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

文档序号:12076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特别指一种用于农田防风固土生物篱网的
营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旱作农田冬、春季节土壤风蚀严重,与同期风大风多、 降雪和降雨稀少的自然特点叠加,致使大面积农田地表裸露、表土疏松,该地区已成为西北路径沙尘源的重要加强带。而近年来,马铃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已在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由于马铃薯种植必须进行秋耕翻作业,而冬、春季大风日多达40天以上,使地表土壤严重风蚀,这也是该区域荒漠化总体上破坏速度仍然大于治理速度的潜在问题。因此,在该地区研究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农田土壤风蚀沙化的防治尤为迫切。通过集成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旱作农田防风固土生物篱网营建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大面积耕翻作物马铃薯种植田块间隔插入易留茬禾谷类作物,秋季作物收获时将易留茬禾谷类作物保留一定高度立杆还田,形成禾谷类作物留茬带与耕翻裸露地间隔布局,借助留茬带降低近地面风速、增加裸露带地表粗超度、聚雪保墒等作用,可提高间作裸露带起沙风速阈值,降低土壤风蚀量,促进旱作区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和经济、生态效益双赢。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如下方案来实现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其特征是将驼绒藜、禾谷类作物和马铃薯三种作物自西向东依次间隔种植在一块地中,种植方法为自西向东依次移栽2行驼绒藜根苗;种植带宽8. 4m - 14. ^!禾谷类作物;种植带宽8.細…14. 4m马铃薯,之后重复上述三种作物自西向东的依次种植,驼绒藜移栽后隔3 年于春季返青前刈割一次,禾谷类作物秋季收获时保留茬高15cm…20cm,马铃薯秋季收获后将地耕翻整平,这样即形成了农田生物篱网。本发明还包括如下方案所述移栽驼绒藜根苗的行距和株距为40cm - 60cm ; 所述种植禾谷类作物的行距为20cm…25cm;所述种植马铃薯的行距为50cm、株距为 40cm 50cmo本发明的优点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区大面积种植马铃薯收获后的裸露农田, 土壤风蚀量达3t/hm2,而在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田间隔插入易留茬禾谷类作物,冬、春风蚀季节利用驼绒藜和禾谷类作物留茬带的保护可降低间作耕翻带的土壤风蚀量,与大面积裸露农田相比,土壤风蚀量降低幅度高于70%。在残茬带间隔分布的不同带宽间作耕翻裸地, 带宽小于8. 4m时,土壤风蚀量与大面积裸地相比,降低幅度高于50%,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控制带宽不超过8. ^!的带状留茬间作技术来实现旱作农田防风固土目的;当带宽大于 8. 4m时,土壤风蚀量又呈上升趋势,与大面积裸地相比,间作裸地土壤风蚀量降低幅度低于 48%,可以选择在带状留茬间作农田中种植适宜北方旱地的驼绒藜,秋季驼绒藜不刈割。即使在8级大风时,驼绒藜篱网保护下的农田近地面风速也不超过起沙风速(6m/s),这样就可以使残茬对裸地带的保护作用从8.細延长到14.細,解决了部分地块宽度大于8. ^!后风蚀量加大的问题。本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新增投入,只需相邻两块地按作物轮作周期错年度选择作物播种,形成不同作物间隔分布的种植模式即可,它兼具增产增收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符合国家在风沙地区发展保护性农业的长远规划,适合北方旱作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并扩大饲草料生产的实际,应用前景广阔。


图1为本营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带宽超出8.細田间种植平面示意图(驼绒藜、莜麦、马铃薯各用深色网格、竖线、白色表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研究方案采用在大面积须耕翻作物马铃薯种植田块间隔插入易留茬禾谷类作物,冬、春风蚀季节依靠易留茬的禾谷类作物残茬的立杆阻挡,提高间作耕翻裸地起沙风速阈值,实现农田土壤风蚀量的降低。实施步骤如下①种植方式春季在往年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的田块按种一定宽度马铃薯空出一定宽度的方式隔带种植,然后在空出的带中适期种植其它易留茬的禾谷类作物,这样就形成马铃薯与易留茬禾谷类作物带状间作布局。带宽超出8. 4m的带状留茬间作农田中移栽驼绒藜2行。②确定带宽留茬带与间作带最好等宽,以利下年倒茬。具体宽度要根据当地农机具,按照播种机宽度的整数倍来设计。带过宽,削弱风速和减轻风蚀的效果必然下降。但带过窄在生产上很难操作。目前本地区多使用四轮拖拉机,播种机幅宽为1.2m。③确定带状间作的作物组合空间上要考虑高与矮、喜光与耐荫搭配;还要考虑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根据根系深浅、疏密搭配作物,合理利用不同土层水肥。时间上要使两种间作作物尽量错开生长期,避免土地和生长季节的竞争。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还要注意作物的抗逆性,考虑耐旱与耐涝、抗病与染病、耐冷与易冻、抗虫与惹虫等特性。为最大程度发挥各作物的增产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边行优势,避免边行劣势。北方农牧交错带旱作区以莜麦和马铃薯为主,可因地制宜选择草谷子、荞麦、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与马铃薯组合, 马铃薯收获后耕翻整平,其它作物留茬。④留茬高度从削弱风速的角度,留茬越高越好。但人工收获如留茬高了很难捆绑。但只要留茬,就会具有一定的防蚀效果。在机收的条件下,留茬可以高些,一般为15 20cmo⑤其他要点尽可能使行向与盛行风向垂直;保证播种和耕作质量;留茬带状间作要求机手尽可能走直,减少弯曲,有条件的可拉线或在地头立标杆; 冬季防止牲畜践踏破坏留茬带。如图2所示,驼绒藜、莜麦、马铃薯各用深色网格、竖线、白色表示。带宽为12m,在马铃薯与莜麦间作带的中移栽驼绒藜2行,驼绒藜根苗的行距和株距为40cm - 60cm,秋季收获驼绒藜后不刈割,收获莜麦时仍然留茬15 - 20cm高,马铃薯收获后耕翻整平,这样冬、 春风蚀季节就防治了由于带宽增加导致的间作马铃薯耕翻带土壤风蚀量增加的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其特征是将驼绒藜、禾谷类作物和马铃薯三种作物自西向东依次间隔种植在一块地中,种植方法为自西向东依次移栽2行驼绒藜根苗;种植带宽8. 4m⑴14. 4m禾谷类作物;种植带宽8. 4m⑴14. 4m马铃薯,之后重复上述三种作物自西向东的依次种植,驼绒藜移栽后隔3年于春季返青前刈割一次,禾谷类作物秋季收获时保留茬高15cm…20cm,马铃薯秋季收获后将地耕翻整平,这样即形成了农田生物篱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移栽驼绒藜根苗的行距和株距为40cm⑴60cm ;所述种植禾谷类作物的行距为20cm⑴25cm ;所述种植马铃薯的行距为50cm、株距为40cm⑴50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主要步骤是将驼绒藜、禾谷类作物和马铃薯三种作物自西向东依次间隔种植在一块地中,种植方法为自西向东移栽驼绒藜根苗,向东再种植禾谷类作物,向东再种植马铃薯,之后重复上述三种作物自西向东的依次种植。驼绒藜移栽后隔3年于春季返青前刈割一次,禾谷类作物秋季收获时保留茬高15cm∽20cm,马铃薯收获后耕翻整平,这样即形成了农田生物篱网。本农田生物篱网的营建方法操作简单,兼具增产增收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适合北方旱作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并扩大饲草料生产的实际。
文档编号A01G1/00GK102498901SQ20111036454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妥德宝, 段玉, 潘学标, 潘志华, 赵沛义 申请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