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

文档序号:116543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水产品生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病害、虫害、草害发生日趋严重,传统生产中,化肥、农药已成为保证水稻产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值低下,增效缓慢。而池塘、湖泊等养殖河蟹被扣上了污染水质,破坏生态环境的帽子。发展新型 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技术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开始利用稻田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进行河蟹养殖,发展生态种养技术,力创“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增产、增收产业。一方面,稻田养殖成蟹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稻田养殖河蟹的增产增效。另一方面,天然河蟹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已经成为人们餐饮中的一道美食,随着环境改变,天然河蟹日趋减少,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重建、恢复等维持系统稳定的功能进行稻田养殖扣蟹,同时预防水稻病虫草害并起到不施用农药和化肥而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作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养蟹技术,属于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是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水中的浮游和底栖生物养殖扣蟹,不仅保证了河蟹的生长,起到了除草、灭虫、净田的良好效果,同时河蟹的粪便还具有过腹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河蟹产生的粪便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养分、有机质和微生物,为水稻提供不间断施肥,另外,河蟹的觅食等活动,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翻动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也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养分循环,促进土壤原有养分的活化。既能促进水稻生长,又能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水稻与杂草之间争肥争光的矛盾,改善水稻群体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另外,稻田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扣蟹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和水体资源,环沟保证了河蟹的生存适宜水温,水稻植株起到了遮荫的作用,此外,稻田水稻植株上、水体内、土壤里存在大量的天然河蟹饵料,加上人工投喂颗粒饲料,相当于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双保险。利用水稻、害虫、河蟹等生物之间形成的生物链的互控互促作用,并根据水稻各生育规律和生物的有机结合,改善稻蟹共生生态环境,实现稻蟹产品无公害化、营养化的一项种养新技术。本发明是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行为,通过稻田养蟹,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促进生态平衡、控制农药污染,还可促使水稻增产、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民增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采用水稻、扣蟹、大豆(Glycine max)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四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包括如下步骤(I)、选择养殖扣蟹的稻田所述养殖扣蟹的稻田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2)、选择扣蟹幼体并进行暂养所述扣蟹幼体暂养的水体盐度保持在5-7,暂养至少2小时之后降低水体的盐度,并投喂卤虫。本发明所述的扣蟹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一龄蟹种。本发明所述的扣蟹幼体为中华绒螯蟹的大眼幼体,所述中华绒螯蟹的大眼幼体是中华绒螯蟹第五次脱壳后的幼体蟹。
本发明的大眼幼体从孵化场运来后,可先放在暂养田块的一侧蟹沟或暂养池进行暂养。较佳的,所述暂养田块的一侧蟹沟或暂养池在放入大眼扣蟹幼体暂养前先进行清
整消毒。较佳的,所述水体的盐度降为I 2。所述盐度为每千克的水内所含的全部溶解固体的克数。(3)、稻田施肥所述稻田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底肥,所述底肥为生物菌性有机肥,每亩施肥60 70公斤。(4)、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系统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内挖出深40-60cm、宽60-80cm的环形蟹沟或日字形蟹沟;所述进排水系统的在田埂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较佳的,所述环形蟹沟和日字型蟹沟的外环形沟均距田埂40 60cm处。本发明养蟹稻田进、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并使进、排水口与排灌渠道、环沟连通,以便于整个稻田的水流通畅。(5)、栽插水稻所述水稻的栽插采用大垄双行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较佳的,所述大垄双行的小垄行距为20±3cm,大垄行距为40±3cm。较佳的,所述水稻的种子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如辽星I号、盐丰47、宁粳43和越光等品种。本发明采用“大垄双行”(即6寸垄和12寸垄,常规插秧方式为9寸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以利于秧苗通风、透光及河蟹活动。(6)种植伊乐藻水稻秧苗移栽后,在所述环形蟹沟或日字形蟹沟种植伊乐藻。较佳的,所述伊乐藻在夏季种植;更佳的,所述伊乐藻在5-7月种植。较佳的,所述伊乐藻的植株采用行株等距的种植模式;更佳的,所述行株等距的尺寸为 40 X 40cm。本发明的伊乐藻种植时充分利用伊乐藻分孽、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先将伊乐藻的植株分成IOcm左右的节,用手直接插人泥中,栽插时行株等距40 X 40cm。在北方地区,伊乐藻生长旺期是5-7月,更适宜种植;为了提高伊乐藻的成活率,蟹种应先在暂养田块或暂养池暂养,在伊乐藻到达生长旺期时再将扣蟹放人。本发明种植在稻田里的伊乐藻,不仅能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保持蟹沟内水体稳定,而且伊乐藻还是扣蟹的适口饵料。
(7)、养蟹稻田和扣蟹幼体的清整消毒放养前分别对养蟹稻田和扣蟹幼体进行清整消毒。较佳的,所述扣蟹幼体放养时用18 23g/m3的高猛酸钾浸浴5 IOmin,可防治疾病。放养后定期向蟹沟泼撒生石灰,并定期投喂药饵,防病于未然。(8)、适时放养将清整消毒的扣蟹幼体放入清整消毒后的稻田中进行养殖;优选为,扣蟹幼体放入稻田的蟹沟内。较佳的,放养扣蟹幼体的时间为每年7月初。较佳的,放养扣蟹幼体前,先向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扣蟹放养到稻田中。较佳的,放养后定期向蟹沟泼撒生石灰,并定期投喂药饵,防病于未然。进一步的,所述定期泼撒生石灰,如半个月到一个月泼撒一次,所述泼撒生石灰的量为每次每亩10-15公斤;所述定期投喂药饵,如在7月初和9月初用磺胺脒药物和饲料配制成药饵,第一天每IOkg扣蟹的用药量为1-1. 2g,第二到第六天中每天的用药量均为第一天的一半,6天为一疗程;所述用药量按照磺胺脒的重量计算。泼撒生石灰之后水质应符合GB-11607-89标准,且pH值在7. 0-9. 9之间。(9)、扣蟹的投喂根据扣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投喂。优选的,所述扣蟹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为扣蟹放养时总体重的3% -5%。较佳的,所述扣蟹的投喂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前投喂颗粒饲料,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后投喂青饲料,如水草等青饲料。
本发明扣蟹的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和水稻的生存环境及稻田内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为放养河蟹总体重的3% -5%,投喂颗粒饲料。8月中旬到9月中旬,应停喂颗粒饲料,改投水草等青饲料,环沟内的伊乐藻更是天然饵料,以此防止扣蟹性早熟和控制扣蟹性早熟比例。(10)、扣蟹的日常管理做到“二巡”、“三防”、“四察”。“二巡”就是早、晚要巡田。“三防”就是防敌害、防污水、防偷盗。“四察”就是一察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察有无残饵,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以定下次的投饵量;三察水质变化情况,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可灵活调节换水时间,同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四察河蟹的长势,有无病害,有无敌害,及时清理蟹壳、死蟹、对蟹壳大小进行测定。(11)、捕获扣蟹所述扣蟹的捕获时间优选为9月底至10月初;由于9月底至10月初是水稻收割前的扣蟹捕获期,可利用排灌水交替进行,形成水流,诱导扣蟹进入待捕区。优选的,所述养殖扣蟹的稻田还设有防逃设施,所述防逃设施为设在稻田四周且采用塑料薄膜构筑成的扣蟹防逃墙。优选的,所述养殖扣蟹的稻田的四周还设有灭蚊蝇灯。更优选的,所述灭蚊蝇灯每3-5亩稻田安装一盏。所述灭蚊蝇灯包括经导线依次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灭蚊蝇灯,所述灭蚊蝇灯还包括蚊蝇收集箱,且位于灭蚊蝇灯下方;所述灭蚊蝇灯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灭蚊蝇灯装置。本发明在稻田四周安装灭蚊蝇灯,可用于诱杀稻田害虫,及预测害虫的分布。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I)本发明采用了大垄双行的栽插方式,与常规稻田的栽插方式相比,边际效应体现更加明显,增加了水稻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河蟹的活动空间加大,有利于河蟹生长。(2)在稻田外围采用了环沟设计,便于河蟹的养殖管理。(3)稻田养蟹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对孑孓、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象甲等水稻害虫有极好的抑制作用。(4)稻田全部使用有机肥,拒绝使用化肥,减少了氮磷的排放;同时使用生物农药,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使生产的水稻成为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促进水稻增产,实现农民增收。(5)稻田养蟹解决稻田中耕除草问题。河蟹放入稻田后不断摄食杂草,在不施用除
草剂的情况下消灭田间杂草,河蟹采食过程中疏松了土壤,防止土壤板结。通过河蟹长期的
中耕作用,增加了土壤通气性,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呼吸作用,减少有毒物质的危害,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利于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6)水稻在生长期内获得大量由河蟹排泄的有机肥料,而河蟹在稻田以水生动植物为饵料,这样大大节省投喂成本和田间管理成本。(7)在稻田外围种植大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田的立体生产;(8)环沟内种植伊乐藻,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环境,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更为扣蟹提供了遮荫场所和天然饵料。


图I :本发明所述的稻田养扣蟹的示意2 灭蝇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I本实施例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为,如图I所示的稻田养扣蟹示意图(I)、稻田选择养蟹稻田应选在靠近水源,水质好,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和保肥性能强、汛期不被淹没、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2)、水稻种子的选择水稻种子应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盐碱、耐肥力、优质高产的品种,选择辽星I号水稻品种。(3)、大眼幼体选择从孵化场运来扣蟹幼体,先放在暂养田块的一侧蟹沟中,事先已经加盐调节蟹沟水体盐度,使盐度保持在5-7,大眼幼体入暂养池后2小时后开始灌水降盐度为1-2,投喂卤虫。(4)、水稻的栽插方式插秧前将稻田挖出50cm深、80cm宽的环形蟹沟,且环形蟹沟距离田埂40cm,然后再插秧,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栽插方式,即小垄为20cm垄,大垄为40cm垄,以利于秧苗通风、透光及扣蟹活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5)、水稻的施肥方式在稻田进行耙地前,一次性施入生物菌性有机肥为底肥,施肥900公斤/hm2。(6)、进排水系统养蟹稻田进、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进、排水口与排灌渠道、环沟连通,这样可使整个稻田的水流通畅。(7)、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构筑河蟹防逃墙,用O. 08-0. Imm的塑料薄膜作为墙体,将其埋入土中10cm,使地上部分防逃墙高50-60cm,外侧用竹杆加铁线固定,墙体角度向内略有倾斜,四角围成一个圆弧状。(9)伊乐藻水稻移栽后,在环沟内种植伊乐藻,栽植时充分利用伊乐藻分孽、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先将伊乐藻植株分成IOcm左右的节,用手直接插人泥中一,栽插时行株 等距40 X 40cm。北方地区伊乐藻生长旺期是5-7月,为了提高伊乐藻成活率,蟹种应先在暂养池暂养一时间,等到伊乐藻到达生长旺期,再放人其中。伊乐藻的存在,不仅能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保持环沟内水体稳定,还是扣蟹的适口饵料。(9)、灭蚊蝇灯在稻田四周安装灭蚊蝇灯,每3-5亩安装一盏,用于诱杀稻田害虫及预测害虫的分布。(10)、适时放养每年7月初,扣蟹进入大田。放养前,先向大面积稻田内放入新水,然后再将扣蟹放养到大田中。(11)立体生态种养水稻、河蟹、大豆和伊乐藻四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如图I所示,其中大豆栽种在水稻的田埂上。(12)、扣蟹投喂管理饲料投喂要有利于河蟹和水稻的生存环境及稻田内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为放养河蟹总体重的3%,投喂颗粒饲料。8月中旬到9月中旬,应停喂颗粒饲料,改投水草等青饲料,环沟内的伊乐藻更是天然馆料,以此防止扣蟹性早熟和控制扣蟹性早熟比例。(13)、日常管理做到“二巡”、“三防”、“四察”。“二巡”即早、晚要巡田每天有专人巡田2次,尤其是在早、晚、夜间和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更要认真仔细巡田,同时观察水质变化、河蟹生长和摄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防”即是防敌害、防污水、防偷盗。防敌害生物的侵袭一防逃蟹;二防水蛇、青蛙、蟾蜍;三防鼠害;四要及时驱赶水鸟,以为扣蟹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防污水进入稻田影响河蟹的生长,同时要防止扣蟹被偷。“四察”即是一察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发现问题即是解决;二察有无残饵,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以定下次的投饵量;三察水质变化,换水时间,可灵活调节,同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四察河蟹长势,有无病害,有无敌害,及时清理蟹壳、死蟹、对蟹壳大小进行测定。稻田养蟹病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般一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10公斤。水质应符合GB-11607-89标准,pH值控制为在 . 0-8. O之间。(14)、疾病防治放养前对养蟹稻田和暂养池进行清整消毒。蟹种放养时用20g/m3的高锰酸钾浸浴5 lOmin,放养后定期(一个月一次)向蟹沟泼撒生石灰,定期投喂药饵为在7月初和9月初用磺胺脒和饲料配制成药饵,第一天每IOkg河蟹用药lg,第二 -第六天中每天的药量减半,6天为一疗程,防病于未然。(15)、捕获扣蟹9月底至10月初,是水稻收割前的扣蟹捕获期,利用排灌水交替进行,形成水流,诱导扣蟹进入待捕区。扣蟹捕获后,可收割水稻。本实施例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I)本发明采用了大垄双行的栽插方式,与常规稻田的栽插方式相比,边际效应体现更加明显,增加了水稻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河蟹的活动空间加大,有利于河蟹生长。(2)在稻田外围采用了环沟设计,便于河蟹的养殖管理。(3)稻田养蟹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对孑孓、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象甲等水稻害虫有极好的抑制作用。 (4)稻田全部使用有机肥,拒绝使用化肥,减少了氮磷的排放;同时使用生物农药,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使生产的水稻成为真正的绿色农产品,促进水稻增产,实现农民增收。(5)稻田养蟹解决稻田中耕除草问题。河蟹放入稻田后不断摄食杂草,在不施用除草剂的情况下消灭田间杂草,河蟹采食过程中疏松了土壤,防止土壤板结。通过河蟹长期的中耕作用,增加了土壤通气性,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强呼吸作用,减少有毒物质的危害,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利于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6)水稻在生长期内获得大量由河蟹排泄的有机肥料,而河蟹在稻田以水生动植物为饵料,这样大大节省投喂成本和田间管理成本。(7)在稻田外围种植大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田的立体生产;(8)环沟内种植伊乐藻,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环境,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更为扣蟹提供了遮荫场所和天然饵料。(9)本实施例养蟹稻田的投入产出比比常规稻田的投入产出比高;捕获时节的扣蟹平均8. 3g/只,平均60公斤/亩,且由于本实施例采用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为水稻、扣蟹、大豆和伊乐藻四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获得的蟹为生态蟹,且大豆平均亩产为300公斤/亩,水稻平均亩产为705,因此扣蟹、大豆与水稻多丰收,综合效益很好。实施例22006 2009年5 10月期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镇进行了稻田养蟹示范区实施,采用实施例I的方法步骤,在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稻田养殖扣蟹,水稻种子越光水稻,并选择6月初开始放养规格整齐的扣蟹,平均O. 25g/只,I. 2万只/亩,结果10月初捕获扣蟹平均8. 3g/只,平均60公斤/亩;水稻产量为平均700-750公斤/亩,如表I所
/Jn ο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采用水稻、扣蟹、大豆和伊乐藻四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养殖扣蟹的稻田; (2)、选择扣蟹幼体并进行暂养; (3)、稻田施肥所述稻田在耙地前一次性施入底肥; (4)、稻田内挖蟹沟和进排水系统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内挖出深40-60cm、宽60-80cm的环形蟹沟或日字形蟹沟; (5)、栽插水稻所述水稻的栽插采用大垄双行的栽种模式移栽秧苗; (6)、种植伊乐藻水稻秧苗移栽后,在所述环形蟹沟或日字形蟹沟内种植伊乐藻; (7)、养蟹稻田和扣蟹幼体的清整消毒放养扣蟹幼体前分别对养蟹稻田和扣蟹幼体进行清整消毒; (8)、适时放养将清整消毒的扣蟹幼体放入清整消毒后的养蟹稻田中进行养殖; (9)、扣蟹的投喂和采收根据扣蟹的生长情况进行投喂和采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种植在稻田的田埂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扣蟹幼体暂养的水体盐度保持在5-7,暂养至少2小时之后降低水体盐度至1-2。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扣蟹幼体暂养的田块或暂养池在放入扣蟹幼体前先进行清整消毒。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底肥为生物菌性有机肥,每亩施肥60 70公斤。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环形蟹沟和日字型蟹沟的外环形沟均距离田埂40 60cm处;所述进排水系统的在田埂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挖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大垄双行的小垄行距控制为17-23cm,大垄行距控制为37-43cm。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伊乐藻选在夏季种植,且所述伊乐藻的植株采用行株等距的种植模式。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扣蟹幼体放养时采用18-23g/m3的高锰酸钾浸浴5 lOmin。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所述扣蟹幼体放养后定期泼撒生石灰并定期投喂药饵;所述定期泼撒生石灰为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向稻田的蟹沟泼撒一次生石灰,所述泼撒生石灰的量为每次每亩10-15公斤;所述定期投喂药饵为在7月初和9月初均连续投放6天药饵,且第一天每IOkg扣蟹的用药量为1-1. 2g,第二到第六天中每天的用药量均为第一天的一半。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所述扣蟹的投喂为每天定点、定时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量为扣蟹放养时总体重的3% -5% ;所述扣蟹的投喂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如投喂颗粒词料,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后投喂青词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特种水产品生态养殖领域,涉及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本发明的稻田养殖扣蟹采用水稻、扣蟹、大豆和伊乐藻四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采用秧苗大垄双行的栽插方式、在稻田四周采用环形或日字型蟹沟并在蟹沟中种植伊乐藻、田埂上种植大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水中的浮游和底栖生物养殖扣蟹,既保证了扣蟹的生长,起到了除草、灭虫、净田的良好效果,同时扣蟹的粪便还具有过腹还田并不断增肥的作用,扣蟹的觅食等活动促进土壤原养分循环。本发明利用水稻、害虫、河蟹等生物之间形成的生物链的互控互促作用,并根据水稻各生育规律和生物的有机结合,改善稻蟹共生生态环境,实现稻蟹产品无公害化、营养化和高收益。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783433SQ20111013325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于永清, 汪清, 王昂, 王武, 马旭洲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