%毒死蜱饵剂24h后各重复的红火蚁死亡率均达到100%。0.4%鱼藤酮饵剂24h后各重复的红火蚁死亡率平均可达到95.16%,36h后死亡率达到100%。可见两种饵剂对红火蚁的室内防治效果都比较理想。二、野外小区药效试验野外小区试验选择在惠州市水口镇湖滨公园进行,方法为寻找活动蚁巢,划分为A、B、C三个小区,令每个小区至少有10个活动蚁巢,小区间设置23m宽的隔离带。将所有的活动蚁巢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进行定位。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地表温度在35度以下时进行药效试验,首先每小区用五点取样法用火腿肠诱集工蚁30min,记录诱集到的工蚁数量。随后,A小区每巢施用0.02%毒死蜱饵剂10g,B小区每巢施用0.4%鱼藤酮饵剂10g,C小区每巢施用无毒饵料10g。每隔34d记录活动蚁巢的数量,并用五点取样法用火腿肠诱集工蚁30min,记录各小区工蚁诱集量,当用竹签轻轻干扰蚁巢后lmin内不见工蚁爬出,即用挖巢的方法确认该蚁巢是否已全巢死亡。根据"红火蚁防治技术评价规范"中的药效评价指标,通过以下公式对供试饵剂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防治前对照区活动蚁丘数x活动蚁丘校正减退率(%)防治后处理区活动蚁丘数-)xioo%=(l一防治后对照区活动蚁丘数x防治前处理区活动蚁丘数防治前对照区诱饵内红火蚁平均数x工蚁校正减退率(%)防治后处理区诱饵内红火蚁平均数=(1_防治后对照区诱饵内红火蚁平均数x防治前处理区诱饵内红火蚁平均数野外药效试验结果见下表表20.02%毒死蜱佴剂野外药效试验记录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由表2计算得知,施用0.02X毒死蜱饵剂的A小区施药3天后,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9.09%,工蚁校正减退率为52.49%;8d后,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40.00%,工蚁校正减退率为99.99%;施药20d后(8月12日),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50.0%,工蚁校正减退率为100%;施药28天后(8月20日),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达到100%。可见0.02%毒死蜱饵剂对红火蚁蚁巢作用快,杀灭彻底。施用0.4%鱼藤酮饵剂的A小区施药3天后,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10.53%,工蚁校正减退率为46.65%;8d后,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65.26%,工蚁校正减退率为98.09%;施药24d后(8月16日),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为93.57%,工蚁校正减退率为100%;施药32天后(8月24日),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达到100%。可见0.4%鱼藤酮饵剂对红火蚁蚁巢作用快,杀灭彻底。权利要求1、一种红火蚁饵剂,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有(1)0.01%~0.6%的杀虫活性成分,杀虫活性成分选择毒死蜱或鱼藤酮;(2)0.001%~1%的微胶囊囊膜材料;(3)75%~78%的炒面粉;(4)15.37%~21.979%的花生油;(5)3%~5%的白砂糖或红糖;(6)0.01%~0.03%的防腐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火蚁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囊膜材料是将杀虫活性成分用界面聚合法制成的微胶囊的高分子材料,为聚脲或聚酰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火蚁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腐剂是苯甲酸钠或脱氢乙酸钠。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红火蚁防控药剂
技术领域
。一种红火蚁饵剂,以质量百分比计含有0.01%~0.6%的杀虫活性成分,杀虫活性成分选择毒死蜱或鱼藤酮;0.001%~1%的微胶囊囊膜材料;75%~78%的炒面粉;15.37%~21.979%的花生油;3%~5%的白砂糖或红糖;0.01%~0.03%的防腐剂。本发明将对红火蚁害虫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但却无法直接配制成饵剂的杀虫活性成分首先制备成微胶囊水悬浮液,然后再配制成红火蚁饵剂,不但使其能够用于红火蚁饵剂的生产,掩盖其不被红火蚁喜欢的气味,而且可降低药剂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本发明已经完成了室内药效试验和野外小区药效试验,证明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文档编号A01P7/04GK101669528SQ20091019256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申请日期2009年9月17日优先权日2009年9月17日发明者瑾赵,钟平生申请人:惠州市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